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811600000013

第13章 宋仁宗赵祯

仁宗赵祯

少小继位太后秉政

仁宗赵祯,初名受益,真宗第六子,母李宸妃也。大中祥符三年四月十四日生。

赵祯降生以后,举宫欢庆。真宗更是喜悦非常,把他视为掌上明珠,因为其前五子相继夭折,所以受益作为真宗的惟一继承人。不满5岁的时候,真宗就采纳朝中大臣的建议,对他封爵建号,以系人望。授命他为左卫上将军,封庆国公,并规定了月给俸钱二百贯。受益7岁时,真宗又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加冠礼,再授忠正军节度使兼侍中,进封寿春郡王。制命一下,宋朝各州郡都纷纷上状庆贺。

大中祥符九年(1O16)三月,真宗命在皇城内元符观以南,专为受益建造了读书学习的学宫“资善堂”。任命宦官入内押班周怀政为学宫都监,宦官杨怀玉为伴读,任命河北转运使张士逊、左司谏崔遵度为受益的启蒙教师。从此,受益开始接受正规而严格的儒学教育。天禧二年(1O18)二月,真宗又采纳宰辅向敏中、王钦若等人的建言,以升州(治今南京市)为江宁府,设建康军,作为受益的封地。同时授受益为建康军节度使,加官太保,封升王。命直昭文馆张士逊、直史馆崔遵度为升王府谘议参军,直史馆晏殊为记室参军。天禧二年八月,真宗在崇政殿召见宰相向敏中等人,出示陈执中的《演要》,决定立皇太子。八月十五日,真宗下诏,立升王受益为皇太子,赐名祯,增月俸为二千贯。同时任命了张士逊、崔遵度等东宫官吏。九月,又举行了隆重的皇太子册封礼,赵祯被正式确立为帝位继承人,这年,他才9岁。

乾兴元年(1O22)三月,真宗在延庆殿病逝,赵祯奉遗诏即皇帝位,年仅13岁。

赵祯即位后,奉遗诏尊刘皇后为皇太后,杨淑妃为皇太妃,军国大事则与皇太后一起听奏处理,实际上,军政大权已完全掌握在刘太后手中。宰相丁谓等人对刘太后也极尽奉承之能事。

第二年正月改元,丁谓为取悦刘太后,议改“天圣”(取“天”字析为二人,二圣人同执政之意),得太后赞同。丁谓既得太后欢心,在朝中也更飞扬跋扈。

丁谓的所作所为很快激起朝野的愤慨。当时京城流传一句话说:“欲得天下宁,当拔眼中钉(丁谓);欲要天下好,莫如召寇老。”此话传到刘太后的耳朵,开始对丁谓有所不满。不久,王曾借雷允恭擅移真宗陵穴一事,奏明刘太后,说是丁谓与雷允恭相互勾结,包藏祸心,欲为不轨。太后听后大怒,杖杀雷允恭,贬丁谓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又贬崖州(今海南崖县)。丁谓所亲信的参知政事任中正、刑部尚书林特等人,也先后被贬。王曾被擢与冯拯为相,权知开封府吕夷简、龙图阁直学士鲁宗道被擢为参知政事,任副相。赵祯也改为每逢三、五与太后一起御承明殿听政。

对当时朝廷中发生的变动,年幼的赵祯既不过问,也无兴趣,除了陪太后例定的坐朝听政外,仍专心于练他的书法,致使他后来的飞白书,体势遒劲,颇有功力,在宋代皇帝中,勘称首属。

随着日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赵祯逐渐成熟,处事有了自己的主见和思想。从乾兴元年(1O22)起,他开始练习处理政事,开始逐渐摆脱太后的约束和管制。15岁时,由太后作主,为他立前勋戚郭崇的孙女郭氏为皇后,他十分不满。因他此时正热恋着与郭氏一起入宫的张才人。他以疏远郭氏,进张氏为才人,又进为美人的办法,来表示对太后专擅的不平。尤其是刘太后掌权既久,百官群臣慑于太后的独断,多不敢言朝政得失,言路闭塞。赵祯借唐代设匦函的故事,与参知政事共商,禀明太后,特诏设置了理检使,由御史中丞兼任,职掌上诉朝廷的冤枉之狱及有关谏奏朝政得失的上书。明道元年(1O32),又诏设置谏院,知院官规定由皇帝亲自任命差遣。凡朝政阙失、大臣至百官任用不当、三省至各官署事有违失等,都可以上书谏正。

明道二年(1O33)三月,刘太后病卒,遗诰赵祯尊皇太妃杨氏为皇太后,听政如旧规,军国大政与杨太后一起裁处。最后在宣布刘太后遗诰时,删去了“皇帝与太后裁处军国大事”一语,只存后语。杨太后退居保庆宫,称保庆皇太后。至此,赵祯结束了他的儿皇帝生活,独立主政。

废立息争赐纳和患

赵祯亲政以后,首先大规模地进行人事调整,首先罢黜内侍罗崇勋等人,接着把被刘太后所亲信的人如枢密使张耆、枢密副使夏竦和范雍、参知政事陈尧佐和晏殊等人,全都贬为外官。宰相吕夷简虽力助赵祯,也因被怀疑曾阿附太后,被罢相,贬出判陈州。重新起用张士逊、李迪为相,任用翰林侍读学士王随、权三司使李谘共参国政。

