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418500000010

第10章 中国现代文论话语生成的理路扫描(3)

阮元的一系列论文可谓其中代表。尽管阮元仍然强调孔子及其经学意识,认为“千古之文,莫大于孔子之言《易》”。“孔子自名其言《易》者曰“文”,此千古文章之祖”。需要强调的是,他对孔子的推崇,主要立足于“文”之形式,即所谓“文心有韵”与“文必尚偶”,究其实质即为骈体文在当时以古文为正统的文学领域争占一席之地。表面上看,这是对不同文体的论争,其实仍是在以经学意识为基础的传统文论内部的调整。不过,立足于传统文论结构之内的阮元文论思想对“文”之“文性”的强调在无形中对“文”最终从经学的附庸地位冲决而出形成自己的独立领域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此后,刘师培一方面受西学影响,另一方面也在于他对中国传统文学的考察,指出:“故近世之学人,其对于词章也,所持之说有二:一曰鄙词章为小道,视为雕虫小技,薄而不为;一以考证有妨于词章,为学日益,则为文日损。是文学之衰,不仅衰于科举之业也,且由于实学之昌明。”这里,刘师培实际已论及文学本质的独特性。

至于章太炎的《国故论衡·文学总略》,则站在朴学家的立场来观照文学,并以朴学家的治学方法来界定文学,这一方面固然表现出他浸淫于传统文化中强烈的经学意识,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是在西方文学观念冲击下对传统的固守。因此,他不仅批驳了阮元“文言说”以采饰为文的观点,而且还针对西方文学观念中严格划分学术与文学界限的“学说以启人思,文学以增人感”的文学观念表示了不同意见。然而晚清文学发展的实际情形以及西方文学观念的影响已然使得立足于经学意识的“文”之观念遭受强有力冲击。另外,正如上文所言,中国传统经学话语在晚清的失效与变异其实也抽空了传统之“文”赖以存在的意义基础。

“文”向“文学Literature”的转换实在已是势在必行。因此,后来其弟子黄侃也不得不承认:“若夫文章之初,实先韵语;传久行远,实贵偶辞;修饰润色,实为文事;敷文摘采,实异质言;则阮氏之言,良有不可废者。……然则拓其疆宇,是文无所不包;揆其本原,则文实有专美。”由此可见,无论中国传统文论中的经学意识如何强大,晚清时特定的文化语境中这种经学意识仍不得不面临被剥离的命运,“文”之“尚文”一面亦日渐得以彰显,“文”之独立呼之欲出。

晚清时,以“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为标志的晚清文学改良运动的最终结局是对传统“文”的观念在文学格局中予以根本转换。“小说乃文学之最上乘”的观点不仅彻底颠覆了中国传统文学格局中以诗文为其正统的文学格局,而且其背后所隐藏的是西方文学观念的渗透。尽管就现象而言,梁启超以新小说-新民-新政-富国强民的“文学启蒙论”所转换的只是将传统伦理道德的教化转变为以“公德”新民的启蒙,但中国文论中“文”之经学意识在这种格局转换中的被消解,却势必为日渐形成的“文学(Literature)”观念留下巨大的意义空间,从而为西方文学思想的进入提供机会。可以说,有关西方的文学观念以及各种文学理论术语正是在这种被抽空的意义空间中得以生成的。另一方面,承接“言志”与“缘情”的中国诗学传统,王国维在引入叔本华、康德美学思想的基础上亦形成中国文学的另一言说空间。正是在此意义上,梁启超的“新小说论”与王国维的“审美论”在从“文”到“文学(Literature)”的转换中为中国文学开启了两条发展路向,而这种文学工具性与自主性的严格区分及其并行不悖的存在,使“现代性的两重性”得以在中国文学的现代转换中潜性地存在,并得到其民族化表征与进一步发展。

