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555500000022

第22章 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1)

——读《我们仨》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

“现在我们三个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

这是杨绛先生在《我们仨》中两段朴素单纯而感人至深的话。这本书,风格一如她以往的精致、清雅和简约,但写法却因得她经历了人生撕心裂肺的生死离别而步入另一格局。1997年春,她的女儿钱瑗去世,1998年末,她的伴侣钱钟书先生去世。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痛失两位至爱亲人,这对暮年杨绛的打击非常人可以体味。于是,杨绛先生以92岁高龄拿起了笔,开始了她对爱侣和爱女的寻觅。这本书以梦贯穿全篇,梦和现实错落闪回,以虚虚实实的灵动之笔,述说着一个单纯宁静的学者家庭相聚相失的伤情故事,唤起我们对宝贵而脆弱的生命不可言说的揪心之痛。

书的第一部《我们老了》,只是记了一个真实的梦。这个梦,既寓示了杨绛和亲人离别的凄惨结局,又给全书笼上了一层梦幻色彩:“有一晚,我做了一个梦。我和钟书一同散步,说说笑笑,走到了不知什么地方。太阳已经下山,黄昏薄暮,苍苍茫茫中,忽然钟书不见了。我四顾寻找,不见他的影踪。我喊他,没人应。只我一人,站在荒郊野地里,钟书不知到哪里去了。我大声呼喊,连名带姓地喊。喊声落在旷野里,好像给吞吃了似的,没留下一点依稀仿佛的音响。彻底的寂静,给沉沉夜色增添了分量,也加深了我的孤凄。往前看去,是一层深似一层的昏暗。我脚下是一条沙土路,旁边有林木,有潺潺流水,看不清楚溪流有多么宽广。向后望去,好像是连片的屋宇房舍,是有人烟的去处,但不见灯火,想必相离很远了……”作者说,这样的梦她做过多次,梦境不同而情味总相似,她强压住内心的悲痛淡淡地说:“钟书大概是记着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一个长达万里的梦。”于是,我们跟随作者来到了书的第二部分《我们仨失散了》——用梦的形式记录的他们一家三口最后相依为命的日子。

一个通知钱钟书上山开会的神秘电话使一家三口倏忽分离。我们忽而随作者的梦来到神秘古驿道上的客栈,忽而来到烟雾迷蒙的水边钱钟书睡着的那条小船上,忽而来到钱瑗的病床前,忽而来到作者三里河的家,忽而来到西石槽钱瑗的婆家。这一部分既是作者自云做的万里长梦,也有梦中之梦,让人生起梦雾缭绕、亦真亦幻的迷离感。作者或许正是用这些山重水复、似真似幻的梦境来说明人生和命运的玄虚莫测。而对梦境刻意作这样浓重的渲染,只是因为,这一个长梦其实是追记作者一家人最后的相依相伴,相离相别。

这个萦回蜿蜒的梦中,当杨绛终于找到钱钟书住的小船时,她写道:“前舱铺着一只干净整齐的床,雪白的床单,雪白的枕头,简直像在医院里。”这就明示了这个梦所蕴含的真实场景。这永久离别前的短暂相聚是如何地让人肝肠寸断呢?当我们读到钱钟书说三里河、西石槽都不是女儿的家,叫她回到自己的家去,阿圆说“娘,你曾经有一个女儿,现在她要回去了。爸爸叫我回自己家里去”时,怎能不为这人间的生别离而沧然泪下?我们就能明白作者为什么对梦会如此钟情。梦魂纵有也成虚,那段最后相守的时光也只有在梦中回味了!

书的第三部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是对一家三口63年相聚生活的实录。但在三人已失散的背景下来写,这过往的一切又何尝不是一个万里长梦?作者以平和之笔,简要勾勒了从1935年夫妻二人去英国留学到1998年钱钟书逝世,这63年间这个学者家庭走过的不平路途。虽然战火、疾病、政治风暴、生离死别,这一切在作者都是用节制和平静,甚至有时是自嘲的语气淡淡出之,我们还是能感受到作者在旧梦重温时内心掀起的感情波澜。

