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46547

ζ10太始天元册C:九星悬朗,七曜周旋

黄帝内经参详黄帝内经参详2024-02-05 10:07:480

接续前两篇推文:

ζ08太始天元册A:太虚廖郭,肇基化元……

ζ09太始天元册B: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揔统坤元

先附录原文如下:

鬼臾区曰:臣积考《太始天元册》文曰:太虚廖郭,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揔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驰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臣斯十世,此之谓也。

——《黄帝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

一、九星悬朗

“九星”何谓?九星为真灵之属,为太虚元气之精者所化。王冰、马莳、张介宾、张志聪、高士宗、张琦、高亿、吴昆、方药中等皆谓九星为天蓬、天芮、天冲、天辅、天禽、天心、天任、天柱、天英九星,此九星在《黄帝内经素问遗篇·刺法论遗篇/本病论遗篇》中有所涉及。如下图所示:

天九星主持天九室,事关司天之气的退位和迁正,每一星室皆属遥远星团,但据现有资料尚不足以确定其天文学具体位置。

天九星非肉眼可见,其天文学位置尚不足以确定,何来“悬朗”之说?

“悬朗”者,悬象于天,朗照于地。“九星”者非历代注家所谓天九星,而当另有所指。

九星者,北斗之谓也。俗谓北斗七星,实则为九星,其中,七星为主体,二星为辅、弼。北斗七星,瑶光、开阳、玉衡三星为斗杓,天权、天玑、天璇、天枢四星为斗魁;北斗二星,左辅和右弼,位居两侧。

北斗九星中,由于左辅和右弼现今已不太明亮,七显二隐,故俗称“北斗七星”,宋代道教著作《云笈七签·日月星辰部·卷二》讲:“北斗九星七见二隐,其第八、第九是帝皇太尊精神也。汉相国霍光家有典衣奴子,名还车,忽见二星在斗中,光明非常,乃拜而还,遂得增年六百。内辅一星在北斗第三星,不可得见,见之长生,成神圣也。外辅一星在北斗第六星下,相去一寸许,若惊恐厌魅,起视之吉。”

北斗九星又称九鬿(qí)或九魁,刘向《楚辞·九叹·远逝》讲:“合五岳与八灵兮,讯九鬿与六神。指列宿以白情兮,诉五帝以置辞。北斗为我折中兮,太一为余听之。”洪兴祖注曰:“九鬿,谓北斗九星也。鬿,一作魁。”

在《太始天元册》的上古时代,九星皆当明亮,肉眼皆可见,而且还具有考古学证据,如距今5300年前后的仰韶文化河南巩义双槐树遗址北斗九星图所示:

双槐树遗址北斗九星的右弼星与后世道家的右弼星位置有所不同,如上图所示。

九星悬朗者,北斗九星悬象而朗照之谓也。北斗九星在民间信仰中又称“九黄”,九星又有贪狼、巨门、禄存、文曲、廉贞、武曲、破军、左辅、右弼等别名。

九星悬朗以斗建,在观象授时的古代起着积极重要的生产、生活等社会作用。

九星悬朗,另有一说。在北斗七星斗杓末端之外,另有招摇、玄戈二星,共成九星。司马迁《史记·天官书》讲:“杓端有两星:一内为矛,招摇;一外为盾,天锋。”张衡《西京赋》云:“建玄戈,树招摇。”招摇为矛,玄戈为盾,此二星也在恒星圈内,古时也曾明朗过,并用于斗建,如《淮南子·时则训》讲“孟春之月,招摇指寅”,“仲春之月,招摇指卯”,“季春之月,招摇指辰”,“孟夏之月,招摇指巳”,等等。

请参看推文:帝乘斗车,始出乎震,“招摇”虽代指北斗七星,但却不能混同于北斗第七星之“瑶光”

二、七曜周旋

“七曜”何谓?日月以及木火土金水五星,合称七曜。七曜又称七耀,范宁《春秋穀梁传序》讲:“阴阳为之愆度,七耀为之盈缩。”杨士勋疏曰:“谓之'七曜’者,日月五星皆照天下,故谓之'七曜’。五星者,即东方岁星,南方荧惑,西方太白,北方辰星,中央镇星是也。”五星连珠,日月合壁,冬至日“七曜同元”是古代历法家孜孜以求的“太极上元”,虽然实际上并不存在,《汉书·律历志·世经》甚至认为:“汉历太初元年,据上元十四万三千一百二十七岁。” 王夫之 《读四书大全说·论语·为政篇一一》讲:“历元者,日月合璧,五星连珠,七曜复合,一元之始也。”

“七曜周旋”者,七曜各行其道,环周而还,积研七曜周旋的目的,是要制定历法的太极上元,《太始天元册》称之为“天元”,此亦是本篇大论名之为“天元纪大论”的原因所在。《新唐书·卷五十九·志第四十九·艺文志三》记载:“《七曜本起历》五卷,《七曜历算》二卷。吴伯善《陈七曜历》五卷。”但俱名存书亡。

七曜历,以“日”为始,日、月、火、水、木、金、土,为一个周期,一日一曜,周而复始。这种历法在日本还有流传,以星期日为首日,名为日曜日,然后依序是月曜日(星期一),火曜日(星期二),水曜日(星期三),木曜日(星期四),金曜日(星期五),土曜日(星期六)。

未完待续……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