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悼词是为上海各界追悼李公朴、闻一多先生写的,由邓颖超同志代表周恩来同志在会上宣读,刊载于1946年10月4日重庆《新华日报》。
十、挽诗
为了追悼亲朋好友,前人常写一首诗来寄托哀思。这种场合,为这种用途而写的事称为挽诗。例如马叙伦先生《挽林攻渎》二首:
回首春风四十年,讲筵谁得似彭宣。
可怜一世文章伯,中酒伤贫入酒泉。
长堤柳色几番青,消息沉沉倚驿亭。
历数逢辰应有验,秋风吹落少微星。
注:林攻渎为陈介石先生之甥,何次珊长北京大学时聘为教授,先后二十余年。
十一、祭诗
人死多年之后,为寄缅怀之情而写的诗,称为祭诗。例如马叙伦《八日为父亲大行五十年纪念祭泣赋》:
客里盘餐说乱离,寻常鱼肉已居奇。
至诚但荐一腔血,号注空伤十岁时。
僾僾音容凭苦忆,毵毵须发已成丝。
黄眉地下应相语,辛苦平生是此儿。
孙中山先生为黄帝陵撰写的祭诗:
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
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
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毛泽东为祭黄帝陵而撰写的祭诗:
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四月五日,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朱德敬派代表林祖涵以鲜花时果之仪致祭于我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之灵而致词曰:
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聪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世变沧桑,中更蹉跌。越数千年,强邻蔑德。琉台不守,三韩为墟。辽海燕冀,汉奸何多。以地事敌,敌欲岂足。人执笞绳,我为奴辱。懿维我祖,命世之英。逐鹿奋战,还宇以宁。岂其苗裔,不武如斯。泱泱大国,让其沦胥。万里崎岖,为国效命。频年苦斗,奋历险夷。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还我河山,为我国权。此物此志,永矢勿谖。经武整军,昭告列祖。实鉴临之,皇天厚土。尙飨
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四月五日
毛泽东
十二、殡葬改革
殡葬风俗,在中华民族56个民族之间,各有特色,略有区别。以汉族而论,古代以土葬为主。所以人死之后,有“入土为安”的说法。
近年来推广火葬。火葬有科学的地方。但是因为中国地域辽阔,各地之间发展并不平衡,所以至今还是两种葬法并存。不过,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的普及,火葬也将被边远地区民众所采纳。
现在已经见成效的改革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一)丧服的颜色
古代的丧服用白色,无非是寄托儿孙的一片哀思。《说文解字·白部》注曰:“白,西方色也。阴用事,物色白。”《释名》:“白,启也,如冰启时色也。”《尔雅·释天》:“秋为白藏。”疏:“秋之气和则色白而收藏。”《周礼·春官·保章氏》郑玄注引郑司农云:“青为虫,白为丧,赤为兵荒,黑为水,黄为丰。”丧事用白色,这是传统文化,民族心理。例如《红楼梦》一百一十回,贾母死后,贾府办丧事的情景如下:
贾母又瞧了一瞧宝钗,叹了口气,只见脸上发红。贾政知是回光返照,即忙进上参汤。贾母的牙关已经紧了,合了一回眼,又睁着满屋里瞧了一瞧。王夫人宝钗上去轻轻扶着,邢夫人凤姐等便忙穿衣,地下婆子们已将床安设停当,铺了被褥,听见贾母喉间略一响动,脸变笑容,竟是去了,享年八十三岁。众婆子嫉忙停床。
于是贾政等在外一边跪着,邢夫人等在内一边跪着,一边举起哀来。外面家人各样预备齐全,只听里头信儿一传出来,从荣府大门起至内宅门扇扇大开,一色净白纸糊了,孝棚高起,大门前的牌楼立时树起,上下人等登时成服。
现在不穿白色丧服,只戴一个黑色胳膊箍,说文明点儿,叫做“黑纱”。所有横幅、挽幛都用黑布,还添加了一些黄色布条,装饰灵堂。
