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具有良好行为习惯和礼仪教养的人,应该是站有站相,坐有坐相。《曲礼》曰:“坐如尸,立如齐(斋)。”(坐着的时候,就像代神受祭的尸一样庄重,站立的时候,就像斋戒一样的恭敬。)古人俗话也说,站如松,坐如钟,卧如弓。这都是一种行为规范教育,值得借鉴。
一、规范的站法
我们这里讲的所谓规范的站法,是指在礼仪场合,对社交人员表示尊敬,并且符合自己身份的站法,是经过礼仪训练而不是随意的站法。
(一)男士垂手型。
发型优美,着装整洁,双腿并拢,挺身直立,面向前方,目光温和,两手下垂,中指压裤线,脚跟相接,脚尖分开成V字形,大约60度。面带微笑,如迎贵宾。
(二)男士背手型
发型优美,着装整洁,双腿并拢,挺身直立,面向前方,目光温和,右手背扣在左手心,贴在后臀上。脚跟相接,脚尖分开成V字形,大约60度。面带微笑,如迎贵宾。
(三)女士搭手V型
发型优美,着装整洁,双腿并拢,挺身直立,面向前方,目光温和,右手搭在左手上,贴在腹前。脚跟相接,脚尖分开成V字形,大约60度。面带微笑,如迎贵宾。
(四)女士搭手Y型
发型优美,着装整洁,双腿并拢,挺身直立,面向前方,目光温和,右手搭在左手上,贴在腹前。左脚跟从右脚中部斜伸出去,与右脚构成一个Y字形,面带微笑,如迎贵宾。
女士的这两种站立姿势,主要区别在于两脚的摆法。前者恭谨一些,后者潇洒一些。当然,女士如果左手挎包,两手就不必搭在腹前了。人在社交场合,既要恭谨,又要潇洒;既要规范,又要自然。千万不要造作扭捏,惺惺作态。
二、规范的坐法
社交场合应该依身份而就坐,不能乱坐;在剧场、音乐厅等公众场合,要对号入座。到朋友家做客之时,要依礼就坐,也不能唐突入座。入座时,步伐要稳健轻松,不要表现出抢座的姿态。入座前,应该轻轻整理一下衣服,使得衣服便于就座,以免坐下之后不舒服,重新起来整理衣服,影响别人入座。与长者同时入座时,应等长者落座后再坐。
入座时,面向座位的左前方而行,然后转身落座。离座时,也要起立靠左边离开。这就是“左进左出”的习惯礼仪。目的是来往方便,井然有序,避免碰撞。与长者共坐,应只坐座位的2/3,不可坐满座位,以示恭敬。
坐在靠背椅子上,应该直腰挺胸,嘴唇微闭,下颌微收。姿态平和,目光向前。双腿并拢,两脚略向前伸。男士的双腿可以自然平行分开一些,但是不能大劈叉。两臂随和弯曲,双手自然放在两腿上,或者放在椅背上。女士就座不分腿,双腿并拢,可以自然向左或向右倾斜,双手叠放在左腿或右腿上。如果想把一条腿叠放在另一条腿上,应以膝为轴,自然并拢,下垂,不要翘起来。无论男女,翘二郎腿都是不礼貌的。不论在任何情况下,两脚都要自然前伸,不要翘脚尖,也不可以晃动脚腕。坐在沙发上交谈时,男女都可以侧身、侧腿,其他姿势如常。切不可将双臂横搭在沙发背上,摆出傲慢的姿势。
三、规范的走法
一个人在河边散步,怎样走路也没有人管;但是参加社会活动,迈进礼仪场所,走起路来,就要讲究步法了。那么,在公众场合,我们应该怎样走路呢?走路的姿势有没有规范呢?有的。一个社会有一个社会的精神风貌,一个人有一个人的精神风貌。一个社会的规范走法,能够体现这个社会的精神风貌,一个人的行走姿势,也能够体现这个人的精神风貌。所以,每个人都应该从小训练自己的规范步法、步态,养成良好的走路习惯。
