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衣节|青烟日落更黄昏,路火千堆处处痕
作者:枯木

十月初一,是中国传统祭祖三大节日的“寒衣节”,这几天夜晚,小区道路旁隔不远处时不时就有人在给逝去的亲人“烧包袱”、“送寒衣”,并默默祝愿,随着火光,透露出虔诚的光辉。

关于寒衣节的起源来历,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神灵信仰。古人出于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祖先的崇拜,因而产生了各种祭祀活动,其中神灵大致分为天神、地祇(qí)和人神。天神包括主宰宇宙、日月星辰、风雨雷电、人畜生命等天上诸神;地祇包括山川河谷、江海湖泊、生活资料等所有地面上自然物神灵;人神则为圣贤闻达、先祖先师等功德彪炳的祖先神灵化身。

而祭祀,在古代有着严格等级,天神称祀,地祇称祭,宗庙称享。《左传·僖公十年》有“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天神地祇由君主祭,诸侯大夫祭山川江河,士庶祭祖先和一般鬼神。后来发展为全民多神崇拜,祭祀就合在一起,意为崇敬鬼神,祈福禳灾,祭拜祖先。

祭祀的日期,因神灵不同,场所和日期也各不相同。就拿祭祀祖先来说,最早有“四时祭”。《礼记·王制》说:“春曰礿(禴yuè]),夏曰褅(tì),秋曰尝,冬曰烝(zhēng)。”到了周朝以后,则改为春曰祠,夏曰礿,秋冬不变,称为“禴祠烝尝”,亦作“禴祀蒸尝”和“礿祀蒸尝”(典出《诗经·小雅·天保》之“禴祠烝尝,于公先王”)。关于祭祀日期,古代一般在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四个节气之日正时祭祀。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诸侯国之间的割据争霸与相互交流,思想异常活跃,文化倍加繁荣,各种祭祀活动层出不穷。于是在上古时期的祭祀基础上,又演变出众多的神灵崇拜和祖先崇拜。毫不夸张的说,在生活中任何一件事物和行为都有神灵,日月变幻、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以及人们生老病死、劳作收获、出行游猎等等,都要进行祭祀活动,在祭祖活动中,规模隆重的诸如“四时八节”,其他的诸如先祖和帝王先贤诞辰忌日祭祀等,而寒衣节就是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的。

首先,十月初一,也就是十月朔,是秦朝的岁首。岁首祭祀是古代规模隆重的全员祭祀,由于诸侯国不同,岁首也各不相同,秦朝统一六国后,统一颁布历法“颛顼历”。此历法以十月为每年的首月,但不称为“正月”,仍称“十月”,而第四个月(即正月)因避秦始皇嬴政名讳,称为“端月”,九月为一年的终止之月。
南北朝宗懔编撰的《荆楚岁时记》记载:“十月朔日,黍臛,俗谓之秦岁首。”因而十月初一作为岁首,一直到汉代初期都没有改变。直到汉武帝时才改到正月为岁首。而岁首是朝廷隆重的祭祀节日,因而岁首祭祀习俗逐渐演变成正月初一和十月初一两种祭祀并存,并且以正月初一最为隆重。

其次,寒衣节最早源自古代的“授衣节”。《诗经·国风·豳风》:“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本意是因为节气变冷而添换厚衣裳,九月又是秋冬交汇之际,因而要进行祭祀活动。授衣最早是给活着的人们更换衣裳,出于神灵崇拜和祖先崇拜,自然而然的也会给祖先“送寒衣”(《荀子·礼论》:“事死如生,事亡如存。”)。然而在先秦时期一直到唐代,都是在九月授衣。

然而在唐朝以前,授衣和祭祀日期并没有明确确定。把授衣和祭祀结合起来变为律令,是在唐朝天宝二年八月。《唐大诏令集》卷77记载唐玄宗下诏《九月荐衣陵寝制》,其中有:“禋祀者,所以展诚敬之心,荐新者,所以申霜露之思。是知先王制礼,盖缘情而感时。”“自今以后,每至九月一日,荐衣于陵寝,贻范千载,庶展孝思。”。自此以后,九月一日授衣作为正式颁布的皇帝诏令颁布,随之成为惯例。
这在唐代许多诗人的诗词当中,都有关于授寒衣的记载传世,诸如诗佛王维的《送崔九兴宗游蜀》也有“出门当旅食,中路授寒衣。”白居易的《赠康叟》有:“八十秦翁老不归,南宾太守乞寒衣。”等等,而朝廷的授寒衣直接影响了民间祭祀的习俗,以至于民间也在此日拜墓送寒衣。

由于北方九月份尚在秋天,天气适宜,而十月份才真正变得寒冷。并且十月朔是传统岁首祭祀的延续,因而到了宋代,朝廷把授衣改到十月朔,并把十月朔祭祀和授衣结合变更。北宋吕希哲《岁时杂记》记载:“十月朔,京师将校禁卫以上,并赐锦袍。皆服之以谢。”
在宋代朱敦儒的诗词《十二时》中有:“连云衰草,连天晚照,连山红叶。西风正摇落,更前溪呜咽。燕去鸿归音信绝。问黄花、又共谁折。征人最愁处,送寒衣时节。”可以看出,在北宋人们就把十月初一变成“送寒衣节”。授衣的改变,民俗也随之改变,于是十月初一便正式成为换衣祭祖的节日。