不去说他们是如何不媚上,连主席文章中的错误都敢挑,江青给他们分房子居然不要,也不去说他们在“文革”中的辛酸遭际。我觉得,这部分最撼人心魄的,是对一家三口平常而温暖的日子的回忆。在吃馆子的时候,父亲和女儿观察着其他桌上的吃客,听到一些有趣的东西,或看出一些人物关系,仿佛边吃馆子边连带着看戏;“文革”中避居女儿宿舍的时候,在寒冷的房间拼放的两对桌子旁吃饭,直感到其乐融融;迁居三里河后,夫妻两人每天在起居室静静地各据一书桌,静静地读书工作,工作之余,就在附近各处“探险”,或在院子里来回散步;家里三个人都是扮演着多重角色的,父亲是女儿的弟弟,和女儿最“哥们”,女儿会像妹妹一样陪妈妈,又像姐姐一样照顾妈妈,直到去世前不久还写信教妈妈怎么做烂糊面……这三口之家的生活是再普通不过的,然而,以一个九十多岁孤独的老人迷蒙的泪眼回头望去,这寻常的一切不是最珍贵的么?钱钟书1941年夏回到上海,女儿有点不认识他了,他只在女儿耳边说了一句话,女儿立刻感化了似的和爸爸非常友好。杨绛写道:“钟书究竟说了什么话,一下子就赢得了女儿的友情,我猜不出来,只好永远是个谜了。”这依然是平淡的一句话,何不包含着对这一个小小的谜永远不可知的痛惜,对三人相守生活永不再来的怅惘?

《我们仨》以记梦开始,以从梦中回到现实结束。梦和现实交相叠印,虚实为生,相互映衬;“家”、“客栈”和“医院”穿梭其间,次第闪回,长亭短亭的飘忽中,不知何处是归途。我们仿佛也如在梦中行走着一般,失去了空间和时间的感觉。作者就是这样喻示着人生如梦,提示着人间是客地。作者的梦,是轻的;作者的笔,也是轻的,但心痛的我们感受到的却分明是一种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

傅庚生先生说:“至人皆蕴真情,蕴真情则有至文,非矫饰可跻也。”作为一个生死别离的故事,全书没有恸哭之哀笔,而只有淡淡的笔触,而这种笔触正成就了一篇真情至文。在末尾,作者仍是平静地说道:

“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

“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

“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做‘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读着这些如秋叶般静美的文字,我仍是想起了傅庚生先生评李清照词《声声慢》首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一段话:“此十四字之妙,妙在叠字,一也,妙在有层次,二也,妙在曲尽思妇之情,三也。良人既已行矣,而心似有未信其即去者,用以‘寻寻’。寻寻之未见也,而心似仍有未信其便去者,用又‘觅觅’;觅者,寻而又细察之也。觅觅之终未有得,是良人真个去矣,闺闼之内,渐以‘冷冷’;冷冷,外也,非内也。继而‘清清’,清清,内也,非复外矣。又继之以‘凄凄’,冷清渐蹙而凝于心。又继之以‘惨惨’,凝于心而心不堪任。故终之以‘戚戚’也,则肠痛心碎,伏枕而泣矣。”杨绛先生平静的语言倾注的万重情愫,平淡的笔触满贮的万千思念,或可用李易安的这十四个字来表达吧?而我们,在读了杨绛先生情深的文字后,一定会对人生是“梦中相聚笑”有更深的感悟,从而更加珍惜作为我们暂居“客栈”的这个小小的“家”吧?

(《我们仨》,杨绛著,三联书店2003年7月版)

为了丢弃的阅读

——读《安妮日记》

这本《安妮日记》我买了已经整整10年了,但我从来没有打开来看过,不是没有时间,而是不忍。封面上那张照片是安妮1939年5月照的,一派纯真洁净,那时她只有10岁。她的生命后来定格在16岁,一个梦想和飞翔的年龄。我实在不想翻开书页,去触摸她对战争的恐怖,她对自由和爱的向往。因为,她憧憬的一切,她没有能感受到,也永远不会再感受到了。

安妮是个犹太少女,家原住在德国的法兰克福,纳粹兴起后避难至荷兰阿姆斯特丹。1942年6月12日她13岁生日时,收到一本日记本当生日礼物,在这一天,她写下了自己的第一篇日记:“我对谁都不曾做到推心置腹,无所不言,但我希望在这里能对你如此,我也希望你能够成为我获得慰藉与支持的一大源泉。”同年7月6日,由于迫害犹太人的风声愈紧,他们全家和另外4名犹太人共计8人,到她父亲公司的“密室”躲藏。1944年8月4日,因遭检举而被逮捕。安妮和她的姐姐玛各大约在1945年3月死于集中营,尸骨难觅。安妮的父亲,幸免于难的奥托·弗兰克走出集中营后,致力于宣传女儿的日记,这本见证着战争与迫害的日记,深深打动了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

