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俗节令属于礼仪范畴。中国古代有许多风俗节令,其中包含着许多传统的祭天奠地、尊老敬贤、庆祝丰收、祈祷平安之礼。了解这些节令的来源,熟悉这些节令的风俗礼仪,是有益的。它能使你更加深刻地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和特点,提高你的文化修养,增进你在生活中为人处世的艺术。本章所讲节令之礼,分为两个系统:甲、阴历节令之礼,这是中国传统的节令,保留着传统的风俗与礼仪。乙、阳历节令之礼,这是辛亥革命以后逐渐形成的一套新潮的节日,另有全新的风俗与礼仪。我们为了叙述的方便,先说阴历节令,后说阳历节日。
甲、阴历节令之礼。
一、话说过年。
在传统节日中,最隆重,最热闹,最富于礼仪气氛的节日就是“过年”,古代把从除夕到元旦这段时间叫“过年”,从旧年过渡到新年,所以叫“辞旧迎新”。
(一)什么叫年呢?
现在一般所谓“年”,只是个时间单位。地球环绕太阳从某一定标点旋转一周又回到同一定标点所经历的时间为一年。根据不同定标点,天文学上又分为恒星年、回归年、近点年三种。我国现行历法为回归年。平年365日,每4年为一个闰年,增加1天日。,为366天。我国原来使用的农历(目前农村还在沿用)实际上是一种阴阳合历。全年354日或355日。每三年一闰,五年再闰,十九年七闰,闰年13个月,全年384日或385但是作为节日,“年”指的是从上一年的最后一天到下一年的开始一天这个转折点。也就是新旧交叉点。所以叫过年。
古代所谓“年”,是五穀丰收之义。《说文》云:“年,穀熟也。从禾,千声。”容庚《金文编》云:“年,从禾,从人,人亦声。《说文》非。”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云:“年乃就一切穀类全年的成熟而言。”
古人从事农耕,一种一收为一年,所以,“年”字逐渐有了“岁”义。《尔雅·释天》云:“载,岁也。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郭璞注:“岁,取岁星行一次;祀,取四时一终;年,取禾一熟,载,取物终更始。”邢昺疏:“年者,禾熟之名,每岁一熟,故以为岁名。”《诗·豳风·东山》道:“自我不见,于今三年。”后来,农民在秋收冬藏之后总要庆祝丰收,所以,“年”字逐渐引申出“年节”,“新年”之意。过年,在古代农耕社会,便是庆祝一年辛勤劳动的大丰收。关于“年”的来历还有别的说法,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二)过小年
从哪一天开始准备过年呢?依照传统,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古人称为“交年”(也有的地区是在二十四)河北省、北京市一带都是二十三。民谣唱道:“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
腊月二十三要请来(买来)新的灶王图,或叫灶君图。贴在灶台上方的墙上。还用红纸写一副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横批是:一家之主。
二十三的晚上要祭灶王爷、以欢送灶王爷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工作。传统形式是把旧的灶王图在祭灶的时候烧化了,表示灶王爷上天了。在这一天的晚上,家家户户都用“糖瓜”(用麦芽糖制成的瓜状糖果)祭灶。大概是希望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吧,所以要请灶王爷吃糖瓜。也有人说是家庭主妇们用糖瓜粘住灶王爷的嘴,不让他乱讲一气。可见,在古代,连灶王爷都没有言论自由,玉皇大帝都听不到真实情况。
这一天,新媳妇都要回到婆家来准备过年,民谣唱道:“糖瓜儿祭灶了,新媳妇不来就不要了。”民以食为天,过日子讲究节俭。有传说灶王爷是监督节俭的,有的主妇不知节俭,又怕灶王爷上天汇报,所以用糖瓜粘住灶王爷的嘴,不让他讲家里的坏事情。
