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44475

庄子启示录026:孔子到底达没达到逍遥自在的境界

紫网2023-10-14 11:11:380

导读明明被大家认为是圣人的境界,孔子为什么说是无稽之谈?庄子借长梧子的嘴,又说出怎样的圣人境界?为什么说孔子表面上混的很糟,不自在也不逍遥,而实际上是“心无挂碍,无有恐怖”的大菩萨境界?他为什么能做到天天有事烦,事事不烦心?怎样才是真正的自在?

想收听上面音频,请点击上面绿圈今天我们继续精读庄子的《齐物论》,先读第一小段。01瞿鹊子问乎长梧子曰:“吾闻诸夫子:圣人不从事于务,不就利,不违害,不喜求,不缘道,无谓有谓,有谓无谓,而游乎尘垢之外。夫子以为孟浪之言,而我以为妙道之行也。吾子以为奚若?”修道之人瞿鹊子,去问另外一位修道的高人长梧子:我从孔夫子那里听到过这样的说法'圣人不会去迎合那些世俗的琐事,也不会像普通人那样贪图利益、躲避灾害。不喜欢去追逐和妄取,也不会拘泥执着于一些已有的陈规。明明没有说什么,可好像说了很多,明明说了很多话,可是又好像什么也没有说,身心似乎一直遨游在尘俗之外。’孔夫子认为这是非常轻率,不着边际的无稽之谈,可是我却认为这正是体道、悟道之后才有的境界。请问先生,您是怎么看呢?02长梧子曰:“是黄帝之所听荧也,而丘也何足以知之!且女亦太早计,见卵而求时夜,见弹而求鸮炙。予尝为女妄言之,女以妄听之奚。旁日月,挟宇宙,为其脗合,置其滑涽,以隶相尊?众人役役,圣人愚芚,参万岁而一成纯。万物尽然,而以是相蕴。长梧子说:“这些话就是黄帝听了都会感到疑惑,都会发蒙的。他孔丘怎么可能真正理解呢?而且,你这个人是不是心太急了点?刚看到个鸡蛋,就希望立刻得到能报晓打鸣的大公鸡。刚刚见到弹弓的弹丸,就想立刻得到烤好的鸟肉。我呢,现在试着随便给你说一说;你呢,也就随便那么听一听吧。圣人是能够依傍日月,与其并明的;能够胸怀宽广,含藏宇宙的,能够与万物混而为一的;能够置世间种种是非混乱于不顾的,能够把人们所认为的尊卑贵贱等同对待的,能够没有分别心。绝大多数的普通人,忙忙碌碌于是非得失之争,而圣人却显得浑然无知,好像很愚笨,把古往今来的种种变异,种种沉浮揉合成了至精纯一的一个整体。在他们看来,天下的万事万物也全都是如此,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蕴含于这个至精纯一的整体之中,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03我们读完了、读懂了这两段话,首先应该知道一个问题,庄子笔下的瞿鹊子和长梧子,都是虚构的人物,不一定真实存在,这是绝大多数书中学者的意见。但这一段话,我们就算把它读懂了之后,也还会有一个疑惑:瞿鹊子明明是从孔子听来的这番话,孔子为什么认为这种境界是无稽之谈?孔子那么高境界的圣人认为是无稽之谈的话,这位瞿鹊子为什么反而认为是妙道之行?这位长梧子对孔子的意见,到底是认同呢?还是不认同呢?因为他说“丘也何足以知之”。单从字面上去看去理解,感觉他也认为孔子的境界不够,我们该怎么样去理解庄子写这一段话的用意?04咱们今天没有办法回到两千多年前,去找庄子本人求证,而且专家们、学者们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2021年8月18日精读这两小段文字,我写了一段心得,小标题是《是孔子的境界不够,还是你的心情太急?》瞿鹊子认同这段话是妙道之行,说明他是有慧根的,有追求的,他可能认为孔门的修身方式太具体、太琐碎、太入世,有明显的趋利避害和鲜明的是非标准,似乎与道家追求的逍遥境界相反。而长梧子没有否定孔子,也没有否定瞿鹊子,只是说这种境界连黄帝都会疑惑。他说黄帝都会疑惑,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是这种极端的自在可能是存在的,但是连黄帝也可望而不可及。另一个角度是说,就连黄帝那样的得道高人也没有只顾着自己逍遥自在,没有对红尘万事一躲了之。他们体道、悟道、得道以后,能够与道合一,能够努力来救护和教化天下人,照样忙忙碌碌。你瞿鹊子认为那是妙道之行,说明你功夫不到家,你还不够踏实,你心里可能在想着取巧,你可能用心就不纯,不愿意老老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去修正和提升自己。这和后面讲的“女亦太早计”可以相互验证。换个角度理解是,那种超脱的妙道固然听起来让人向往,但这种孔子悟道后拯救天下苍生的努力更可贵,关键是内心能够做到不分别、不执着。后面长梧子的妄言之,本质上可以理解为有道之人不避世事,不会一躲了之,而应该融入俗世,但内心能够做到一片空灵和纯净。不会被纷繁复杂的万象给迷惑住,能够透过差别的表面看到相同的内在本质。因此不会像我们普通人那样时时刻刻内心都有分别,有爱恶、有取舍、有执着、有情绪。外在的环境再也不能扰动他们的心境。用佛家的话来说,已经做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一切都能看破,一切都能放下。所以,即便在红尘中忙碌,照样能够保持内心的大自在。05今天再读21年自己写的心得,还是更加感慨。太多的人以为修行就是要躲开、逃避、放弃、远离,离人群远一点,离是非远一点,离困扰自己的人和事儿远一点。实际上,真正的逍遥完全取决于自己的心境,取决于自己内心的修行。孔子表面上看起来混得很糟糕,如丧家之犬,而且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他不自在呀,不逍遥啊。但是孔子能够做到天天都是烦心事,天天可以心不烦,能够把个人的荣辱安危乃至生死置之于度外。我们去了解一下孔子的生平就知道,他所有的选择,所有的作为基本上都不是出于个人的私利,他是为了拯救这个时代,为了拯救天下苍生。在陈蔡绝粮七天,几乎都快要饿死的时候,他仍然可以平静地弹琴,我们能说他心不自在吗?孔子陈蔡绝粮时候的境界,不就是佛家心经上说的“心无挂碍,无有恐怖”吗?所以,自在不自在,逍遥不逍遥,最主要看的不是我们的身体,而是我们的心灵。06我相信庄子对孔子一定是认同的、赞美的,因为孔子的境界是更难能、更可贵,孔子的境界就是佛家讲的觉而有情的大菩萨境界。自己觉悟了之后不忍心看见众生受苦,和耶稣的境界是一样的。所以,他们表面上看起来不自在不逍遥,但是他们的心灵一直是空灵的、自在的,是普通人没有办法能够理解的。我们绝大多数普通人没能够体道悟道,所以就不可能真正领会他们的心境。真正的自在,真正的逍遥,不是逃避,不是躲出去,而是身在红尘中,能够平静地接受,平静地面对,平静地处理和平静地放下所有的事情。那才是真自在,才是真逍遥,才是真圣人。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