安妮的日记,总括起来有三方面的内容:一是记录密室生活,密室里的吃、住、睡、沐浴、学习、娱乐,密室成员各不相同的性格特点,他们之间的友谊、纠葛和争吵,在日记中都有较为详细的记载。二是描写对战争的恐惧心理,那种密室外稍微有些声响都会让人胆战心惊、通宵难眠的惊惧,隔着六十多年的时空,还在撼动着我们的心,令我们凛冽战栗。三是述说安妮作为一个女孩子的成长心理,那种青春情愫的萌动,那种渴盼独立又无法准确把握自己的烦恼,成长过程中对父母的“逆反”,等等。而对今天的人们最有认知价值的无疑是后两部分内容。

安妮藏身的密室位于普林森葛拉赫特街263号,这是一个外界很难发现的场所。但是,在纳粹甚嚣尘上、无孔不入的情况下,他们又怎能毫无忧虑地生活在世外桃源?在安妮的日记里,我们无处不听到战争的炮火、犹太人的呻吟和密室里人们的恐惧。在夜里,常常是枪炮大作直到天亮,安妮说自己常常是抓个枕头和一条手帕,胡乱披件袍子,穿上拖鞋,跑到父亲床上去壮胆。当你读到玛各的诗:“当炮声在夜暗里传来/房门砰的一声冲开/跑进一条手帕,一个枕头,一个白……”你能觉得这是幽默么?1943年5月1日的日记记道:“今天晚上炮声响得太厉害,我收拾细软,打了四次包。今天我还收拾了一只小提箱,准备我们万一要逃难。”但是,安妮母亲的一句话却道出了犹太人在纳粹统治下注定的悲剧命运:“你能去哪里?”即使是藏身于密室,又哪里能逃脱心灵的恐惧?一旦有难,又有何处可逃?!所以,安妮写道:“想到那沉闷、遥远、表示毁灭愈来愈接近的嗡嗡之声,我就不寒而栗。”

外面不断传来的犹太人又遭厄运的消息,使密室不得安宁。1942年10月9日的日记这样写道:“今天我只有丧气的消息。我们许多犹太朋友和旧识大群大群地被带走。盖世太保对他们非常粗暴,用装牲口的车厢将他们运到威斯特波克,也就是德伦特的那个大集中营。”“重要的市民——都是无辜的人——被关起来等候处死。盖世太保找不到破坏分子,就拎五个人质出来,靠墙排一排,报纸会登出他们的死讯。”11月19日的日记写道:“坏消息。无数朋友和我们认识的人被带走,下场凄惨。绿色和灰色的军车夜夜在街上打转,挨家挨户敲门,问里面有没有住犹太人,有的话,马上全家带走。”1943年1月13日的日记写道:“外面变得很可怕。白天夜里任何时候,都有可怜无助的人被拖出家门。他们只准带一个背包和一点现金,就是少少这些东西,在路上也会被抢光。他们妻离子散,男、女和儿童各分东西。小孩子放学回家,父母已经不见踪影。女人买东西回家,家已经被查封,家人都消失了。”住进密室后不久的一天,门铃突然响起来,安妮以为有人来抓他们,吓得半死,后来才发现可能是邮差或有人恶作剧。木匠灌灭火器的声音也使她过了两个小时手还在发抖;老鼠跑蹿的声音也令他们不安;窃贼的每一次光顾都使密室如临大敌,以为末日已到;隔壁有人敲墙壁也使他们整个夜里既紧张,又忧愁;警察随时破门而入的恐惧盘踞在密室每一个成员心中,驱之不去,“愈变愈大,恐怖极了”。这种恐怖甚至会令安妮觉得“我们当初是不是顶好没有藏起来,早死早好,也不必忍受这些苦难”。这种想法从一个十多岁的少女口中说出来,真是撼人心魄,我们怎能不诅咒这万恶的战争!