在公众场合走路,目光向前,微收下颌,神态平和,头正腰直,微收下腹,上身略微前倾,步法矫健,步幅适中。前脚脚跟与后脚脚尖,相距一脚之远。双肩平稳,两臂前后相对摆动,与身体大约成30度角。前进方向准确稳定,两脚行进的内侧痕迹应该成为一条直线。
走路不要弯腰驼背,左右摇摆,不要走成八字脚步,内八字、外八字,都不好看。脚步太大或太小也不好看。不要大甩臂,也不要大甩脚。要求有“前进”气派,不要萎靡不振。女士穿旗袍或者套裙时,步伐适当要小一些。
四、生活中常用的礼节
(一)招手致意
招手致意是生活中常用的礼节。就是平常说的“招招手”、“打招呼”。正确姿势应该是:无论是处于坐姿,站姿,还是行走姿态中,都要举起右手,掌心向前,朝向致意的对象略加挥动,以便引起对方视线的注意。这个礼节适用在会场上,或是在大街上,遇见熟人而来不及握手或不便交谈时,都应该招手致意,千万不可视而不见,见而不理,同时还可以点头微笑,表示友好。如果是在机场或车站与朋友分别的场合,还可以肘关节为中心频频挥手,表示再见,珍重。
“招手致意”与“举手示意”不同。举手示意一般指学生在课堂上提问,或自报奋勇回答问题时,自我报名的一种方式,举右手,掌心向左侧。一般应举过头顶,以便对方发现,现在有的学校让学生把肘放在桌面上,只举起小臂,前边同学个子高,老师便不容易发现。
(二)点头致意
点头致意也是一种常用礼节。左右邻居,早晚相见,不必握手,可以点头致意,表示友好。正确姿势应该是屈颈,收颏,上身可以微微前倾。“点头致意”与“点头同意”又有区别。“点头同意”古代称为颔首。韩愈《华山女》诗云:“玉皇颔首许归去,乘龙驾鹤来青冥。”表示同意的点头,动作更小,更轻。
别看这“点头致意”之礼事小,它却显示出一个人的风度、修养和礼数。在公众场合,千万不可傻傻的盯着人家,既不说话,也不点头,好像是在等待别人主动来与自己打招呼似的。那是最没有礼貌的表现。
(三)握手寒暄
在公众场合遇见朋友,或在谈判场合会见对手,都应握手,表示友好。握手之礼,来源于西方。流行于中国,不过百年之久。但是,已经成了我国社交场合最常用的礼节。
握手之礼,东道主应该首先伸出右手,主动向前与贵宾握手。握手时,上身应微微向前倾斜,与鞠躬相似。或者点头致意,表示友好。场面应酬性的握手,一握而已。既不要握得太紧,也不要手掌相摩,显得毫无诚意。如果是多年不见的老朋友,可以握而顿之。甚至双手相握,久久不已。握手时根据场合情况,要向对方说一声“您好”、“欢迎,欢迎!”或者“再见!再见!”等等寒暄之语。在谈判场合,双方首席代表握手,可以持续时间较长,以便记者照相。在一般情况下,握手都略带微笑。
但是要注意,在追悼会上慰问死者家属,握手时万万不可微笑。
在公众场合,男士会见女士,不要贸然伸手与女士去握手,以免尴尬。最好是首先欠身致意,等女士主动伸手与你握手时,再上前握手。与女士握手,宜轻不宜重。尽礼而已,万万不可握而不撒,令人讨厌。男士与人握手,必须脱下手套,否则便是无礼;女士与男士握手却可以带着手套,不算无礼。
少者(包括下级)会见长者(包括上级),最好是先鞠躬致敬,欠身致意,不要勉强去与长者握手。等长者主动伸手与你握手时,在上前握手,最好是双手捧住长者之手,轻轻一顿,表示“与您见面,十分荣幸。”
(四)鼓掌祝贺
在听演说或看文艺演出时,感到精彩之时,可以鼓掌祝贺,观看体育比赛,可以鼓掌加呐喊,疯狂加油。甚至锣鼓齐鸣,全场轰动。
但是,无论是听科学演说还是看文艺演出,如果其中搀杂了伤害中华民族的民族感情或损害我们伟大祖国的国家尊严的内容时,则决不鼓掌,而且要退场,以示抗议。
演说或演出十分成功,当演员谢幕时,可以长时间的起立热烈鼓掌。
