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出上联:三斤四两五花肉,纪晓岚巧对下联,和珅吓得当场跪
对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字形式,言简意赅,对仗工整,在我国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是我国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艺术。
在古代,对联被作为一种文字游戏,深受文人墨客喜爱,有时还被作为一种考验对方真才实学的方式。

-1-
清朝时的乾隆帝就十分喜欢对对子,他总喜欢出些刁钻的上联,让大臣们对。
纪晓岚刚当上侍读学士那会儿,在乾隆身边伴读。因为离家时间太长,不免思念起家中的妻儿老小来。乾隆看出纪晓岚有心事,便对他说:“看你这么闷闷不乐,肯定是有心事,我猜应该是:口十心思,思妻思子思父母。”
纪晓岚听皇帝用一副上联说出了他的心思,觉得机不可失,立刻跪下磕头说:“皇上您猜得太对了。如蒙陛下恩准,给假回乡省亲,我便:言身寸谢,谢天谢地谢君王。”
乾隆见纪晓岚应答如流,还对仗工整,夸赞了他一番,便恩准他回乡省亲去了。
-2-
才高八斗的纪大学士,在与大贪官和珅斗智斗勇时,他总能占得上风。
有一次,两人被召进宫中,陪乾隆皇帝一同用膳,这对臣子来说自然是无比荣耀的事。等一大桌子山珍海味上齐了,君臣三人便开始用餐,和珅向来会讨皇帝欢心,他知道乾隆最喜欢对对子,为了活跃气氛,他就出了个上联:“三斤四两五花肉”。
表面上来看和珅说的是桌子上的一道菜“五花肉”,其实是暗讽纪晓岚根本不像大家看到的那么廉洁,因为他是个无肉不欢的人,甚至不吃瓜果蔬菜米面,顿顿都吃肉。

乾隆皇帝太了解他身边这两个臣子了,所以一下就听出来和珅的弦外之音,哈哈大笑起来,对纪晓岚说:“这对子是专门为你而出的,你来对吧!”
纪晓岚见和珅这么嘲讽自己,他刚有个事情正愁不知道如何跟皇帝开口,和珅这不是把机会送过来了,于是他说出了下联:“五两六钱七根葱”。
和珅是个聪明人,一听到纪晓岚的下联,直接吓出了一头冷汗。这次乾隆皇帝是真不知道了,还说纪晓岚:“ 你这下联对得不好,葱哪有那么贵的?”
纪晓岚立刻从衣服里掏出一个账本,交给乾隆皇帝说“葱就是这个价格啊,我看御膳房的账本上就是这么写的。”
-3-
掌管内务府的和珅听到此话,顿时慌张起来,因为御膳房采购的食材都要经过他的批准,于是他直接跪倒在乾隆帝的面前,说自己一定会严查此事,绝不姑息。

和珅是乾隆帝的宠臣,对他贪财的事,乾隆也是心知肚明,但也没有处罚和珅,只是让他一定要彻查此事。
毕竟对乾隆来说,和珅不只是他的心腹,还是他行走的钱袋子,自己的十全武功、千叟宴,以及奢侈的生活,都还需要和珅这个钱袋子为自己出钱出力呢!
而且和珅能力强,会办事,还处处为自己考虑,总是能猜中自己的心意,有这样的臣子在,他这个皇帝才能当得舒舒服服,又怎么舍得杀了他。
估计和珅怎么也没想,自己只是出个上联嘲讽了下纪晓岚,他就对出了下联,直接让他掉坑里了。
虽然和珅的官阶比纪晓岚高出很多,但纪晓岚对对子的才华确实远胜于和珅了。和珅想用对对子的方式来嘲讽纪晓岚,却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了。
5副妙不可言的中元节盂兰会对联,对仗工整,真妙啊
七月半是中元节,也就是民间俗称的“鬼节”。历史上有不少精彩的中元节对联,值得好好欣赏。我是真猫,一个对联达人。喜欢对联的朋友一定要关注我哦。今天我给大家分享5副妙不可言的中元节盂兰会对联,对仗工整,才华横溢,真妙啊。喜欢对联的朋友,赶紧收藏吧。第1副对联:振锡演盂兰,愿火宅孤魂,味甘露慈,证宝焰觉;涂金翻贝叶,持水轮一字,转黑暗地,为光明天。紫网2023-10-14 15:16:240000日历里的名胜联——2023.4.11
上海松江醉白池(肖云毅)前世今生九百年,邀华亭伴月,古木参天,痴心不改江南梦;夏荷秋桂万千朵,映好水一泓,长廊几座,片石争藏沪上香。上海海藏楼(王细平)风雨结斯楼,进则失,退或全,廿五史相看,名节及今因势异;诗书遗后世,意何苍,清有骨,两千年为问,肝肠于己倩谁知。上海江东书院(贾雪梅)江东留一角园林,植李培桃,相期异日;海上辟万间广厦,夏弦春诵,如会古贤。上海外滩(崔颖)文山书院2023-07-31 11:57:26
0000先敬罗衣后敬人,先敬皮囊后敬魂。
“先敬罗衣后敬人,先敬皮囊后敬魂。”这句话的愿意是指世俗势利,只注重衣着,不注重人品。讽刺别人以貌取人,以人的外表和穿着打扮来判断人。如果你开着一辆5万块的车,天天接送你女朋友上下班,她会说你没有上进心;情人节你送一束花,她会说你抠门,不舍得花钱买礼物;你在家顿顿给他做饭吃,她会说你不舍得花钱,请她出去吃;你偶尔请她去高档餐厅吃一顿饭,她又会说你虚荣心强。千落20232024-01-31 14:05:42
0000《潜珍书屋联话》吴仕端 (一)
(一)挽联由于有真挚情感作基础,稍副以较粹美的语言,便能见长。惟于挽伟大人物,则又殊不容易。挽伟大人物,就难免于对其人的文章、道德、事功加以敷陈。一涉颂扬,便可能减却情致,也就因此而减弱了艺术感染力量。但亦有高手而不受此拘囿者,说到底,还是视乎作者之胸襟、识见以及其艺术素养而定。章太炎之挽孙中山先生,康有为之挽六君子,即为此一类挽联中的佼佼者。章太炎挽中山先生联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