明道二年(1O33)十二月,因为连年旱蝗,有人提出应改元以应天变,导迎和气。还有人提出,明道之前,建元天圣,是当时丁谓为取悦太后所为。后改明道,“明”字日、月并列,义与天圣相同,也应改元。赵祯于是下诏,明年改元“景祐”。赵祯对由刘太后作主,为他立郭皇后一事,始终耿耿于怀。故赵祯最后还是以郭后无子为借口,废郭氏为尼,幽居长宁宫。范仲淹也因谏被贬为外官。

郭后既废,赵祯专宠尚氏、杨氏等人,酒色度日,钟鼓弦乐之声,昼夜不断,闻于宫外,政事渐疏。尚氏等人竟在后宫以“教旨”发号施令,赵祯本人也因酒色无度而病。一时宫庭传言,流布道路,朝议大哗。百官群臣以国是为忧,纷纷上书,要求整肃后宫,杨太后也亲劝赵祯。景祐元年(1O34)九月,诏立刚刚入宫的前勋臣曹彬的孙女曹氏为皇后,皇后之争暂时平息。

不料“内忧”刚平,“外患”踵至。这时,宋朝的西邻党项政权迅速发展起来。景祐五年(1O38)十月,元昊正式称帝,建国号大夏,改年号“天授礼法延祚”,设官立职,改定兵权,创制文字、礼仪制度,完成了建立西夏国的巨大事业,成为宋朝西邻的强大竞争对手。

宝元二年(1O39)四月,元昊派人使宋,要求宋朝承认夏国,册封帝号,打探宋朝动静。赵祯与诸朝中大臣久议不决,直到这年六月,才决定削去宋封元昊官爵,备兵对夏征讨。十一月,元昊却先发制人,率兵入侵保安军(今陕西志丹县),分兵3OOOO围攻承平寨(今陕西延安西北),并声言攻宋朝西部的边防重延州(今陕西延安)。

延州之战,宋军损失严重,关辅震动。赵祯忧心忡忡,召诸臣商议对策。不得已,赵祯起用主战的韩琦为陕西方面的统帅。韩琦又举荐了范仲淹。范仲淹奉命知延州,率兵攻打西夏,才得以收复失地。

宋军稍获胜利,赵祯以为元昊惧宋,又派人潜入西夏,挑动西夏自相残杀,希求坐获渔人之利。此举使元昊恼怒非常,于庆历二年九月,又一次大规模出兵侵宋。赵祯命镇戎军守将葛怀敏率军抵御,在定川寨(今宁夏固原西北)被夏军围攻,部伍相失,阵乱溃败,死伤兵士94OO余人,损失战马6OO余匹。夏军乘胜直驱渭州(今甘肃平凉),幅员数百里,庐舍焚荡,居民遭掳。

经定川一战,夏军声势日振,宋军益衰,赵祯不得不谋求与夏议和,密诏知延州庞籍谕意元昊,说西夏只要息战称臣,其帝号、国号尽可保留。直到庆历四年(1O44),元昊迫于辽朝的进攻,急于和宋抗辽,始答应称臣,同时提出巨额“岁赐”。赵祯满足于西夏称臣,连忙回书元昊说:“俯阅来誓,一皆如约。”答应了元昊的求和条件。这年十月,宋夏和约达成,夏对宋保持名义上称臣,宋册封元昊为夏国主,每年“赐”夏绢十三万匹,银五万两,茶二万斤,另加节日“赏赐”。

在宋夏交着困战的同时,北方契丹政权也对宋朝虎视眈眈,抱有觊觎之心。赵祯亲政后,曾采纳知成德军刘平的建议,密敕河北沿边复建水田、广植树木,以备辽骑突入。景祐元年(1O34),契丹以祭天为名,在宋辽边境屯结军队,作出兵侵宋的准备。赵祯闻报,命河北整饬军备,调夫役修治河北沿边城池、关河壕堑。庆历二年(1O42)初,契丹大军压境,派人面见赵祯,质问宋朝出兵伐夏和增修边防,要挟宋朝把后周时收复的瓦桥关以南的十县之地割让于契丹。赵祯派右正言富弼出使契丹,提出或和亲或增“岁币”议和。几经交涉,契丹方面答应不割地,只增纳岁币重订和好。富弼力争不可言“纳”,契丹方面则坚持或称献,或称贡,或称纳。赵祯最后屈从契丹之意,许称“纳”字而和。这年十月,双方缔结和约,宋朝以后每年增纳契丹银绢二十万两匹。契丹竟趁宋朝困于西夏之际,不费一兵一卒,凭空取得了巨额贡纳,这对宋朝来说,无异又一次“澶渊之盟。”

推行新政半途而废

景祐二年(1O35)二月,知兖州范讽被人弹劾,赵祯命李迪、吕夷简处理此案,吕夷简暗奏赵祯,李迪党庇范讽。赵祯不分青红皂白,即将李迪罢相,复擢枢密使王曾与吕夷简同相,实际上,由吕夷简独揽大权。吕夷简竭力迎合赵祯天下大治的太平心理,极意粉饰,一味奉承,使宋王朝更陷入日益严重的统治危机之中。

