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492400000038

第38章 中国与欧洲各国文学关系的研究(6)

全书共分六章。前四章是伏尔泰的生平、思想及17—18世纪的欧洲与法国接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基本历史文化背景的介绍。第五至六章是对伏尔泰接受孔子思想的过程、表现与作用的分析研究,应是全书的中心部分。作者从宗教观、道德观、政治观三个方面论述了伏尔泰对中国文化、对孔子及儒家思想的认识与理解的过程。她认为,从宗教观角度来看,在伏尔泰的笔下,孔子俨然就是中国正统宗教的教主,这也许太出乎中国人的意料,但似乎又是一种必然,因为孔子思想符合伏尔泰理想的“自然宗教”的理想。孔子的儒教“这个尊崇上帝、注重道德的宗教既简朴、又崇高,实在太符合自然宗教的理想模式,且雄辩地证明了自然神论的古老性和普遍性。

于是,伏尔泰毫不迟疑地全盘接受了耶稣会士的观点,将他们对‘儒教’的介绍如实转述到自己笔下,从而塑造出了一个中国正统宗教教主的孔子形象”。从道德角度看,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其基本含义是“爱人”。而伏尔泰则把儒家的“仁”作为人际关系的准则,并努力以此为参照建立他的人本主义理想。孟华还以伏尔泰根据元曲《赵氏孤儿》改编的五幕悲剧《中国孤儿》的分析研究为中心,阐述了伏尔泰在剧作中所表达的政治与道德理想,指出:伏尔泰把元曲中的家族复仇的故事主题,改写成了中国文明征服野蛮的鞑靼这个主题,从中表现出了伏尔泰的“文明战胜野蛮”的观点。

同时,伏尔泰自称这个剧本是“五幕道德戏”,表现了他对孔子的“仁”的思想的认同。总体看来,《伏尔泰与孔子》一书是迄今在伏尔泰与中国文化关系研究中的重要成果。比此前乃至后来关于这个话题的所有论述都要深入些。当然,也许由于篇幅的限制(收入该书的《神州文化集成》丛书每种均限制在十万字左右),本书的中心部分,即最后两章似乎还有进一步展开的余地;同样适应了这套丛书在风格上的总体要求,本书显得亲切、平易近人,笔调深入浅出,轻松洒脱,颇有可读性。

《文学接受与文化过滤——中国对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接受》一书,是金丝燕的博士学位论文。该论文是在法国通过答辩并获得学位的。这本书所研究的是法国象征主义诗歌在中国的翻译、介绍、评论及对中国诗歌的影响。该书给人突出的印象是高度体现比较文学“法国学派”的思路与风格。

作者采用的是历史文献学的方法,以大量的原始文献资料的爬梳、资料的统计分析及数据来说明问题,而很少时下在中国流行的那种玄言和空论。全书所研究的是1915—1925年间中国翻译界、批评界对外国文学以及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接受情形,接着是1926—1932年间中国象征派诗人对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接受。在中国象征派诗歌及其与法国的关系研究方面,此前孙玉石在《中国初期象征派诗歌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已初步涉及,金丝燕的这本书在许多具体问题上有所展开,在文献学的实证研究上发挥得很充分,并由此显出了自己的特色。但同时也存在着宏观概括乏力、理论气势疲弱和精彩点染缺乏等问题。

和上述金丝燕的著作一样,杜青钢的《米修与中国文化》一书也是在法国通过答辩的博士论文的基础上经修改加工而成的。该书研究的对象是法国现代诗人、画家亨利·米修(一译米肖、米硕,1899—1986)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书后附录《米修与中国文化相关诗文选译》(约四万字)。作者在“前言”中交代了自己的研究宗旨和研究方法,他写道:“我力求以中国文化、中国诗学为参照,以感悟式批评为起点,借助符号学、主题学、形式批评等方法,对米修与老庄及中国艺术精神的关系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将总体把握与深入确切的文本分析结合起来,通过两种文化和诗学观的双向观照和互释,揭示米修在两种文化的交融中运笔、创新的特点及其幽妙和独特之处,努力展示东方与西方诗学相撞互补的某些景观。”