正如有论者指出,二十世纪中国文论的发展呈现为相互纠缠、摩擦的两大论域:1.受西方传统的知、情、意划分的影响,认为文学是“美术之一种”,从而将文学当做一种超功利的审美,王国维的文学审美论即是其典型代表。2.受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的影响,将文学定位于“以语言为媒介的对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五四后中国文学在梁启超所开启的文学工具性的理路上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的发展便是这一论域的具体表现。但是,由于五四文学革命在对这种“两重性”的彰显中没能意识到“现代性的两重性”矛盾所产生的自然张力其实正是现代性发展的必然规律,于是在体认的失误中将二者纠缠在一起。这样,中国文学在从“文”转换到“文学(Literature)”的进程中,最终以文学的工具性压制了文学自主性的发展。于是,现代汉语语境中的“文学”在借助西方Literature观念的影响摆脱了“文”之经学意识后,又日渐偏离Literature之本义,表现出强烈的民族色彩和现实功利性。正如李欧梵所言,几乎所有作家都“确实将艺术不仅看做目的本身,而且经常同时(或主要)将它看做一种将中国(中国文化、中国文学、中国诗歌)从黑暗的过去导致光明的未来的集体工程的一部分”。尽管如此,在传统经学话语的崩溃中生发出的从“文”到“文学”观念的转换毕竟开启了中国文学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发展理路,而这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文论话语的生成与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

(第二节)从“美”到“美学”:中国现代美学话语的建构

有关“文学Literature”观念的生成,必然意味着对“文学Literature”审美的强调,究其实质“文学Literature”就是对人之生存方式的一种审美观照。尽管对文学美感的重视是中国传统文学的特征之一,但是中国传统文学的“美”与中国现代文学与文论中的“审美”却不是一个概念。前者是植根于中国传统诗性文化的一种诗意体现,其背后是中国传统文化作为精神支撑;而后者却是在晚清-五四特定历史文化语境中对西方美学视野中“美”的理念的移植,其中所蕴涵的是民族化中国现代性认同中“归化”与“异化”的双重异质化特征,其背后的文化精神支撑来自于特定历史文化语境的赋予。其实,中国文学从“文”到“文学”的现代转换实际上也包含着这种“美”的转换。这种转换不仅是观念的切换,而且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及在美学视野中得以形成的现代艺术观念在晚清-五四期间的中西知识谱系的切换中,更是重新对中国传统文学与文论中有关“美”的言说进行了一种现代知识学的知识分类,从而逐步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中国美学,并以此对中国现代文论话语的生成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立足于此,本文不仅要讨论在切换之前中国有关“美”与“艺术”的话语特征、西方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诞生与发展及在此基础上西方现代艺术的形成,而且更要探讨在晚清-五四特定历史文化语境中,中国传统文论话语里有关“美”与“艺术”的较为散漫且融于中国文化精神的言说在与建立在西方学术背景之中的西方美学与现代艺术话语进行切换时所必然发生的双向异质化现象,以及这种异质化对中国现代文论话语的生成所产生的影响。

论及“美”的观念及其形态的生成与流变,自然就会对有关“艺术”的概念进行梳理与辨析。因为,在某种意义上,“美”与“艺术”乃一体两面,合二为一的。本节的主要内容就是在中西有关“艺术”与“美”的言说模式与意义建构的梳理与辨析中,立足于异质文化不同的文化精神支撑,进一步厘清在晚清-五四时期西方美学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学艺术观念的影响,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美学思想的异质性会解,从而把握中国文论话语在从经学意识向美学意识转换中审美现代性的生成。晚清时,在西学影响下,“艺术”与英文Art在审美层面进行了切换。晚清-五四时期着名的《普通百科新大辞典》对“艺术”的界定是:

艺本意为栽植,术本意为通衢,引申作学技用语。古之教育,有六艺四术,后又泛用为学技之法则。而英文学语,则称为阿尔脱(Art)。亦有二用,用于广义,则为凡藉自然物及科学,成以人工,而有审美价值者之制,如诗歌、音乐、演剧、绘画、雕刻、建筑等。专关于视官之艺术,与美术同义。当然,在晚清-五四特定历史文化语境中,“艺”与“艺术(Art)”的转换在很大程度上其实就是当时的学者们本着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与西方艺术精神相类似的基础而做的一种中西文论知识话语的会解。需要辨明的是,在西方,作为审美的艺术亦并非天然生成、不言自明的。中国文学与文论在与其相交汇时所面临的西方艺术与美学思想在观念及表现形态方面均发生过长时期的发展演变。西方艺术之所以能够在背靠审美精神基础上,从长期以来和它缠绕在一起的“技艺”中独立出来,其基本前提便是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因此,要把握中国文论观念从“文”到“文学”的现代转换中西方美学思想的介入与切换,就必然要对西方文学艺术的观念流变及美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有清晰的了解。