(五)起立致敬
人们从坐姿起立改为站姿,是对来人的尊敬。比如,当老师进入教室时,学生应当起立致敬;当大会主席走上主席台时,与会人员可以起立致敬;当国家元首视察某单位时,该单位人员应当起立致敬(正在操作不能离开岗位的人员除外);当贵宾光临寒舍时,全家人都应起立致敬;当演员演出成功谢幕时,全场观众理应起立致敬。否则,便是无礼。
(六)鞠躬致礼
古今鞠躬,礼数不同。社会实践,必须分清。
古代所谓“鞠躬”,是一种恭敬的姿势,体态。例如公卿大夫在国君面前,儿子在父亲面前,仆人在主人面前,学生在老师面前,等等。这种姿势持续时间较长,一般要持续到谈话或办事结束时为止。例如《论语·乡党》曰:“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又如《仪礼·聘礼》曰:“执圭,入门,鞠躬焉,如恐失之。”注引孔安国曰:“敛身”。《史记·冯奉世传赞》:“宜乡侯参,鞠躬履方,择地而行。”颜师古注:“鞠躬,谨敬貌。”
今天流行的鞠躬礼,仅仅是一个短暂的动作,不要持续很长时间,折腰而已。不但可以一鞠躬,而且可以二鞠躬,三鞠躬。在婚丧礼仪中,多行三鞠躬礼。
鞠躬的正确姿势应该首先立正,一般是两手下垂,中指压住裤缝,上身前倾约30度到45度,行大礼时,可以折腰至90度。这从中央举行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遗体告别仪式上可以看到。鞠躬时,目光应向下,鞠躬持续时间在1-3秒。这是庄重的鞠躬。适用与婚礼或丧礼。
在一般场合鞠躬,双手可以搭在身前,右手搭在左手上。这是比较文雅的鞠躬,折腰可在15-30度。鞠躬时,戴有沿帽的,应当脱帽。
(七)欠身致意
欠身致意的礼节较轻。当你在会场上处于坐姿时,有朋友来入座,你应欠身致意,即将臀部抬起,上身微微耸起,而不必站立起来,俗话说“欠欠屁股”。如果你处于站姿,正在与朋友交谈,这时另有其他朋友参与近来,不能置之不理,也不能中断谈话。就需要欠身致意。即上身微微前倾表示欢迎,不介意。如果中断谈话,对方反倒误会你有什么见不得人事儿。如果每次见面都鞠躬握手,也过于烦琐。欠身致意正好适用这种场合。
(八)脱帽致礼
熟人相见,如果戴的是礼帽,为了向对方表示友好,平时以脱帽为敬。随意礼是一脱就戴上;郑重礼是右手脱下帽子之后,将帽子彬彬有礼的贴于左心与左肩之间,另外还要鞠上一“躬”。如果右手拿着东西,也可以用左手脱帽。两人相距较近时,不要用离对方最近的那只手脱帽,以免发生误会。戴无檐帽与人相见行礼,不必脱帽。女士一般不脱帽。
(九)拥抱之礼
拥抱之礼来源于西方,流行于我国,大约有百年之久。拥抱之礼一般用在亲密的朋友之间,特别是在久别重逢与洒泪惜别之际。外国不限男女,我国则多数流行于同性朋友之间。男士与男士拥抱,女士与女士拥抱。男女之间仅限于恋人或夫妻之间,兄妹都少见此礼。
行拥抱之礼,两人面对面站立,各自先举起右臂,将右手搭在对方左肩后面,左手自然伸向对方右腰的后侧,首先与对方左侧拥抱,(对方动作也如此)继而与对方右侧拥抱,第三次又与对方左侧拥抱,正规是三次。礼仪拥抱要潇洒,友好国家的元首互访经常有拥抱的场面,可供借鉴。老朋友久别重逢时,拥抱可以热烈一些。但也不一定都要三次。礼仪场合也有一次的。当然,恋人拥抱就是另外一种情景了,还要加上接吻,甚至还要把女友或爱人抡起来转三圈。
(十)拱手之礼
