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丧葬之礼比较复杂,我们将在《中华礼仪史》中去专门研究。这里着重研究现代城乡流行的丧葬之礼。
死人是悲伤的事,谁家死了人,亲属都要哭一场,这叫“哭丧”。孝子居丧期间拄着的一根棍子就叫“哭丧棒”。但是,死了亲人光哭是不行的,还要节哀顺便,首先要忍痛办理后事。子游曰:“丧致乎哀而止。”(参见《论语·子张》)民间办丧事,第一是给死者穿寿衣,穿寿衣之前还要净身、洗脸、梳头。讲究一点的还要理发、化装。然后是“停床”,接受邻里吊唁。这实际上就是古代的与遗体告别仪式。继而是“入殓”,将尸体装入棺材。入殓之前还要请一位身强体壮、血气方刚的小伙子,用扁担撬一撬尸体,逼出体内的恶气,叫“殃气”,这个动作叫“出殃”。出殃的时候,大家都要躲开殃道,据说这股殃气冲撞了谁,就要生病,那叫“遭殃”。清除了“殃气”,一家老小就平安无事了。棺材前脸儿上要贴一张白纸条,上写着:“某省某县某某人之灵柩”。暂时停于灵堂之中,接受亲朋好友的祭奠。过去的习惯一般停三天,并请民间的乐班吹奏哀乐。三天之后出殡,有的临时殡于寺庙,择日再下葬;有的当天就下葬。三天之后孝子要去“圆坟”,就是把坟墓圆一圆,整修一下。第七天去祭墓,五七(三十五天)丧事完毕,这是旧俗。坟墓上还要插一个灵幡,上写着:“某省某县某某人之灵幡”。这些文字一般是由当地名士来写,也有以孝子名义来写的,通常的文字是“皇考某氏讳某名之灵柩”或“显妣某氏讳某名之灵柩”。
现在殡葬改革了,不实行土葬了,改为火葬了。但是,寿衣还是要穿,城里人一般选用一套上好衣服当作寿衣,样式多为死者平常爱穿的,目前尚无规范。尸体要请殡葬馆盛殓于玻璃棺内,准备开追悼会。办丧事的程序大致如下:
一、发讣告
所谓讣告,就是报丧的通知。《玉篇。言部》云:“讣,告丧也。”《礼记·杂记》云:“凡讣于其君,曰:君之臣某死。”郑玄注:“讣,或皆作赴,赴,至也。臣死,其子使人至君所告之。”至今,农村死了人,家属还是请人到亲戚家直接去“送信儿”,并没有什么讣告。如果是送给亲戚家的这种报丧通知,比较讲究的,除了要写生卒年月,丧事安排以外,还可以写上死者的生平事迹,可以叫讣告,也可以叫“讣闻”,或者叫“讣文”。
现在办丧事,在人死之后,首先要由医院开具死亡证明,死在家里的,也要由居民委员会出具正常死亡证明,否则,殡仪馆不予烧化。然后再请死者生前工作单位负责人或者家族长者商量后事,决定怎样发布讣告,以及发给哪些单位和个人。讣告的格式如下:
二、讣告
××单位××(职务)××同志(或先生),因患×病,医治无效,于×年×月×日×时于×地逝世,享年××岁。
××同志(或先生)的遗体告别仪式(或追悼会)于×年×月×日×时于×地举行,望各界同仁和生前友好届时参加。有送花圈或挽联的同志,请与××同志治丧小组联系。
××同志治丧小组(或委员会)
联系人×××先生
电话×××××××××
地点×市×街×号×楼×室
×年×月×日
发布公告。
如果是国家重要领导人,国家要发布公告。让全国人民都知道。例如:《邓小平同志治丧委员会公告》(第一号)
为了表达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对邓小平同志的无比崇敬和深切悼念之情,现决定:
(一)自告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书发布之日起到邓小平同志追悼大会举行之日止,首都天安门、新华门、人民大会堂、外交部和我驻外使领馆、新华社香港分社、新华社澳门分设下半旗致哀。这期间,我驻外使领馆、新华社香港分社、新华社澳门分社设灵堂,接待驻在国和港、澳地区的吊唁。
(二)按照我国惯例,不邀请外国政府、政党和友好人士派代表团或代表来华参加悼念活动。
特此公告。
邓小平同志治丧委员会
1997年2月19日
邓小平同志治丧委员会公告
(第二号)
鉴于邓小平同志在党和国家历史发展中的特殊功绩,以及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现决定:
(一)2月25日,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邓小平同志追悼大会,邓小平同志治丧委员会委员(京外委员派代表),中央党政军群机关各部门和首都各界代表、生前友好、家乡代表,共一万人参加。
在首都举行的邓小平同志追悼大会,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悼念邓小平同志的活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国际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届时将现场转播追悼大会实况,各级党组织要认真组织广大干部群众收听和收看追悼大会实况转播。
(二)2月25日,全国党政军机关,各边境口岸,海空港口、企业、事业、学校等单位,我驻外使领馆,新华社香港分社、新华社澳门分社下半旗致哀。
(三)在追悼大会举行时,上午十时整,一切有汽笛的地方,如火车、轮船、军舰、工厂等,鸣笛三分钟致哀。
(四)根据邓小平同志的嘱托和亲属的意见,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
特此公告。
邓小平同志治丧委员会
1997年2月20日
三、悼词
悼词,也称悼辞。实际上是对活人讲的,然而是悼念死者的话或写的文章。内容一般是颂扬死者的功绩,赞赏死者的道德,寄托哀思并勉励生者节哀奋进。悼词一般不提死者生前的缺点,这是礼数,起草人务必要明白这一点。
悼辞是一种特殊的应用文,有特殊的格式,本书附录毛泽东同志1944年9月8日在中央警备团追悼张思德的会上的讲演,作为范例,供大家学习。
《为人民服务》
