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记者问到:去年你的弟子赫尔姆和纽伯利战胜了中国梦幻组合田亮和胡佳拿到冠军,可这次田亮换了搭档杨景辉,却把你们给赢了,你怎么看?
童辉回答说:“这太正常了,比赛就是有输赢。如老是我的队员拿冠军,我会觉得很没意思。只有被别人超越了,才会奋起直追,这种你追我赶的感觉非常好。”
记者又不客气地提出一个尖锐问题:你现在是澳大利亚队总教练,你也应该算是海外兵团的高层人物。你怎么看待自己人打自己人的行为?
童辉平静的回答:“首先要明确一个前提,这仅仅只是一个单项比赛,千万不要上纲上线。人家请我当教练是因为我沾了祖国的光,没有祖国的培养,我也不可能有今天,这点必须明确。”
记者紧接发问:毫无疑问,你的弟子将会在奥运会上对中国选手构成极大威胁,甚至有可能夺取金牌,你对此怎么看?
童辉回答:“从实力上分析,澳大利亚选手和中国选手差距并不是太大,到底谁行还真得看临场发挥。不想拿奥运金牌的教练不是好教练,我认为就算赢了中国选手,这也没什么值得去指责的,这说明中国选手还有不足,还需进一步努力。”
“要说能够完全放松和自然地面对自己国家的教练员、运动员,那显然不是百分之百的真话。复杂的心情总是有的。”童辉在水池边坦率地对记者说,“但没有办法,既然我现在是澳大利亚队的教练,我就要尽自己所能去帮助他们取得好成绩,提高这个国家的跳水运动水平。”
在童辉的指导下,澳大利亚队水平确实提高得很快。其赫尔姆和纽伯瑞组合就曾经两次击败过中国队的田亮和胡佳组合,其中一次正是在珠海。虽然世界杯上,换了搭档杨景辉的田亮“复仇”成功,但连他自己都承认,赫尔姆和纽伯瑞已经成为中国队男子双人10米跳台项目在雅典奥运会上的最大劲敌。而童辉也对此毫不避讳,奥运会我们肯定是要拼金牌的。带领队员夺取奥运金牌是每个教练的梦想和最终目标,要不然当教练又为的是什么呢?
畅叙“打洋工”心声
澳大利亚自1982年成立体育学院以后,只聘任过3个跳水队总教练,童辉是第三位。
2004年,雅典奥运会,童辉带领他的澳大利亚跳水队创造了诸多奇迹;他的队员夺得了1金1银4铜,首次夺得了澳洲的奥运跳水金牌;参赛的7名队员中有6名都拿到了奖牌;改写了澳大利亚历史上单人跳水从没拿过奖牌的纪录。这无疑是澳大利亚跳水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2004年9月28日,童辉回到他的故乡武汉探亲。当笔者采访他时,童辉详尽地谈到了他在国外“打洋工”的滋味和家庭生活。
“教练这个工作很累,在澳大利亚人眼里,一个好的教练就是你的队员没有一个跟你打官司,就证明你的教练工作已经做好了一半。所以我给自己的工作只能打8分。”
这是童辉对自己“打洋工”生涯的总体评价。
童辉说:“当这个总教练很累,但是能显示出我的能力,一个好的教练关键看他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带的队员都是‘散兵’,中国国家队的队员都是挑出来的,而澳大利亚的队员高低胖瘦各异,唯一的就是都喜欢跳水这个运动。在国内,都是运动员适应教练,而国外的队员,你说几句不好听的,他说走就走了。因此,要带好这支队伍,难度很大,我每次都找到合适的方式与他们沟通。现在,我越来越觉得自己和队员的交流蛮微妙。澳大利亚的跳水很特殊,总教练带队训练,带领参加国外各种比赛,还要完成对跳水队的结构建设。每年,我都要搞5次‘夏令营’性质的集训,让一些少儿队员和国家正式队员比赛,培养小队员。不过,这除了纯技术以外的工作,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
