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45760

能够全领域覆盖一个王朝的只能是六部

紫网2023-10-16 12:02:570

文 / 子

决策是少部分人的事,但执行却是一个庞大的机构,覆盖了一个王朝的方方面面,比如,隋唐之后的尚书省六部。

秦汉是三公九卿的设计,天下的所有事务都由包括郎中令、典客、廷尉、治粟内史等在内的九卿和丞相府诸曹来负责打理。

当时的执行机构分为两部: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少府、宗正属于宫廷政治,为皇帝服务;廷尉、典客、治粟内史属于外朝系统,归丞相府管理

从这就可以看出,秦汉时代,皇权和相权之间是有一道巨大的鸿沟的,宰相的覆盖范围其实是要比皇帝更大的。丞相曹参和皇帝刘盈的冲突就可以看作是皇权和相权之间的一次博弈,丞相获胜。

所以,皇权向相权的亮剑肯定是必然,于是,就有了汉武帝发展内朝以尚书群体来制衡外朝宰相的过程。经过几代皇帝的过渡,尚书群体已经发展成为了汉王朝的决策机构,当时的实权人物,谁的头上要是没有“录尚书事”这个标签,那么他的职位不管有多高,都是没有实权的。比如,司马迁的女婿杨敞做丞相的时候,大权其实是在大将军、领尚书事的霍光手里。

经过时间的不断叠加,尚书省不仅垄断了决策权,就是其下辖的各部也在执行层面对九卿的业务进行了大面积的渗透,尚书省替代九卿已经成为必然。

到了隋朝,尚书省的各部就被独立了出来,设置了六部,分别为:吏部、礼部、兵部、刑部、户部、工部,三省六部制正式出炉。但由于中书、门下的渗透,尚书省实际上只剩下对决策的执行,一直到明清,都是这一格局。

但由于政治比重以及掌管事务的不同,六部的地位也是不一样的。

排在第一位的,绝对是吏部,因为他掌管着帝国的人事权。所以,地方上重量级的督抚上调到京师之后一般都会担任吏部的尚书或者侍郎,属于平级调动,而且,就是吏部的侍郎都有机会进入军机处。

吏部下设“文选司”“考功司”“稽勋司”和“验封司”四个司,分别负责官员选拔任免、考核奖惩、官员档案管理、爵位抚恤管理等和人事相关的业务,各司的负责人是郎中、员外郎、主事,称为“司官”。

吏部的覆盖范围虽然是所有官员,但地方上的督抚、布政使、按察使等重要人选的敲定还得皇帝来拍板,吏部只有考察、提名的权力。

这很好理解,皇帝只有将督抚级别的任命权掌控在自己手里才能达到对帝国的绝对掌控,隋文帝就曾明确规定:六品以下的官吏由吏部任命,六品以上的归尚书省管,当时的尚书令还属于宰相群体。唐朝时,李治虽然躲在幕后,但三品以上官员的任免权都掌握在他的手里,武则天只能决定中下层官吏的人选,后来的慈禧虽然一时归政光绪,但还是将要员的任免权牢牢掌控。

▲慈禧 图源/剧照

就是吏部内部“文选司”和“考功司”职务的任免都归皇帝来管。

说白了就是,帝王通过对关键岗位的布局来实现皇权的延伸。所以,留给吏部的发挥空间只剩下中基层官吏的任免。

当然,大小官员的档案及入离职程序都由吏部来办理。

除了四司之外,吏部还有如司务厅、清档司、本房、饭银处、督催所等一些行政和后勤部门负责后勤工作和一些杂事。

地位仅次于吏部的就是户部了,因为其毕竟管理着帝国的钱袋子,户部负责全国的财政、民政、人口户籍、矿藏资源、海关、税务、审计等业务

户部以省为单位设置了十四个司来掌管一省或者数省的业务,同时兼管一项全国性专项业务。比如,云南司不仅管理云南的财务同时还兼管漕运。

除了十四司,户部还有一些重要部门:“八旗俸饷处”专管八旗子弟的俸禄;“钱法堂”,专门负责铸币

同时,朝廷的银库、缎带库、颜料库也由户部管理,只不过三库的官员都由满人来担任。

由于地位在六部中仅次于吏部,户部的侍郎也有进入军机的可能。和珅此前就曾执掌过户部。

▲和珅 图源/剧照

排在第三位的是礼部。礼部负责朝廷的礼法、文教、科举等业务。礼部下辖四个司:“仪制司”“祠祭司”“主客司”“精膳司”,分别负责朝廷的礼仪、祭祀、朝贡册封、各种庆典等业务。

同时,礼部还有一个“铸印局”,专门负责各部门官印的铸造。

接着就是掌管司法、刑狱事务的刑部了。说明一点,刑部和吏部一样,并不能对自身的业务进行全国性覆盖,关于重大案件审理和死刑判决的权力都掌握在皇帝手里,许多案件,皇帝还会下令由刑部、大理寺和督察院进行“三司会审”。

没办法,“刑”“赏”是皇帝手中最重要的两张牌,皇帝不会完全放手尚书省来完全操控。

而且,宗室和八旗子弟的案件,刑部还要会同宗人府一同来审理,涉及少数民族的案件,刑部还要会同理藩院来审理。

和户部一样,刑部也是以省为单位下设了十七个司,分别主管一省或者数省的司法案件,同时兼管一项全国性专项业务。比如,四川司同时要负责“秋审”的行文。

同时,刑部还要负责立法。

排在刑部之后的是兵部。一般来说,军事是一个王朝的一张要牌,兵部的地位应该更高,但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军事业务已经被细分为:决策调兵权、军事指挥权、军政管理权三大板块。就像宋朝的枢密院,他的功能只在调兵和军政管理,军队的日常管理由三衙系统来负责。

所以,明清的兵部也只负责军政,至于调兵、指挥则属于皇权的范畴,皇帝决策之后,临时派遣一名将军去指挥战争,而各省的军事也由直接对皇帝负责的将军和提督来管理。

▲清朝将军 图源/剧照

同时,兵部也延续了宋朝时文人管理军事机构的做法,避免了专业军事人员对军队和军政的同时渗透。更重要的是,以文人来钳制武将群体。

兵部也是下设四个司:“武选司”“车驾司”“职方司”“武库司”,分别管理军官的任免、军马驿站、军官考核奖惩、军械管理等业务。

排在末尾的是工部,工部和其它五部的区别是:工部是纯粹的技术部门,而其它五部则是属于政治范畴。由于属性的巨大区别,工部也就排在了末尾,当然了,大部分人也不愿意去工部上班,因为升迁实在太难。

工部的业务范畴是:负责帝国的工程建设、船舶等机械制造、度量衡等。同样,工部也是下设四个司:营缮司、虞衡司、都水司、屯田司,分别负责工程造价修缮、统一度量衡、路桥水利等工程建设、皇帝的陵墓修缮等工作。

但在用钱方面,工部的发挥空间并不大,清朝规定:凡是造价超过五十两白银、料价超过二百两白银的工程都要奏报皇帝批示。如果造价在一千两白银以上的工程,皇帝还要派大臣去监督。

制度的精细化将工部尚书的权力压缩到最小。

怎么说呢,六部的业务范畴实际上已经覆盖了帝国的全领域,读懂了六部的岗位职责,也就读懂了一个王朝的内涵以及组织架构,也能从中读出一个王朝的兴衰。

所以,制度层面也是历史的重要一环,不可忽视。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和“在看”。谢谢!/推荐阅读:王朝的核心永远在军队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