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48236

「中华文化:古代年龄称谓」幼学之年、外傅之年是几岁?

長寿麒麟長寿麒麟2024-03-11 13:08:340

幼学之年是几岁?

幼学之年是10岁。

《礼记·曲礼上》云:“人生十年曰幼,学。”意思是男孩10岁叫“幼”,这时应该上学学习了,因而,10岁称为“幼年”“幼学之年”。

外傅之年是几岁?

外傅之年是10岁。

《礼记·内则》中规定的上学年龄与《曲礼》相同:“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外傅,是教学之师,即外面教导学业的老师,相对于在家管教养的内傅而言,如《西京杂记》卷一载:“赵王如意,年幼未能亲外傅,戚姬使旧赵王内傅赵媪傅之。”所以,“幼学之年”也可称为“外傅”“外傅之年”“就傅之年”。

有的典籍记载的则是8岁上学,如《大戴礼记·保傅》中说“古者年八岁而出就外舍”;《汉书·艺文志》曰“古者八岁入小学”;《汉书·食货志上》亦云“八岁入小学”。之所以在年龄规定上不一样,是因为《礼记》的年龄称谓以整十为单位,为便于称说,与后面的年龄一致起来,便以10岁为上学年龄。8岁,很可能是先秦时期标准的上小学的年龄。8岁入学与今天的小学生入学年龄(6~7岁)已相差无几,比较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由于《礼记》的这段年龄称谓为人们所熟知,所以,“幼学之年”的10岁就成为传统意义上的入学年龄。

那么,古代的小学主要学习什么内容呢?《礼记·内则》规定:“学书记,衣不帛襦绔,礼帅初,朝夕学幼仪,请肆简、谅。”《大戴礼记·保傅》规定:“学小艺焉,履小节焉。”《汉书·食货志上》规定:“学六甲五方书计之事,始知室家长幼之节。”《汉书·艺文志》规定:“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总结起来,小学必学的内容包括书记、幼仪。

书记,就是先秦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教育中的书和数,即《大戴礼记》中所说的“小艺”,是初级课程。书指“六书”,用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六种造字法造出来的常用汉字,也就是学习识字,书写汉字,相当于今天小学语文。记就是数,数学,包括九项内容。《周礼注疏·地官司徒·保氏》中言:“九数:方田、粟米、差分、少广、商功、均输、方程、赢不足、旁要;今有重差、夕桀、勾股也。”称为“九数”,相当于今天的小学数学。“幼仪”即初级礼仪,即《大戴》所谓的“小节”,教学生如何穿衣、待人接物的礼貌,具体说来就是不穿用帛做的衣服,这样的服装不利于健康,早晚要向老师、长者学习幼少侍奉长者的礼仪,做到尊老爱幼,跟人说话要实话实说,讲诚信,要合乎自己的身份。

先秦两汉时期的小学,学制约为五年时间。在学校里,学习科目除了“书记”和“幼仪”之外,还有音乐,包括学习器乐、诵读乐歌的篇章、学跳小舞中的文舞、在乐师的指导下学习乐仪、知道音乐使用场合的礼仪规定等,学习内容比较广泛。古代并非所有人都上得起小学,就得起外傅。从《礼记》中的“衣不帛襦绔”可以看出,能穿得起帛,自然家境不同一般,只有那些贵族子弟或经济殷实的家庭才能让男孩出就外傅。当然,内傅更不是一般平民请得起的,帝王贵族之家才有这个条件,在10岁以下,未上学时,让宫内有威望的德行高尚的女性担任教育王子的责任,称为“保姆”,比如唐代的杜秋娘曾是唐穆宗的儿子李凑的内傅,负责对其进行教导,以为将来成为太子登基做准备。