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买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精兵简政”这一条意见,就是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来的;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我们还要和全国大多数人民走这一条路。我们今天已经领导着有九千一百万人口的根据地,但是还不够,还要更大些,才能取得全民族的解放。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中国人民正在受难,我们有责任解救他们,我们要努力奋斗。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但是我们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数人民的痛苦,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不过,我们应当尽量地减少那些不必要的牺牲。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今后我们的队伍里,不管死了谁,不管是炊事员,是战士,只要他是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的,我们都要给他送葬,开追悼会。这要成为一个制度。这个方法也要介绍到老百姓那里去。村上的人死了,开个追悼会。用这样的方法,寄托我们的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悼词可长可短,应根据实际情况决定长短,一般可在1000字左右,尽量不要超过3000字。在这种场合,尽礼而已,讲话太长,招人议论。
四、灵堂
传统上,把停放灵柩或骨灰盒,摆放遗像或灵位,供人吊唁的屋子叫灵堂。灵堂一般设在正房,也就是坐北朝南的明堂正殿。因为中国的风俗是“死者为大”。古代所有的宗庙、祖庙、家庙都是坐北朝南的。现在的灵堂主要是摆放骨灰盒,陈列花圈,悬挂挽幛,容纳吊唁者。灵堂正前方的主题横幅用黑底白字,上写:“沉痛悼念某某某同志(或先生)”。
五、追悼大会
以邓小平同志追悼大会为例。
会场设在人民大会堂大礼堂。会场庄严肃穆。主席台以银灰色为底色,台口上方悬挂黑底白字横幅:“邓小平同志追悼大会”。主席台正中矗立着5米多高、黑色镶框的邓小平同志彩色巨幅遗像,两旁是大型花环,16棵常青树和冬青。邓小平同志的骨灰盒安放在遗像前的白兰花和常青松柏中,骨灰盒上覆盖着中国共产党党旗。邓小平同志的夫人卓琳率子女敬献的花圈摆放在邓小平同志的骨灰盒前。6名人民解放军礼兵持枪肃立。守护在两旁。
六、遗体告别仪式
人死之后,亲朋好友前去吊唁,这是自古已有的礼仪。民间自古流行吊唁形式,乡亲们到灵堂大声哭一哭,一般是三声。
现在正名为遗体告别仪式也很文雅。一般不哭,恭恭敬敬地行三鞠躬礼,然后与死者亲属握手,表示慰问。
下边附录当年彭真同志的遗体告别仪式,以为范例。
新华社北京5月5日电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杰出的国务活动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主要奠基人,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彭真同志的遗体,今天在北京火化。江泽民、乔石、李瑞环、朱镕基、刘华清、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今天上午来到北京医院,沉痛送别彭真同志。
北京医院告别室布置得庄严、肃穆。洁白的花朵、黑色的挽幛,寄托着人们的深切哀思。告别室内悬挂着彭真同志的遗像,黑底白字的横幅上写着:“沉痛悼念彭真同志”。彭真同志的遗体安放在鲜花翠柏丛中,遗体上覆盖着中国共产党党旗。遗体前摆放者彭真同志的夫人张洁清率子孙敬献的花圈,花圈的缎带上写着:“我们永远和你在一起”。4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礼兵肃立在两旁。
上午8时30分、在低回的哀乐声中,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乔石,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胡锦涛等。胸佩白花,臂戴黑纱,缓步走进告别室,向彭真同志的遗体三鞠躬,并与彭真同志的夫人张洁清及亲属一一握手。向他们表示亲切的慰问。
参加送别的还有尉健行、温家宝、王汉斌、杨尚昆、万里、薄一波、罗干等同志。
8时38分,合着哀乐的节奏,8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礼兵抬起安放着彭真同志遗体的灵柩缓缓走出告别室,江泽民等同志默默肃立。目送灵车离去。
随后、乔石、胡锦涛、尉健行、温家宝、王汉斌、罗干等同志,和彭真同志的夫人张洁清及亲属一起,护送彭真同志的遗体,到八宝山革命公墓火化。
为悼念彭真同志,今天,首都天安门、新华门、人民大会堂、外交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政府所在地,各边境口岸、海空港口,我驻外使领馆,新华社香港、澳门分社下半旗志哀。
彭真同志是4月26日在北京逝世的,享年95岁。
七、哀乐
民间办丧事,有鼓乐队。乐队以唢呐为主。有传统哀乐,可惜音乐家没有把这些民间哀乐记录下来,因此至今也没有规范的民间哀乐。
近年来,有一首普遍流行的哀乐,已被广大群众认可。乐曲的作者是×××,这是一项伟大的创作。自古礼乐并称,礼制需要音乐。
八、挽联
朋友去世,写一副对联表示哀悼,称作挽联。据陆游《老学庵笔记一》记载,赵元镇(鼎)丞相谪朱崖,病亟,自书铭旌云:“身骑箕尾归天上,气作山河壮本朝。”相传挽联始于此。
九、挽词
挽词与悼词没有本质区别,悼词古代称为祭文,一般是在追悼会上当众宣读,文句长一些。而挽词一般短小一些,词句整齐一些,有时也称为悼词。例如周恩来《悼李公朴、闻一多词》(1946年10月4日):
“今天在此追悼李公朴、闻一多两先生,时局极端险恶,人心异常悲愤。但此时此地,有何话可说?我谨以最虔诚的信念,向殉道者默誓:心不死,志不绝,和平可期,民主有望,杀人者终必覆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