首先,我们应该梳理的是,作为一种活动形态的“艺”是如何成为一套背靠审美精神的完整的现代艺术体系的发展演变过程。正是在这种演变途路中,我们可以发现西学中有关“美”与“艺术”的本质。在古希腊,“艺”主要指一种生产性的制作活动,在很大程度上等同于“技艺”。一般而言,所谓“艺术”(所对应的是德语Kunst、英法语Art)是指为了有效地完成一定生活目的,加工制作某种材料,生产出客观成果或产品的能力或作为活动的“技术”的总称。后来,艺术被分为“平民艺术”和“自由艺术”,平民艺术需要体力劳动,是“手艺的”(handicrafts),自由艺术则是“智力的”(intellectual)。在此区分基础上,自由艺术演变为后来的自由七艺,即语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直到文艺复兴时期,“艺”才逐渐与“美”联系起来。1690年,法兰西学士院的夏尔·佩罗在《美术陈列室》的前言中,便直接称为“美的艺术”,并列举了八种:

雄辩术、光学、诗歌、音乐、建筑、绘画、雕塑、机械学。1747年,法国的夏尔·巴托出版了《简化成一个单一原则的美的艺术》,至此,“美的艺术”形成了一个由音乐、诗歌、绘画、雕塑和舞蹈等艺术形式组成的由“美”作为精神支撑的完整艺术体系,标志着现代艺术体系的诞生。当然,时至今日,有关“艺术”的理解多种多样,但其根本的“美”的精神支撑是一致的,而在形式上则大体可以包括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诗歌、小说、散文、戏剧、舞蹈、电影等。

在词源上,英语与法语中的art来自于拉丁语“ars”,该词本身就具有“组织”、“本领”等意义,而德语中的Kunst所蕴涵的意义就是指能够巧妙地解决任何困难的特殊熟练技术。因此在西方有关“艺术”的词语“Art”、“Kunst”现在所蕴涵的建立在审美基础上的“艺术”性意义中,也包括工艺技术(Handwerk,Handicraft)之类的实用技术。那么,什么是“美学”呢?虽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开始于十八世纪鲍姆嘉通的着作Aesthetica,但其作为对有关美与艺术理论的反省与思考却源于古希腊时代。美学“Aesthetica”一词就源于希腊语,其本意为“感觉”、“知觉”,鲍姆嘉通也正是在此意义上把“美学(Aesthetica)界定为“感性认识学”(Scientiacognitionissensitivae)。当然,美学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与在此过程中,鲍姆嘉通、康德、黑格尔有关“美”的问题的深入思考是密不可分的。在某种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说,没有他们的思考与理论建构,就没有现在意义上的西方美学,因为正是他们一系列关于美学的论述成为西方古典美学的基础,并开启了西方现代美学的发展。

如果说鲍姆嘉通对美学的最大贡献在于以“Aesthetika”(美学)命名了人们对感性认识活动和感性审美活动的思考,为“美学”最终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奠定基础,那么,为现代“艺术”概念提供强有力学理基础的还是康德美学。在鲍姆嘉通的基础上,康德通过对知性、伦理道德和审美活动三个领域的彻底划分,把审美活动称做“审美判断”,然后又通过对审美判断的分析更为深入地揭示了审美居于感性和理性之间的悖论关系,从而在纯粹感性领域和纯粹理性领域之外确证了艺术独特的活动领域,在纯粹感性活动和理性活动之外确证了艺术独特的活动方式,并将天才、独创性、想象力等概念引入艺术的规定性,从而在亚里士多德唯理主义的“模仿艺术”观之外确立了另一审美的思路。至此,现代“艺术”概念才真正确立起它的审美本质,并开始用审美/非审美这对主导概念,以及相关的派生概念来划分艺术与非艺术尤其是艺术与科学的界限。