杜青钢通过对米修有关作品的细读式的文本分析,探幽发微,指出了中国文化在米修创作中的作用。例如米修对中国绘画艺术中“线”的特性的阐发,对中国戏曲中的象征与虚拟手法的推崇,对中国诗歌中的虚静的意境和禅意的体会,对于汉字的象形、会意及模糊之美等特性的理解,都表明了米修对中国艺术精神的深刻把握。而杜青钢更是通过具体作品的分析,指出了老庄的道家哲学对米修的深刻的浸润。

除了上述的三部专门著作以外,还有一部书值得一提,那就是《20世纪法国作家与中国——99南京国际学术研讨会》。这是一部题为“20世纪法国作家与中国”的国际学术研讨会(1999年10月在南京召开)的论文集,由钱林森与法国学者克里斯蒂昂·莫尔威斯凯联袂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在研讨会上提交论文的有法国与中国的有关专家学者20多人。中方学者中包括了许多在法国文学研究及中法比较文学研究中年富力强的活跃人物。文集中的钱林森、段映红、许钧等人的论文在选题上是新颖的和有创意的。如许钧的文章从翻译文学史的、宏观的角度论述了20世纪法国文学在中国的译介历史及其特点。最引人注目的还是留法学者程抱一的《法国当今诗人与中国》,该文介绍了活跃在法国当代文坛上的几位诗人与中国的关系,所提供的材料均来自作者对诗人的采访,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在单篇论文方面,80—90年代,我国各学术期刊发表的有关中法文学关系与中法文学比较研究的单篇论文约有300多篇。发表论文最多的有钱林森、葛雷、孟华、苏华等人。发表此类文章较多的期刊有《国外文学》、《外国文学研究》、《文艺理论与批评》、《中国比较文学》等。其中,北京大学主办的《国外文学》杂志在1991年第2期推出了一个中法文学关系研究的专刊,所刊论文是1990年7月在天津举行的“中法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中法学者发表的论文。这个专刊从一个侧面展现了80—90年代之交我国中法文学关系研究的阵容与成果。

(第四节)中国与德国等欧洲其他国家文学关系研究

一、中德文学关系的研究

中德文学关系及中国文学在德国传播与影响研究的奠基之作是陈铨的《中德文学研究》(1936年)。《中德文学研究》问世后的整整半个世纪中,我国学术界关于中国文学在德国的传播与影响的研究一直没有多大进展。直到1996年,上海外国语大学卫茂平(1954—)的《中国对德国文学的影响史述》(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出版,才标志着该领域的研究得到了拓展与深化。

从内容上看,《中国对德国文学的影响史述》涉及的内容除纯文学外,还大量涉及哲学、思想、宗教、历史学等相关学科,可以说本书所采用的是广义的文学概念。这与陈铨的著作所采用的纯文学概念有所不同。关于这个课题的研究,据说德国学者早在一百年前就陆续写出了大量研究成果。卫茂平在本书的“引言”中提到了几部重要的著作,如利奇温的《18世纪中国与欧洲文化的接触》(1923年该书已有中文译本)、奥里希女士的《中国在十八世纪德国文学中的反映》(1935年)、查尔讷的《至古典主义德国文学中的中国》(1939年)、舒施特尔女士的《德国文学中的中国和日本,1890—1925》等等。卫茂平去德国“运回”了“百来斤资料”,为写作本书打下了基础。事实上,这部书最大的优势也是资料的丰富。作者以自己对中国文化与文学的了解,对那些德文材料进行了鉴别、分析和充分的利用。