雅典奥运会之后,澳大利亚已与童辉续签合约,他说:“对于澳洲的生活,我觉得这几年还蛮舒服的。我的工资每年8万澳币,配一台车,配电话。小孩上学费用、待遇大概和国外的经理、大学教授这一级别的相当吧。”在谈起在国外的家庭生活时,童辉深情地说:“我的许多幸福是妻子给的,她为我牺牲了许多自己的东西。妻子刘红心是福建人,1980年进入国家跳水队,1986年退役后,便去北京体育学院上学,毕业后在湖北体育委员会工作。我们有一个5岁的女孩,一个1岁多的男孩,妻子属于贤妻良母型。我们在国家队相识,在加拿大结婚,刘红心在加拿大有份很好的工作,在一个省府开办的医院里做行政工作,薪水也很丰厚。”
2001年,我签约去澳洲打工,她也很支持我,尽管她知道在澳洲她可能会没有工作,但她依然跟我去了澳洲,在澳洲她照顾我的饮食起居,操持一切家务事,还带两个小孩。妻子简直是我的24小时保姆。
有人问我,在国外是否有‘漂泊’的感觉?我觉得没有。家庭的幸福、执教的成果、留洋的收获,这些都是生活带给我的快乐,这些快乐激励着我工作。
在国际化向越来越多领域浸润的今天,体育的国际化,体育人才交流的“无国界”,显得越来越自然。“体育即娱乐,体育即游戏”,我们或许会真正获得体育运动的轻松和快乐。
童辉的经历和感受,证实了这一点。(作者:王国斌)举重运动
△廖辉——横空出世的举重王子
2008年8月12日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体育馆。
当最后一位对手法国人达拜亚失败离场,廖辉冲上举重台,举起右手,向全场观众行了一个军礼。山呼海啸中,第29届奥运会男子举重69公斤级的比赛就此定格。
挂上奥运金牌的这一天,这位来自湖北仙桃的帅小伙还不满21岁。举重王子横空出世。
原本有颗体操的心
1987年10月5日,廖辉出生于体操之乡湖北仙桃。童年时代,体操明星李小双、李大双兄弟,是家乡人的骄傲。拿了奥运冠军、世界冠军,全城都会敲锣打鼓放鞭炮,比过年还热闹。如此耳濡目染,一粒希望的种子早早便在小廖辉的心里扎了根——有朝一日自己也要拿奥运体操金牌,让四里八乡都到自家门前敲锣打鼓。
廖辉7岁这一年,仙桃体校招生。他兴冲冲地与家人前去报考,劈叉、翻跟头很是卖力,孰料却吃了闭门羹。原来年龄成了拦路虎。虽然报名时已经特意往小里说了两岁,但是体操教练的回答很干脆:5岁太大了!关节都硬了!
不过此番尝试并非无所收获。从体操房出来他遇到了另一位教练,对方粗粗打量之后,便游说其练举重。“举重?不!我要练的是体操!”失望中的小廖辉立马拒绝。
这位教练便是甘永奎,后来成为廖辉的启蒙恩师。
人生的机遇如此奇妙!一晃3年过去,这对命中注定的师徒再度碰面。1997年甘永奎到廖辉就读的叶王小学挑选苗子。他一个教室一个教室地走,突然被一位眼睛特别有神的小家伙吸引住了。
这个时候的廖辉,瘦瘦小小的身子顶着一颗大脑袋,外形条件并不出众。但是到操场上一试,甘永奎喜出望外。无论是30米跑还是立定跳远,都比其他同学强上不少,模仿起举重动作来也是有模有样。这小家伙天生就是练举重的料,甘永奎当即拍板:就是你了!
