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018800000006

第6章 家庭类型与家庭人际关系(3)

其三,是眷恋家庭情绪的产物。我国古代的人们像单个蜜蜂离不开蜂房一样,离不开自己的家庭。小家庭作为生产生活单位,家庭成员互相配合,在家长的统一安排下一起劳动和消费,久而久之,就把在劳动中起组织作用的家长当成了财富的供应者,看不到自己在其中的作用和贡献了,由此便形成了依赖家长(家庭)的消费心态。这种心态还表现为对家族的依赖,一旦本家族有人做官发财,便希望能“鸡犬升天,”虽然不能人人都当官,但人人都自认为应该跟着沾光;父母兄弟且不说,本家兄弟、友朋故旧也会找上门,千方百计拉近关系。宋代一个叫常瓌(字子然)的人,“本农家,一村数十百家皆常氏,多不通谱。子然既为御史,一村之人名皆从玉”,想跟着攀缘沾光。结果就出现了“子养其父,逮养其祖之祖;父鞠其子,及鞠其孙之孙”的大家庭生活方式。文天祥说他的一个朋友当官以后,“宗族、邻里、乡党待公举火者,百数十家”,如果不拿出些钱物周济一下,自己也过不安生。因此也常把当了官的人搞得很狼狈,比如韩琦做了宰相,“俸禄之入,朋未终而已竭”,因为“内外宗族割俸以养之者,常数十家”,还有一个叫张沔的官员,官职不高,家里也不富裕,“仰俸禄以生,而厚于乡党宗族资养周济,称其厚意。及其归家居也,囊箧无余资,所居才蔽风雨,饮食或日缺”。所以正是从宋代开始,在倡同居共财的同时,为了缓和这些做了官的人的压力,出现了一种官员自办的赡济族人的义庄,譬如范仲淹在苏州首创的范氏义庄。

由于没有坚实的经济基础,主要靠观念信仰来支撑,这种大家庭的长期存在比较困难。多数记载都讲五世、七世同居,有的讲十世,甚至更多,中间常有夸大,通常延续五代就很不错了,因为连家族组织都有“五世而斩”之说。即使按五世而论,到第五代同居的时候,这个大家庭可能已经上百口,甚至二三百口,犹如一个村庄了,所以需要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方法。

大家庭的主事者为家长,由家长指挥全家人分工劳作,像前面所引述的陆象山家那样,“一家之事听命焉”,对于做得不好,不听家长指挥的子弟要予以惩罚,陆象山家是先在祠堂中训斥、鞭打,再不行就告官,开除家籍。还有宋代的茅信卿家,“四世同居,每旦家长坐堂上,卑幼各以序立,拱手听命。分任以事毕,则复命。其有怠惰者,辄复鞭之”。家长的权力主要是掌管家中的财权,在大家庭中,财物的出纳全归家长管理,确实像司马光希望的那样,晚辈都不私自储存包括俸禄在内的任何钱物,所有的钱物都交给家长,需要用的时候请示家长后再用,不能私自取用。但是家长自己也不能搞特殊,而且要用自己的行为给子弟们作出表率。在累世同居的大家庭中,家庭成员的血缘关系亲疏不一样,家长不能厚此薄彼,必须与所有的家庭成员平等相处,一碗水端平。甚至要操心在前,享用在后,像临川吴子善家那样“日午矣,家一人未饭,其夫妇必尚空腹,天寒矣,家一人未纩,其夫妇必尚单衣”。还有新安汪廷美,在宋代已经是“义居数十年,聚族四百口,旦暮食,必同席,有未至者,不敢先。廷美节嗜欲,身衣缯布”。比普通子弟还俭朴。在这种大家庭中,家长的威望不一定来自管理能力,而是来自与家人同甘共苦的行为。家长名义上不拘年齿,实际上还是以长为尊,年齿便是天然的威望,这种威望的维系要靠其平等待人,操心吃苦的行为。既要有威严,掌管全家的财权和大小事情,又要作出表率,平等待人,这正是这种大家庭中家长的特点,也是他们的难为之处。