那么,灶王爷是哪一位神仙呢?据《淮南子·汜论》记载:“故炎帝于火而死为灶。”高诱注:“炎帝神农,以火德王天下,死托祀于灶神。”《礼祀·祭法》曰:“王为群姓立七祀:曰司命……曰灶。”郑玄注曰:“灶主饮食之事。”南宋范成大有一首祭灶诗云:
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云车风马尚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
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
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
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
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
乞取利市归来分。
祭灶之后,家家就要紧张的准备过年了。俗话说:二十五,扫尘土。二十六,砍年肉。二十七,杀年鸡。二十八,冒油花。二十九,开新酒。
现在祭灶的人家不多了。但是到了这一天,还是要改善一下伙食,买一些糖瓜、糕点,讲一讲灶王爷的故事,表示那么一个意思。大人孩子都要准备过年了,一个中等之家,一年之计,开源节流,量入为出,养大劝小,举步为艰,即便不需要灶王爷的监督汇报,自己也要有个年终总结,还要有个来年计划,不能糊里糊涂的过日子。
(三)过大年
腊月三十日为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有时也把大年三十这一天叫除夕)
1、过大年的风俗礼仪
(1)过年要祭祖
依传统,在腊月三十(小月是二十九)家家要上坟祭祖,或者在祠堂祭祖。隆重的祭祖仪式要献三牲供品(牛头、羊头、猪头),还有醴酒、糕点、果品。主祭人要焚香化纸,磕头礼拜。然后,依辈分先后行礼。晚上要放鞭炮、放礼花。
《红楼梦》第五十三回写《宁国府除夕祭宗祠》可供参考:“且说贾珍那边,开了宗祠,着人打扫,收拾供器请神主,又打扫上房,以备悬供遗真影像。此时荣宁二府内外上下,皆是忙忙碌碌。……已到了腊月二十九日了,各色齐备,两府中都换了门神、联对、挂牌,新油了桃符,焕然一新。宁国府从大门、仪门、大厅、暖阁、内厅、内三门、内仪门并内塞门直到正堂,一路正门大开,两边阶下一色朱红大高照,点的两条金龙一般。……只见贾府人分昭穆排班立定:贾敬主祭,贾赦陪祭,贾珍献爵,贾琏、贾琮献帛,宝玉捧香,贾菖贾菱展拜毯,守焚池。青衣乐奏,三献爵,拜兴毕,焚帛奠酒,礼毕,乐止,退出。
众人围随着贾母至正堂上,影前锦幔高挂,彩屏张护,香烛辉煌。上面正居中悬着宁荣二祖遗像,皆是披蟒腰玉;两边还有几轴列祖遗影。贾芹贾芷等从内仪门挨次列站,直到正堂廊下。槛外方是贾敬贾赦,槛内是各女眷。众家人小厮皆在仪门之外。
每一道菜至,传至仪门,贾荇贾芷等便接了,挨次传至阶上贾净手中。贾蓉系长房长孙,独他随女眷在槛内。每贾敬捧菜至,传于贾蓉,贾蓉便传于他妻子,又传于凤姐尤氏诸人,直传至供桌前,方传于王夫人。王夫人传于贾母,贾母方捧放在桌上。邢夫人在供桌之西,东向立,同贾母供放。直至将菜饭汤点酒茶传完,贾蓉方退出下阶,归入贾芹阶位之首。
凡从文旁之名者,贾敬为首;下则从玉者,贾珍为首;再下从草头者,贾蓉为首;左昭右穆,男东女西。俟贾母拈香下拜,众人方一齐跪下,将五间大厅,三间抱厦,内外廊檐阶上阶下两丹墀内,花团锦簇,塞的无一隙空地。鸦雀无闻,只听铿锵叮当,金铃玉珮微微摇曳之声,并起跪靴履飒沓之响。一时礼毕,贾敬贾赦等便忙退出,至荣府专候与贾母行礼。”
除夕祭祖之后,贾府就给尊长拜年。第五十三回这样写道:“贾敬贾赦等领诸子弟进来。贾母笑道:‘一年价难为你们,不行礼罢。’一面说着,一面男一起,女一起,一起一起俱行过了礼。左右两旁设下交椅,然后又按长幼挨次归坐受礼。两府男妇小厮丫鬟亦按差役上中下行礼毕,散押岁钱、荷包、金银锞,摆上合欢宴来。男东女西归坐,献屠苏酒、合欢汤、吉祥果、如意糕毕,贾母起身进内间更衣,众人方各散出。那晚各处佛堂灶王前焚香上供,王夫人正房院内设着天地纸马香供,大观园正门上也挑着大明角灯,两溜高照,各处皆有路灯。上下人等,皆打扮的花团锦簇,一夜人声嘈杂,语笑喧阗,爆竹起火,络绎不绝。”
