登陆注册
844133

王安石:如果让我再选择一次,我还是会义无反顾德去做两件事

紫网2023-10-13 16:26:410

王安石的一生,是文学家的一生,也是政治家的一生。

所以要看待王安石的一生,必须从文学和政治两个方面进行考量,以文学和政治为抓手,才能准确全面客观地看待王安石的一生。

说起王安石,人们脑海中自然而然会幻化出这样一个人物形象,那就是后世贴给他的标签: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诗人、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著作有《临川先生文集》。

王安石也是北宋风云人物,他主持的变法被载入史册,成为中学历史课本上北宋篇章中的重要一环,莘莘学子也从这一章节初步知道了“王安石变法”这一历史名词的历史含义。

而王安石的文章,也是莘莘学子心中的既爱又怕,爱是因为王安石的文章纵横捭阖,别致又清新,读来如沐春风,怕是因为王安石的诗词文章是必背课文。

王安石的短文、小品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如《伤仲永》《答司马谏议书》《读孟尝君传》等,往往一笔切中要害,让人无反驳的余地。学生也由此知道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这一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名词常识。

王安石的文章政论文居多,不平凡的人生经历注定了他的文章处处透露出“务为有补于世”的实用主义理念即使在他的游记中也有浓重的议论成分,脍炙人口的《游褒禅山记》就属于此类。

文学家王安石

在群星璀璨的宋代文坛,王安石也以其超凡的文学素养跻身群星行列。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叙事中,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很有名,他写的政论文是非常多的。但是王安石的诗词创作如何呢?其实王安石在诗词的创作上也是自成一家的。也写出了许多优秀的诗词。

王安石的诗词,或许是学生时代中接触最早的,《泊船瓜洲》《书湖阴先生壁》早已入选小学语文部编教材。

有一次,王安石读到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被这种用平常口吻写诗却传达出强烈情感的手法深深触动,写下了一首以诗论诗的诗歌:

题张司业诗

苏州司业诗名老,乐府皆言妙入神。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王安石对张籍诗作的评价可谓是画龙点睛。“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这样的评语又何尝不是王安石诗歌的注脚呢。

北宋蔡绦编著的《西清诗话》中记载了一件事情,说有一次苏轼见到王安石的一首《题西太一宫壁》的六言诗,王安石如此写道:

杨柳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三十六陂春水,白头想见江南。

大文豪苏轼读完王安石的这首诗后,注目良久,感叹道:“此老,野狐精也。”王安石的这首六言诗,确实写得很有神韵,在宋诗里也可以算得上是一首清新之作,宋诗里也很少有这样的作品。

这首诗的意境之美可以媲美唐代诗人王维的《田园乐》了,王维原诗写道:“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王安石的诗作要比王维的诗更有一些意境。

王安石的诗写得出神入化,非常有意境。历代宋诗选本中,王安石与他的诗歌都是占有一席之地的,也是不可或缺的存在。

像“春风又绿江南岸”这样春机盎然的诗句就出自王安石《泊船瓜洲》一诗。

王安石最初写的是“春风又到江南岸”,但他总觉得这个字无法表达出春回大地的意境,又改为“过”字、“入”字,还嫌不好。

经过十多次的反复推敲修改,最后确定为“绿”字,一下子就把春回江南的意境表达出来了,这种千锤百炼的写作风格在他的文章中也是处处体现。

这首诗意境含蓄隽永,读来朗朗上口,回味绵延,而且还被选进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教科书。

当然,被选进教科书的王安石诗歌并不止这一首。王安石的《元日》一诗也获得了这样的殊荣。

《元日》描绘了一幅热烈、欢快、喜庆的春节景象。全诗巧妙地选取了春节期间家家户户燃放爆竹、喝屠苏酒、换桃符三个生动而又具有普遍意义的细节。

王安石的《元日》一诗恰到好处地描写了人们辞旧迎新的新年新气象,也让读者通过诗作对宋代的春节习俗和文化有了更深了解。

诗中的名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更是形象地说明了宋代人们过春节时,家家户户贴桃符(春联的前身),喜迎新年的节日喜庆气氛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王安石在诗歌创作上学习杜甫,长于说理与修辞,善用典,风格遒劲有力,精辟绝妙,鞭辟入里。当然正像我在前面列举的王安石的诗作,他的诗中也有情韵深婉的作品。