所谓同居共财的同居,不是合家共寝,实际上各有各的小家居室。宋人高闶《送终礼》说:“古者父子异宫,兄弟异居,但同财耳。今人不识古人异居之义,而分析其居,更异其财,不亦误乎?”高闶说的古人不分财不一定准确,但说古人同居的时候父子兄弟分室另居,则是符合事实的。在同居共财的大家庭中“共财”是最主要的特征,而共财的标准主要是同爨即共灶,一个锅里吃饭。宋代史书对这种大家庭的记述尽管很简单,几乎都有这方面的内容:宜春章乙家“数世不分异,居从同爨群众子弟妇女五百余口,每三餐就食,声鼓而升堂”;青阳方纲家“八世同爨,家属七百口,居室六十区,每旦鸣鼓会食”;还有一个王纲“,三世聚居,门内百口,每食必同席,甘苦惟均,上下无异财”。人口太多了,以致吃饭的时候要“鸣钟会食”。河中府姚家“早晚于堂上聚食,男子妇人各行列以坐,小儿席地共食于木槽。饭罢即锁厨门,无异爨者。男女衣服各一架,不分彼此”。也有的时候不是由大家庭包揽的一切,各房也可以自备一些,前面提到的陆象山家,各个“房”中都有米绢,而且要每顿饭自办蔬菜。这种大家庭柯昌基先生称之为“混合型”,不再是“原始型”,实际上已经处于解体前夕了。

这种大家庭一代一代自然延续,生老病死,但外廓依旧;家长死后另推一人为家长,仍然按照原来的生产生活方式进行下去,显示不出转折过程,所以也就没有家产的析分和通常的继承过程,而是整体性的传继。这种家庭的家产整体性传继过程实际上也就是一代一代的使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最主要的原则是任何人也不得以任何名义分割或出卖,包括家长在内,都不能私自处理家产。不得已需要变卖的时候,收入仍然要归大家庭使用。保证家产的整体传继,这是维系大家庭存在的经济基础,尽管这个经济基础是不牢固的,可能正是因为不牢固,维系才显得特别重要。

当时的人们对这种大家庭的描绘也很逼真,如会稽唐氏,“其家累世合居,一门之中,隐然成小都聚”,像个小城镇。还有汉阳张宗昌家,“一水萦回绕沌村,子房苗裔此间存。同居八世三千口,可惜君恩未表门”,是一个大村子为一个大家庭。如前所说,这种大家庭的凝聚力主要不是来自经济,而是来自血缘亲情和道德教化。从唐朝中期到北宋末年的河中府姚家,特别注意维系这种亲情,防止财产私心破坏了这种亲情,“有子弟新娶,私市食以遗其妻,妻不受,纳于长,请杖之”,就典型地表现出这种防范的心态。北宋中期河中府闹水灾,姚氏大家庭全体逃难,“同往唐、邓间就食,比返,不失一人”,来回上千里,没有丢失一人,因为没人愿意离个这个大家庭。这完全依赖于血缘亲情产生的凝聚力和对大家庭的信赖,甚至是依赖,所以姚氏大家庭能够“义居二十余世”,历经300余年而不离散。

最典型的是从南宋历经元明三朝的浦江郑氏大家庭,开始同居的郑绮很贫寒,只是一个无官职的穷书生,硬是靠血缘亲情和孝悌观念的支撑,不仅坚持下来了,而且日益发展,在元朝的时候朝廷特书“浙东第一家”的牌匾。据考察,郑氏义居成功的原因,主要是家法森严,伴以道德自觉,“家庭中凛如公府,子弟小有过,颁白者犹鞭之。子孙从化,驯行孝谨,不识廛市嬉戏事”,搞得没有了正常的家庭气氛。在家中的长辈被官府诬陷迫害的时候,子弟们常挺身而出,代父代兄而死,大义凛然;甚至在元末明初的战乱中,乱军过郑氏家门都不忍心骚扰。在我们所考察的两宋时期,人们似乎比后来要纯朴一些,这种血缘亲情和伦理道德观念的力量出奇地强大,有时候甚至超过经济基础的力量。

