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夏朝文字”:考古取得重大发现,难怪商朝会有甲骨文
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系统文字,不可能突然出现、突然成熟,按照文字演化规律,之前应该还存在漫长的“初熟文字”阶段。
根据史书记载,商族曾经臣服于夏,商汤革命从而取代夏朝。现代考古表明,晚夏都城二里头遗址与偃师商城、郑州商城遗址,存在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因此,以夏商关系看,夏朝至少已有“初熟文字”,后被商代继承。当然,不排除夏朝已经进入成熟文字阶段,因为载体易腐的缘故没能保留下来,而“初熟文字”是在更早的时期。
但问题是:上述只是推论,夏朝文字有何考古证据?其实,夏都二里头遗址就曾出土过50余个字符,证实夏朝的确已有文字。更为重要的是,学者多年考证发现,破译了一个陶尊上的三个字,证实夏朝已能“连字成句”,如此也就难怪夏朝会有“连山易”了。

考古证实夏朝已有文字
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有陶文,一共搜集整理约50例;其他夏朝时代的遗址中,比如八里桥遗址、洛阳皂角树、伊川南寨、渑池郑窑、陕西商县紫荆等,也出土了一些陶文。
洛阳二里头遗址,在出土的一个黑陶纺轮上,刻划了一个类似甲骨文中“羌”字的文字。除此之外,二里头中还有墉、臣、鱼、井等文字,其中多数与甲骨文存在传承关系,下文会详述其中的“臣”字。
洛阳皂角树遗址,出土过一个“车”字(下图),与荥阳西史村商代遗址陶文“车”字写法一致。淮阳平粮台城址(距今至少4200年)、二里头遗址中,都曾发现过车辙印记,夏代肯定已有车辆,因此皂角树遗址出现“车”字并不让人惊讶。

对于二里头文化遗址中的这些刻符,夏鼐、邹衡等考古学家认为应该就是当时的文字,并指出“商朝的文字同夏文字是一脉相承的,基本上属于一个系统。”因此,甲骨文不是无本之木,不像楔形文字、古埃及文等一样突然出现突然成熟,而是有着漫长的演化时间,是在夏朝文字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总之,夏朝肯定已有文字,只是文字数量多寡如今还搞不清楚。

夏朝文字又一重大发现
夏朝陶文多刻在器物的口沿或肩部,数量比较单一,往往一件器物上只有一个陶文。但在二里头一件陶尊上,却出现了三个刻符(见下图),前几年现代学者终于将之破译。
对于下图中的三个符号,学者蔡运章介绍,起初学者重视最右侧的符号,忽视了左边两个符号,但当八里桥遗址出土了一样的符号后,由此引起重视,最终破解了这三个符号的含义。

首先是最右侧的符号,经过数十年的考证,如今普遍认为是“臣”字。
甲骨文中的“臣”字是竖形,横放的话与上述字符构形相似。郭沫若曾经指出:人跪下后,从侧面看眼睛是竖着的,因此“纵目为臣”。
二里头此字符为横目,在于它是臣字演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是甲骨文臣字的前奏。学者蔡运章认为,南方良渚文化陶杯上,两个弯腰前行、服侍主人的卑躬样子的臣字,是其最初形态,后来演变为二里头横目臣字,最终商代演变为竖目臣字。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考古表明二里头受良渚文化影响不少,因此越国自称大禹之后,少康庶子分封而来,或许并非完全虚构,并非是越国为了融入华夏谱系的伪造身份。

其次是左侧两个符号,现代学者蔡运章将之解释为“曲与糟”。
起初,这两个符号被忽视,被当作无意义的刻符,但在八里桥遗址中,考古竟然发现一样的符号,而在甲骨文与商代晚期金文中也有多次类似符号。如此,也就不得不让人重视这两符号了。
这两个符号,肯定不代表箭矢,因为夏商箭矢是横放的“个”字形,上述符号犹如“√”字符。对此,学者综合各种文献,最终将之都释读为“曲”,又由于古代曲与糟(浊酒或醇酒)互通,现代某河大曲中的曲就是醇酒之意,因此另一个符号应是“糟”,即两个符号为“曲糟”。
甲骨文中的“曲”字,模拟的是一种弯曲的器具,与之高度类似。同时,古书记载“屈,曲也,服也”,此字符犹如人倒下或跪下屈服。
因此,“曲糟”是屈身奉献美酒之意。如此解读,不仅符合陶尊的用途,即古代盛酒祭祀的礼器,而且也印证了周礼中“朝献用两著尊,其馈献用两壶尊”的记载。