赵祯亲政后,效法唐太宗“网天下英雄入我彀中”的作法,广开仕路,每届科举入取额多达千人以上。“殿试不黜落”也从这时起,成为不成文的规矩。取士日多,恩荫无节,加上内臣、外戚之类,进无辍止,使冗官冗吏局面日趋严重。在与西夏的战争中,宋军虽屡屡战败,所任边将却越来越多。为备辽御夏,又不断扩充军队,使军员比真宗时的4O万,猛增了一倍多。

因此,朝野忧国忧民之士担心着国家的兴亡、宋王朝的前途,他们纷纷上书,要求变革图强。其中的突出人物就是范仲淹。

赵祯亲政后,擢范仲淹任谏职。当时范仲淹就上疏,力请裁抑冗滥,提倡节俭,主张变法图强。赵祯欣赏范仲淹的为人和胆识,又迁任他为天章阁待制、权知开封府。

严酷的现实使赵祯也隐约地感到了统治危机,开始有意更张政事,革除弊端。他想到了主张变法革新的范仲淹、欧阳修、余靖等人。于是庆历三年(1O43年)三月,增加谏官人额,选拔素负众望的集贤校理欧阳修、余靖以及职方员外郎王素等人,供职谏院。四月,又擢任长期被贬外官的范仲淹、韩琦为枢密副使。七月,复迁范仲淹参知政事,以翰林侍读学士富弼为枢密副使。亲赐范仲淹等人手诏,让他们条奏当世急务,并诏谕各地守臣,凡民间疾苦,有利国家之事,务公心咨访奏闻。九月三日,还在天章阁召见范仲淹、富弼诸臣,赐坐和笔札,令他们疏奏革新政事。

范仲淹随即上了《答手诏条陈十事》的奏疏,提出了十项改革主张,即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与范仲淹上书的同时,富弼、欧阳修、余靖、韩琦等人也相继提出一些改革建议。赵祯一一采纳,然后颁发诏令,推行这些主张和建议,号称“新政”。

“新政”在赵祯的支持下进行。但是,新政的实施从开始之日起,就遇到朝廷中保守势力的反对。还在谏官王素、欧阳修等人上疏建议改革弊政之时,翰林学士苏绅就指斥他们是“虚哗溃乱”、“谋而僭上者”。尤其是反对派为抵制新法的实施,借赵祯最忌讳、几次下令申禁的“朋党”一事,掀起波澜。在吕夷简罢相后,曾起用判蔡州(今河南汝南)夏竦为枢密使。夏竦任职不久,被谏官余靖、欧阳修等弹劾,赵祯遂罢夏竦,以枢密使杜衍代之。

同时,“新政”也触及了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如实行“明黜陟”、“抑侥幸”便使一大批贪官污吏和高官贵勋的利益受到损害,致其首先发难,毁谤新政,且愈演愈烈。加之朝中“朋党”之论更如雷灌耳,使赵祯对新政由疑虑进而为动摇。而这时京东地区又发生了以王伦为首的兵变起义,陕西地区发生了以张海、郭邈山等领导的农民起义,还有不少地方发生蝗旱之灾,赵祯都与实施新政联系起来,更失去了推行新政的信心,最后竟决意牺牲革新派,妥协反对派。

“庆历新政”似昙花一现,赵祯力志图强的信念也旋踵即逝。宋王朝仍沿着老路子继续走下去。

朝野惊变无奈立储

正当赵祯为朝廷内部矛盾所困扰的时候,又传来使他更为震惊的消息:庆历七年(1O47)十一月二十八日,贝州(今河北清河)宣毅军发生了王则领导的起义。宋军在贝州城下遭到义军的顽强抵抗,损兵折将。赵祯又派宦官携带敕榜招安义军,也为王则拒绝。一个月过去了,义军还没有被平定,赵祯带着十分忧虑的心情慨叹说:“大臣无一人为朕了事者,日日上殿何益?”参知政事文彦博要求赴河北镇压起义,才使赵祯焦虑之心略得安慰。

庆历八年(1O48)正月初,赵祯命文彦博为河北宣抚使,明镐为副,加紧攻打贝州城。文彦博采纳军校刘遵的建议,以大军急攻北城,乘义军不备,在南城墙下,挖凿地道,选精锐士卒潜入城门,打开了城门,宋军纷涌入城。赵祯下令州郡大搜“妖党”,被逮者不可胜数。

继贝州兵变之后,庆历八年闰正月十八日夜,又发生了宫廷卫士之变,更使赵祯惊心丧胆。

这天夜里,赵祯正宿于曹皇后宫中。至半夜,崇政侍卫官颜秀、郭逵、王胜和孙利等人,趁夜深人静之时,杀死守宫的军校,夺得了兵器,越过延和殿,直奔赵祯的寝宫。宫女的叫喊声,惊醒了赵祯。他惶恐不安,披衣下床,出门逃避,被曹皇后从后抱住。曹皇后插紧门阖,急呼宫人召侍兵入卫,内侍宦官们也被紧急动员起来。颜秀见势,与郭逵等纵火而撤。逃遁中,被蜂涌而来的宫卫、宦官等围困。颜秀、郭逵等挥刀与之展开激烈的搏战,最后全部战死。