不过,整体看来,两宋时期这种同居共财的大家庭存在的时间都不太长,一般就是几十年,超过百年的不多。有的记载动辄讲同居百年、几百年,多为溢美夸张,实际上很难做到,就是那些讲得很热闹的,多数也没有了下文。我们知道家庭无论大小,都存在两股对立的力量,一股是血缘亲情产生的向心力,一股是财产利害产生的离心力,两股力量的不断倾斜和平衡,就是家庭的存在和维系过程。直系血缘关系的小家庭可以使向心力大于离心力,但大家庭中的血缘关系复杂,人也多,离心因素大,矛盾也就多了。隋朝时候一个叫长孙平的人主持一个同居共财的大家庭,曾私下对人说:“不痴不聋,未堪作大家翁。”当这种大家庭的家长必须有装聋装傻不生气的肚量;还有唐朝的张公艺,是当时最负盛名的义居大家庭的家长,唐高宗问他治家之道的时候,他老泪纵横,连写了一百多个“忍”字。两宋时期的大家庭也是这样,家长们不多吃多用,而且享用在家人后面,自觉、清廉的同时也透露出一种小心翼翼的心态。这种大家庭事杂矛盾多,长期维系很困难,在具体的维系过程中,还直接受到两个客观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供养能力的限制。人口多,特别是老弱不事生产的人多了纯开支就大,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才能保证,供养不足产生怨言最能导致离心因素。虽然说是同样的人口在一起吃用相对节省一些,但是同居的人太多了也显不出节省,而且这种大家庭中富豪并不多,更多的是乡间纯朴的农家,即使开始同居的时候有比较充裕的田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的增多,也会渐渐地入不敷出,尤其是这些平民富户比不上官僚贵族,他们增加财产很困难。从有关同居大家庭的记载中可以看出,他们生活得往往很寒伧:张某“阖门五十口,居京师食贫”;毛某“今年五十七岁矣而四十口之家,须某圭撮以活身。然计某之口,则衣与食犹未足也”;王某家中因为同居的人口太多而“窘困,乃举族蔬食数年,未尝食肉”;还有一家的状况是“顾仰食之口多,卧瓶垂罄;徙舍无借车之费,举家忧食粥之余”。有的甚至到了“箪食菜羹,终日不饱”的地步,有亲友来访,“宾客过之,疏(蔬)食菜羹而已”。所以皇帝在赐匾、官府在表彰进行精神鼓励的同时,还经常赏赐钱物,予以实惠性的资助。有的时候濒临衰亡的大家庭因此被救活了,如宋末元初的诸暨黄家,开始同居的时候有800亩地,200多间房,后来一度分散,新任知州来了以后,“察知其弊不满一月,不笞一人,得田如千亩,屋如千盈归其家,俾其母妻弟侄之散亡他处者,咸群居聚食,如家之盛时。犹虑其久而莫继也,益选宗亲之富而贤曰义曰镛者,以掌出入之数,而经济其家事”。州官用行政力量,帮助黄家找回了失散的产业,恢复了原来的同居共财的生活。但是,在更多的时候这种帮助也难以奏效,最典型的是江州(今江西九江)陈氏大家庭,到宋代已经有37000多人,皇帝下令由江州每年支付其家粮食2000石,并免除了多种税收,必须缴纳的税粮也让陈家就近缴纳,以省脚费,可毕竟人口太多了,实在难以供养下去,最终还是在仁宗嘉祐年间分开了。分成了60多个支系由江州迁徙于全国各地,形成了“天下陈氏出江州”之说。

其次是必须保持纯自然经济的生产生活方式,防止商品经济的渗入。同居共财大家庭的生产资料是土地,过的是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如前面提到的河中府姚家,世世代代“子孙躬事农桑”。在自然经济的生存环境中,家长率领子孙合作生产,由家长统一安排全家人的消费,生产生活中的一切都在家长的主持下以家庭为单位来进行,大家庭还比较容易维持。一旦商品经济进入,虽然还是家庭成员一起经营劳作,却与自然经济下以“家庭”为计算单位不同,商品经济下以“个人”为计算单位,收入和消费彼此都看得很清楚,容易比较高下,从而产生是否合算的想法,产生离心因素。所以,同居共财大家庭都对商品经济持一种本能的排斥态度,如刘冕家“世以力田自晦一出于勤俭与兄弟诸侄同居。或劝告其居物以乘时牟利者,公曰:先畴幸退以资衣食之用,尚求多余之赢哉?”还有德安(今湖北安陆)的陈竟家,唐朝的时候已经同居六世,共700多口人,宋朝的时候官府每年贷给(实际是资助)2000石粮食,陈竟死后管家的弟弟陈旭主动要求减半;有一年闹灾荒,有人劝陈旭向朝廷请求多给一些,用不了可以卖,“以邀善价,旭曰:朝廷以旭家乏食而贷之粟,岂可见利忘义邪!”司马光记述司马沂家同居共财多年,经济很窘困,但也“未尝为商贾奇邪之业,一出于田畜”;恽州须城张诚家六代同居,也是靠“世为农者,不读书,耕田捕鱼为业,无蓄积”才能保持了“人人孝弟友顺”。更有甚者,有的大家庭自己不经商,还不许子女与商人家通婚,像会稽的陈家,“耕桑之外惟渔樵畜牧而已,子孙但略使识字,不许读书为仕,婚姻悉取农家,非其类皆拒不与通”。他们都本能地感觉到,同居共财大家庭是与纯自然经济的生产生活方式相伴随的。

