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47258

「最中国」的葫芦,里面装了一整个宇宙

大遗产大遗产2024-02-17 09:09:460

2023年12月15-17日,限时空降北京西单更新场的「最中国·文博市集」,大家都去了吧?

不知道小伙伴们发现没有,市集上葫芦元素特别的亮眼。从市集周边的单肩包、集章本扉页的套色葫芦章,到场地装点的葫芦藤,摊位上方悬挂的宝葫芦,还有场地中心供大家签名留念的那枚超级大葫芦…可以说,市集上处处有葫芦

那么,为什么会选择葫芦,作为这场活动的主视觉元素呢?☝️且听我们细细道来。

▲ 「最中国·文博市集」上无处不在的葫芦。

不止是蔬菜

葫芦,是一种爬藤植物,果子是可口的蔬菜,晒干后掏空,可以作为盛器,中医则用它来储存丸、丹类药剂。东晋葛洪的志怪小说《神仙传》中讲到,汉代汝南城(今河南省平舆县一带)有个老翁,常常悬挂着一个葫芦在闹市上卖药。他葫芦里的药灵得很,口不二价,药到病除。药金收入很可观,日进数万,但老翁只留下很少的一点,其余都随手施舍给流浪街头的穷人。葫芦又称壶卢,“悬壶济世”的说法由此而来。

光是一个卖药老翁的故事,就使葫芦成了天下医药行业的“商标”吗?还不够。

▲ 这是首都博物馆收藏的酒铺幌子,葫芦造型象征酒容器。 摄影/海峰

起决定作用的,是民间盛行的仙道故事。修道者注重养生,且常出入山泽、接触药草,所以善于治病救人。与世俗的药物相比,道家、仙家之药有一种“灵丹妙药”的色彩。宋代纪实小说集《太平广记》中有一个故事:唐朝宰相刘晏,年轻时沉迷于道术,日夜期盼遇到仙人。有一年,他偶然遇到一个异人王十八,身上又脏又臭,还得了痢疾,刘晏的家人暗中嫌弃他,刘晏却把他带在身边,恭敬地服侍。不久,王十八就死了,刘晏悲痛地厚葬了他。后来,刘晏偶然得了重病,命悬一线之际,有人登门到访——正是王十八。家人又惊又喜,王十八不慌不忙地从腰间取下一个葫芦,倒出三粒豆大的药丸,刘晏服下后立刻康复了。王十八说:“这一丸药可延寿十年,三十年后我来取回。”三十年后,王十八果然再次到访,取回了刘晏肚子里的三丸药。几个月后,刘晏就死了。

在《太平广记》中,还有《唐若山》《卖药翁》《骡鞭客》等多个故事,都提到了起死回生、变铁成金的仙丹,而贮藏仙丹的法器,无一例外都是葫芦。《西游记》中有孙悟空偷吃金丹的情节,太上老君辛苦烧炼的“炒豆”似的金丹,也是存放在葫芦里。仙药和葫芦,几乎成了一对固定搭配的CP

▲ 「最中国·文博市集」上专门设有葫芦摊位,手捻葫芦,烙画葫芦,任君挑选。

在小说、传奇的强大宣传作用下,人们对包治百病的仙丹愈加迷恋,而葫芦也随之成了医药行业的标帜。一些身体健康的人,也喜欢将小葫芦作为饰品挂在身上,祈求家人健康平安。

每年的端午,许多人家都要在门前挂菖蒲、艾草,而在一些地方还要挂上几个葫芦,别有一番情致。这又是什么说法?一说五月为“毒月”,药王爷曾在五月初一下凡,见人间毒虫横行,便将自己装药的葫芦挂在一家门口,灭虫降瘟。因此,葫芦又有了镇邪祛毒的意义。北京人尤其喜欢葫芦,用红纸剪成葫芦的形状,内含“五毒”的图案,五月初一贴出,初五日摘下扔掉,称为“扔灾”。葫芦在此,百毒退散!

