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尽头是哲学,哲学的尽头是神学吗?
科学的尽头是哲学,哲学的尽头是神学吗?如何区分神学、哲学与科学?
不久前,杨振宁院士在一次采访中被问到,宇宙存在造物主吗?
杨振宁说:“如果你问有没有一个像人形状的上帝,我说是没有的,如果你问有没有造物主,我认为是有的。
因为整个世界的结构太精密了,妙不可言,不可能是偶然的。
这些这么奥妙的,影响这么大的,力量这么大的东西怎么来的,不可能是偶然的,所以应该是被设计的结果,那什么设计的呢,给它取一个名字叫造物主。”

杨振宁还说,自己年轻的时候坚定地相信科学,但是随着年纪增长,看到世界上很多无法解释的奇妙事物后,意识到要彻底分析和了解它们的可能性越来越小,逐渐丧失自信,相信有造物主的存在。
但是杨振宁显然不是宣扬神学,而是意识到人类的渺小,以及对未知的敬畏。
杨振宁说的造物主,与宗教和神学意义上的上帝是有本质区别的,有种说法:科学的尽头是哲学,哲学的尽头是神学。
这种说法其实隐含了一个不好的假设,神学,哲学和科学在层次上有高低、先后之分。
所以,可能有的人就认为,既然这样,那我直接相信神学不就完了吗?
但显然是不一样的,它们实际上是三个不同的观念体系,分属三个不同的领域,是不同,而不是层次上的高低。

关于神学、哲学和科学的区分,哲学家罗素有一个精彩的观点。
他说,哲学是介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一门学问。
神学、哲学、科学就具有什么本质不同,其实它们在核心观念,方法和目的上都是不同的。
首先,在方法上,神学基于情感信仰,哲学具有理性思维,科学基于经验实证,它们分别调用了人的情感直觉、理性思维、经验感知三个维度的能力,所以神学,哲学和科学在形成的方法方式上是不同。
情感和思维有什么区别?
我举个例子,在我们认知进化营,有位同学问,“信则有,不信则无”,这里的“有无”是什么意思,这里的“有和无”、“信或者不信”,就是在情感和信仰意义上讲的,而哲学上的“有和无”则需要在理性的逻辑上进行论证和解释。
比如道家思想的“有和无”,为什么“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家思想的解释是,有都是有限的。
如果我们无限倒推,有限的事物应该是来自于无限的事物,因此在“有”之外或者之上,应该还存在有一个包括所有“有”的“无”,由此才能解释所有的有,所有的“有”是从“无”中分离出来的。
所以道家思想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家思想的“道”是一个无形的无、无限的无、整体的一、无限的大”,所谓“大、一、无”其实都是作为整体的“道”的一种别称。
这是道家思想的宇宙观,当然你也可以把这个道称之为造物主。

那西方哲学如何论证上帝或者造物主存在的呢?
刚讲了,哲学上不是“因为你相信,所以它存在”,而是在思维和逻辑上它应该存在。
中世纪有位神学家和哲学家安瑟尔谟,在逻辑上第一次对上帝存在提出了"本体论论证"。
他从神的观念,直接推出神的存在。
首先,他认为人们心中有一个神的观念,这个观念可以是最完美、圆满的。
既然它是完满的,那么它就不可能,仅仅存在于人们的思想中,因为,这与这个观念的完满性是相矛盾的。
所以,神不仅存在于人们的思想中,也必然存在于现实中,于是,安瑟尔谟从神这个完满的观念,推导出了上帝或者神的真实存在。
所以,可以看出来,宗教和神学意义上的上帝,和哲学上的造物主是不同的。
神学上是因为在情感上我们愿意相信它存在,所以它存在;而哲学是从理性和逻辑上论证,它有之所以存在的原因和理由。

我们再回到神学、哲学和科学的区分,接下来,我们谈谈它们的目的上的不同。
简单来说,宗教和神学的目的是提供情感依存,哲学的目的是探求精神世界的结构和真理;而科学的目的探求客观物理世界的真理和规律。
或者说,宗教满足人的情绪和情感需求,哲学满足人的精神和理性需求,科学满足人的现实需求,它们的目的是不同的。
神学家和哲学家施莱尔马赫说,宗教的根基是情感,目的是提供对绝对者的依存感,它弥合了无限与有限的鸿沟,让人与神达到融合的境界,这是一切宗教的目的。
宗教意识是人的心灵最底层的意识,它独立于理性和道德,以及现实的功利性目的,并且无需要理性和道德证明,比纯粹的理性和道德更为根本和基础。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神学、哲学和科学在核心观念上的不同,我认为这才是它们关键的区别。
简单来说,神学是基于超验观念,哲学是基于先验观念,科学是基于经验观念。
当然,这里的划分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它们有一定重叠。
只是说,神学、哲学、科学作为三种观念体系,它们最底层,最核心,最基础的观念是不同的,什么是超验、先验和经验,这里就不做过多解释了,我举两个例子。