全书按德国文学的发展线索来安排章节结构,从骑士文学和巴洛克文学与中国的关系讲起,分十二章依次评述了德国启蒙文学运动、狂飙突进运动、浪漫主义和“青年得意志”、毕德迈耶尔派文学、现实主义文学、自然主义文学、印象主义文学、表现主义文学、“内心流亡”文学、“流亡文学”、“现代左翼文学”、战后文学等文学史上的不同阶段、不同思潮流派的作家作品与中国文学及中国文化的关联。作为一部中国文化、中国文学影响德国文学的通史性质的著作,卫茂平教授的这部书在陈铨的《中德文学研究》的基础上,将研究范围拓展了,研究对象增加了,而且在许多方面将研究深化了。当然,比起陈铨的著作来,个人的学术锋芒、独特见解在书中所占的比重不是那么多。这大概是不得不大量利用德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即第二手材料的缘故。在这样一部跨度很大、涉及面很广的著作中,这是正常的。而对个案问题的更细致的研究,则需要更专门的著作来完成。卫先生在本书的“后记”中表示将对本书的论题做进一步的研究。这也是读书界和比较文学界所期待的。

曹卫东(1968—)的《中国文学在德国》,是乐黛云主编、花城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文学在国外》丛书之一种。该书早已完成并交稿,只是一直到2002年才得以出版问世。该书分上下两编,上编分六章评述中国文学在德国的研究和接受情况,包括德国人写的四种《中国文学史》,中国古典诗歌、小说、戏剧、古典诗学在德国的译介与流传与接受,即从译介学角度对中国文学在德国的传播流布情况做了概述,也从德国人对中国文学的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中,分析其对中国文学的深层接受。

下编的七章从比较文学的“形象学”的角度,研究各个历史时期德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或“中国观”。这里既有纯文学中的中国形象的描写,也有广义文学——包括哲学、历史学等学术著作——中对中国的议论和看法。较之卫茂平的《史述》,曹卫东的这本书对有关材料的梳理更加系统和条贯,上下两编所取的两种视角,是中德文学、文化关系的两个基本的视角,以此来统驭史料,使论题显得十分紧凑,焦点也相对集中,作者的学术鉴赏力和理论分析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歌德是德国文学的代表,是最早注意中国文学、正确理解中国文学并接受中国文学影响的德国作家,也是在中国传播最广、影响最大的德国作家。因此,以歌德为中心进行中德文学的比较研究,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德国,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都受到重视。在德国,据说,早在一百多年前德国和其他欧洲国家就有人开始研究歌德与中国的关系问题,陆续发表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1982年,在德国海德堡举行了“歌德与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可见国际学术界对这个问题的重视。我国学者、歌德翻译家杨武能教授等也应邀参加了这次会议。在此前后,杨武能陆续发表了《歌德在中国》(《社会科学战线》1982年第3期)、《歌德与中国现代文学》(《读书》1982年第3期)等文章。1991年,北京三联书店又出版了他的专著《歌德与中国》(“读书文丛”之一),集中反映了作者的研究成果。该书分为“歌德与中国”和“中国与歌德”两部分。作者在“引言”中援引德国一位教授的话说,关于“歌德与中国”的话题“要研究的问题几乎都研究过了,要讲的话几乎都讲完了”。因此,杨武能表示对于这一部分内容“只准备将前人重要成果加以归纳总结,系统地介绍给我国读者,并在必要时做一点分析评论”;关于下一部分内容,即中国与歌德的关系,则尚缺乏系统研究。

事实上,这部分内容占了全书三分之二的篇幅,也更多地反映出了作者对第一手资料的掌握和运用。在这一部分中,作者首先系统地梳理了自晚清洋务运动以来一百年间中国的歌德接受史。从晚清出洋考察的李风苞在《使德日记》中第一次提到歌德,到辜鸿铭对《浮士德》中的“自强不息”精神的理解,再到马君武首次译出歌德的作品——《少年维特的烦恼》中的一节《米丽客歌》(即《迷娘歌》),歌德在中国开始为人知晓。五四时期的田汉、宗白华、郭沫若在《三叶集》中,表现了三人对歌德的倾慕、理解和评价。杨武能通过对《三叶集》的分析认为,《三叶集》的确是以歌德为中心的。认为它对研究歌德对中国的影响是一本十分珍贵的文献。以“歌德”这个至今通用的译名来说,就是田汉在《三叶集》中最早使用的。《三叶集》的出版是中国的歌德译介进入繁荣阶段的预兆。到1932年歌德逝世一百周年时,更形成了空前的高潮。这当中,最重要的是郭沫若对《少年维特的烦恼》的翻译。