这两年多,是安妮和家人战战兢兢躲避纳粹迫害的两年,也是她逐渐成长的两年,所以,在日记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安妮既符合少女成长一般规律、又因得战争而形成另一种特定轨迹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首先是日益凸显的“自我”与成人世界的冲突。她多次记载和母亲之间的不快,她抱怨母亲对她形同路人,连她对最平常的事情的想法也不知道,她母亲则不满于她总是满口“以后”,好像她已是多大的小姐似的。密室里的成人们批评她的一切:她的行为、她的性格、她的礼貌,而安妮则认为这都是些“严厉的言词和无礼的叫喊”,她要让他们明白她不是昨天才出生的。1942年10月2日和母亲争吵之后,安妮甚至在第二天的日记中写道:“我真的受不了母亲,我每一次都恨不得掴她一记耳光。”在她眼里,在母亲身上找不到为人母亲和为人妻子应该有的模样。我想,形成这种冲突,既有安妮本身性格倔强的原因,更是少女成长中的一种必然。这个年龄段的少女,独立性和自信心正在塑造中,自视为成人,凡事开始有自己的见解,比较反感母亲的唠叨,更容易与父亲接近,所以,在日记中,安妮屡次提到父亲给她的亲切感。这时候,她多么需要学校、长者、朋友的引导啊!而战争,使她只能把自己的种种苦恼向日记倾诉了。

这种状态,其次是性生理的成熟和性心理的萌动。安妮在日记中不断提到性的话题。底裤上的白渍让她感到月经就要来了,她以为“这真是一件大事”,那种疼痛、不适和紊乱让她感觉到身上有一个“甜美的秘密”。她自道“来到这里以来,我一直不知不觉地渴望着信任、爱和身体上的情感”。来密室前有一次在女朋友家过夜,她要求抚摸彼此的胸部,并有强烈的要吻女友的欲望。来到密室后,她感到春天在她内心里苏醒,她要逼着自己,才能举止正常。有时,她夜里躺在床上,想摸自己的胸部。她和彼得讨论男女性器官,甚至在一篇日记中试着详细描述了女性性器官。和彼得的初吻让她每当回味都甘美不已。这种躁动、渴盼,是每一个少女的意识在从“无性”向“有性”转变的过程中都会有的,安妮坦然地对此作了原始而真实的记录。

同类推荐
  • 智者喜宴:第三条道路经典诗人作品集

    智者喜宴:第三条道路经典诗人作品集

    本书收录了致母亲;秋声小赋;蝴蝶敲门;画堂春我们叫它词牌名;蝉鸣心更幽;雾锁西山;阳光下的残雪;母亲;乱雨;照破山河万朵等内容。
  • 梦想合唱团

    梦想合唱团

    《梦想合唱团》内容介绍:在绚丽的舞台之外.在聚光灯照不到的地方,平凡的生活中蕴藏着一个个关于梦想的故事,远比演出更精彩。他放弃繁华的都市生活,回到西北的荒漠,只为种下绿色的希望;她将最好的时光留在寒冷贫瘠的高原。为孩子们带去学习的机会;她曾为革命历经九死一生,纵被世人误解亦不改初心;深爱的恋人在动荡的年代失散,彼此等待与寻找了数十载,终却为爱选择不见……爱与守护、迷茫与挣扎、选择与追寻,交织在他们的梦想中,照进了现实。世界纷繁嘈杂,但总有些梦想是我们念念不忘的净土,总有些梦想让我们深深其鸣。
  • 徐志摩作品集(2)

    徐志摩作品集(2)

    这是一个懦怯的世界:容不得恋爱,容不得恋爱!披散你的满头发,赤露你的一双脚;跟着我来,我的恋爱,抛弃这个世界殉我们的恋爱!
  • 人世感怀(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人世感怀(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从喧嚣中缓缓走来,如一位许久不见的好友,收拾了一路趣闻,满载着一眼美景,静静地与你分享。靠近它,你会忘记白日里琐碎的工作,沉溺于片刻的宁谧。靠近它,你也会忘却烦恼,还心灵一片晴朗。一个人在其一生中,阅读一些立意深远、具有丰富哲学思考的散文,不仅可以开阔视野,重新认识历史、社会、人生和自然,获得思想上的盎然新意,而且还可以学习中外散文名家高超而成熟的创作技巧。
  • 啊,鼓岭!

    啊,鼓岭!