贾府大年初一的礼节却是这样:“至次日五鼓,贾母等又按品大妆,摆全副执事进宫朝贺,兼祝元春千秋。领宴回来,又至宁府祭过列祖,方回来受礼毕,便换衣歇息。”
祭祖的目的是谨遵祖宗的家训,发扬祖宗的家风,继承并光大祖宗的家业。现在一般的地方都没有祖坟和家庙了,但是在家里悬挂起先祖的遗像,摆一些供品,上一柱香,行一个礼,还是应该的。给孩子们讲一讲先祖勤学成家,艰苦创业,革命立功的故事,激励他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也是有益的。
(2)贴“门神”
按一般说法,门神有两种:
其一即神荼、郁垒,画像凶恶丑陋,以避邪除祟。
其二即唐代的秦叔宝和尉迟敬德的画像。
另外也有人说,门神始于汉广川王去疾门上所贴之古代勇士成庆的画像。但在民间还是秦叔宝和尉迟恭的画像最流行。贴门神的用意,无非是求得一个心理上的平安感,有人要贴,也不必禁止,有人不贴,按上一个防盗门,也很不错。
(3)请财神
腊月三十,家家都要“请财神”——贴财神像。也要上供,财神的神龛两侧也要贴对联。那么,财神是谁呢?相传财神姓赵名公明。秦时得道于终南山,道教尊为“正一玄坛元帅。”其像黑面浓须,头戴铁冠,手执铁鞭,身跨黑虎。故又称“黑虎玄坛。”传说能驱雷役电,除瘟禳灾,主持公道,求财如意。财神像本来是买来的,但是不能说买,必须说请。
迎神的仪式是放鞭炮,燃“篝火”。河北滦县一带的篝火用谷草和牛粪,长者还要奠酒于火上,称“酒粪”。(读音如此,含义为何,尚不清楚)相传,酒粪之火可以驱邪祛病,保佑平安。小孩子们都冲着篝火烤肚子,说是烤了之后一年无灾无病。有的地区叫“旺火”。山西一带烧的就是大块煤炭,其中的含义大概就是希望来年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兴兴旺旺吧。据老人们讲,不燃篝火财神就找不到家,你看,中国人是多么善良啊,还怕财神迷了路呢!人人都想财神首先到自己家来。
改革开放之前,“发财”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谁也不敢说发财。农民在房前屋后种一棵老南瓜都是资本主义尾巴,谁还敢发财呢?所以,人们也就自动疏远了这位赵公元帅。现在党的政策好了,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于是,大家就又想起发财来了。其实谁心里都明白,发财靠的是党的政策,靠的是科学技术,靠的是经营管理。但是,人们也不排斥财神。人们好像把财神当作一种运气的象征和希望的影子,加以谨慎的礼遇。
(4)贴春联
所谓春联,就是春节贴的对联,包括上联、下联和横批。内容多是传统的吉祥之语。春联的前身应该是桃符。相传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其下有神荼、郁垒二神,能食百鬼。旧俗于农历元旦,用桃木板画二神于其上,悬于门户,以驱鬼避邪。一般认为,五代后蜀开始在桃符板上书写春联。相传,第一副春联是后蜀之主孟昶(音厂。公元919——965年)所书,其联云:
新年纳余庆,佳节贺长春。
对联就是两个对偶句子,以五言和七言为多。也有更长的。对联的上联和下联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平仄相反,实际就是律诗的“颔联”或“颈联。”横批不是对联的必要组成部分,只要选一个与对联内容有关的四字成语,或与春节气氛有关的格言就行了。
怎样贴对联呢?对联贴在门框两侧,横批贴在门楣上。古代书写习惯是自上而下,自右而左,所以,横批的字从右向左写,上联贴在右侧,下联贴在左侧。现在贴对联缺乏规范,上下联与横批错乱无制,叫人啼笑皆非,有伤大雅。贴对联的关键,在于横批怎么写。如果横批从左向右写,上联就得贴在左边(以观者而论);如果横批从右向左写,上联就得贴在右边。
下面介绍几副对联,供大家参考:
紫禁城乾清宫
表正万邦,慎厥身修思永;