清代著名文艺评论家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评价王安石的诗:“学杜得其瘦硬。”这样的评价只是说出了王安石诗中风格遒劲的一面。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这两句耳熟能详的诗句出自宋代文学家王安石的《梅花》一诗,原诗如下: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的《梅花》一诗,赞咏的对象就是梅花,也就是诗歌中常见的咏物诗。

所谓的“咏物诗”,简单来说就是以物为吟咏、赞咏对象,借此抒发诗人各自不同的境遇、不同的感触、不同的情怀、不同的心境。

在这首诗中,王安石借赞咏梅花的清高、顽强,来比喻自己无所畏惧、勇敢前行的决心。

王安石年轻时,就怀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后因种种原因,他的理想抱负未能实现,于是写下了不少咏物言志的作品。

王安石的诗风遒劲清新,立意超卓,他喜欢那些具有坚强性格的事物,如不怕霜欺雪压的梅花,磊落坦荡的苍松,耿耿直节的劲竹等。这首《梅花》诗,可以说是王安石咏物诗中的精品佳作。

英国诗人柯勒律治说:“诗是最佳词语的最佳排列。”

反观王安石的诗歌,因为凝练的语言和优美的诗境,成为诗歌的一种范式,因而被许多诗人模仿、借鉴,也给许多诗人的创作带来灵感。

像王安石《示长安君》一诗中的“草草杯盘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两句,不仅情感表达独到,而且诗意也很唯美,在宋诗中是难得一见的好句子。

王安石的这两句诗还被后来人化用,如李清照的词作《蝶恋花·上巳召亲族》中的“随意杯盘虽草草”一句,但细加品味,就很容易看到化用王安石诗句的痕迹。

再如王安石的《江上》一诗,其中后两句是“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而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游山西村》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两句,又很明显是化用了王安石《江上》的后两句。

王安石善于在诗词中加入历史典故,这不光因为他学识渊博,还因为他熟读历史文献典籍,所以他用起典故来,自然是得心用手,挥洒自如,妙趣无穷。

王安石曾自称:“某自百家诸子之书至于《难经》《素经》《本草》诸小说无所不读。

越是胸中典故多的行家,读起王安石的诗来,越是由衷地钦佩不已。连大诗人黄庭坚也由衷地赞誉:“王荆公六艺学,妙处端不朽。”

比如他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二首》中的“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这两句不但对仗精妙,而且暗藏典故:护田,排闼。

典故都是出自班超《汉书》中的历史人物故事。“护田”出自《汉书》:“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排闼”也出自《汉书》:“樊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

这就是“护田”和“排闼”的来历。《汉书》中的这两个典故都与人物故事有关系,但王安石却用这两个典故来形容山水,这是极具创造性地化用典故的优质案例。

王安石还非常喜欢集句诗,如他的诗作《招叶致远》就是一首集句诗,原诗如下:

山桃溪杏两三栽,嫩蕊商量细细开。最是一年春好处,明朝有意抱琴来。

“山桃溪杏两三栽”出自唐代诗人雍陶《过旧宅看花》;“嫩蕊商量细细开”出自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最是一年春好处”出自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明朝有意抱琴来”出自李白的《山中与幽人独酌》。

王安石的这首集句诗全都是出自前人诗句,别出心裁,浑若天成。如果不细加考量的话,很难相信这是一首集句诗,由于四句诗的诗意贯通,反而倒像是王安石的原创诗歌一样。

这样集句作诗,比自己创作一首诗,难度还要高。

当然,如果仅仅是收集名句、组合名句,也不算非常难,这项工作并不是简单地拿着提词器提取关键词,有很多韵律和格律上的限制,这一难度让许多诗人都望而生畏,只能望洋兴叹。

如王安石写的组诗《胡笳十八拍》,18首长诗都用集句的方式写成,即使是当下用人工智能去排列组合,也是一件费时费力的事情,但是王安石却让人匪夷所思地做到了。

王安石自己也说,写成这首诗,也是殚精竭虑,苦思良久,并向禅师学习坐禅后才得以大功告成的。一起看一下王安石的集句诗《胡笳十八拍》中的第一首:

中郎有女能传业(韩愈),颜色如花命如叶(白居易)。命如叶薄将奈何(白居易),一生抱恨常咨嗟(杜甫)。良人持戟明光里(张籍),所慕灵妃媲萧史(韩愈)。空房寂寞施繐帷(王安石),弃我不待白头时(张籍)。

南宋诗评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对王安石的集句给予了极高的评价:“集句惟荆公王安石最长,《胡笳十八拍》浑然天成,绝无痕迹,如蔡文姬肺腑间流出。

这样的评价是中肯公允的,也是非常精准的,对王安石集句诗的精髓可谓是一语中的。

王安石的诗词作品中,诗作的数量占比明显多一些,词的数量却极少,但王安石的词作《桂枝香》,却是一首难得的佳作。

该词在宋词名作中也是占有一席之地的,且深得历代词学评论家的赞叹,也是历代宋词选本中必不可少的一首,原词如下: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这首词境界高远,气势如流,篇幅虽小,却包孕万象,读来大有意境千里之感,纵览古今概。这种气概宛如他的诗歌《登来飞峰》中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气概,但却又有着独特的词境。

这种境界恰如词中的时令一样,透着晚秋时的清肃寥廓,此词初看雄健,但静静体味,却能感觉到,此时的王安石心中,浸染着秋凉叶落后的惆怅之情,无奈之情。

原因就在于此词写于王安石二次罢相后,正闲居金陵,他的心境正如词中所述:苍凉而失落。

再如王安石的《浪淘沙令》,全词通篇叙史论史,实则以史托今,蕴含王安石称赞明君之情,词作布局巧妙,令人回味无穷。原词如下:

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谈笑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王安石在这首词首先以历史人物伊尹和吕尚的典故为切入点,用“历遍穷通”四个字高度概括了他们的人生履历。

不管是困窘的处境,还是顺利的境遇,他们全都经历过了,并将他们人生际遇和名垂千载的丰功伟业联系起来,叹息君臣相遇之难。

结尾两句,是说伊、吕不仅功盖当世,至今超越千载。这对于王安石来说,无疑是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他从中受到了鼓舞,增强了推行变法的决心和勇气。

经历过繁华,忍受得了寂寞。在词作下阕,王安石追忆往昔,借历史典故以抒发心中感慨,由此而引发出自己获得宋神宗的知遇之恩,在仕途上大展宏图,推行新法,春风得意的豪迈情怀。

王安石的词作中除气势雄浑、气象万千的豪放作品外,也不乏清新婉约之作,比如这首《渔家傲》:

平岸小桥千嶂抱。柔蓝一水萦花草。茅屋数间窗窈窕。尘不到。时时自有春风扫。午枕觉来闻语鸟。欹眠似听朝鸡早。忽忆故人今总老。贪梦好。茫然忘了邯郸道。

这首词是王安石晚年退居金陵的作品,在词作的艺术锤炼上比早年更为成熟。历来的评论家,极推崇王安石晚年写景抒情的小诗,而往往忽略这类风格的词。

其实,这首词比其同类的诗还要出色,此词的主要特色,是善于融诗入词,开拓创新。

王安石晚年的这首山水词所表现的是一种恬静的美,词中反映出他退出政治舞台后的生活情趣和心情:对世途感到厌倦,而对大自然则无限向往,动辄借自然景物以抒发自己的幽怀。

由于王安石的词作相对较少,他的词作在数量上与宋代的一些数量高产的词家无法相比,但是王安石的词作也有其自身的特点。

政治家王安石

王安石一生中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事情,除了他的文学诗词成就外,还有由他发起并主持的那场影响了北宋走向的熙宁变法。

那么,王安石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在那场风起云涌的变法中,王安石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

要揭开这些迷雾,一切都还得从他的人生经历和际遇说起。

宋真宗元年(公元1021年),王安石出生在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一个世代为儒的书香门第。