宗教和神学的核心观念包括上帝存在、灵魂不朽。
不管是上帝和灵魂都是超验观念,它完全超越了人的经验感知,我们从来没有看到过,但我们依然选择相信它们存在。
而哲学的核心观念是先验观念,先验就是先于经验,并让经验得以可能的观念。
比如我们说“这是一个苹果”,我们为什么有这个经验知识,因为有数量的观念,比如一个、两个等等,如果没有量的观念,那么我们就没办法说出和理解“一个苹果”的经验知识,我们也没办法区分任何事物。
所以比如:量、质、关系、模态、时间、空间等等观念都可以说是先验的,它们让我们的经验得以可能。
康德提出过三个最高的先验观念:心灵、世界、上帝。
心灵是一切精神现象的最高概念,世界是一切物理现象的最高概念,而上帝的概念是统一精神和物理现象的最高概念。
但是要注意的是,哲学上的上帝仅仅是理性和逻辑上作为概念的上帝,而宗教中的上帝是作为真实存在的实体,它们是不同的。
那最后是科学的观念,科学的观念一般是经验观念,是可以被经验感知到的。
比如客观的物质,山川河流,日月星辰,比如温度、气体、能量、力、原子、分子等等等基本粒子,这些观念都是可以观察和测量的。
因此,科学追求经验上的实证,一个科学真理需要得到实验证实,但是哲学的真理不需要实证,需要在思维和逻辑上自洽就可以,而神学上的真理,不需要逻辑和理性,只需要相信就可以。
《时间的新形式:低维时间、高维时间、分数维时间和虚数维时间》001
摘要:时间是一个复杂而又神秘的概念。传统的观念认为时间是一个线性、连续的进程,然而,随着物理学的发展,我们对时间的理解也在不断拓展和深化。本文将从时间哲学的角度出发,探讨时间的新形式,包括低维时间、高维时间、分数维时间和虚数维时间等。这些新形式的提出,为我们揭示了更为广阔的宇宙背景和时空结构,也为时间这一古老而又神秘的概念带来了新的思考和探索方向。书单 | 这三本入门必读书,让你秒懂经济学
有一位老师说得对,他说我们很多人在生活中遇到的麻烦,本质上是因为不懂经济学导致的。虽然你不一定认同这句话,但懂一点经济学对我们没有什么坏处。我今天推荐的这三本书,都是经济学的入门必读书,适合没有微积分和任何经济学专业基础的人阅读,让他们秒懂经济学。如果你是经济学专业学者或者大咖,就没有必要读这些书了。01《经济学原理》韦海生2023-07-30 10:35:22
0000不勉强自己,又能养成良好读书习惯的3个方法
这是无聊读书会的第565篇原创。艺术家:FyodorVasilyev明明知道读书很好,但就是放不下手机。大概是相当一部分人的困扰了。怎么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同时又不那么勉强自己呢?《输出式阅读法》中提出了3个思路,深以为然:方法一:写读书笔记费曼学习法的输出倒逼输入,想必很多人都是晓得的。其实漫无目的的读书很难坚持,但是如果要写读书日记呢?就很不一样了。无聊读书会2024-02-14 12:05:26
0000《红楼梦》:晴雯凭什么力压袭人?
作者:不贰过在书中,明确了金陵十二钗的副册之首是晴雯,而袭人无论是第二,还是第十二,都被晴雯力压一头。在生活中,袭人事事努力,晴雯脾气暴躁,身为主子的贾宝玉还是偏爱晴雯。袭人究竟和晴雯相比,差了什么?差的就是她们对于贾宝玉的付出,是有情,还是有意。袭人对贾宝玉是有意的,因为贾宝玉是贾府的公子,所以袭人才会事事周全。写乎2024-02-06 12:07:53
0000《西游记》:唐僧对孙悟空的不耐烦,藏着扎心的人性真相
看《西游记》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唐僧这个“老好人”,对所有人都和颜悦色,唯独对孙悟空脾气大得很!在取经团队里,猪八戒三心二意、偷奸耍滑,沙和尚恪守本分却少有存在感,孙悟空是不可或缺的核心骨干,也是最卖力的那个。西天取经路,九九八十一难,其中有八十难都是孙悟空的,“关关难过,关关过”,属于唐僧的,只仅有女儿国情劫那一难而已。枕藏写影视2023-07-29 15:18:00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