行拱手之礼,要身正腰直,抬头挺胸,面带微笑。两手抬起,在胸前抱拳,(左手抱右手)低不过胸,高不过鼻,上下顿挫三下。口内寒暄:“兴会,兴会!”或者“恭喜,恭喜!”适用于向朋友贺喜,向老人祝寿,以及会见贵宾,参加团拜等等。现在的团拜会上,也有人举拳过头顶的,为的是向远处的人们致意。
(十一)、作揖之礼
古代作揖,两足间距与肩宽相等,首先站立端正,直膝曲身,低其首,抱其拳,眼睛向下,看其鞋头。两手圆拱而下。凡与尊者揖,举手至眼而下;与长者揖,举手至口而下,皆令过膝;与平交者揖,举手当心,下不必过膝;揖后,皆应手随身起。
今人作揖,与古人一脉相承,只是不必将手下至膝盖。与拱手也有点近似,只是不能将手举过头顶,而且要加上欠身。作揖比拱手更郑重其事,一般适用于正月拜年或给老人拜寿等传统节庆场面。
(十二)、叩头之礼
叩头也叫磕头,叩头之礼有两法,跟使用的场面有关:
其一是在拜师、祭祖等场合,要铺红毡,先揖而后退,再揖才下跪。先跪左腿,次跪右腿,双手齐按地,顿首至地,三叩而后起。先起右腿,双手齐按右膝之上,次起左腿,站稳之后,拱手肃立,礼数完毕。
其二是在感恩激德或负荆请罪的场合,就地行礼。双膝下跪,双手按地,叩头至地,甚至叩出响声来,这是非常之礼。
(十三)、击掌之礼
古代的击掌之礼,经常用在盟誓打赌等场合,比如王宝钏与其父断绝骨肉之情,在相府三击掌。包公与陈士美在朝堂三击掌。都是盟誓。
今天的击掌之礼,经常用在运动场上,同伴踢进一个好球,大家与他击掌,表示祝贺与鼓励。击掌双方都要举起右手,超过头顶,互相击打,出声才好。
(十四)、抚摩之礼
“抚摩”也是一种礼数,这种礼数不但人们喜欢,连小猫、小狗、小毛驴都喜欢,不信,你去试试看。这样说,当然是笑话。但也说明“抚摩”确实是一种礼数。父母应该经常对自己的孩子使用抚摩之礼,让孩子感到幸福,增加母子之间和父子之间的亲密感。到朋友家里,见到朋友的孩子,抚摩一下小孩的头,抚摩一下小孩的手,都表示一种爱抚之情。要去掉那种不文明的连掐带咬的爱抚之法。
(十五)、亲吻之礼
我国原来有没有亲吻之礼,文献上没有明确记载。笑笑生的《金瓶梅》已经有了“亲嘴”的描写。但也仅限于西门庆这类人的私生活。曹雪芹的《红楼梦》一书里有个贾宝玉,爱吃女孩子嘴唇上的胭脂,那也只是淘气,构不成大庭广众的礼仪。但是家家的妈妈都亲吻自己的孩子,亲脸蛋的有,亲额头的有,亲嘴唇的也有。有人说亲吻之礼来源于母亲用嘴嚼碎食物嘴对嘴喂孩子的动作,也有人说,接吻本是原始人类性爱行为的本能。引此二说,仅供参考。
许慎的《说文解字》云:“吻,口边也,从口,勿声。”晋朝左思的《娇女诗》云:“浓朱衍丹唇,黄吻烂漫赤。”可见,妇女“黄吻烂漫赤”,是中国妇女自古就有的涂红嘴唇的习惯。司马迁说:“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从此可以推测,中国古代文献虽然未记“接吻”之事,但在生活中可能有此“房事”。要不然,女人不会这么重视涂红嘴唇。
“吻”字原来是个名词,义为“嘴唇”,“接吻”一词正合其义。现代汉语“吻”字有了“亲吻”的动作意义。在现代中国,“接吻”之礼已经从内室走向了公众场所,从公开的秘密,走向了秘密的公开。孩子们的勇敢恋爱,使老人们也无可奈何。虽然如此,在当代中国,除了青年恋人以外,连夫妻也不在室外接吻。老人与孩子之间,一般只吻额头和脸颊,男士与男士,女士与女士,一般是亲而不吻。青少年和小孩还有“飞吻”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