在西方美学与艺术的形成与发展进程中,黑格尔美学是不能不提到的。在鲍姆嘉通与康德等人的基础上,黑格尔的美学以西方学术传统中强大的思辨性及其特有的逻辑体系在美学视野中建构了体大思精的“艺术哲学”体系。其基本特点是理性与感性的统一。立足于此,黑格尔艺术哲学对美与艺术作出两大判断,即“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和“艺术是典型的审美活动”。在此基础上,黑格尔得以将美的概念和艺术的概念统一起来,从而在艺术概念的美学内涵与外延的建立中,将抒情诗、戏剧诗、史诗、绘画、雕塑、音乐、建筑综合在艺术概念之内。迄今为止,尽管西方古典美学已在非理性思潮的冲击下,得以突破,并且当今西方的后现代思潮使传统美学视野走向崩溃边缘,但其构建的艺术体系仍然没有受到任何强有力的挑战。

至此,尽管现代“艺术”概念与亚里士多德的“模仿技艺”概念在内涵上有着本质的不同(前者为“审美”,后者为“模仿”),但其外延却是基本一致的(都包括了文学、造型艺术和音乐)。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亚里士多德的“模仿”亦是介于理性与感性之间的行为,而这和“审美”的内涵具有一致性。因此,以黑格尔艺术哲学为代表的德国古典美学和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古希腊哲学在现代艺术概念的建构方面达成了本质性的一致。

值得一提的是,康德虽然在上述立论的基础上廓清了审美所具有的独特性,但对审美介于感性与理性之间的悖论并未得到真正解决。其对艺术独特的活动领域的界定究其实质与鲍姆嘉通并没有根本性的不同。审美仍然被当做一种知识形态被纳入到一种以理性为基础的理性知识领域中。这样,尽管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得以真正诞生,但有关“美”与非理性的密切关系仍然是一个问题。应该说,直到十九世纪末,叔本华、尼采等人建立在意志哲学基础上的现代美学思想才真正使审美获得了其自身的独特性,与此相关的以克罗齐、柏格森等为代表的建立在审美直觉基础上的生命美学,使西方美学的发展在突破西方古典美学的基础上达到一个高峰。

十九世纪末,随着西方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兴起,西方美学对以黑格尔、康德为代表的古典美学形成了一种突破,从而开启了西方现代美学思潮。其中,叔本华、尼采的美学思想成为西方现代美学的源头。

同类推荐
  • 雷达散文

    雷达散文

    《雷达散文》收录了著名作家雷达的大量散文佳作。这些作品风格独特,自成一派,行文流畅,文笔精妙,较好地体现了作者的文学水平与艺术素养。读来令人爱不释手,欲罢不能。
  • 我们,江湖未有期

    我们,江湖未有期

    12位江湖“萌友”,13篇热血江湖故事,他们潇洒自由,他们友善亲切,他们是生活在北京上海的友人,浪迹在丽江西藏的过客,求学在美国巴西的浪子,还有定居在遥远地方的江湖人,他们每个故事都无可替代,每个故事都是真实的冒险。
  • 苏曼殊作品集(二)

    苏曼殊作品集(二)

    此梵字者,亘三世而常恒,遍十方以平等。学之书之,定得常住之佛智;观之诵之,必证不坏之法身。诸教之根本,诸字之父母,其在斯乎?夫欧洲通行文字,皆原于拉丁,拉丁原于希腊。由此上溯,实本梵文。他日考古文学,唯有梵文、汉文二种耳,余无足道也。顾汉土梵文作法,久无专书。其现存《龙藏》者,唯唐智广所选《悉昙字记》一卷,然音韵既多龃龉,至于文法,一切未详。此但持咒之资。无以了知文义。
  • 总是唐诗最风流

    总是唐诗最风流

    《总是唐诗最风流》由王鹏编著。每一首唐诗都是一个故事,每一个故事背后都有一位过尽千帆的诗人。当故事走远之后,心里的情感却天长地久,这也是我们一次一次翻读起了泛着沉香的诗卷的原因。《总是唐诗最风流》以诗中有故事、故事中有诗的形式讲述了唐朝诗歌里的风流、妩媚、浪漫、雄浑、安详、温暖、沧桑、凄美与悲凉。
  • 谦卑的人有福