宋以后,元明清都延续惯例,在十月一日祭祀祖先,祭扫陵墓,焚烧寒衣。在宋代周密《武林旧事》中这样记载:“十月朔,都人出郊拜墓,用棉裘褚衣之类。”。元代崇文监熊梦祥撰写的《析津志辑佚·岁纪》有记载:“是月,都城自一日(十月朔)之后,时令谓之送寒衣节。祭先上坟,为之扫黄叶。”可以看出,宋元时期,由于人们珍惜纸张,祭扫只是焚烧旧的衣物,很少有焚烧纸质衣物。

到了明代,开始有专门售卖寒衣的纸店。明代刘侗、于奕正所著《帝京景物略·春场》有当时寒衣节的详细记载:“十月一日,纸肆裁纸五色,作男女衣,长尺有咫,曰寒衣,有疏印缄,识其姓字辈行,如寄书然。家家修具夜奠,呼而焚之其门,曰送寒衣。新丧,白纸为之,曰新鬼不敢衣彩也。送白衣者哭,女声十九,男声十一。”可以看出,寒衣有的在坟上焚烧,也有的在家中烧寄。北方也称之为“烧包袱”,其中根据亡人不同,有五彩衣和白纸的素衣两种。

清朝以后延续送寒衣的习俗,一直到现在依然在民间流行,寒衣节也成为民间三大鬼节(寒食节、中元节、寒衣节)之一。关于送寒衣各地风俗略有差异,比如山西晋南地区,送寒衣时,讲究在五色纸里夹裹一些棉花,说是为亡者做棉衣、棉被使用。
晋北地区送寒衣时,要将五色纸分别做成衣、帽、鞋、被种种式样,甚至还要制作一套纸房舍,瓦柱分明,门窗俱备。北京地区则大多在夜晚人静的时候,在路旁画圈写名,焚烧彩色蜡花纸制作的五彩衣等;南方不少地区则白天祭扫坟茔,夜晚烧纸。

综上所述,寒衣节是古老习俗,是华人的优秀民俗传统,代表了对祖先的尊崇和崇拜,寄托了对亲人的哀思,寻找心里的宁静。通过祭奠,人神交流,心灵沟通,达到某种心里平静的精神安慰和道德感悟,这是一种精神世界的信仰,庄重肃穆,纯洁朴素,天人合一,对现实世界的人们起到精神的规整和文化的寄托,从而实现人神天地和谐共生的信仰欲念,值得继承和保留。


(部分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2019/10/28榆木斋

中国传统文化中诸子百家之:纵横家
dxdr大写的人代表人物:苏秦、张仪。创始人:鬼谷子。主要言论传于《战国策》纵横家是中国战国时以纵横捭阖之策游说诸侯,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谋士。列为诸子百家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是苏秦、张仪等。战国时南与北合为纵,西与东连为横,苏秦力主燕、赵、韩、魏、齐、楚合纵以拒秦,张仪则力破合纵,连横六国分别事秦,纵横家由此得名。他们的活动对于战国时政治、军事格局的变化有重要的影响。dxdr大写的人2024-03-03 10:09:30
0000世界顶级发酵食品产地,为什么是贵州?
岁月发酵而成的贵州宝藏凭什么惊艳全世界?发酵,贵州风味的魔力之源。潮湿温暖的局部气候让贵州成为微生物的天堂。这些微生物原本可能成为食物的死敌,勤劳智慧的贵州人却与它们结为挚友,与这些看不见的小小生命一同构筑了想象力十足的美味王国,并把贵州一步步发展成世界顶级发酵食品产地!茅台酒用曲块,高度都有严格规范。供图/今时传媒地道风物2023-07-28 09:26:48
0000谭德晶:刀郎《翩翩》歌词详解兼析其红楼意蕴
刀郎的《翩翩》是一首优美动人且具有某种劝戒、解脱和悲悯意蕴的歌曲,其歌词具有浓厚的古典神话传说和诗词的色彩,歌词优美,含蕴深厚,相当部分歌词具有复杂难解的多重意蕴。准确深入地理解这首歌的歌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欣赏这首优美的歌曲。刀郎《翩翩》海报此外,笔者发现,这首歌的歌词,在许多方面都与红楼梦的意蕴不谋而合,因此下面我们在阐释这首歌的歌词的时候,将会兼顾其所蕴含的红楼意蕴。先上歌词:翩翩紫网2023-10-15 11:48:520000价值观在国学儒、道、佛家中的体现
作者:潘长宏2023年6月9日春秋之后的两千多年中,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最深的是儒家、释家和道家。这三家的鼻祖:孔子、释迦牟尼和老子也因此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长久的受到后人的景仰和崇拜。不知是历史的巧合还是天意的安排,孔子、释迦牟尼和老子处于同一时代。老子大约生于公元前570年前后。公元前566年4月初八,释迦牟尼出生在今天的尼泊尔。又过了十五年,即公元前551年8月27日,孔子出生在山东曲埠。溱湖之恋2023-07-29 12:16:58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