▲ 影视剧《西游记》中,孙悟空在兜率宫偷吃葫芦里的仙丹。

真的很能「装」

仙人的葫芦,除了驱邪治病,还有一个更强大的功能——巨能装

订阅2024年《中华遗产》杂志

送葫芦宝包啦

(超大声🔈)

▲ 葫芦内有乾坤、巨能装的特点,也是这次「最中国·文博市集」周边——葫芦宝包的创意来源之一。

西游记》中,银角大王的宝物是一个“紫金红葫芦”,只要倒过来拿着,喊人的名字,对方一答应,就会被吸进去,连孙悟空也逃脱不了。据银角大王的小喽啰“伶俐虫”介绍,葫芦里的空间,能装下一千人。如此厉害的宝贝,孙悟空怎么对付它的呢?他用毫毛变出一个假的红葫芦,骗小妖怪说:“你这装人的,何足稀罕?我这葫芦,连天都装在里面哩!”顺利地用假葫芦换到了真葫芦。一个只有几升容量的葫芦, 却能装下一千个人,这种空间伸缩的技术,在今天也难以想象,而古人却早已司空见惯。日本漫画《哆啦A梦》中,机器猫胸前的“四维空间兜”能通向另一个时空,什么都能装进去。殊不知,中国古代早就出现了类似的法宝。

▲ 图为《清彩绘全本西游记》,太上老君用盛丹药的“紫金红葫芦”收服两个道童——金角大王和银角大王的情景。

太平广记》中有一个《潘老人》的故事:唐元和年间的一天,大风刚停,一个老人拄着拐杖来到嵩山少林寺求宿。僧人不愿收留,指着寺外的两间空屋子,让老人自行歇宿。当晚二更后,僧人起夜,发现寺外异常明亮,就来到空屋子察看,只见屋子里摆设着垫子、褥子、华丽的帐幕,佳肴果菜应有尽有,老人安然地坐着又吃又喝。僧人讶异地不敢探询,等到五更后,老人睡醒,从怀中取出一个拳头大小的葫芦,把一应器具菜肴都装了进去。老人把葫芦放到怀里,空屋子还和原先一样。

类似这样伸缩空间的情节,在古代小说里屡见不鲜,而实现这种空间转化的法器,大多是葫芦。说起葫芦的容量,最集大成的还要属《八仙全传》中的葫芦。这是太上老君送给铁拐李的法宝,且看太上老君的“产品说明”:

这东西能生炎火、发大水,火烈时可比一座火焰山,水大时可抵全个的东洋大海……你要用在救苦济人,只把盖子揭去,要药有药,要钱有钱。有时错过宿头,还能藏得许多人作个临时的客店。

一番话把铁拐李听懵了。太上老君见他狐疑,便让他走进葫芦参观。铁拐李闭着眼大步走进葫芦,睁眼一看,竟然真有一所高堂大厦,房屋里面有柜子床铺,陈设器皿一应俱全。更妙的是,铁拐李心想着,这么大的房子该有几个佣人、厨子收拾打点,一念甫起,眼前便出现了许多青衣打扮的人垂手侍立,另有两个绝美的婢子,一人捧茶,一人持巾,姗姗而前,含笑叫声:“主人用茶。”

▲ 图为明《铁拐李图》,画中铁拐李坐葫芦浮于海上。 供图/大英博物馆

为什么以宝葫芦为题材的故事,在民间喜闻乐见呢?

从上面的故事可以看出,不论是潘老人还是铁拐李的葫芦,里面装的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活物资和财富。由此可见,宝葫芦所营造的异度空间,其实反映了社会底层人民对理想生活的想象。铁拐李是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形象,但他的宝葫芦里要房有房、要钱有钱,还有“绝美的婢子”,如同一个没有饥饿、无忧无虑的乌托邦

另一方面,宝葫芦能收服敌人,还能“生炎火、发大水”,如同一件威力巨大的进攻性武器,满足了平凡的人们对“超能力”的想象。从这个意义上说,腰上拴着宝葫芦的铁拐李,就如同好莱坞电影里穿上高科技装备的钢铁侠、蝙蝠侠,是普通人想象中打抱不平、主持正义的“超级英雄”。

▲ 动画片《葫芦兄弟》中的水娃和火娃,也反映出人们想象中的葫芦,有调动水火的奇功。

除了装财宝、装武器,葫芦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装鬼。《聊斋志异》中的厉鬼“画皮”,是怎么降服的?道士先用木剑枭其脑袋,厉鬼随后化为一团浓烟,道士接着“出一葫芦,拔其塞,置烟中,飗(liú)飗然如口吸气,瞬息烟尽。道士塞口入囊。”蒲松龄描述的这个场景,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香港拍摄的许多鬼神电影里,都有忠实的展现。能收鬼的葫芦,象征着正气,能降妖伏魔,给人带来安全感。