弘敷五典,无轻民事惟难。
坤宁宫
功德庄严辉宝月;
薰闻安乐引祥风。
漱芳斋
花香鸟语群生乐;
月霁风清造物心。
春联一般都是腊月三十晚上贴,初一早晨赏。晋代书圣王羲之每年三十写好春联贴出去就被人揭走,大家喜欢他的书法,他也无可奈何。有一年,王羲之想了一个办法,三十晚上只贴一半(上半截),大家一看是: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这话太不吉利,结果没人揭了。等到初一早晨王羲之又贴了下半截,大家从头一看,原来是:(各种资料记录不一)
福无双至今天至,
祸不单行昨日行。
明朝士庶门上贴对联之风更盛,明太祖朱元璋非常喜欢春联,有一年除夕他出宫观赏春联,发现一家门上空无对联,打听清楚此家以阉猪为业,一时诗兴大发,挥毫泼墨写了一副对联给这家贴在门框上,第二天大年初一,这家主人一看,对联写得太好了。请来左右邻居,街坊贤达共同观赏,才知道是皇上的御笔。于是就将对联揭下来,供于中堂,焚香叩拜,以为无尚荣耀。
春联云:“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
贴春联的风俗遍及全国,这是中华礼仪的一大特色。这是一场全国性书法大赛,诗文大赛。学会写对联,也是一种交际手段。当然,一般人家,大多请人写上一副,应应光景而已。可是,对于21世纪的大学生来说,应该学会写对联。
近几年,小贩于春节之前兜售春联,多平庸之笔,如果有名家泼墨,也不失为一宗生意。让百姓之家也能见到书家之作,也是太平盛世之举。贴春联主要是创造一种喜庆氛围,展示一下本家主人的文采。这是一次中国楹联大展览。楹联是中国文化的一颗瑰宝。
(5)吃年夜饭
三十晚上家家包饺子,吃年夜饭,礼仪上的意义就是庆团圆。饺子原来也叫角子,交子,时交子时才吃年夜饭。每年春节,铁路、航空、公路运输那么紧张,到底为什么?其实就是一个”人情礼仪“在调动亿万游子奔向故乡,探视父母,求一个全家团圆。要说只为吃一顿饺子,那么北京、上海的饺子不是更好吃吗?不行,不论你做了多大官,发了多大财,既然过年了,总想回到生你养你的那块热土,去看一看,听一听老乡们的乡音土话,住一住那间老房子,跟父母兄弟姐妹聊一聊家常,吃一顿母亲包的年夜饺子,那才过瘾。可见,民族礼仪的凝聚力是多么巨大。礼仪是家庭和睦,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五彩纽带。
民间的一些风俗节令是很有意思的,许多节令的习俗中都含有一些特殊礼仪成分。比如除夕煮饺子罢,如果煮破了,不能说“破了”,而要说“发了”。平常孩子打破碗,总要挨训的,而在除夕打破了碗,大人们都是哈哈一笑,齐声说“发大了”。说这样会给大家带来好运,发大财。
除夕包饺子时,都爱把一个红枣或硬币包进去,说是谁吃着,谁有福。吃着红枣交红运,吃着金钱发大财。这其中寄托着百姓们善良的愿望,我们的人民是多么的善良啊。我们的风俗是多么的美好啊。
(6)守岁
三十晚上,吃完饺子,全家老老少少一直玩到天明,打麻将、摸纸牌、行酒令、讲故事。这叫守岁。最近几年中央电视台举办春节联欢晚会,正是守岁礼俗的合理发展,有中国特色。除夕家家要守岁,其俗由来久矣。唐太宗写过一首《守岁》诗,录以备考。
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
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
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民族英雄文天祥在狱中写过一道《除夕》诗,也附录于此,供大家欣赏。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7)压岁钱
过年了,家家老人都给子孙一些压岁钱,依传统,压岁钱是在三十晚上给,把钱压在枕头底下,初一早晨起来给孩子一个惊喜。这才叫压岁钱。也有压在床脚下的,各地风俗不尽一致。压岁钱的风俗含义是祈求岁岁平安,在礼仪上,它属于爱幼之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