以上是宋元时期同居共财大家庭的基本状况,接下来简单说一下这种大家庭的地域分布特点。

累世同居共财的大家庭从汉代开始见诸记载,直到明清历代都有一些,吕思勉先生指出:“聚居之风,古代北盛于南,近世南盛于北。”吕先生说的古代、近世类似于日本学者对中国历史的分期法,前者指唐代以前,后者指宋代以后,这个分析是符合历史实际的。据黎小龙先生的考察,正史中有十三史记有历代的义门共计222家,朝代更替中重复记载的28家,实际有194家;其中北方119家,南方75家。总的看来是北方多于南方。按时间段考察,唐代以前是北方累世同居大家庭最多的,在隋唐五代旌表的46家中,北方40家,南方仅6家;宋代旌表57家,北方36家,南方21家,仍然是北方居多,但南方的比例开始增大;元明清时期共旌表67家,北方34家,南方33家,南北两地已经基本扯平了。

再详细一些观察,唐以前两个名气最大的义门都在北方,即北魏的博陵安平李几家,在河北;还有前面提到的张公艺,在山东寿张。宋代以后影响最大的义门出现在东南地区了,如越州会稽裘承询、信州李琳、江州陈氏、浦江郑氏。明朝有学者说,“张公艺九世同居,古今以为口实,近世则浦江郑氏耳”。这是按名气大小而言的,同时也说出了唐宋前后的南北差异。

同居共财的大家庭在唐宋之际由“北盛于南”转变为“南盛于北”,其原因,按黎小龙先生解释,与晋朝永嘉年间北方人以家族为群体聚族南迁有关,通过移民的方式使北方传统的儒家思想和家族文化在南方得以传播、发展并生根结果了。从南朝到明清,历代旌表的南方义门可以考证其渊源、祖籍者,大多是南迁的北方移民,宋代的江东陈氏、元代的浦江郑氏原来都是北方的大姓,都是晋宋期间南下的。

同时我们还可以考虑这样一个原因:同居共财大家庭比家族小,比家庭大,介于二者之间,兼有家族制度的一些特征。唐宋之际这种大家庭出现的南盛北衰的对比变化,与绪论中提到的家族组织类型、区域变化的时间是相同的,趋向也是一致的,可能是家族组织变化的一个侧面。

2.唐宋时期过渡性的“同居合活”

大家庭这是一个很少有人注意到的问题,为了说清楚一些,需要从唐代的情况说起。

同类推荐
  • 春苑论史

    春苑论史

    本书收集了作者散布在杂志、论文集里的文章。内容涉及中国现代史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军事、人物及著名的历史运动等方面。
  • 守望声屏:论媒体的责任与自律

    守望声屏:论媒体的责任与自律

    本书收录了“长沙广电杯”深化“三项教育”、治理“五大公害”论文征文活动的上相关作品,一是领导和理论骨干在有关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或撰写的相关文章;二是本次论文正文中的部分佳作。
  • 教师公文包-文化娱乐

    教师公文包-文化娱乐

    本书介绍了各种各样的适合中小学生的文化娱乐活动,包括游戏、魔术、戏法、戏剧小品、晚会活动、棋类弈法等。
  • 创意南广

    创意南广

    何谓创意或指有创造性之想法、构思,或指提出有创造性之想法、构思并付诸实施。本书取“提出创造性想法、构思并付诸实施”之义。为何冠名“创意南广”其内涵有二:其一,乃谓南广是创意之产物。南广系我国高等教育探索新机制新模式之产物。“新”即创意闪烁,另辟蹊径,独具一格;不循前人之足迹,不落旧有之窠臼。其二,意指南广是创意集散之地。南广是教育培训创意人才、传媒人才之基地。南广设置各类创意工作室,吸引国内外传媒创意精英汇集江宁,推出原创影视作品;引进“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私立大学生态环境及发展战略国际论坛”、“国际传媒领袖论坛”落户江宁,使江宁成为影视文化创意和传媒高等教育思想的集散地。
  • 好课是这样炼成的