贵族子弟从10岁开始,男女异教,施行不同的教育。10~15岁,男孩要上小学学习,而女孩从10岁至未嫁前,则在家里学习女事。《礼记·内则》云:“女子十年不出,姆教婉娩听从,执麻枲,治丝茧,织纴组紃,学女事,以共衣服。观于祭祀,纳酒浆笾豆菹醢,礼相助奠。”女孩子10岁时就不再出门,在家里做什么呢?姆即“女师”,也就是古代抚育贵族女子并授其妇道的女性,类似于后来的内傅,由她来教育女孩子,教育内容在《礼记》此段的基础上,后人也进行了不断的丰富和完善:言语要婉,即说话要温婉和悦,言语恰当得体,不恶语伤人,不抢话,不多言;容貌要娩,即模样要顺眼,衣着质朴,服饰整洁,不刻意打扮,勤于打扫,讲究卫生;听从长者教诲,顺从长辈的意志和想法,对公婆、丈夫、族人谦恭有礼,坚守个人节操;学习织麻、纺绳、纺纱、织布、女红、做衣服,备办酒食,奉养公婆,生儿育女,还要观察学习祭祀之礼,如怎样摆设祭器、倒酒、盛放供品等各种礼数,以备将来辅助祭祀之礼。女孩子要学的这些事情可以总结为妇言、妇容、妇顺、妇功等,以“女事”来概括。女孩子从10岁开始,就要在女师的指导下学习女事,15岁就到了及笄之年,将头发挽起来,用簪子固定住,代表已成年,可以许嫁提亲了,一直到最晚的结婚年龄20岁,这段时间可以称为“学女事之年”。

“女事”的四项内容与《周礼》中对女子言行的要求基本相同,《周礼·天官·九嫔》曰:“九嫔掌妇学之法,以九教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女事中的“妇顺”相当于《周礼》中的“妇德”。贵族女子、宫廷妃嫔必须学习的这些内容概称“四德”。《仪礼·丧服·子夏传》中说:“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对女子在人生不同阶段有“三从”的要求。后来,“三从四德”成为古代社会对所有妇女的要求,是衡量女子德行和男性选妻的标准。三从四德是男权社会为了维护家庭和社会秩序而对妇女提出的强制性要求,不断受到历代女性的质疑和反对,特别是二十世纪以来,三从四德作为封建思想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新中国成立后,女性的地位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当今社会的大多数妇女对这些束缚女性几千年的规定也已十分陌生,“男主外女主内”的生活模式成为一个历史名词,男女在生活的各个领域几乎并驾齐驱,甚至在某些时候,男同胞们还患有一种叫“妻管炎”的流行病。

三从四德是适应特定年代的需要而产生的,对女子的确有失公允,有些内容需要抛弃,比如“三从”。女子作为与男子平等的个体,有权决定自己的幸福和未来。在家庭秩序中,不必有统一的模式,每个家庭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主从地位。古代的女事即“四德”,也有借鉴之处,可随时代发展代应之以新的内容。如德要注重个人品德修养,要正直、宽容、善良;言要提高言辞修养,讲究文明礼貌,也要风趣幽默一些,待人接物大方亲切;容要得体,无论朴素还是华丽都要与自身条件相适应;功,也就是女子的能力,包括在外和在家的能力,在外自有他人做出评价,在家是处理日常家务的能力,今天的家务主要是做菜做饭、洗刷锅碗、打扫卫生等。男女地位平等了,没有谁天生有义务去做家务,但家务总要有人做,这就需要夫妻双方互相理解、体贴,谁有时间就多做些,男人笨手笨脚做得不好不要挑剔,女人心细手巧做得好要多表扬。这些家务虽然简单,但有很多人婚后什么也不会做,这就必然影响家庭生活,所以,女性在婚前也要多学一些家务技巧,会做几样菜,将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就会给人一种温馨的感觉。

相关推荐文章:

「中华文化:古代年龄称谓」襁褓是几岁?不满周岁称襁褓 襁褓是几岁?不满周岁称襁褓 我们对这样的场景并不陌生:母亲抱着婴儿走娘家,婴儿像邮包一样被小被子包裹得严严实实的,或是将孩子捆负在背上,在地里干活。这个将婴儿包裹捆负起来的东西,称之为“襁褓”。 襁褓,也写作“襁緥”“襁保”“繦緥”等。襁是宽带子,褓是小被子,用被子把婴儿包裹起来,再用宽带子捆扎起来抱着或背着。在古代,襁的宽度是八寸,长度却不一样,有的长一丈二尺,有的长一尺二寸。唐代李善注《文选》引《博物志》云:“襁,织缕为之,广八寸,长丈二,以约小儿于背上。”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说:“襁,长尺二寸,阔八寸,以约...

「中华文化:古代年龄称谓」百晬、周晬是什么意思? 百晬、周晬是什么意思? 百晬,指婴儿出生满一百天;周晬,为婴儿满一周岁。这两个年龄称谓见于南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育子》:“生子百日,置会,谓之'百晬’。至来岁生日,谓之'周晬’。” (一)百晬是什么意思:婴儿一百天 古代称婴儿满一百天或一周岁为“晬”。一百在民俗中是一个重要的数字和节点,中国人以“长命百岁”为吉,人们就用一天代表一年,希望小儿能活到一百岁,所以,民间称婴儿满百天为“百岁”,万不可称之为“百日”,尽管意思一样,但民俗意义截然相反。百日是指人死之后满一百天。婴儿满一百天,家人要给他“做百岁”,举行礼...

「中华文化:古代年龄称谓」抓周什么时候抓?婴儿一周岁。抓周习俗 抓周是什么意思? 抓周,亦称“试儿”“试周”“试晬”,是在一周岁生日那天,在孩子面前摆放一些具有寓意的物品,令其自由选择。据说,小孩第一个抓到的东西往往会预示他的兴趣爱好和将来从事的职业。抓周是周晬庆典的一个主要环节。 抓周源于试儿习俗,可上溯到先秦时期。《左传·昭公十三年》中记,楚共王没有嫡子,想在五个受宠的庶子中选嗣,就遍祭名山大川,祈曰:“请神择于五人者,使主社稷。”又以一块玉璧遍示名山大川,曰:“当璧而拜者,神所立也,谁敢违之?”后将此璧秘密埋在祖庙的庭院里,让五庶子依长幼次第进庙拜跪祖先,谁正好压在埋玉璧...

「中华文化:古代年龄称谓」孩提时代惹人醉:孩提时代是几岁到几岁? 孩提时代惹人醉:孩提时代是几岁到几岁? 孩提时代现主要指幼儿阶段和小学阶段的1~11岁,可概称为小时候、儿童时代、童年。 当我们成长的脚步不停地迈向青少年、中老年的时候,在某个人生的驿站,偶尔驻足,回望身后一连串的足迹,心就会静下来。最先出现在我们脑海中的往往是小时候那一张张纯真的笑脸,不知疲倦的奔跑和玩耍,就会像电影镜头一样一幕幕浮现出来。 一提到小时候,人们口头或书面上经常使用的词是“孩提”“孩提时代”。在人们的理解中,这些就是小时候的代名词,但要问及“孩提”到底指多大年龄,可能就会有些迟疑,若再进一步追问,构...

「中华文化:古代年龄称谓」数日之年是几岁? 数日之年是几岁? 数日之年是9岁。 数日之年年龄称谓的来历: 源于《礼记·内则》:“子能食之,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必后长者,始教之让。九年,教之数日……”对小儿的启蒙教育,什么时候应该教育他们学会什么事情,《礼记》规定得十分详细。六岁的时候“教之数”,意思是教他们数字,学习数数,九岁的时候的“教之数日”,意思就是教他们懂得“朔望和六甲”。 “朔望”是中国古代历法术语。当月亮绕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月亮的阴暗一面对着地球,这时叫“朔”,即无月...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24567890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