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46247

正解汉字 第九十九课 察

知愠课堂知愠课堂2024-01-31 09:08:250

大家好!以字育人,以字正身,用语言传递力量,从声音感受美好,知愠课堂和大家一起探寻笔画间的逻辑,化繁为简,领略汉字之美。这一节我们学习“察”字。

chá形声,从宀(mián),祭声。本义:仔细看。本质意义:认真细看发现信息。在使用中的具体意义有:明察、知晓、调查、考察、分辨等。

察的篆文外“宀(mián)”内“祭”。宀,表示室内。

祭,从肉,从手,从示。甲骨文字形,左边是牲肉,右边是“又”(手),中间象祭桌。表示以手持肉祭祀神灵。

两部分合起来会意:在室内祭祀时仔细注意神灵显示的信息。《说文》察,覆也(一说“复审也”)。从宀、祭聲。

我们在讲解“知”(正解汉字:知)字的时候提出:“信息”是“知识”和“智慧”的源头。获得信息是“知”,使用信息处理问题是“智”。能高效获得和使用信息便是“敏”(正解汉字:敏)。

“视”——通过眼睛获得信息。眼睛是人类获取信息的第一来源,“视”就是接受原始的视觉信息,是获取信息的第一步。(正解汉字:视)

“观”(正解汉字:观)——反复细看,获得真实信息,与“闻”(正解汉字:闻)——间接获得信息是获取信息的第二步,再次确认信息。

“省”(正解汉字:省)——体验和再体验,是对接受到信息进行初步处理。

而“察”则是从接受到的信息中找出有价值的成分。

“视(闻)→省→察→智”是人们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获得知识,提升智慧的完整过程。而“察”是将信息转变成知识的最后一步,也是最为核心的一步。经过认真的“察”,信息才会变成有价值的认知,才能让我们透过表象抓住本质。没有经过“察”的信息只是事物的表象。例如: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卫灵公第十五)

孔子认为:一个人的本质如何不能仅凭“众人对他态度的好坏”这个表面信息进行判断,还需要认真细致地分析这些信息,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察”的目的是在众多信息中提炼出高价值的成分,通过处理转换成知识。所以,包含“察”的词语多表示“得到有价值信息”的意义。例如:侦察、洞察、观察、视察、考察、勘察、明察秋毫、察言观色、访察、觉察、督察、巡察、监察、明察、察看、纠察、警察、探察、观察哨、审察、察访、鉴察、核察等等。

孔子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为政第二)

看一个人处理问题的方法,分析他处理问题的过程,了解他处理问题的目的。人如何隐藏自己的思想呢?人如何隐藏自己的思想呢?”

这段话通过“视→观→察”向人们展现了认知过程。

“所以”即处事所依仗的方法,是知识水平表现,一目了然。

“所由”即处事过程,是能力的体现,长期关注,才能看到庐山真面目。

“所安”即处事目的,是人的心志方向,不但要长期关注,还要细心分析才能日久见人心,

所以、所由与所安是内心不同层面的体现。通过“视→观→察”的认知过程,才能全面真实地了解一个人。

先贤们发现:完整的认知过程是获得正确认知的保障。所以,先贤们十分注重学习思考中保持认知过程的完整性。

老子在《道德经》里对认知过程有一段精辟的论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在学习求知的过程,知识和体验不断增加。总结归纳过程,丰富的知识和体验转变成抽象而简洁的规律。最后,理性认识被完全吸收,变成感性的存在——就好像没有了理性的“知识”一样。思维达到没有主观目的指向的境界,就没有处理不了的问题。

学习由“日益”到“日损”最后“无为”的过程本质上就是“视(闻)→省→察→智”的过程。

“为学”即“视(闻)——省”,是将信息转变成“知”的过程。吸收的信息越多,掌握的知识就越丰富。

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继续积累已无法促进思维发展之后,应该脱离“日益”的“为学”而开始“日损”的“为道”。

“为道”即“察→智”:是将“知”转变成“智”的过程。经过“察”的提炼,将由外而内的理性认识变成完全内在、自然的感性意识。这时候思维里就好像没有“知识”,对规律的认识好像是思想意识本身一样。碰到问题不需要思考,跟随“感觉”自然而然就能解决,达到“无为”的境界。

在这个过程中“省”和“察”承担了最为核心的信息处理功能。通过“省”(再体验)大脑将信息转变成知识,通过“察”大脑将知识升华成智慧。

我们在讲解“省”(正解汉字:省)的时候提到:现代社会信息爆炸,更需要人们有“省”的智慧。懂得如何甄别筛选生活中接触到的海量信息“去彼取此”将表象信息去掉只保留本质认识,保持孤陋寡闻的状态,提高吸收信息的效率,这样才能脱离海量信息对我们的无形制约。

同样地,面对现代社会知识大爆炸,我们需要有“察”的智慧,将学习得来的知识进行“深加工”,把繁杂的知识体系转化成简单而深刻的哲理智慧。实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唯有如此,才能独立思考,创造属于自己的思想王国,驾驭知识,让知识服务人生,而不是把人生变成知识的奴隶。

所以,孔子在2500多年前就提醒弟子:“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卫灵公第十五)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