惊恐之余,赵祯大兴狱事。皇城司和入内内侍省的官员人等,以失职罪多遭贬谪。后阁侍女和宦官中被怀疑与颜秀之变有联系的,也一一被处死。仍不放心,每到夜晚就心悸的赵祯又命人把宫中临近屋檐的大树统统伐倒,重新缮治城垣,整修门关。前宫后殿也令养起了狗。

政荒民敝,使赵祯已感困扰不堪,而更令他心焦的还是他的皇位继承人。从15岁,刘太后就为赵祯立皇后郭氏,又选美女充盈后宫,可是此后十几年中,无一嫔妃为他生出皇子。宝元二年(1O39),苗美人又为他生子,满朝喜悦,赵祯亲为儿子起名昕,封爵加官,不料赵昕只活了一年半便夭折。庆历元年(1O41),朱才人再为赵祯生子,赐名曦,封鄂王,但是也不到三岁即夭亡。皇嗣成为当时朝廷内外最关注的大事之一,因而此后就发生了有人冒充皇子的事件。

嘉祐六年(1O61)闰八月,知谏院司马光上疏,复以早定继嗣为国家至大至急之务陈言,继之面见赵祯力请。闻听司马光所言,赵祯沉思不语:几年来群臣百官密请建储的奏疏接连不断地送进宫来,不能不慎重对待了。这才对司马光道:“卿所言是不是让朕选宗室为嗣?”司马光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说:臣言此自认为该死,但还望陛下虚怀听纳。”赵祯装作漫不经心地说:“还没有什么,这样的事古来就有。”九月,司马光、殿中侍御史里行陈洙、知江州吕海等人再连章固请,乞选宗室之贤立以为后。赵祯不得已,说:“立嗣之事,朕已有意多时了,只是一直未得其人。”然后环顾左右问道:“究竟谁可为嗣?”韩琦上前奏道:“此事非臣等敢私议,还请陛下自择。”赵祯这才缓慢地说:“朕在宫中尝养二子,小的虽纯不慧,就立大的吧!”韩琦请赵祯指名。赵祯说:“就是宗实。”立嗣之议遂定。

嘉祐八年(1O63)三月二十九日晚,赵祯病患加剧,忽急起索药,并召皇后。等曹皇后等人赶到,赵祯已不能说话,仅用手指了指心窝。随之医官入宫,诊脉、投药、灼艾,已无济于事。至夜,赵祯崩于福宁殿,终年54岁。十月,葬永昭陵(在今河南巩县境),谥曰“神文圣武明孝皇帝”,庙号“仁宗”。计在位42年,改元多至九次,是两宋诸帝中,享国最长的皇帝。

宋仁宗宫廷秘史拾零

天圣三年(公元1O25年)夏季四月,宋仁宗赵祯亲自到皇家庄园观看农夫收割麦子。他听到附近的农户有织布的声音,就派人给织布的女人送去茶叶和布匹。不久,仁宗又在后花园建造一座大殿,名为实歧殿,准备每年到这里观看收割麦子的情景。他对宰相说:“我建造此殿,不想种植花卉,每年都要在这里种上麦子,这样才能亲自体会到农民春种秋收之不易啊!”

张贵妃聪明伶俐有心计,善于逢迎,因此深得仁宗皇帝宠爱。其父张尧封也跟着沾光,死后被追封为清河郡王。她的叔父张尧佐也因这层关系,宫至太师,她娘家的人没有不做官为宦的。可是仁宗还是遵守宫中的法令制度,事无大小都交给朝廷大臣商议办理,凡是在宫内要求皇帝办的事情,虽然得到批准,但有时大臣不同意也只好停办。张贵妃虽然特别受宠,可是也不得干扰政事。等到张贵妃死去,皇帝甚为哀悼,以致停期七天,命令京城臣民在一个月之内不得奏曲唱歌。追封张贵妃为皇后。

嘉祐元年(公元1O56年)正月初一,宋仁宗到大庆殿接受君臣朝拜,突然感染风寒,头晕目眩,赶忙参加完仪式就回宫去了。第二天,宰相文彦博召来宦官史志聪打听皇帝的病情,志聪说:“这是宫中的秘密,我不敢说。”彦博斥责他说:“你们出入宫中,不让宰相知道皇帝的起居情况,究竟想干什么?从现在起,皇帝病势是增是减,一定要按时告诉我。不然,当以军法处置!”文彦博又同刘沆、富弼商量,在大庆殿设坛为皇帝祈祷。于是文彦博等夜宿在大殿旁的房子里。志聪对他说:“没有什么旧事可谈。”他说:“难道我让你讲过去的事吗?”接着文彦博让皇帝赦免犯罪以下的囚犯,并让群臣为皇帝向天地宗庙祈祷。到了二月份皇帝痊愈,到延和殿主事,文彦博等人才回到各自家。