其实,中国古代也曾用过黑色丧服,称为墨绖或墨缞哀。据《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崤之战”记载:“子墨缞绖,梁弘御戎,莱驹为右。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崤,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注:“晋文公未葬,故襄公称子。以凶服从戎,故墨之。”依古代礼制,在一般情况下居丧应穿白色丧服,如果遇到战争或其他特殊情况不能守制,才穿黑色丧服。墨缞是黑色的麻布孝衫。墨绖是黑色的麻布孝带。晋国从此实行黑色孝服,可见中国古代也有过黑色孝服。
在整个中世纪,欧洲人也是用白色办丧事。相传1498年法国国王查里八世因头部受伤而死,他的遗孀布列塔尼的安妮,穿了黑色的衣服去悼念丈夫,由于王室的榜样作用,影响了社会的风气,开创了欧洲用黑色办丧事的先例,从此西方办丧事通用黑色。黑色象征庄严的午夜幽暗,表示由于蒙受损失而完全失去光明和欢乐。
(二)花圈与灵幡
过去灵前墓上用灵牌或灵幡。灵幡用竹竿和白纸做成。白纸条上写着“某某某之灵幡”,礼仪上的用意就是表明死者的身份。例如《红楼梦》第十三回写贾蓉媳妇秦可卿之死:“灵牌疏上皆写‘天朝诰授贾门秦氏恭人之灵位’。”第十四回写道:“至天明,吉时已到,一般六十四名青衣请灵,前面铭旌上大书:‘奉天洪建兆年不易之朝诰封一等宁国公冢孙妇防护内廷紫禁道御前侍卫龙禁尉享强寿贾门秦氏恭人之灵柩。’”所谓铭旌就是民间的灵幡。出殡时插在棺椁的右前角上。所谓享“强寿”,就是死于强健之年。
现在追悼会上不用灵幡或铭旌之类丧具了,而改用花圈了。花圈上的花以白色为基调,也可以用红绿等颜色,中间都写一个“奠”字。可是花圈上不能写某某某之花圈,也不能写某某某之灵位,因为花圈是孝子、亲戚、朋友们敬献的祭奠之物,表达的是生者对死者的一片哀思。
“奠”是什么意思呢?《说文》云:“奠,置祭也。从酉,酉,酒也。”就是将祭品置于神前祭神。《释名·释丧制》云:“丧祭曰奠。奠,停也,言停久也。”特指初死时的祭祀。《礼记·檀弓下》云:“奠以素器,以生者有哀素之心也。”孔颖达疏云:“奠,谓始死至葬之时祭名。”京剧《穆桂英挂帅》那出戏,开始为杨宗保祝贺50大寿,中堂挂一个大“寿”字,等到孟良焦赞说出杨元帅已经阵亡时,中堂就改挂一个大“奠”字。这就形象的说明了“奠”字的用场。
花圈上粘有两条白纸长幅,右边的一条上写着:“某某某同志(或先生)永垂不朽”或“某某某先生千古流芳”左边的一条写着:“某某某敬挽”
祭奠者胸前戴一朵小白花
骨灰盒可以埋在公墓,也可以寄存在殡仪馆开发的灵堂之中。亲属按时祭祀。
各少数民族可以改革丧葬制度,也可以维持原来的风俗制度。
十三、奠仪
生前友好或亲戚朋友,在得悉噩耗之后,应该向死者的亲属送一些金钱或物品,称为“奠仪”或“祭礼”。送花圈,送挽幛,都可以。但是,民间传统习惯是到大司仪办公桌上呈交约定俗成的一定数目的钱,民间称为“上礼”。或献上一定数量的供品,民间称为“上供”。传统上把这些礼金、供品统称作祭礼或奠仪。民间亲戚往来情分叫做“上礼”。本来是亲戚,遇到丧事不上礼,就视为从此断绝来往。
十四、谥号
古代的帝王将相和社会名流,死后盖棺论定朝廷都给一个谥号。谥号是对死者生平事迹和德行的概括。朝廷评定谥号根据谥法,研究谥法,可以参阅班固的《白虎通》和欧阳询的《艺文类聚》以及苏询的《谥法》。这里我们附录《逸周书·谥法解》仅供参考。
民无能名曰神。称善赋简曰圣。敬宾厚礼曰圣。德象天地曰帝。静民则法曰皇。仁义所在曰王。赏庆刑威曰君。从之成群曰君。立制及众曰公。执应八方曰侯。壹德不解曰简。平易不疵曰简。经天纬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学勤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锡民爵位曰文。刚强理直曰武。威强睿德曰武。克定祸乱曰武。刑民克服曰武。夸志多穷曰武。敬事供上曰恭。尊贤贵义曰恭。尊贤敬让曰恭。既过能改曰恭。执事坚固曰恭。爱民长弟曰恭。执礼御宾曰恭。芘亲之阙曰恭。尊贤让善曰恭。渊源流通曰恭。照临四方曰明。谮诉不行曰明。威仪番备曰钦。大虑静民曰定。安民大虑曰定。安民法古曰定。纯行不二曰定。谏争不威曰德。辟地有德曰襄。甲胄有劳曰襄。有伐而还曰厘。质渊受谏曰厘。博闻多能曰宪。