    十年鼓岭生活,一生不尽牵挂。《啊,鼓岭!》一文在《人民日报》发表,偶为当时的福州市委第一书记习近平看到,他当即安排密尔顿妻子来鼓岭探访。2012年,这位昔日福州书记已成国家领导人,他在访美午宴上佳话重提,使这段中美友谊佳话更为传奇。
热门推荐
  • 唯一的守护love

    唯一的守护love

    你的小时候。。我不在乎,我只要现在的你。。。薰衣草的清香,流露在浓浓的爱里,它是一种暗恋,等着,终有一天,我会的。。。。。
  • 谁的热血燃流年

    谁的热血燃流年

    吴双15岁的时候,遇到了张留真,她一辈子的魔星。那时她是正经在学校念课本的,他是专业在国家队打球的。她天真懵懂,他野心勃勃。他们不在一个世界,却成了牵绊在彼此心头的念想。他们或是能冲破阻碍走下去,或是无奈挥手,相忘于江湖。然而命运却给了他们第三条路,分隔两地的默默相守。她不在他身边,却陪他一起经受低谷,历尽煎熬。她是这样的女子。会哭着说,我不是在过自己日子的时候顺便去等他,我是在等他的时候,顺便去过自己的日子。也会在爱的人登上神坛的时候,潇洒一笑,这是个赌博,我赌他能赢,赌注是9年的光阴,他没让我失望,我赢了,也该走了。
  • 女总裁的全能兵王

    女总裁的全能兵王

    会武功,懂医术。一个全能兵王来到大都市之中,成为女总裁的贴身保镖。是龙终究能滑翔于九天之上,却看一代兵王如何搅动商业风云!
  • 凡尘凡尘

    凡尘凡尘

    上世纪开始的“大开放”从食物、服装、语言、音乐、个人习惯、生活方式等方方面面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本书以80年代北京,90年代初上海,90年代后深圳,新千年成都,湖南等不同视角观察三十年来人民由贫变富,土地从弱变强的各阶段特点。本书共八章,附大纲与内容简介。第一章启蒙与开放第二章潮流与反潮流第三章窘迫与激荡第四章健壮与虚胖第五章青青与蓝蓝第六章恶梦与童话
  • 孤灯灭

    孤灯灭

    这是一场奇幻与现实相交的旅途,我们在这世间,都像孤灯一样行走,人群越喧闹,心里越凉薄。如果行走是一场不断遇见意外的演出,为了你,我的人生宁愿没有来处、只剩归途。
  • 超时空教导主任

    超时空教导主任

    修真无数纪元归来,成就无上之境,回到地球,成为了修炼学院的教导主任,教导主任也要代课?而且还是最痞的班?可是楚云却发现自己的学生都是以前历史上的牛人!
  • 易烊千玺风吹来的地方

    易烊千玺风吹来的地方

    《易烊千玺你的夕阳》第二部来咯!五年后,莫初裳『莫小幽』回国,正好是A.Y公司的招聘大会,她并不知道总裁就是他,于是就去应聘。阴差阳错,两人再次遇见,他不敢相信是她,因为五年前的那个谎言……
  • 网游之上古起源

    网游之上古起源

    《上古世纪》,原本只是一款普通的网络游戏。可当所有人点击进入游戏的那一刻,它却改变了整个世界。原本并不存在于现世之中的虚拟现实技术诞生在了这个款游戏之中,上古大陆成了人们可以迈入的第二世界。没有人知道是为什么,就连开发这款游戏的公司也不知道会发生这样的异变,就如同他们不知道这款游戏只在短短十天的时间之中就成为了世界上最为火爆的游戏,没有之一。洛炎,静静的看着电脑前那方正的赤红色“进入”两字,毫不犹豫的点击了鼠标的左键,只感觉一阵天旋地转,意思模糊,随后耳边响起了毫无感情的冰冷声音。“转生者,欢迎来到上古之地!”
  • 仙尘道缘

    仙尘道缘

    他本是幼时家逢变故沦身孤儿,得遇恩师,挤身仙道之路,天资卓越本为正道萧楚,不想遭逢变故,恩师身亡,河洛图现,仙路渺茫未来在何方?
  • 都市小子修仙记

    都市小子修仙记

    一个奇怪的梦,一位美丽而神秘的女子。梦代表什么?而你又是谁?从小被梦境困惑的他,如何走上修真之路?万年谜团?谁在指使?灭仙,灭神,唯吾独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