包拯在朝廷上一向以刚强不屈、正直无私著称,贵戚宦官都被他吓得收敛起来。上朝的大臣也都惧怕他,因为他总是一脸正气,严肃得很,有人打比方说,黄河变清他才能笑一笑。京城的妇女儿童都知道他的名字,称呼他为“包待制”。京城里流传一句话:“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有一天他对皇上说:“太子空出的位置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天下人都为此担忧。万物都有个根本,而太子就是天下的根本,如果根本不立,祸患就没有比这个再大的了!”仁宗问:“你想立谁为太子?”包拯回答说:“我没有什么能力为官,所以乞求立太子,是为了后继有人,世代接替。陛下问我想立谁,这是怀疑我有私心。我年已七十,没有儿子,不是想从这里为后代弄到什么好处。”皇上一听就高兴地说:“过几天一定好好商议这件事情。”

有一年,宋仁宗看到发生的月蚀很不正常,几乎形成月全蚀,就预感可能有大灾大难,所以就想做点好事,以求上天的怜悯,于是前前后后从宫中放出近五百名宫女。当时后宫受到宠爱的宫女有十个人,称为“十美”。而刘氏和黄氏就在这“十美”之中,她俩尤为骄横凌人。她俩也在放出之列,就想打通关节留在宫中。御史中丞韩绛听到此事,就偷偷地告诉了皇帝。仁宗说:“如果不是你说,我还蒙在鼓里。”于是立即审查此事,把这两个人放出宫去。

宋仁宗铲除心腹太监秘闻

梳头太监被逐出宫

宦官为害,在中国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从赵高的指鹿为马说起,称得上巨奸大恶的就有:东汉的十常侍、唐朝的李辅国、明朝的刘谨、魏忠贤、清朝的李莲英,等等。

正因为宦官乱政为害天下,所以,历代帝王都感到杜绝宦官作乱是势在必行而又十分棘手的问题。因为宦官是封建社会不可缺少的角色,这些人日夜围绕在皇帝的身边,由于身份的特殊,他们都练就了察言观色的本领,对皇帝的好恶了如指掌,所以,总能投其所好,使皇帝在不知不觉中把他们当成心腹,就会对他们的种种恶迹采取姑息迁就的态度,久而久之,他们就有了兴风作浪的条件。所以,宦官专权,屡禁不止。

在这个问题上,宋仁宗的做法是颇值称道的。

有一天,仁宗在朝中处理政事到了掌灯时分还没处理完,就把尚未处理的一份奏折带回宫中,准备稍事休息后再筹思决策。由于一整天都戴着皇冠做事,因而感到头皮痒得厉害。刚回到后宫,连朝服都没来得及脱,就把一名专门负责梳头的太监叫来,对他说:“我的头皮极痒,你给我梳理一下。”梳头太监应命为他搔头止痒,才把头发梳理好,仁宗的皇后就来到跟前。皇后看到仁宗怀中还有一纸公文,就问道:“皇上,您怀中揣的公文中写着什么大事,以致让您带进宫中来处理?”仁宗说:“是御使台呈交的一道奏章。”“奏章中说的是什么事能让您这么重视?”皇后又问。仁宗说:“奏章中说:‘如果我一味地贪恋女色,不事节度,那么,就会被女色所误。现在,皇宫中供我临幸的宫女太多,应该进行适当的裁减。”梳头太监听到这里,不以为然地笑道:“现在,京都上下,各王公大臣家都养着许多歌妓舞女,那些仕途顺利的人,还在不停地购买。而您的皇宫中,如今只有这么几个宫女,就有人说宫女太多,需要裁减。难道只让那些人快活就可以了吗?”对于这个心爱太监的话,仁宗虽然对他越权发言的举动极为不满,但是,因为平常用来得心应手,也就没有说什么。过了很长时间,仁宗还没有表示意见,梳头太监以为皇上对他的话动心了,就借机问道:“奏章中说的,皇上一定要按照去做吗?”仁宗说:“谏官们的话言之有理,我怎敢不去做?”梳头太监又说:“如果陛下一定要裁减皇宫中的人,那么就请陛下从老奴我开始吧!”很显然,梳头太监之所以敢这样说话,是因为仁宗皇帝对他青睐有加,不然,即使是借给他一个胆子,他也不敢这样放肆地说话,因为这分明是在将仁宗的军。

听了梳头太监那番不合时宜而且是有恃无恐的话,仁宗皇帝勃然作色,他立刻意识到,这就是宦官乱政的开始,他所仗恃的,不过是我喜欢他。而古往今来,每一个宦官的干扰朝政,都是因为皇帝姑息养奸造成的,如果能防患于未然,那么,一个小小的宦官,又怎么能掀起滔天巨浪?以今天的情形而言,如果我对梳头太监的放肆的言论听之任之,那么,我先前的一切努力都将付之东流,今后,他不知会做出多少无法无天的事来。为了杜绝宦官干扰朝政的路,使天下宦官不敢轻言朝政,今天,我必须忍痛割爱,拿我所宠爱的梳头太监开刀,杀鸡给猴看,让所有宦官不敢轻言朝政。

