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听表扬是人们共同的心理特点。表扬运用得恰当,学生的积极因素就像原子裂变一样发生连锁反应。上课了,大部分同学在嚷嚷,没做好上课准备。如果泛泛批评,收效甚微,如果点名批评,别的同学往往会幸灾乐祸;倘如从乱哄哄的同学中找出一个坐得好、不说话、书本都准备齐全的同学进行表扬,其他同学就会仿效,秩序井然。
表扬有时也会有“批评”的作用,是不伤害学生自尊心的有效批评。我常常通过表扬某个学生思想行为上的积极因素去影响后进学生中存在的消极因素。如有的学生不爱劳动,不愿意打扫卫生,我就表扬那些热爱劳动的学生。有的学生不认真学习,不遵守纪律,我就表扬那些刻苦学习、遵守纪律的学生。这样,把有声的表扬和无声的批评结合起来,使受到表扬的同学从中受到教育,没有受到表扬的同学从中得到启发,有利于同学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四、渗透于评价之中
身为班主任,要对每个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表现有一个较全面、正确的了解,要用发展的眼光来对待每一位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总之,当一名教师看起来很简单,但要当一名好教师还要靠我们在实践中去摸索,掌握一套不定法的本领才能把学生容纳在一个温馨的大家庭中,我们的教育才会在孩子的心中撒满阳光。
(匿名)
10.我接触的“借住生”类型
今天我上网查询“借助生”的相关内容,才发现有关“借住生”的分析和介绍还很少,而且都没有一个准确的解释或者说明。我要讲的借住生是指那些借住在亲戚家上学的孩子,他们有的是亲戚家的教育条件比自己家要好,亲戚是老师或者亲戚家离学校近等;有的是父母外出打工无人照顾,放在亲戚家中,也就是留守儿童的一种,他们比留守儿童幸运,但他们的心理状况也不容忽视。我的班上也有一些这样的借住生,概括起来,把他们分成了几类:
一、自卑、内向型
小吴的父母一直在外打工,从小时候起,她和弟弟就被寄养在姑姑家中,一年中和父母待在一起的时间不过就是春节那短短的几天。她非常懂事,在家里从不向姑姑提出过分的要求,常常在作业做完后帮姑姑做农活、做家务。在学校,她从不给老师添麻烦,也不像其他学生一样跟老师讲条件,布置的作业、任务都能按时完成。对同学友好宽容,但除了两三个玩得较好的同学之外,她几乎不和其他同学来往。注意到她,是上学期开“知母心、报母恩”主题班会的时候。当主持人让她起来说说自己的妈妈时,她说到:“在我的记忆里,我和弟弟一直是生活在姑姑家里,妈妈只有过年的时候才回来看我们,以前我总以为妈妈不爱我们,不要我们,心里有些恨她,现在慢慢长大了,才知道妈妈离开我们在外面挣钱是为了让我和弟弟能够上学……”她说着说着就哽咽起来,眼圈也红了。一个多么懂事的孩子啊!
由于生活所迫,从小离开父母,让她觉得自己是没人疼、没人爱、没人要的孩子,养成了自卑的心理习惯,寄人篱下使得她不敢提出过分的要求,有什么事情也只能闷在心里,变成了一个性格内向的孩子。从那以后,我对这个孩子格外关注,课上多抽她回答几次问题,课下有意无意地和她说说话、聊聊天,经常让她帮我做一些小事情,其实也就是告诉她自己在老师心中有很重要的位置,慢慢地,她变得开朗些了,脸上笑容多了,变得自信了,爱帮助同学了,在分小组学习时,她还主动要求担任小组长,成绩也稳中有升。
二、叛逆、抵触型
这里要说的借住生的叛逆、抵触的情绪并不是对所有人而言的,只是借住生对亲戚的一种特殊情绪。
小娅是一名成绩优异、多才多艺、活泼开朗的孩子,在学校里,她是我能干的小助手,是同学眼中的小明星,和同学相处十分融洽,班上的孩子不管男生女生对她的评价都相当高。她借住在舅舅家里,舅妈是我的同事,是学校的中层领导。这个孩子什么地方都很好,但是我发现只要她舅妈一出现,她的情绪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第一次确切的感觉是在六一节目的排练过程中,她舅妈刚好经过,就过来看看,一边看,一边对小娅说:“你怎么老低着头,要微笑,把脸板起干什么?要跟上节奏,动作要有力度……”听到舅妈的话,她的脸立刻红了,眼睛不自觉地上瞟了一下,露出不屑的表情,脸更是拉长了八度,显然是极不乐意听,而且跳得也不认真了。接下来,连着几次排练被她舅妈撞上之后,都会有同样的情景发生,看来她对她舅妈的抵触情绪已相当严重了。
有一天我正在上课,她舅妈把我叫出教室,悄悄告诉我说小娅早上没吃饭,让她下课后到办公室去吃一点东西。我觉得这是一个机会,等她吃东西的时候,我在旁边和她聊天,“你舅妈好心疼你哟,真幸福!其实家里面的人是最关心我们的,但却也是对我们最不好的。”
“为什么呢?你这句话是自相矛盾的,老师。”
“一点也不矛盾,他们是我们最亲的人,当然也就是最爱我们的。不管什么时候,他们都是对我们最好的人。但正因为是最亲的人,所以说话做事时就不会考虑过多,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直截了当,有些话我们听起来就受不了,老觉得他们太挑剔,实际是他们比我们还着急呢。”看到小娅若有所思的样子,我又接着说了下去。“你对家里人说话会不会思前想后再说呢?”
