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神经官能症是由胃肠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胃肠运动、分泌和吸收功能紊乱,而无明显器质性病变。精神因素在本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另外,饮食不当或不按时进餐等造成的不良刺激、痢疾、其他器质性疾病的后遗症等,使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表现为胃肠功能失调。
自诊要点
本病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呈持续性或间歇发作,有神经衰弱的常见症状,全身状况一般不受影响。
胃神经官能症以胃部症状为主,如厌食、嗳气、反酸、呃逆、恶心、呕吐、剑突下烧灼感、食后饱胀、上腹不适或疼痛等。
肠神经官能症以肠道症状为主,如腹痛或不适、腹胀、腹泻或便秘、肠鸣。
按摩方法
方法一
1.提拿腹部:医者两拇指和其余四指置于患者腹部正中处,对应钳形用力,拿而提起,一拿一放。手法要连贯柔和,力量适度,一般以拿提时患者感觉酸胀、微痛,放松后感觉舒展为度,反复捏拿5~7次。
2.点按腧穴:患者仰卧,医者站着,拇指用力,紧贴皮肤,分别点按中脘、气海、天枢、足三里穴各约半分钟,以患者略感酸胀、重胀为宜。
3.捏脊:患者俯卧,裸露脊背,全身肌肉放松,医者两手自然屈曲成虚拳状,拇指伸张在拳眼上面,食指和中指横抵在患者尾骨上,两手交替沿脊背正中向颈部方向推进,随捏随推,如此反复3遍。在推捏过程中每捏3下就向后上方提一下,可听到清脆的“得啦”响声,脊背皮肤微红、灼热感,这都是正常现象。
4.摩腹部:仰卧,髋膝屈曲,两手掌指相叠,置于腹部,以肚脐为中心,在中下腹部沿顺时针方向摩动逐渐扩大范围,操作约3分钟。
5.擦腰骶部:坐位,腰部微屈,两手五指并拢,掌指紧贴腹部,用力向下摩擦至骶部,如此连续反复揉摩约2分钟,以皮肤微红有温热感为宜。
方法二
1.患者俯卧,医者掌推背部,平肝理气,揉背部调节气机,拿双侧大小腿疏通经络,取穴身柱、至阳、命门、心俞、肝俞、脾俞、胃俞、肾俞、三焦俞。
2.患者仰卧,医者掌揉腹部,开三门,拿三脘,在腹部顺时针、逆时针运摩各50次,取穴期门、梁门、章门、关元、足三里、三阴交、太冲。
辨证加减:
(1)脾胃阳虚,搓脾俞、命门穴。
(2)气滞腹痛,点揉肝俞,点按期门、梁门、章门穴,拿肩井、太冲穴。
(3)气虚津枯,揉点肾俞、关元、照海、足三里、三阴交,最后揉百会。
方法三
1.患者仰卧,医者立其侧,用拇指掌面沿其腹直肌由上向下、由内缘向外缘反复横摩腹直肌5分钟,然后两手四指对置于患者脊柱正中线上,经侧腹部至腹前正中线反复用力摩动3~5分钟。
2.以脐为中心,用手掌先做顺时针方向团摩5分钟,再做逆时针方向团摩5分钟,最后用两手四指掌侧沿腹部自上而下反复按压2~3分钟。
3.患者俯卧,医者立其侧,以两手四指分置于其脊柱两侧肋间隙,自肺俞穴沿肋间隙逐渐下移至胃仓穴止,反复点按5分钟。
以上方法用于胃神经官能症。
方法四
1.患者仰卧,两下肢伸直,医者立其侧,以四指并拢,从气户穴开始,沿胸腹部侧线由上向下逐点按压至冲门穴止,再以两手四指分置两侧季肋下不容、承满穴处,沿季肋由内向外下摩动5分钟。
2.医者两手掌并置于患者小腹部,用指端向下按压,再以两手拇指对置于脐下,其余四指分置于腹部两侧,自上向下逐步推压至曲骨穴。
3.患者俯卧,两上肢屈曲,两手置于额前,医者立其侧,手掌自一侧肩胛骨上方向内下斜摩至对侧肝俞穴处,交替反复操作2~5遍。
以上方法用于肠神经官能症。
自我按摩
1.仰卧,以掌面顺大肠或逆大肠方向摩腹3~5分钟,用手掌面置于中脘部,按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按揉3~5分钟。
2.双手拇指与其余四指分开,置于肚脐两旁大横穴,做对称性地来回推、揉、拿3~5分钟。
3.点按中脘、下脘、天枢、关元、足三里等穴。
爱心提示
◎除非一般情况很差,无需卧床休息,可参加适量的劳动和工作。
◎生活要有规律,经常参加适当的文娱活动,平日体育活动较少的患者应加强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加速神经功能的恢复。
◎饮食以少渣、易消化食物为主,神经性呕吐患者可食干食。避免刺激性饮食和浓烈的调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