想到这里,仁宗皇帝一咬牙,就从太师椅上站了起来,并立即传召了宫中的管事人员和掌管后宫花名簿的人。于是,仁宗皇帝就在后花园中决定所要裁减的人数,过了很长时间,仁宗又下了一道圣旨,规定从某人以下三十人立刻放出宫去。其中就有专门负责给仁宗梳头的那名太监,还有虽然没有什么名分,却宠夺后宫的尚氏、杨氏等。做完这些工作后,已到了晚餐时分,但是,仁宗却没有去进晚餐,而是坐在那里静等各有关人员复命。直到各部门都圆满完成任务后,仁宗才开始用晚餐。

吃完晚饭后,在用茶的那段时间里,皇后问道:“专门管陛下梳头的太监是您最中意的人,为什么把他作为第一个该裁退的人送出宫去?”仁宗说:“不错,在整个皇宫的太监中,我最喜欢他。但是,他不知自重,忘记了自己的身份,竟敢劝我拒绝群臣利国利民的建议,这样的人怎么能留在身边?”皇后听了,深有感触,她对身边的宫女们说:“不要多说话,更不要干预后宫以外的事,因为皇上不允许。你们没看到为皇上梳头的那名太监的下场吗?”就这样,仁宗皇帝舍弃了一个心爱的太监,就使整个皇宫中的太监们再也不敢轻言国事,从而,有效地防止了宦官专权现象的发生。

宋仁宗与郭皇后的恩怨寻踪

皇后为何误打了皇帝

仁宗十三岁登上皇帝宝座,两年之后,册立郭氏为皇后。仁宗贵为皇帝,这场婚姻却并不美满。原来,在为仁宗选皇后时,四川一个姓王的女子,姿色绝好,被送到京城选美。选皇后是大事,仁宗当然在心,可刘太后看了王氏以后,觉得太妖艳了。少年夫妻,控制不住情欲,这样的皇后,不利于少年皇帝的发育成长,太后不同意立王氏为皇后。但太后又认为这样漂亮的女子不多,就把王氏嫁给了自己娘家侄子,然后立郭氏为皇后。正因为这样,郭皇后虽为六宫之主,却得不到仁宗的宠爱。

郭皇后仗着有太后这个靠山,心高气盛,也没有想法儿去改善同仁宗的关系。皇后还有个毛病,忌妒心很强,不让宫中美女同皇上亲近。刘太后去世之后,仁宗没有了限制,这才遍阅后宫,细选娇娘。尚美人和杨美人,不仅容貌娇好,更会撒娇逗情,很快大为仁宗所宠幸。看到两个美人老是和仁宗缠在一起,皇后别提多恼怒了。对于皇上,郭后不敢说什么。尚、杨二氏,她却实在不能容忍,常常摆出皇后的威势,责备两位美人。无奈尚、杨二氏仗着皇上的宠幸,并不十分把郭后放在眼里,有时还敢顶撞几句。

一天,两位美人正在和仁宗嬉戏,不防皇后突然进来。郭后一脸怒气,训斥美人在皇上面前太不庄重。尚美人不仅不收敛,竟然反唇相讥。郭后心想,皇后的威势日渐下降,今后还有我的日子过吗,一定要好好教训这两个狐狸精。她一怒之下,举手就向尚美人的脸上抽去。仁宗知道尚美人胆子再大,也不敢向皇后还手,就赶快趋步向前,来庇护尚美人。皇后没防到皇上这一着,出手又急,缩不回来,竟然一掌扇在仁宗脖子上。

对于皇帝,哪个敢碰一下!这次竟然挨了一巴掌,仁宗当然十分恼怒,从此产生了废掉郭皇后的念头。内侍阎文应早就对皇后不满,乘机劝仁宗早下废后的决心。他说:“陛下让执政大臣看看脖颈上的手痕,这样的事还得了吗?”宰相吕夷简早就和皇后有矛盾。还是刘太后刚去世时,吕夷简向仁宗上了一封奏疏,提出八条建议。仁宗很赏识吕夷简的建议,把他作为心腹大臣,仁宗刚刚亲政,担心过去和太后关系亲密的大臣,对自己不忠,就同吕夷简商量,要罢掉那些大臣的官职。回宫之后,仁宗无意中把同吕夷简商量的事情告诉了郭皇后。皇后说:“吕夷简何尝不是事事听太后的?只不过他善于察言观色,有机巧应变的本领罢了。”这一句话不当紧,吕夷简宰相的官职就被罢免了。本来皇上同自己商量要罢别人的官,为什么突然自己的官也被罢了呢?吕夷简百思不得其解,就请和自己关系很深的内侍阎文应了解内情,这才知道事情坏在郭后。后来吕夷简再次当上宰相,一直想找机会报复。现在郭后打了皇上,正可出一口恶气,于是他也劝仁宗废掉郭皇后。

废除皇后,不是皇上的私事,而是国家的大变故,仁宗一时还拿不定主意。吕夷简进一步鼓动仁宗说:“东汉光武帝,那可是个英明的君主。他的皇后只因为有些怨气,就被废掉了。手扇陛下的脖颈,情况就更严重多了!”和吕夷简关系很深的范讽也劝仁宗道:“皇后立了九年也没有为陛下生个儿子,加上这档子事儿,真是该废。”这样仁宗才下了决心。