王安石的父亲在南北各地做过几任州县官,小时候跟随父亲去过很多地方。王安石少年时期就爱读书学习,记忆力特别好,写作更是精彩,显示出了很高的文学才华。

《宋史》中对少年时期的王安石的评价是:“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

王安石跟随父亲历经南北的经历,让他亲眼目睹了“民劳财匮”的民生和社会现状,也对民生问题有了更深体会。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经历为王安石的心头埋下了一颗改革的种子,所以他后来才那样义无反顾地大力推行改革。

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二十一岁的王安石考取了进士,到淮南出任判官。任满后,王安石放弃了京试入馆阁的升迁机会,调为鄞县知县。

鄞县任职之后,王安石又辗转到舒州、常州任职,他在基层任职长达十七年之久。

不管在哪儿,王安石都是兴修水利、扩办学校,发展农业,做了很多务实为民的工作。

这十七年间,王安石深入基层一线,体察民情,对宋朝开国以来积贫积弱的社会现状进行调研分析,由此而形成了一系列改变北宋现状的建设性理论观点。

宋仁宗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王安石在江南东路提点刑狱的任上被召回京述职,给宋仁宗呈交了一封《言事书》。

这篇文章是一篇政论文,文章有九千多字,也称“万言书”,内容是在地方任职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以及关于朝政的深思熟虑的意见看法,还有王安石的施政纲领。

宋仁宗没有采纳王安石的建议,但这篇《言事书》在朝廷大臣中间引起了很大的轰动,这为十年之后的变法赢得了一些主动,并在一定程度上占据了舆论阵地。

其实,这篇《言事书》是王安石在基层工作时规国家未来总体规划的集大成理论著作,其中很多理论相当成熟,因为十年之后的变法主张大多源于这篇《言事书》。

以至于《宋史》中也如是记录了这一事件:“后(王)安石当国,其所措注,大抵皆祖其书。”

公元1063年宋仁宗去世,宋英宗继位。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宋英宗去世。同年王安石的母亲病逝,王安石回家服孝,并继续在地方任职。

宋英宗在位的四年里,王安石在舒州任职,朝廷多次征召王安石赴京任职,但王安石都拒绝了这些升迁的机会。

王安石认为自己的施政纲领得不到朝廷的支持,势必会遭遇重重阻力,那么赴京任职就不会有所作为,还不如在基层继续任职,这样可以施展自己的才学抱负,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实事,基层才是自己的用武之地。

《清明上河图》中北宋都城汴梁的繁荣景象

(一)王安石力排众议,主导变法

公元1067年,宋神宗赵顼即位。赵顼在儿时就久慕王安石之名,而且对百姓疾苦非常同情。

宋神宗继位之初,锐意进取、励精图治,想通过一番作为改变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

君臣想法不谋而合,神宗即位后立即起用王安石为江宁知府,马上又诏王安石为翰林学士兼侍讲。从此,君臣促膝长谈,商讨国家大事,王安石深得神宗器重。

熙宁元年(1068年)四月,宋神宗为摆脱宋王朝所面临的内忧外患,又召见王安石。

王安石提出“治国之道,首先要确定革新方法”,宋神宗认同王安石的相关主张,要求其竭尽全力完成这一任务。

此时的王安石信心百倍,这一时期的心境与决心,在他写的《登飞来峰》一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仕途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诗的第二句,巧妙地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仕途上高瞻远瞩,不畏重重险阻的勇气和决心。

王安石随后写成了《本朝百年无事札子》,呈交给宋神宗。

该文详细阐释了宋朝自开国以来一百余年间太平无事的情况与原因,文章针砭时弊,指出当时危机四伏的各种社会问题,认为“大有为之时,正在今日”。

王安石的《本朝百年无事札子》一文,无疑给宋神宗打了一剂强心针,让宋神宗更加坚定了改革的决心。

宋神宗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二月,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并设立变法机构“制置三司条理司”,这一机构是专门用来制定和颁布新法的。

制置三司条理司的设立宣示着变法正式拉开了帷幕。

一系列旨在富国强兵的条例法规立即颁布,这场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以“理财”和“整军”为中心。

“理财”方面的有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整军”也就是强兵,这方面的法规有置将法、保甲法、保马法。

王安石任命了许多支持他的人参与到变法的行动中去。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安石令其党吕惠卿任其事。