由此,二里头陶尊上的三个字符,意思就是“臣曲糟”,即臣屈身奉上美酒来供天神或大王享用之意。
更为重要的是,三个字符排成一排,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显然说明夏代文字至少已经“连字成句”。
根据史书记载,易经一共有三部,周代是周易,商代是归藏,夏代是连山。近代以来,人们认为夏朝连文字都不确定,何谈写出连山易?因此,连山易必然不存在。但如今发现既然夏朝已能连字成句,那么夏人为何不能连句成段、连段成文写出连山易呢?

最后,关于夏朝文字话题,还有三点值得一提:
首先,二里头遗址已经发现60年,但迄今才挖掘不到2%,其他很多夏代遗址也没有完全挖掘出,因此如今探索夏朝才刚刚开始,以后未必不会挖出更多的夏朝文字。
其次,与西方喜欢在石头上刻字不同,甲骨文表明商代日常文字载体,应以竹木简为主,夏代可能也是如此。因此,如果挖不到更多的夏代文字,不代表没有,而可能已经腐烂了。
第三,不少西方学者认为中国“甲骨文之前无文字”,夏朝时期无文字,甲骨文源于楔形文字,除了对中国汉字演变不了解之外,还有傲慢与偏见的情绪。
参考资料:《二里头陶尊“刻画符号”与夏代纪事文字》等
贾宝玉初试云雨情,袭人被拉住为什么不跑,还“掩面伏身而笑”?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成书以来一直备受推崇。清朝文人邹弢与许伯谦是一对至交好友,又都是红楼迷,经常在一起谈论《红楼梦》。邹弢是尊奉林黛玉的,而许伯谦却是“尊薛而抑林”,有一次两人一言不合,竟然因为钗黛之争大打出手。就像我们普通人看了《红楼梦》,也难免会问如果你是贾宝玉,会娶薛宝钗,还是林黛玉?文史馆2023-07-30 13:05:58
0000南美日裔总统藤森:杠美国挺中国,美国拿他没辙,晚年却弃国而逃
1973年9月11日,南美洲人民在电视和收音机里听到了一个震撼的新闻——智利发生政变,总统阿连德被当场枪杀。阿连德之死对美洲的影响很大,这场政变虽然是军队发起的,但是皮诺切特背后站着美国,这一点人尽皆知。在阿连德死后,南美洲的各国政府都乖乖跟在美国后面,可谓规规矩矩,哪怕美国从80年代开始以禁毒为名干涉美洲国家内政,当地政府也敢怒不敢言。至于经济方面,美国资本基本拿下了整个南美,没人能幸免。WarOH协虎2023-07-28 09:01:59
0000《升官图》为何成了大清子民最痴迷的全民游戏?
在清代官场尤其是州县衙门流行玩一种“升官图”的游戏,官员或者胥吏在无聊时都会聚集一起玩一会,非常热闹。当时一位叫顾禄的人在《清嘉录》中讲述了这个游戏的玩法。以官阶升降为图,用六面分别刻上一到六的骰子扔,简单说就是将大小官位全部开列在一张画满方格的纸盘上,然后扔骰子,计算点数多少,来决定升降。第一掷作为进身开始,比如进士、举人是正途,捐班是异途,得分自然不会一样。升官图能静居看历史2023-07-30 12:24:01
0000因天生巨臀,她生前被羞辱,被鞭打,死后被做成标本,展览200年
1995年,法国驻南非大使收到了南非外交部的照会,要求法国政府归还一名女子的遗体,不然的话,就要将两国关系降级。这个女子名叫萨拉·巴特曼,死于1816年。对此,法国政府态度强硬,拒绝返还,说该遗体是我们的“国家级珍品”。双方互不相让,唇枪舌剑激烈交锋。因为一名已经死去了170多年的女子遗体,两个国际上有一定声望的大国居然发生一场外交风波实属罕见,让人匪夷所思。历来现实2024-02-12 10:07:54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