废后风波

明道二年(1O33年)十二月,仁宗下诏说:“皇后因为没有儿子,愿意离开后宫修道,特封为净妃、玉京冲妙先师,赐名清悟,居住长宁宫。”吕夷简估计这个诏书一下,谏官和群臣一定会出来规劝仁宗,就事先交待有关部门不得接受谏官和其他大臣的奏疏。因为有这一番部署,诏书颁下以后,规劝仁宗的奏章一份也送不进来。

谏官孔道辅无可奈何,就率领范仲淹、孙祖德等十人前往垂拱殿,跪在门口上奏道:“皇后是一国之母,不能轻易废掉。请皇上召见我们,让我们把意见说完。”可是,内侍关了殿门,不给他们往里面传。孔道辅用力扣动门环,大声说道:“皇后被废,使圣上落下坏名声,像这样的大事,为什么不让谏官说话呢!”过了一会儿,仁宗传诏出来说:“你们到中书省去见吕夷简,他会告诉你们为什么皇后应当废掉。”

孔道辅一行气哼哼地走到中书省,质问吕夷简说:“大臣对于皇上和皇后,就像儿子对待父母一样。父母不和,应该规劝,怎么能顺着父亲把母亲赶出去呢?”吕夷简答道:“废掉皇后,前朝已有先例,有什么不可呢?”孔道辅和范仲淹反驳说:“为人臣的应当引导君主学尧舜,怎能效法汉、唐失德废后呢?你不过引东汉光武帝废掉皇后去劝皇上,这正是光武帝失德之处,何足效法?”其他大臣也一齐质问吕夷简,七嘴八舌,驳得他无话可说。只见吕夷简站起来向大家拱一拱手,说道:“请诸君自己去见皇上陈述高见吧。”双方僵持到这地步,再争下去也不会有结果,孔道辅和范仲淹等只好各自回府,相约明天朝会时留下百官同吕夷简当着皇上的面争辩。

吕夷简料到这些大臣不会罢休,立即上奏仁宗道:“谏官串通一气跪在殿门口请求召见,这是太平盛世不应有的事情,应该把他们赶出朝廷,以示惩戒。”第二天,孔道辅等走到半路,就听到仁宗下诏,把孔道辅贬到泰州(今江苏泰州)做知府,范仲淹贬到睦州(今浙江淳安)做知府,孙祖德等各罚铜二十斤。诏书还说:“谏官、御史,从今以后不许串通起来请求召见,以免惊动内外。”

尽管这样,朝廷内外仍然有人反对废掉皇后。大臣富弼上疏说:“本朝自太祖、太宗、真宗三朝没有废后的事。陛下为人子孙,不能守祖宗之训,随便废掉皇后,治家尚且不合规范,怎么能把国家治好?范仲淹身为谏官,极力劝谏,是他的职责,陛下为什么加罪?假设所谏不妥,也要原谅,以招谏诤。何况范仲淹所谏,是说出了大家的话,陛下从私愤出发,不顾公义,以至取笑四方,实在失算……百姓之家要休妻,也须得到父母允许。陛下废后,不告宗庙,是不敬父母。陛下这一件事犯了两个错误:废无罪之皇后,一也;逐迫忠臣,二也。这两项,都是太平盛世所不应有的,臣实在痛惜!”最后富弼说:“如果一定要废掉皇后,至少要追还仲淹,仍让他作谏官,两过减一,这样谏路不绝,才是社稷之福。”仁宗没有接受富弼等人的意见,不过也没有处罚他们。

宋仁宗与郭皇后两地情思

郭皇后被废之后,尚美人、杨美人更加无所忌惮,天天夜里侍寝仁宗,调笑嬉戏,无所不至其极。没有多久,把仁宗弄得神乏形疲,日见羸弱,常常不能按时上朝,议事时也无精打采。看见这个样子,群臣个个忧惧,可谁也不敢出来劝戒。又过了些时,仁宗因色成病,惊动了杨太后。太后看到仁宗脸色枯黄,瘦得皮包骨头,心中已料到几分,再追问仁宗身边的内侍,一切都明白了。杨太后本来不太管仁宗的事,但到了这个地步,不得不当机立断,立即传下懿旨,命阎文应把尚、杨二氏押出宫去。仁宗虽然舍不得,但是,一则身体的确被搞垮了,二则太后发话,不便违背。第二天,仁宗下诏:“美人尚氏为道士,赐居洞真宫;杨氏另外安置,净妃郭氏出居瑶华宫。”

当年仁宗是在一怒之下,又受到吕夷简、阎文应的鼓动,废掉了郭后的。后来想到夫妻九年,自己也有对不住郭后的地方。尚、杨二美人那样放肆,不把皇后放在眼里,皇后怎能不生气。至于脖颈挨打,完全不是皇后有心。因为这件事,就那么决绝地对待皇后,实在太过分了。特别是尚、杨出宫之后,不由得常常想到郭后的好处,越来越觉得心中有愧。于是他几次派内侍到瑶华宫问候郭后,后来又赐郭后诗词。郭后看到仁宗赐给的诗词,回想往事,无限伤感,提起笔来,和诗酬答。仁宗看郭后的诗词凄婉,更加后悔,几次秘密派人去接郭后回宫,郭氏是做过多年皇后的人,很顾忌面子,不愿秘密回宫。她对仁宗派来的人说:“若再召我回宫,必须按照礼仪,百官排班,举行册立皇后的大礼才行。”那样做,郭后是能挽回面子,但仁宗的面子往哪里放呢?就这样,帝后一直没能见面。