王安石的变法主张得到了神宗皇帝的大力支持,变法一开始,反对的声音很大,尤其是遇到了守旧派的强烈反对和抵触。在这种情况下,王安石与反对派展开激烈的辩论。

不管是面对面的激烈辩论,亦或是书信方式的辩论,王安石都将变法的思想、宗旨和目的表达得非常清楚。

王安石在与反对变法的人进行斗争的过程中,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作为武器,有力地回击了反对的声音。

变法初始阶段,宋神宗是王安石最大的支持者。

但凡以言论侮辱王安石或者对王安石进行人身攻击的人、对变法持有反对意见的人,也被宋神宗罢免或贬谪,这是对变法得以顺利推行、得以有力贯彻的鼎力支持。

(二)势均力敌的较量

宋神宗熙宁三年,酝酿已久的变法如火如荼地展开。这一年二月,河北安抚使韩琦请罢青苗法。同年三月,大臣孙觉、吕公著、张戬、程颐、李常等强烈反对新法。

王安石作为变法的领军人物,这个时候义无反顾地站了出来,与反对变法的人针锋相对,交锋也越来越激烈,越来越白热化。司马光是强烈反对变法的人,也是反对变法的领军人物。

王安石是变法的第一执行者, 而司马光则是反对派中的代表人物,历史将他们推向了风口浪尖,他们在变法问题上的辩论也日趋白热化。

司马光认为没有必要实行新法,遵循旧法、开源节流就行了。王安石的变法思想与司马光截然相反,王安石的变法思想是“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事,用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

北宋名臣司马光雕塑像

为此司马光曾三次写信给王安石,在《与王介甫书》中,司马光列举了变法的弊端,强烈要求王安石遵循旧制,废弃新法,并对变法加以诋毁和攻击。

在这种情况下,王安石以回信的方式向司马光详细阐述了变法的宗旨和决心,这封书信就是前文提到的《答司马谏议书》。

在信中,王安石言辞犀利、针锋相对地驳斥了司马光对变法的诬蔑和人身攻击,尤其对司马光所说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怨谤”五个罪名逐一作了反驳。

王安石措辞强硬地批评了以司马光为代表的反对变法的人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同时也表明变法的决心。

王安石和司马光围绕变法展开了激烈的交锋,司马光收到回信后,立即给宋神宗上书《弹奏王安石表》,一来弹劾王安石,二来反对变法。

在《弹奏王安石表》中,司马光义愤填膺地说道:“臣之与安石,犹冰炭不可共器,若寒暑不可同时。”由此可见这次变法的反对声音有多强烈,阻力 有多大。

王安石为此专门写了一篇文章,用以表明变法的目的,这篇文章就是《答曾公立书》,也是一封书信。

在这封信件中,王安石从正面详细阐明了青苗法对政府财政来源的重要性、必要性,也是对青苗法的有力宣传。

其实,青苗法的初衷是非常好的。

青苗法之前,农民在春季青黄不接的时候,向富人借钱借粮,并支付一定的利息,秋季庄稼丰收之后,就还回去。

而青苗法是要把农民向富人借钱借粮改为农民向官府借钱借粮,而且收取的利息低很多,遇到收成不好的时候,利息可以推到下一年。这样既可以减轻农民的负担又可以增加政府的收入。

关于“理财”,也就是如何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王安石是有着非常清晰的思路的。

在宋仁宗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他在文章《度支副使厅壁题名记》中就提出了理财制度和用人制度对国家建设的重要性。

宋神宗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是变法极其重要的一年。王安石对科举制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废除了以诗赋词章取士的旧制,代之以《春秋》《三传》和明经取士。

王安石主张文章要实用,他提出“务为有补于世”的文学创作观点,也就是文章要为社会服务,不以卖弄文采为主,而要有实用性。

其实,他的这一思想在宋仁宗嘉祐四年就已经形成,文章《兴贤》说的就是选取人才的重要性,而在文章《取才》中这种观点就更加明显。该文提出文章要“适用”和科举制度改革的主张,而且认为录取人才不应有年龄的限制。