作者指出,这个译本自1922年4月问世后,在中国引发了一股“维特热”,由“维特热”进而发展为“歌德热”。在抗日战争爆发前,歌德的重要作品在中国几乎都有了译本,有的作品,如《浮士德》,则有郭沫若译本等四种译本。在歌德研究方面,在纪念歌德逝世一百周年的1932年前后,各报刊发表了大量文章,后来在这些文章的基础上又编辑出版了《歌德论》(上海乐华图书公司1933年)和《歌德之认识》(钟山书店1933年,后更名为《歌德研究》,中华书局1936年)两部文集。尤其是后者,杨武能的评价是“内容充实,意义重大,学术价值也相当高”。通过对史料的分析,杨武能得出结论认为:“在郭译《维特》问世到抗日战争爆发的十余年间,歌德在所有外国作家中似乎是最受中国文学界和读书界重视的一位;莎士比亚、巴尔扎克、普希金等后来才超过了他。”

而在抗战与解放战争期间,“歌德热”余热犹存。新中国成立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歌德在中国的地位和影响是升降起伏,大起大落。在纵向地评述了中国的歌德接受史之后,杨武能又分专题就歌德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问题做了研究分析。他认为,歌德的《维特》对中国现代书信体小说的产生起了很大作用,因为“我国在《维特》传入前绝对没有做过写书信体小说的尝试”,《维特》译介后却出现了郭沫若的《落叶》、《喀尔美萝姑娘》、许地山的《无法投递的邮件》、蒋光慈的《少年漂泊者》和《一封未寄的信》、王以仁的《流浪》、冰心的《遗书》、向培良的《一封信》、庐隐的《或人的悲哀》等一大批书信体小说。这些作品都一定程度地直接间接地受到了《维特》的影响。而在中国现代戏剧文学中,集中反映了歌德的影响的,是著名广场剧《放下你的鞭子》。

同类推荐
  •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导读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导读

    本书由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中国现代文学教研室的教师合作完成。封面署名的排列顺序,以各位教师所撰写的《作品导读》的字数多少为依据。参与编写工作的教师,大多拥有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的博士学位,具备学术研究的深厚实力。同时又都是在一线从事教学的骨干教师,在长期的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因此在本教材的篇目编选和导读写作等方面,能够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教学体会融入其中。
  • 聆听感悟大师经典-韩愈名篇名句赏读

    聆听感悟大师经典-韩愈名篇名句赏读

    聆听感悟大师经典系列丛书包括:韩愈、司汤达、歌德、显克微支、陀思妥耶夫斯基、德莱塞、王安石、梁启超、屈原、狄更斯、萧红、泰戈尔、孔子、哈代、朱自清、茨威格、林徽因、李白、莎士比亚、李商隐、白居易、徐志摩、郁达夫、托尔斯泰、高尔基、萧伯纳等大师的名篇名句赏读。
  • 乡愁旧事(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乡愁旧事(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从喧嚣中缓缓走来,如一位许久不见的好友,收拾了一路趣闻,满载着一眼美景,静静地与你分享。靠近它,你会忘记白日里琐碎的工作,沉溺于片刻的宁谧。靠近它,你也会忘却烦恼,还心灵一片晴朗。一个人在其一生中,阅读一些立意深远、具有丰富哲学思考的散文,不仅可以开阔视野,重新认识历史、社会、人生和自然,获得思想上的盎然新意,而且还可以学习中外散文名家高超而成熟的创作技巧。
  • 为了结束,我请求开始

    为了结束,我请求开始

    当白色羽衣洇在了一片绯红之中,一朵妩媚之花便坠落了,那通体不俗的光泽也黯淡下来了。咳,美丽竟如此短暂如此摄入心魄!掩卷沉思,朋友,在嗟然浩叹之余,你对生活是否有了更深层的理解和感悟呢?
  • 戴望舒作品集(四)(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戴望舒作品集(四)(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戴望舒作品集(4)》本书分为小小的死亡之歌、呜咽、关于迦尔西亚·洛尔迦等部分。
热门推荐
  • 无上盘神

