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邓大军兵强马壮,在付出巨大代价后,为何没有在大别山站稳脚跟?
2023-10-04 21:02
来源:
烛下青史
发布于:云南省
1948年3月28日,刘邓大军在陷入极度危难的情况下,不得不化整为零全部撤离大别山。从挺进大别山时的6个纵队共12万人,到撤离时仅剩下不足7万人,兵员折损近六成。
从战略意义出发,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是我军在解放战争时期,从战略防御转向战略反攻的一个关键转折点。
当时,敌军无论是兵员数量还是武器装备等方面,都遥遥领先于我军。如果继续被敌军牵着鼻子走,对我军而言势必会造成重大损失。
为了扭转不利战局,伟人一口气下了多道命令,这其中就包括刘邓大军南下大别山。为何兵强马壮的刘邓大军,无法在大别山立足?背后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呢?
挺进大别山的战略要义
1946年6月,蒋介石为了抢夺胜利果实,调集30万兵力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标志着解放战争全面爆发。
当时,我中原军区仅有6万余人,为了保存实力不得不分兵两路,分别向陕南和鄂西北地区突围,并顺利完成了战略转移任务,这就是赫赫有名的中原突围。
一年后,以伟人为首的军委领导,为了摆脱不利局面,争取对我军有利的战略地位,制定了外线作战方针,正是从这时起,解放战争开始进入战略反攻阶段。
而外线作战的核心关键点,正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要想完成这个重要的战略任务,摆在刘、邓面前的首要任务,就是歼灭驻守在鲁西南地区的敌军。
经过一个多月的战斗,刘邓大军取得了鲁西南战役的胜利,随后在伟人的电令下,二人又率军马不停蹄地率军向大别山进军。
按照伟人的设想,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之后,不仅会对南京、武汉等重镇形成威慑,还能有效地打乱老蒋的战略部署,继而为我军进行战略反攻创造新的战机。
无法站稳脚跟的原因
刘邓大军在刚进入大别山时,就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问题,那就是队伍中绝大多数兵员都是北方人。而大别山的气候潮湿多雨,外加蚊虫鼠蚁过多,导致很多战士都生病了,这势必会影响战斗力。
其次,大别山的道路十分险峻,很多重型武器根本无法搬运至目的地。无奈之下,为了提升行军速度,不得不放弃这些部队赖以生存的辎重。
还有就是当时刘邓大军缺医少药,指战员们生病之后,根本得不到及时治疗,进而导致大批非战斗减员,这也是影响我军战斗力的一个关键因素。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得不到当地老百姓的支持,说白了就是群众基础过于薄弱。原因是敌军在大别山地区,推行了十分残酷的高压政策,有人胆敢支持我军,就会受到无情地打压,严重的甚至还会丢掉性命。
在这些极其艰难的条件之下,刘邓大军还要受到白崇禧的围追堵截,这些客观因素罗列在一起,让刘邓大军损失近半,最终为了保存力量,不得不退出大别山。
参考资料:
《刘邓大军挺进中原后的立足之战》金台资讯
《刘邓大军怎样站稳大别山》人民网
《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光明日报( 2021年02月08日 06版)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文能治国武能安邦,守三朝立二帝,这个北宋名臣不简单
壹病起恹恹,画堂花谢添憔悴。乱红飘砌。滴尽胭脂泪。惆怅前春,谁向花前醉。愁无际。武陵回睇。人远波空翠。——韩琦【点绛唇】北宋有这么一个人,二十岁就进士及第,考中榜眼。三十岁,一纸谏书,敢把四个宰执拉下马。此后封公拜相,位极人臣。历经三朝,拥立二帝,以一己之力,撑起北宋中期的半边天。菊斋2023-07-29 16:18:15
0000聊聊鄯善国的前世今生,何以"破楼兰、斩楼兰"在当时备受关注?
作者:李大奎唐代诗人王昌龄在《从军行》中曾写"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掷地有声表达了唐军不肃清边患绝不回家的家国情怀。还有曹唐的《送康祭酒赴轮台》也说,"分明会得将军意,不斩楼兰不拟回。"这里的"楼兰",也就是西域的鄯善国。它是怎样演变又何以让后人关注?还以"破楼兰、斩楼兰"为誓呢。"楼兰"真有那么讨厌吗?不妨说道说道。(楼兰古城)一、"楼兰"的由来写乎2024-03-05 13:08:19
0000这位唐代宰相正是“庸人自扰”成语的原创者
作者:刘樱姝我们常说:“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由此诞生了成语“庸人自扰”。这话和五祖慧能“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禅宗境界很类似,其原创者乃唐代宰相陆象先。陆象先原名叫陆景初。“象先”是唐睿宗赐名。睿宗道:“子能绍先构,是谓象贤者。”意思是,小陆啊,你既然能继承前人的优良传统,希望也能效法前人的贤德做法。果然,陆同学按照上司的要求做到了。写乎2023-07-30 15:05:36
0000晚清史丨为什么清朝对于外东北的丢失没有在意,对西域倒是十分重视?
中国近代史是由晚清和民国这两个阶段组成的。晚清的特点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割地、赔款。晚清丢失的最大一块土地,一般认为是外东北地区。对于外东北的丢失,晚清几乎无动于衷。但是对于西域一度被外敌占领,晚清朝廷倒是做出了利在千秋的决定:那就是力挺左宗棠收复西域。理论上说,东北属于清朝的龙兴之地,而西域大约是乾隆时代才重新纳入版图。因此从情感角度来看,似乎清廷更应该重视外东北才对。但现实并非如此。人文之光2024-01-30 22:05:41
00001962年中印战争最大误判:尼赫鲁根本没想到,我军会重兵反击
作者:我看行历史1962年10月12日夜,刚从前线视察完毕的印军第四军军长考尔中将,风尘仆仆赶回新德里,准备向尼赫鲁当面汇报军情。一路上,他有些坐立不安,总感觉有大事要发生。因为临行前,他对印军第四师师长普拉沙德说:“我将说服陆军总部下达命令,让部队撤出克节朗河。”考尔为什么要这样做?紫网2023-10-14 11:46:47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