不过廖辉练举重,还有家人这一关要过。廖家在市郊经营些小生意,由于怕儿子被杠铃压得长不高,廖妈妈罗汉先坚决反对。不过执着的甘永奎没有轻易放弃,数次登门终于说服了廖辉的父母。
犟小子为举重着魔
廖辉似乎就是为举重而生的。对于第一次去市体校的经历,他一直记忆犹新。“那天是放学后,路很远,骑了半个多小时自行车。”廖辉回忆,“不知道为什么,第一次进举重房,感觉就像到了家。”
那个时候是早晚训练,廖辉每天早上5点多就起床,骑车赶往体校,风雨无阻。有一年冬天总是下雪,甘永奎特意取消了早操。结果一天早上转悠到举重房,却发现廖辉一个人在里面训练。一问才知道,廖辉的早操一直没停过,天天都自己“开小灶”加练。
而在哥哥廖杰看来,弟弟自打练上了举重,就好像着了魔。每天都盼着去训练,在家休息时也不闲着,总是在马路上蛙跳、跑步,练个不停。
逢年过节体校放假,摸不上杠铃的廖辉心里没了着落,居然把主意打到了自家二姨拖水果的板车上。拆掉车上的板子,车轴带轮子正好当杠铃使。那些日子二姨一收摊,廖辉就马上去摆弄那辆车,一练几个小时。车轴很容易划破手,他的双手经常被弄得血淋淋的,拿胶布一缠,还是接着练。
在体校练了没几个月就赶上省运会,比赛之前廖辉不小心碰破头缝了3针。甘教练决定弃权,但他却执意登场比赛,结果还拿了个亚军。
罗汉先回忆,自从练上举重,儿子的手掌、膝盖总是破皮,但从不叫苦。“我看得心疼让他别练了,但他叫我少操心。从小打死不叫饶的犟脾气总是改不了。”廖妈妈说。
求进步主动选严师
超人的举重天赋加上超人的吃苦精神,廖辉的运动生涯很快步入快车道。1999年,12岁的廖辉进入湖北青年队;2002年又被八一队相中,时年15岁。
“军旅生涯”的最初几年廖辉进步很快,但之后却遭遇瓶颈——虽然具备了一定水平,却始终无法实现突破。
与其在队里不上不下地晃荡,还不如早些回家帮父母干点儿事情。彷徨的廖辉想过退役,但心里那团火却始终无法扑灭:别人练举重拿到奥运会冠军,我却连个全国冠军都不是,怎么甘心!
纠结中廖辉发现,八一队的另一位教练于杰对队员要求特别严格,很有成效。要继续练,就应该找一个严些的教练!下定决心,廖辉主动找体工队领导沟通,希望转到于杰的手下,领导很爽快地答应了。
事实证明,主动‘跳槽’乃明智之举。2006年10月廖辉开始跟随于指导训练,这对师徒很快便让中国举重界刮目相看。
刚刚接手廖辉的训练,于杰马上制定了冬训目标——抓举、挺举各增加10公斤,没想到廖辉轻松地完成了。2007年3月到国家队代训,于杰又提出了新的要求:证明自己,凭真本事进入国家队。结果接下来的城运会预选赛和全国锦标赛,廖辉的成绩又提高了一大块。2007年5月,还不满20岁的廖辉正式成为国家队的一员。
有意思的是,廖辉口中的严师,在廖妈妈眼中却是一位善解人意的好老师。罗汉先举过这样一个例子:2007年一晚,凌晨3点多廖辉突然回家。原来师徒俩在福建参赛途经湖北返京,考虑到廖辉已经很久没回过家,于杰临时决定送其回仙桃跟父母见上一面。而为了不打扰廖辉一家的短暂相聚,于杰甚至坚持站在门外,一直没进廖家。“遇上这样的好教练,是廖辉的福分。”罗汉先感叹。
飞速跨入奥运赛场
2007年下半年,随着武汉城运会与举重世界杯的先后夺冠,廖辉逐渐在国家队站稳脚跟,并且成为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重点培养对象。不过谁也没有料到,他的奥运之旅竟然提前4年开启。
“参加北京奥运会?一年前想都不敢想!”北京奥运夺冠当晚,廖辉与于杰都曾这样说。