    无上盘神

    盘者,开天辟地,立定乾坤,是为神上之神。穿越而来的方正,开启全新一世,定要做那无上的盘神。
  • 这大概就是爱情的样子

    这大概就是爱情的样子

    一些或暖心或伤心的青春的小故事。她们,或者他们,或许就是我们。
  • 放肆的青春

    放肆的青春

    yc昊天讲述九零后的叛逆,爱情,婚姻等,给广大的父母提供一些教育的知识!
  • 鲜妻归来

    鲜妻归来

    “很高兴认识你!”某女人脸色没有一丝波澜看着对面的男人,仿佛真的重来都没有认识过。可男人的心里早已掀浪了。你,终于回来了吗?“我们回.....”最后“家吧”两个字还没说出来,女人就说“我先走了!”留下一脸懵逼的男人,洒脱离去。宠妻失踪十年,重新追妻!
  • 绝色转校生

    绝色转校生

    她,是世界四大集团之首,上官世家的长姐,上官紫铭。因爷爷的逼迫,不得不从国外回来,被爷爷送进了一所名叫:兰熙。的私人贵族学院。而在这里,她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俊美男子!温润如玉的、腹黑毒舌的、性格火爆的。。。。。。最后,谁会成为她的最终归宿呢?
  • 无限的旅行计划

    无限的旅行计划

    我叫做U.S.G,在一次战斗中获得的能力让我拥有了穿梭位面的能力,之后我进入了绝望之塔,并且成功的拿下了95层,我在这里和各种对手交战,或者交流,没事的时候到别的位面寻找一下未来能够阿拉德的勇士们......PS:简单的简介,懒得想太多.........这是一本无限漫综,起始世界是阿拉德大陆,第二个是SAO,第三个应该是Fate/Zero,第四个看情况
  • 天品毒医:逍遥魔君要追妻

    天品毒医:逍遥魔君要追妻

    她是穿越而来的神偷,把自己的长处发挥的淋漓尽致,一言不合偷光你家产,“生命不息,偷无止境。”他是羽城国的异性王爷,传言不近女色,冷血无情,可这个闯她闺房还调戏她的二货是谁啊?她表示不认识他。简介无能,请看正文。第一本小说,不好的地方请指出。
  • 重生亿万千金:倾城料理师

    重生亿万千金:倾城料理师

    在这个世界上,有人想到她的饭店,有人想要她的配方,更有人想要她的命。婚礼现场,苏锦愤怒离去,素未蒙面的地产千金赵子晴救了她一命,醒来时,她已变成这个陌生女人。毫无感情的酒店大亨丈夫林熠天,指望她传宗接代的公公婆婆,还有丈夫时不时找上门来的老相好……她费力周旋,将身边的人一个个收为己用,对那些曾经伤害过她的凶手们毫不留情地展开报复。他说:“无论你是谁,你都是我的妻子。”她问:“如果我要代替赵子晴报复你一辈子,你还会让我留下来吗?”
  • 樱木花道之重生凶猛

    樱木花道之重生凶猛

    在惨胜山王工业18年后,樱木花道重生了,回到了他那青涩高一时期;那年他还是问题少年;那年他刚失恋51次;那年他还是地地道道的篮球初学者。但他重生了,一切都开始不同了!
  • 人人都能成功

    人人都能成功

    《人人都能成功》讲述了著名成功大师奥里森·马登不仅通过卷轶浩繁、哲理深刻的著作改变了几代美国人的生活,而且奠定了成功学在西方的创立与发展,将成功学与当时的新思想运动融汇一体,激发人们学会正确而积极思考、鞭策他们以切实的行动改变自己的命运。马登的著作大多诞生于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当人们意志消沉、生活窘迫之时,马登通过一篇篇饱含智慧、充满信心与勇气的文字,为读者带来了精神的慰藉和鼓舞,伴随人们走出生活的低谷,因此他的作品广受欢迎。当全球面临新的经济危机时,马登的著作在美国重受关注,近期他的许多经典著作在美国又以新的面孔被许多出版社重版,给人们增添生活的信心与勇气,并引导读者过好生活中的每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