聪明睿哲曰献。温柔圣善曰懿。五宗安之曰孝。慈惠爱亲曰孝。协时肇享曰孝。秉德不回曰孝。大虑行节曰考。执心克庄曰齐。资辅供就曰齐。丰年好乐曰康。安乐抚民曰康。令民安乐曰康。安民立政曰成。布德执义曰穆。中情见貌曰穆。敏以敬顺曰顷。昭德有劳曰昭。容仪恭美曰昭。圣闻周达曰昭。保民耆艾曰胡。强毅果敢曰刚。追补前过曰刚。柔德考众曰静。恭己鲜言曰静。宽乐令终曰静。治而无眚曰平。执事有制曰平。布纲治纪曰平。由义而济曰景。布义行刚曰景。耆意大虑曰景。清白守节曰贞。大虑克就曰贞。不隐无屈曰贞。猛以刚果曰威。猛以强果曰威。强毅信正曰威。辟土服远曰桓。克敬勤民曰桓。辟土兼国曰桓。道德纯一曰思。大省兆民曰思。外内思索曰思。追悔前过曰思。柔质慈民曰惠。爱民好与曰惠。柔质受谏曰慧。能思辩众曰元。行义说民曰元。始建国都曰元。主义行德曰元。兵甲亟作曰庄。睿圉克服曰庄。胜敌志强曰庄。死于原野曰庄。屡征杀伐曰庄。武而不遂曰庄。克杀秉政曰夷。安心好静曰夷。执义扬善曰怀。慈仁短折曰怀。夙夜警戒曰敬。夙夜恭事曰敬。象方益平曰敬。善合法典曰敬。述义不克曰丁。迷而不悌曰丁。有功安民曰烈。秉德遵业曰烈。刚克为伐曰翼。思虑深远曰翼。刚德克就曰肃。执心决断曰肃。爱民好治曰戴。典礼不愆曰戴。死而志成曰灵。乱而不损曰灵。极知鬼神曰灵。不勤成名曰灵。死见神能曰灵。好祭鬼神曰灵。短折不成曰殇。未嫁短折曰殇。不显尸国曰隐。隐拂不成曰隐。年中早夭曰悼。肆行劳祀曰悼。恐惧从处曰悼。不思忘爱曰剌。愎很遂过曰剌。外内从乱曰荒。在国逢难曰愍。使民折伤曰愍。在国连忧曰愍。祸乱方作曰愍。早孤短折曰哀。恭仁短折曰哀。早孤铺位曰幽。壅遏不通曰幽。动祭乱常曰幽。克威捷行曰魏。去礼远众曰炀。好内远礼曰炀。好内怠政曰炀。甄心动惧曰顷。威德刚武曰圉。圣善周闻曰宣。治民克尽曰使。行见中外曰悫。胜敌壮志曰勇。昭功宁民曰商。状古述今曰誉。心能制义曰安。外内贞复曰白。不生其国曰声。杀戮无辜曰厉。官人应实曰知。凶年无谷曰糠。名实不爽曰质。不悔前过曰戾。
温良好乐曰良。怙威肆行曰丑。德正应和曰莫。勤施无私曰类。好变动民曰躁。慈和遍服曰顺。满志多穷曰感。危身奉上曰忠。思虑果远曰赶。息政外交曰携。疏远继位曰绍。彰义掩过曰坚。肇敏行成曰直。内外宾服曰正。华言无实曰夸。教诲不倦曰长。爱民在刑曰克。啬于赐与曰爱。逆天虐民曰抗。好廉自克曰节。择善而从曰比。名与实爽曰缪。思厚不爽曰愿。贞心大度曰匡。
给死去的帝王上谥号先由朝廷大臣议拟,后由新登基的皇帝认可。例如刘邦死后,群臣曰:“帝起细微,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为汉太祖,功最高,”上尊号曰高皇帝。颜师古注曰:“尊号,谥也。”另引张晏曰:“礼谥法无高字,以为功最高而为汉帝之太祖,故特起名焉。”
汉丞相萧何死后被谥为文终侯。张良谥为文成侯。诸葛亮死后谥为忠武侯。欧阳修死后谥为文忠公。岳飞平反之后谥为武穆王。秦桧死后被宋高宗谥为“忠献”,到宋宁宗的时候才改谥为“缪丑”。晋朝陶渊明死后,朝廷无谥,颜延年为他作诔,谥为靖节征士。
现在没有谥号之说了。但是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逝世之后,也要给一个评价或者称号。比如邓小平同志逝世之后,江泽民同志在悼词中称他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公认的享有崇高威望的卓越领导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
又比如刘少奇同志,生前被四人帮污蔑为叛徒、内奸、工贼、中国最大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中共11届3中全会之后,党和政府为他彻底平反,称他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
又比如康生死后,四人帮也曾给他戴上“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桂冠,党的11届3中全会之后,党中央公开宣布撤消对他的悼词。
十五、立碑
现在实行火葬,保留骨灰存放在殡葬馆的指定位置,无须立碑了。如果有公墓,就可以立碑,现在的碑比较简单,只刻名号就行了。例如:
皇考赵清源之墓
显妣钱晶莹之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