在中国队的规划中,张国政和石智勇这对奥运冠军原本是北京奥运会男子举重69公斤级的“双保险”。而廖辉自己也早已适应了“接班人”的角色。但计划没有变化快,他的训练成绩很快就超过了同组的张国政和石智勇,对老大哥们构成巨大威胁。“这个小孩非常可怕。”张国政曾这么说。
2008年4月,中国举重奥运选拔赛在泉州上演。首次与张国政和石智勇同台竞技的廖辉一鸣惊人,以总成绩355公斤的绝对优势登顶,石智勇346公斤排第二,张国政挺举3次失败没有总成绩。
这场比赛过后,中国队的奥运人选难产了。按照奥运选拔的综合评分标准打分,廖辉排名第一、石智勇第二、张国政第三。但究竟是派出两位经验丰富的老将以求稳妥,还是以老带新保持冲击力,国家队内部一时难以取舍。最终经过再三权衡,石智勇与廖辉上榜,奥运卫冕冠军张国政被淘汰出局。
名单公布之后中国举重队总教练陈文斌评论:“张国政是力量型的,技术并不是很完美。廖辉技术没有多大问题,体重又比张国政轻,增长空间很大。”
最高舞台一鸣惊人
2008年8月12日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体育馆座无虚席。廖辉与石智勇联袂出战男子69公斤级,这也是北京奥运会举重项目上中国队唯一的“双保险”。此前中国选手已经夺得4枚举重金牌,对于这第5枚金牌的到来,国人充满期待。
然而比赛一开始,“双保险”就“跳了闸”。抓举第一把,石智勇在152公斤这个小河沟里翻了船,廖辉的开把153公斤也没能举起来!而主要对手韩国人李裴勇、亚美尼亚人格沃尔格都顺利举起153公斤的重量。虽然第二次试举石智勇和廖辉各自举起了自己的开把重量,但他们丝毫没有优势,石智勇少对手1公斤,廖辉的体重则超过对手。
第三把石智勇冲击157公斤再次失败!廖辉最后一个上场,这次他稳稳举起158公斤的杠铃,夺得抓举第一名,胜负的天平开始向中国队倾斜。
就在挺举比赛即将开始之际,意外再次发生。石智勇候场时腰部受伤退出比赛,中国的“双保险”一下子变成了廖辉的孤军奋战。他第一把185公斤又失误了,好在第二次试举成功。第三把廖辉要了190公斤,在全场观众的呐喊声中,漂亮地将扛铃举过头顶,总成绩达到348公斤。
此时竞争对手只剩下法国人达拜亚。第一把轻松举起187公斤的他,有两次机会用197公斤的重量夺走廖辉的金牌。不过这显然已超出其能力,法国人只是虚张声势地在杠铃前准备了两次,便摆手放弃。
金牌属于廖辉!这位还不满21岁的湖北小伙子兴奋地冲上举重台,向亿万国人行了一个庄严的军礼!
夺冠当晚,廖辉在自己的博客里写道:“作为一名解放军运动员我很高兴能够参加北京奥运会,也深知自己肩上的重担与责任。也许是首次参加奥运,在压力下我有一些紧张,首次抓举和挺举都没能成功,不过,在教练的帮助下迅速调整了状态,发挥出了自己的正常水平。我曾经在博客中说过‘祖国给我一个舞台,我还祖国一个精彩’,真高兴我做到了!感谢我的妈妈,在赛前叮嘱我不要紧张,我现在可以告诉妈妈,你的儿子是最棒的!”
大满贯只差亚运会
奥运夺冠,这是每一位运动员的最高理想。一夜圆梦,一战成名,廖辉并没有失去人生的方向。“于指导说了,我起码要打3届奥运会,那就还有两枚奥运金牌要去争。”当然,更为现实的目标就在他眼前——实现大满贯。
与那些先在国内赛事夺冠而后称雄世界赛场的前辈相比,廖辉堪称“异类”。北京奥运会冠军,是他个人的第一项重大赛事锦标。廖辉说:“我的目标也是大满贯。不过先拿的奥运会金牌,接着才是全运会,之后是世界锦标赛,完了就是亚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