    谦卑的人有福

    人生在世,为人处世是一生的必修课。做人是一种学问,处世是一门艺术。做何种人,如何做人?本书精选了季羡林、王蒙、蒋子龙、铁凝等名家的经典作品,带您重新认识谦虚、善良、减实、克制、礼貌等道德品质,让您学会打造良知这张行走世间的通行证。
热门推荐
  • 妖娆小医妃

    妖娆小医妃

    她,本是一代天后,却有另一重神秘身份,一朝穿越成丞相府嫡女。唯一疼爱她的母亲早早逝去,被庶母下毒而天生痴傻,而家里的爹爹则不管不顾任凭自己被庶姐,庶妹欺负,更被未婚夫未娶先休!不过,这只是过去式。被欺负,我让你知道花儿为什么那么红;装柔弱,演戏谁不会人生如戏全靠演技让你先回去修炼几年!
  • 鬼眼丫头

    鬼眼丫头

    前世姻缘今世继,人人都害怕的鬼眼,却是改变两人命运的关键,田芽泼辣大胆,连少爷都敢顶嘴。少爷一个不相信鬼物却被鬼物缠绕的人,迂腐内敛,爱上了自己身边的丫头田芽,疼她爱她,呵护她。家斗,宅斗,鬼逗,环环相扣。少爷说,把你捧在手心怕热着你,把你含在嘴里怕你化了,我只能把你放在心上,时时掂记你。什么时候你都在我心,想你的时候在,睡着了你在,梦里你还在。
  • 英灵传承

    英灵传承

    我是一个爱幻想的人,这是我把自己的幻想写出来,算了结自己的心愿。
  • 丧尸国度之特种兵

    丧尸国度之特种兵

    一次意外世界变成了地狱,无数的丧尸席卷整个世界,两个身负拯救世界重担的特种兵为了这最后的任务,在这个末日中尸挡杀尸,人挡杀人!
  • 遇见你,遇见未来

    遇见你,遇见未来

    一世一世的找他,只愿和他在一起,此部小说不是穿越小说,是言情小说哦!
  • 我还活着,你呢

    我还活着,你呢

    2015年,人类遭受了一场灭顶之灾,亡者变成了恶魔,而活着的人更让人生畏。一个名叫叶幕的大学生,如何在这个残破世界中练就百般本事,怎样才能找到失散的故人。“我还活着,你呢?”
  • 绝世清莲

    绝世清莲

    与仇人同归于尽,穿越到天倾大陆体弱多病的世子身上。时间推移,发现母亲的死并非意外,自己身上还背负着一个人的生死,为了一个承诺,为了自己永不服输的信念,走上了一条强者之路。
  • 我在古代的灿烂人生

    我在古代的灿烂人生

    秦悦看着破烂的茅草屋欲哭无泪。她不想穿越啊,她想要空调,想要电脑,想要出门就不用走路就能上班,而不想要连吃饭都成问题的古代生活啊!不过“哎~”还有穿越福利喔,度娘在手,天下我有,哈哈哈,有了这么个金手指,还愁什么吃穿啊!这简直就是她踏上人生巅峰的秘密武器啊!不过怎么回事啊!她不过是应了弟弟的要求救了一个人而已,他怎么就霸上她不放了喂?“大哥我后悔了,早知道我TMD的就不管闲事了,您要死就死哪儿去。”一双墨色宛如黑色宝石般的剪瞳微微眯起。“后悔?晚了。”【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梦境奇缘之非洲惊魂

    梦境奇缘之非洲惊魂

    什么是梦境?什么是现实?穿越在梦境与现实之间,只为了那一份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奇缘。天狼星的传说,古埃及的法老,什么是真,什么是梦,所有的一切,都在时空中交错,构筑起一幅壮丽的画卷;身世之谜,历史之谜,都等待着党育去揭开,他背负着什么?他会怎样实现自己梦想与现实的结合?一切尽在梦境奇缘之非洲暗战,让我们在书中寻得答案。
  • 花神美眷

    花神美眷

    她温婉柔美,是花神下凡成宁家大小姐,为遇命定之人;他为皇家帝王,钟情与她,不惜不折手段封她为妃!他是战功卓绝的异性王,与她相依为命,在发现与她无血缘关系时爱上她!红颜殇江山乱,且看她素手翻云与爱人并肩,指点江山!(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