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这句话是《金刚经》中记载的佛陀对须菩提所说的话。这句话的由来,是须菩提向佛陀提出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降伏其心”。佛陀由浅入深、层层递剥之后,总结而来的。前提大意是:此心念头不断,应该认识到所有的相状,都是虚幻不实的,都是此心生成;一个修行者,应该见相非相,不被相状所迷惑,即心中无相,这个时候才能到达如如不动的境界。对于这句话,不同的人理解有不同。今天想说的是,里面有两个字是重复出现的:相,见。这两个字虽然同出,但是意义不同。第一个相,是与诸字在一起的:诸相。这个诸相说的是什么呢?说的是自己心里形成的众多的相状,就是主观的认知,包括:判断、概念、形象、类似等方面的感知。这些感知的来源,是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因为环境、教育、知识架构、人生经历等的不同,对周边感官触摸到的事物形成的属于自己的主观认知。第二个相,是与非在一起的:非相。这里的相是什么意思呢?是一种客观事实,就是佛家文化里说的是“实相”。意思是说,自己的主观认知,其实都属于“非”,不实。用通俗的话说,就是我们认为的东西其实并不是那个东西,正所谓“花非花”。天地间的事物,其实相并不是你认为的。有人说,实相即空相。其实这个说法也不妥当。这里的“相”只是一个代词,真正的“相”也不是空相。一旦认定了是“空相”,仍然陷入到了“相状”里。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天地间所有的事物,都是彼此关联而形成。就如同我们说“张三是个善良的人”,张三的善良是因为有人不善良,或者是不如张三更善良;一旦说张三善良,背后包含了其他若干的人的相对不善良。若是没有其他人的为善良,“张三是个善良的人”这个相也不会出现。为什么“空相”也是相?佛陀对于空的解释,其实只是用“空”这个字代表某种道理。如果认定了“空相”是实相,那就是陷入到了“见相是相”的迷惑中了。需要认识到“空”就是一个名称而已。一旦认识到这个道理,将“空相”也应该丢弃。

再说另一个字“见”。第一个见,为“见诸相”之见。这个见,是身体的感官之见,为眼耳鼻舌身意之触觉,是有形的,是具体的。这个见,于主观认知的“诸相”,是相呼应的。第二个见,是“则见如来”之见。这个见就不是感官之见,应该是无所身见,实是自然“显现”。就是说,当达到如如不动的境界、也就是“明心见性”的时候,此时并无任何“见的主体”,而是此心性自然显现。因此,“见如来”之见,实是自然显现之意。回头再理解题目中的这句话,意思就简单明了:如果见到所有的事物,并不主观认为就是那么一个事物,在心里不产生任何的念头、觉知,不会被外物所迷,此心就不会被表象蒙骗,就不会形成错误的认知。其实, 这句话的意思用文字解释挺困难的。因为文字本身就是一种“相”。同样的文字,因为写者、读者的不同,理解上肯定会有不同,从而我的意思未必表达到位,读的时候难免有词不达意的结果。能明白理解就好,切摸在意文字。
欣赏 | 中国传统纹样纹饰
NO.1中国文化博大而精深,国人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这些文化精髓至今对于国人的生活方式及美学产生深远的影响,今天给各位分享下多款以青花配色的经典中国传统纹饰纹样,来看!碧水绿荷mei182024-03-13 15:16:28
0000中国“最地道”的湖南菜,在深圳
深圳菜?湖南味儿的!在中国的味蕾地图上,湘菜火爆麻辣,粤菜清淡养生,二者看上去风格迥异,井水不犯河水,但珠江入海口的东岸,却藏着一块“湘菜飞地”,成为两大菜系奇妙的交汇点。紫网2023-10-14 08:22:44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