宝葫芦伸缩扭转空间的功能,还有另一种新奇的玩法——跨时空旅行。

前面提到的《神仙传》中在汝南城卖药的老翁,其实是一个仙人,后人称为“壶公”。他的事迹在正史《后汉书·方术列传》中也有记载:每天停市后,忙完生意的壶公就跳到葫芦里休息过夜。奇的是,满城的人都看不见,只有费长房在楼上看得真真切切。费长房带着酒肉虔诚地前去拜访,第二天,壶公带着他一起跳进了葫芦里。只见“玉堂严丽,旨酒甘肴”,宛若仙山琼阁,别有洞天,两人吃饱喝足了才出来。费长房于是发心拜壶公为师,跟随他学习道术。

▲ 市集现场“悬浮”半空的宝葫芦。

在这个故事中,葫芦起到了连接两个异质空间的传送功能,而葫芦里似乎还隐藏着一个无限大的世界。这与现代天文学中能穿越时空的“虫洞”的概念相似。古代修仙者提倡“大隐隐于市”,而壶公在汝南闹市中的隐居,就是通过葫芦来实现。

葫芦,是穿越时空的神秘通道,也是仙界的入口,令人心驰神往。虽然种种故事纯属虚构,但葫芦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在现实生活中也打下了深刻的烙印。

▲ 葫芦形洞门。

比如园林中的葫芦形洞门。举世闻名的江南园林中,造园者运用出神入化的构景法,在一片有限的区域中,变化出了无穷的层次。其实,园林中高低错落的亭台楼阁、清奇雅致的山石流水、香气袭人的嘉树幽草,本就是对想象中的“仙界”的一种模拟。穿行其间,常常可以看到一种葫芦形的洞门,这会让人联想起什么呢?洞门的作用,是连接园林中两个不同的空间、两种不同的风景,而葫芦形的洞门,包含了超凡脱俗、登入仙界的隐喻,令游者更添一层漫游仙境的精神体验。

▲ 葫芦形塔刹。

还有一个常见的例子是塔刹。如果你留心观察,全国各地的塔刹中,有一种常见的葫芦形塔刹,这有何妙处?在古代,世界各地的人们似乎都有一种情结——将塔视作沟通天地的通道。似乎只要把塔建得足够高,人就能登上天界,与天帝取得联系。

善于形象思维的中国人,在塔顶安装了葫芦形塔刹——象征性地将时空穿梭的通道装置在了人间最高建筑的顶端。这样,既取得了天地之间的沟通,也避免了天上神仙的担忧。一个葫芦,换来了天人之间的和解。

中国版「挪亚方舟」

为何种种奇妙都被赋予葫芦,而不是其他蔬菜瓜果?归根结底,这源于中国文化中的“葫芦情结”。葫芦图腾、葫芦崇拜的现象,在各地十分普及。

葫芦与道家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庄子。《庄子·逍遥游》中讲到一个“大瓠之种”的故事:有一天惠施对庄子抱怨说:“魏王送给我大葫芦种子,我把它种植起来,结出的果实有五石容积。大是真大,但有什么用呢?拿去盛水,它不够坚固,剖开了做成瓢,又因为太大而没有适合它容纳的东西。我只好砸烂了它。”庄子道:“万事万物,没有什么是无用的,只看你怎么用它。你有五石大容积的大葫芦,正好将它做成小舟,浮游于江湖之上,岂不快哉?如今反倒嫌弃它太大,真是心窍不通。”

不要小看葫芦的这一“无用之用”,它可能挽救过人类文明。

▲ 麻姑为道教人物。在清项焜的《麻姑晋斝图》中,麻姑手握长桨,撑着考究的花船,船尾蓝色稠带系着葫芦和仙果,寓意吉祥美好,福禄全至。 供图 / 大英博物馆

广西融安县壮族有一个传说:远古时候,雷公与力士经常械斗。有一次,战败的雷公被关在房子里,哀鸣不止。力士的两个孩子觉得可怜,便给他水喝。喝了水的雷公力大无穷,破门而出,临走时送给孩子们一颗牙齿,嘱咐他们好好种下。兄妹俩将牙齿种在屋檐下,居然长出了一株葫芦苗,还结下一个大葫芦。后来雷公发怒,天下洪水泛滥,人畜都被淹死,只有这兄妹俩坐在葫芦里,得以幸免。两人结为夫妻,重新繁衍了人类。