    好课是这样炼成的

    本书关注有效课堂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从教学设计、课堂资源、学习方式、教学模式、课堂互动、课堂伦理、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堂管理等十个专题讲解课堂教学的基本思路。
热门推荐
  • 涿鹿神域

    涿鹿神域

    三主角,三种人生,三个兄弟,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机遇与传奇,为什么能互相联系在一起,敬请期待。
  • 男装女帝:王的帝妃

    男装女帝:王的帝妃

    看着藏汉宫中,那面容清秀,却冷冷清清的人儿,他捏碎了竹简,俊美的容颜被愤怒侵占,超出年龄的幽深眼眸中,充满了被勾起的杀意!三年之后,四年之后!他一定要亲手撕破这个天之骄子的一切!要让他跪倒在自己的脚下,忘记今日的种种繁华,将这大蜀国的种种昌盛,当成那镜中的水月!只记得,自己是任人欺辱的奴隶!【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空间之中医风云

    空间之中医风云

    因无法成为男友事业的助力,护理生林凡被相处五年的男友抛弃,本想回老家放松心情,却无意中得到一个奇妙的异度空间,她用先辈所留下的古籍装饰自己,凭借自身优势为萎靡的中医开出了一条复兴之路……从此,事业、爱情、财富皆向她招手。--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荒土传奇

    荒土传奇

    荒土,一个贫瘠的地方但那里的人都可以在皮肤上激发荒纹血脉,借助上天的力量作战。慕容云在荒纹觉醒仪式上发现自己的荒纹被吸收了,在体内形成了一颗内丹。而自己成了一个无法觉醒荒纹的废物……
  • 初装

    初装

    毓娘附身了,附在了上官家大小姐身上。府里深,宫里也深。******************她总是喜欢望着那些淡紫色的花瓣失神。然后又突然咯咯的笑着。*******************她的‘人’生,一小半在上官家渡过,一半与她所爱之人携手共进退,另一小半就用来了思念。
  • 英雄联盟之致命对决

    英雄联盟之致命对决

    十年。我因病沉睡了十年,醒来后发现全世界都在流行一款名为英雄联盟的游戏。因机缘巧合,我加入到英雄联盟的职业厮杀之中。在这里,我们发现了黑暗游戏的秘密。黑暗游戏,赌上灵魂的竞技对决,赢者可以获得高额的报酬,但输者会输掉灵魂、肉体以及一切。隐藏在电子竞技背后的阴谋,谁能幸免于难。
  • 心理A证

    心理A证

    我不是疯子,也不是傻子!一场车祸,撞坏了车子,撞坏了脑子,更撞松了人的心理……没有对错!问谁?先问心吧!其实,这一切都是因为,车祸撞开了情感、教育、社会的大门。打开大门看看,你会发现:如今,不少人注重身体的养生美容,却忽略了自身的心理滋养维护。是社会有病?还是人有病?究竟又有多少人有病呢?问题,不是不可以解决。有病,不是不可以痊愈。一道美味,已呈上,静等大家来分享!小二保证:天天上菜,日日更新,天天有惊喜!好不好,耐心看。相信:你一定有话可说?
  • 大宋小后妈

    大宋小后妈

    回到古代还不算,另外附带腹中胎儿一枚?老公很少见面,大娘领了盒饭。什么?倒是有个帅哥常出来溜达,说是咱青梅竹马,请咱速速爬墙。这处境,可真难!不怕不怕,咱:有厨艺,能管账,最重要,是自强。弄璋弄瓦教幼子,莳花烹饪样样强,做一席大宋好年景,谁不知咱满庭芳。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谈笑天下

    谈笑天下

    以剑入道,笑谈天下,远古剑修,一代芳华!
  • 大汪的守护

    大汪的守护

    无意中养的一只狗却引起了修真者的注意,狗狗以性命向护使得她有了新的人生,没成想,到了另一个时空,两个人位置却交换了过来。她成为了被照顾那个。即使到了另外一个时空,我们依然在一起。我会保护你,为了你,努力修炼,强大自己,成为这个世界第一位神,给你至高无上的荣耀。我要这世界上再也没有人可以将我们分开,我要给你最自由的空间,让这世界上再也没有人可以欺负你,只有被你欺负的份,还要深感荣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