“呵呵,不会。”
“所以我们要理解家人,因为我们对他们也是一样的。那天你舅妈说你跳舞时的表情不对,是因为她希望你把最好的一面展现给大家,希望你能够跳得更好。话虽然不好听,但心却是好的,是为你着急。知道吗?”
“呵呵,我觉得我跳得比原来好了。”
“那你要努力点,不要让你舅妈失望啊。”
“肯定不会了。”
“那我看你表现哟。”
从此以后,总能看到小娅和她舅妈在一起的身影。
三、谨小慎微型
唐薇也是一名借住在舅舅家的孩子,父亲是打工族,母亲在老家陪哥哥读书,无人看管的她就被放到了舅舅家里,舅妈是个比较强势、比较严厉的人,说话从来就是得理不饶人,聪明的唐薇会察言观色,在家总是规规矩矩的,生怕惹怒了舅妈,更不敢提什么要求了。
学校要举行舞蹈比赛,我让同学们自己报名,自己先学习舞蹈动作,很快就有十多个学生报名学习了,每次唐薇总在旁边看。别的同学已经学了好多天了,有一天我问她:“你怎么不跳舞呢?想不想跳?”其他孩子立刻说起来:“她怕她舅妈不准,要买跳舞穿的服装的嘛。”“我没问舅妈,不知道舅妈同不同意。”她小声地说。“这是正当的要求,怎么会不准呢?要不,我碰到你舅妈给她讲讲,你今天回去也给她说你想跳舞,她会同意的。”
第二天,小娅来告诉我:“老师,唐薇说她也要跳舞。”“让她跳吧!”“好,我这就去跟她说。”这孩子,做什么事都小心翼翼的。
再后来,看她们练习时,我对她说:“看,只要你说出来,舅妈不就同意了吗?你舅妈看起来很凶,其实是一个很讲理的人,下次,有什么需要就大胆地说出来。”她点了点头。
借住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也是心理比较复杂的一个群体。我们对他们应该付出更多的关心和爱心,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傅永莲)
11.晨诵之《男孩子和女孩子》
最近,我常发现班里的男生和女生闹别扭,可简单地批评说教,当时还行,但是过后就忘,照样有不和谐的音符出现。正想开个班会说说这件事,却意外地在网上看到了《男孩子和女孩子》这首诗,我喜出望外,如获至宝,马上摘抄下来,心中窃喜。这首诗不仅让我找到了明天的晨诵内容,而且能起到教育学生的作用,何乐而不为呢?
第二天清晨,同学们《向着明亮那方》叩响了黎明的大门,接着我们复习了诗歌《我就是我》,三十三个“我”自信而嘹亮的声音从教室里传出。“孩子们,今天老师送给你们一首新诗,”他们的眸子亮闪闪的,充满了期待,我顿了顿说,“男孩子和女孩子。”接着我把这首诗念给孩子们听:
男孩子和女孩子,
就要一块儿。
一块儿,
到山上去,
到海上去,
在一块儿真有趣。
一块儿唱歌,
谈心中隐藏的秘密。
一块儿去野游,
夜晚挤在一张帐篷下也不怪异。
一块儿负重行走,
困难时,
你帮助我,我帮助你,
多么快乐活泼的一群!
青春,健康,都是美丽。
世界,不再陌生,
生活,不再陌生。
男孩子和女孩子,
都有亮亮的闪闪的眸子。
男孩子和女孩子,
组合班级,也组合世界。
彩色的世界是圆圆的苹果,
红红的,像太阳,芬芳又甜蜜。
孩子们陶醉在诗歌里。然后,我让学生自由读诗,初步感知诗歌内容。“同学们,你们读懂了什么?”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发言。张飞虎说:“男孩子和女孩子一起去爬山,他们互相帮助。”赵伟锋说:“男孩子和女孩子一起去郊游,夜晚挤在一座帐篷下。”“男生和女生要团结友爱。”“男生和女生组合成班级和世界。”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的认识,看来孩子们已经读懂了诗歌。
接着,我采用齐读、男女生分小节读、你一句我一句读地合作读、男女生赛读的形式朗诵诗歌,但是同学们对诗歌感情的把握还不够。“这首诗让你想到了怎样的画面?我们是否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呢?”我把问题抛给学生,想以此为切入点加强诗歌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让学生联系自己实际说一说。
看得出来孩子们很喜欢这首诗,新教育晨诵要求唤醒孩子生命的意识,加强学生与生命的联系。我何不利用这一环节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呢?
下午的语文课,我让学生根据这首诗配一幅画,或者联系自己实际写感受。孩子们忙活起来,丝毫没有畏难情绪。快下课了,梦妍、亚婷、龙龙等交上了诗歌的配画,有几张画得很好,我当即表扬了他们。一些学生也交上了日记。伟锋写道:“读了《男孩子和女孩子》这首诗,我很惭愧,因为我总是跟女生吵嘴,有时候看不起女生。”“读了这首诗,我的脸不由得红了,我小心翼翼地擦掉了桌子上的三八线。”“我不由得想起上次我们全班同学春游的情景,男生帮女生拿东西,女生送男生东西吃。相互扶着爬山的情景。”读着学生的日记,我很开心。
看来,我的目的已经实现了。
(付艳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