王安石的一系列变法始终是围绕着“富国”“强兵”“取才”的最终目的而展开的,在熙宁五年与熙宁六年,虽然反对变法的声浪依旧很高,阻力依旧很大,但是变法持续进行着。

(三)王安石退出历史舞台

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变法遭遇了重大的挫折。这一年春天天气大旱,导致粮食减产,庄稼歉收,饥民流离失所,这时监安上门郑侠绘制了一幅《流民图》上呈给宋神宗。

图中描绘了百姓流离失所的惨状,郑侠借机论述新法的诸多错误和过失。宋神宗也对变法产生了动摇,反对变法的人也力谏罢免王安石。两宫太后在神宗面前哭诉“王安石乱天下”。

这场突如其来的事件使得变法的坚定支持者也产生了怀疑和动摇,不得已之下,宋神宗罢免了王安石的宰相职务。

王安石回到了江宁府,但是变法并没有停止,王安石的继任者韩绛和吕惠卿继续执行变法。吕惠卿是王安石的得力助手,变法的坚定支持者,可他却是一个忘恩无义之人。

王安石罢相后,吕惠卿独揽朝政,为防止王安石再度回朝,借机陷害王安石的弟弟王安国,企图彻底清算王安石。

韩绛得知吕惠卿的险恶用心之后,将此事秘密汇报给宋神宗,宋神宗则立即召回王安石,继续让王安石主持朝政。

宋神宗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二月,王安石再度拜相,继续推行变法,但是这一次的变法过程却是举步维艰。

一是支持变法的人越来越少,连宋神宗也产生了摇摆不定的态度;二是变法中出现了急功近利的现象,一些新的法规没有得到有力地执行和贯彻,反而出现了负面的效果;三是来自反对派愈演愈烈的阻挠和抗议。

熙宁九年(1076年),变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加之爱子王雱病逝,王安石便辞去了宰相职务,退居江宁(今江苏省南京市),不再过问朝政。

在隐退江宁期间,王安石的心境渐渐平淡下来,从此不再过问朝政,从夙夜兴工、宵衣旰食的繁忙工作逐渐过渡到远离仕途的闲居生活与日常中来。

在江宁期间,王安石在江宁城与钟山之间的中点处修建了一处住宅,因距离城中心河中山的路程相等,所以王安石将住宅取名“半山园”。

距半山园仅有七公里的钟山定林寺昭文斋是他日常下榻的别馆,他时时在那儿读书、著书、接待客人,也经常到附近的山林溪壑间登览野游。

远离仕途的生活令王安石很惬意。

无官一身轻的王安石读书写作之余,便到附近的钟山散步,他还蓄养着一头小毛驴,每每登山,遇山路崎岖之时,他便骑在小毛驴背上,一付优哉游哉、寄情山水的闲适与自在的境界。

正所谓经历过繁华,耐得住寂寞。在此后的十年里,王安石在江宁一心著书立说、钻研学问,偶尔也会游赏江宁风景名胜。

公元1086年四月,六十六岁的王安石病逝于江宁。在王安石去世的前一年,也就是公元1085年,变法最大的支持者宋神宗去世。

新法被继任者宋哲宗全面废除,这宣告着持续了十五年的并由王安石主导的变法落下了帷幕。

或许是王安石的思想太超前,同时代的人不能理解变法的真正内涵。这种对王安石变法的否定一直延续到清朝。

连同样是“戊戌变法”的支持者、对改变现状感同身受的清代皇帝光绪,也写下《宋神宗》一诗,该诗甚至对宋神宗和王安石主导的变法也是持有否定态度的:

神宗本是英明主,安石原非侧媚臣。可惜有才偏执拗,终教新法病斯民。

小话诗词

王安石的性格铸就了他的行事风格,变法中他固执己见。对于反对变法的人,他是不能包容的,也是毫不容情的。

以王安石的性格来说,如果人生可以重新选择,他还是会义无反顾地去变法,他还是会为后世留下一篇篇千古之作。

《宋史》中有一段记载王安石的话语:“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

随着当代学者们对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和宋代史料、文献、典籍的深入解读和研究,以辩证和发展的眼光解读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人们对王安石的评价越来越理性、客观公正。

一言以蔽之,王安石是北宋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也是整个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文学家。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