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启示录038:最好把自己的心宅建在仁德的宅基地上
导读孟子为什么告诫说术不可不慎?又为什么说仁是天之尊爵、人之安宅?行仁和射箭哪里有可比性?为什么医生、教师等救人、教化人的职业,反而成了害人的掩护和手段?为什么说要想内心安宁,就必须把自己的心宅建在仁德的地基上?


想收听上面音频,请点击上面绿圈我们今天一起精读《孟子·公孙丑上》篇的第七章,先读原文。01孟子曰:“矢人岂不仁于函人哉?矢人唯恐不伤人,函人唯恐伤人。巫匠亦然,故术不可不慎也。孔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智?’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莫之御而不仁,是不智也。不仁、不智、无礼、无义,人役也。人役而耻为役,由弓人而耻为弓,矢人而耻为矢也。如耻之,莫如为仁。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02孟子说:"造箭的人难道会比造铠甲的人更不仁、更没有同情心吗?要不然怎么造箭的人就怕自己造的箭不能够伤人,而造铠甲的人就怕人受到伤害呢?帮人治病的巫医,和做棺材的木匠也应该是这个样子吧。由此可见,人在选择谋生之术时,不能不谨慎啊!孔子说过,内心以仁为出发点,与仁相伴是非常美好的。自己可以去选择,却不愿意与仁为伴,怎么能算是有智慧呢?仁是上天最尊贵的爵位,应该是人最安定、最安宁的居所,没有任何阻力,自己却做不到仁,这是很不明智的。一个人活在世上却不仁也不智,无礼也无义,那他只能做人欲的奴隶,为人所驱使。做别人的仆役,而又耻于为他人所役使,那就和造弓的人耻于造弓,造箭的人耻于造箭是一回事儿了。如果真的以此为耻,还不如好好地去践行仁德,践行仁德的人和射箭的人很相似,射箭的人总是调整好自己的姿势,使之端正以后再放箭。箭射出去而没有射中靶标,不会去抱怨胜过自己的人,只是反省自己,找到自身的不足。03我们读完了也读懂了孟子的这一段话,首先应该重视孟子讲的“术不可不慎也”,直到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如果我们观察一下今天这个时代就会发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很受人尊重,收入稳定,于是很多人争着去读师范专业,去考教师编制。可是,却出现了很多老师课上不认真讲,不好好讲,然后让家长交钱,到自己家里去给孩子来自补课的时候再讲。有的孩子家长不给老师送礼,老师就刁难甚至打击孩子。极端的甚至出现了孩子忍受不了而跳楼的事情。教书育人的工作最后成了谋取私利的掩护和手段。医生本来应该是治病救人的职业,可是很多医生穿着白大褂却长了一颗黑心。一点点小病,疯狂的让你做各种检查项目。可以不开刀的,非得要给你开刀。小病一定要大查,一定要大治,过度的治疗。在给病人开药的时候,收取药厂的高额回扣。他治病救人的技术和他救死扶伤的身份,成了很多人谋财甚至害命的掩护和手段。很多的网络平台公司本应该是为大众提供便利服务,提升活质量。结果怎么样呢?卖机票的订酒店的居然采用手段杀熟,用这种下三滥的手段。还有过度采集用户信息,服务套餐中布置各种陷阱。如果用孔子的标准衡量,这些人是“里不仁,为不美”。用孟子的标准衡量就是“不仁不智,无礼无义”,不过是披着一张人皮的禽兽甚至已经禽兽不如。04孔子说“一阴一阳之谓道”,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站在我们普通人的立场,必须知道两点。一是,拿着教鞭的老师,带着听诊器的医生,穿着制服的警察,甚至是挂着佛珠的宗教人员,都有可能利用它们保护人、救人、教育人的身份来打掩护,进行害人。我们必须要有必要的警惕性,不能盲从盲信。二是,如果自己正在做这些工作,一定要知道义利对等,义利合一的天规。如果利用自己的身份作掩护,谋私害人,那一定是有因果在,报应会迟到但是不会旷课。05我们读懂了孟子的话,还应该告诫自己,咱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心宅里。内心仁德,心宅才会安宁。谁也不能否认,我们现在生活的这个时代,虽然物质越来越丰富,技术呢越来越进步,但是人们内在的安宁和快乐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大大减少了。我们大多数人越活越紧张,越活越焦虑!是时候了,我们应该停下来,回头看一看,好好反思反思了。我们都在疯狂地被舆论潮流所裹挟,不是用尽全力去追赶别人,就是使出浑身的力气想去超过和战胜别人。我们都活成了被蒙住双眼,被鞭子驱赶的那只拉磨的驴子。如果能够读懂两千年前孟老夫子的告诫,就会明白,我们紧张和焦虑,心宅不安宁,是因为我们没有把心宅建在仁德的宅基地上。我们没有把帮助人、爱护人、成就人当成人生的重心,于是与人争来争去。这样就会四处树敌,走起路来就一定会到处有碰撞。06假如我们换一个思维的方向,换一个行为的模式,真的能够做到孔子讲的“己欲立而立,己欲达而达人”,还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帮助人、成就人的反作用力就会回头成就我们自己。我想这也是孟子认为仁是天之尊爵,人之安宅的主要原因。活到了四五十岁我才真正明白,和别人较劲,只能证明自己无能和愚蠢。真正有智慧的人是帮助别人,修理自己。当无力改变他人时就改变自己,当无法改换环境的时候,就调整自己的心境。慢慢就会发现,自己内在的心念变了,外在的一切好像也跟着心念一起改变,这不就是佛家讲的境随心转吗?不就是孟子、孔子两位大圣人讲的反求诸己嘛?我是一切的根源!智慧点的话,还是拿刀子好好修理自己吧,不要再和别人没完没了地较劲了。

δ161运星北越南越:太过者其数成,不及者其数生,土常以生也。
五运之气郁伏,待时而发复。五常之气,太过不及,其发有异。太过不及,其数不同,黄帝欲请教岐伯,其数不同在何处。先附录原文如下:帝曰:太过不及,其数何如?岐伯曰:太过者其数成,不及者其数生,土常以生也。——《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太过、不及之数皆以河图之数为据。一、帝曰:太过不及,其数何如?黄帝内经参详2023-07-30 14:47:07
0000王熙凤是如何协理宁国府的?最重要的三步,她都做对了
紫网2023-10-14 17:00:460000刘姥姥两手空空到贾府打秋风,为什么不让人讨厌,反而令人同情?
少读红楼2023-07-29 09:16:32
0000封神榜封了365位正神,为何却没有哪吒、雷震子和杨戬?
当阐、截、人三教在碧游宫签下封神榜后,封神大业便落在了阐教教主元始天尊身上。不过,由于封神是件既费时,又耗力的事情,所以元始天尊便将此事交给了与仙无缘的姜子牙,也就是让他下山辅保名君,并代师封神。当然,由于姜子牙仅有四十年修为,且实力有限,所以元始天尊便让阐教的二代仙人,派各自徒弟前去辅佐姜子牙完成封神大业。唐古看今2023-07-28 10:56:11
0000庄子启示录061:人到底该有感情还是该没感情
导读庄子和好朋友惠子讨论人是否本来无情,庄子为什么坚称人本来无情?他所说的无情和我们普通人理解的无情,到底哪里不同?人情绪产生最根本的原因又是什么?佛家道家都强调无情,那菩萨为什么又是觉而有情?我们该去掉什么样的情绪,又该保留什么样的感情?新用户177790362024-02-25 10:09:00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