类似这样的与葫芦有关的创世纪故事,在布依族、水族、白族、哈尼族、高山族、黎族、苗族、傣族等少数民族的史诗、传说中广泛地存在。中缅边境的德昂族的故事也很有意思:很久以前,洪水泛滥,万物都被淹死了,只有少数的人和动物被天神卜帕法救在葫芦中。洪水退去后,卜帕法欲砍开葫芦,方砍此处,牛大叫说:“勿砍也,我在此处。”改砍彼处,狗大叫说:“勿砍也,我在此处。”这时,兔子呼叫道:“砍此处可也。”说罢把螃蟹推至其处。卜帕法一刀挥下,砍断了螃蟹的头。没了头的螃蟹,从此只好横着走。德昂族因此崇拜葫芦,认为祖先是从葫芦里出来的。祈福拜神时要用葫芦装水,把水滴下来,嘴里念着“救命恩人”。

▲ 图为清乾隆粉彩福禄葫芦瓶。 供图/台北故宫博物院

汉族的创世纪故事中,同样有葫芦的影子。在一些地方的故事版本中,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女娲兄妹也曾避难于葫芦之中,而后兄妹成婚,繁育人类。20世纪上半叶,闻一多先生曾专门对此作了考证。他一共搜集到了49个洪水故事,通过分析比较,认为当时的救生工具有葫芦、瓜、鼓、木桶等,而葫芦占了十七件,是诸救生工具之首。闻一多先生进一步指出:“伏羲和女娲,名虽有二,义实只一,二人本皆是葫芦的化身。”

大洪水灭世的传说,普遍存在于美索不达米亚、希腊、中国、玛雅等文明中,很有可能是史前的一个真实的全球性事件。《圣经·旧约》中说,上帝决定用洪水惩罚世人,而唯独给挪亚提前透了风,指示他建造了一艘长约一百多米的大船。洪水退去后,这艘“挪亚方舟”上的人和动物得以存活。大约与此同一时期,中华民族的祖先也在大洪水中依靠葫芦幸存下来。葫芦,就是中国版的“挪亚方舟”

▲ 图为传统婚礼中“合卺礼”所用的“酒杯”,是对半剖开的葫芦。新婚之夜,用葫芦喝下交杯酒,寓意多子多福。 摄影/逆光

在一些其他的传说中,葫芦干脆变成了人类的起源。在回答“我从哪里来?”这个艰深的哲学命题时,先民不约而同地把目光聚焦到了葫芦。

确实,葫芦鼓腹而细颈,且内中多籽,很像妊娠期女性的子宫——这可不就是每个人最初的孕育之所吗?所以古人的葫芦崇拜中,就有一层生殖崇拜的意味。传统婚礼中,夫妻在洞房要行合卺之礼——也就是喝交杯酒。所用的酒器,就是一个葫芦剖成的两个瓢,借此祈求新婚夫妻多子多孙。

▲ 葫芦多籽。

道教崇尚自然,有创世之功的伏羲、女娲、盘古都被列入了上古的神仙谱系,葫芦也成了一个象征万物起源的法宝。有意思的是,葫芦不仅是人的起源,也可以是河流的起源。古人曾无数次寻找中华文明的母亲河——黄河的起源,但始终无法确认。古人尚未掌握地球水循环的知识,必定十分纳闷:滔滔不息、源源不绝的河水,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在明代堪舆学著作《地理人子须知》的一副地图《中国三大干龙总览之图》中,作者聪明地将黄河的源头画成了一片葫芦形的水域——星宿海。葫芦代表着生生不息,这样一来,黄河之源的问题就解决了。

道教,追求的是永恒和无限,而葫芦正是这样的一个文化符号。不知是不是巧合,现代数学中表示“无穷”的符号“”,长得就像一个葫芦。

现在,你知道市集上葫芦的奥妙所在了吗?

▲ 「最中国·文博市集」策展人之一李宁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在中国古代的神话里,葫芦都用来装长生不老的仙丹,所以人们把它称作宝葫芦,众所周知,博物馆里有很多宝贝、宝物,所以在这次的活动上,我们也为大家准备了很多的宝葫芦,请大家来市集看看,我们的葫芦里都装了什么宝吧!

图文来源:《最中国文化系列·神仙传》撰文:李行 摄影 :瑞镜祥和

编辑:F.L.J.

点击图片 购买《最中国·神仙传》专辑

盖章盖到手抽筋,这些镇馆之宝也请入眼上心!

2023-12-20

没去过这家博物馆,就等于没去过泉州

2023-12-25

这座南宋宫阙遗址,让我们看见了“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天城”!

2023-12-13

盘龙城:青铜帝国的资源战争

2023-12-01

什么神仙市集?竟把41家博物馆都请来了

2023-12-08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