看到这种情形,阎文应感到大事不好,焦急万分。试想,万一仁宗回心转意,复立郭氏为皇后,皇后能不报复自己嘛!一天,仁宗得到消息,说郭后身体不适,就让阎文应带领太医前去诊视。郭后吃了太医开的药,并不见好,过了几天,突然去世。郭后一死,仁宗更感到对不起她,下诏追复郭氏为皇后,以皇后的礼仪办理了丧事。

郭后之死,很多大臣怀疑是阎文应作了手脚。可是,如此大事,没有抓到确实证据,也不便说什么。这时调到开封府做行政长官的范仲淹,劾奏阎文应的罪状,请仁宗按律治罪。仁宗对阎文应本来就有些怀疑,看到范仲淹的奏疏,立即下诏把阎文应驱逐到岭南。

曹太后听政不贪权位

嘉祐八年(公元1O63年),五十四岁的仁宗皇帝已届西山日薄。他自幼身体孱弱,后又纵欲过度(先是好色,后急于“播种”,故后宫多宠),以至未老先衰。到二月,眼看他一病不起,可立储之事,尚未落实。

早些年,仁宗曾听从曹皇后的建议,将四岁的堂侄宗实领进皇宫抚育,以作立储之打算。但是他不甘心让皇位传给旁支,总巴望后宫妃嫔能为他生一个皇子。偏偏天公不作美,曹后以下诸妃嫔,不是生不出皇子,就是生而早夭。

因此,急坏了一班大臣。宰相韩琦、枢密使曾公亮、参知政事欧阳修等一再进言,要仁宗早早考虑立储大事。仁宗这才打定主意,宣召正在淮王府为父亲守孝的宗实立即进宫。

这一年,宗实已经二十九岁了。听说皇帝宣召,他不肯受命,他对家里人说:“我不敢要此福分,倒是想避祸呢!”可是仁宗屡屡传要他进宫,他不敢违命,临行时对家人说:“好好看着家,待皇上有了嫡嗣,我立即回来!”

三月初的一天晚上,仁宗驾崩。曹皇后命人将宫门锁上,钥匙收在身边。等到天亮,立即召宗实(此时已改名为赵曙)进宫,并把韩琦、欧阳修等人一并召入,就在仁宗的遗体旁宣读传位遗诏。赵曙一听,惊惶失措地说:“我不要做皇帝!”立即返身要走,被韩琦等拦腰抱住,按在御座上。于是赵曙被迫即位,史称宋英宗。曹氏被尊为皇太后。

谁知赵曙刚做皇帝就得了一种暴病,类似痴狂,“虽号呼狂走,不能成礼”,无法处理朝政。韩琦等主张由太后“权同处分军国事”,曹太后勉强同意,就在内东门小殿垂帘听政。曹太后处事,总是援引经史为依据,遇有疑难,就让相臣们去议决,从不把自己意思强加于人。她也有很强的办事能力,每天处理奏章几十件,能一一记住纲要。她对自己的亲戚,或是宫内侍从左右,丝毫不肯徇情。为此,宫廷上下对她肃然起敬。

女人临朝,在一些顽固派大臣眼里,总是“牝鸡司晨”,不管她出于公心,也不管她实际上比英宗更有水平。不久,司马光就上书教育曹太后说:“不要学真宗的刘皇后,作为妇人,丈夫的家同父母的家是一样的。何况身为后妃,本与国家休戚相关,赵宋安则百姓安,则曹氏亦安,可世世长享富贵。希望你等皇帝圣体安康之后,赶快还政于他,自己则可退居长乐宫,坐享天下之乐。”

英宗即位的第二年,即治平二年(公元1O65年)四月,册立嫡妃高氏为皇后。高氏是曹太后胞姐之女,从小被收养在皇宫,与英宗同年,两人青梅竹马。仁宗在世时见宫中一对童男玉女,很是可爱,对曹皇后说:“将来让他们配成一对吧!”长大后,便让他俩成了婚。英宗即位时,高氏已生下三子一女。高氏册为皇后,与太后的关系亲如母女一般。

这样看来,英宗同曹太后的关系应是十分融洽亲近的了。谁知到这一年六月,英宗病情又重了,以后时好时坏,举动乖张暴戾,动辄踢打太监,甚至对曹太后无礼。这情形被内部知(宦官的头目)任守忠看在眼里,便想挑拨英宗和曹太后之间的关系。这人居心阴险,巴望曹太后废掉较为明智的英宗,改立其他庸弱之君,好让自己揽权。于是,他在两宫之间积极离间是非。日子一久,不信也得信,由疑生怨,由怨生愤,关系越来越坏。这下子又急坏了一班大臣,纷纷上书调解,可是总不见效。

一天,韩琦偕欧阳修一起入宫去见太后,曹太后伤心地说起英宗的喜怒变态。韩琦劝慰道,“皇上身体欠安,举动失常,想必病愈后不致如此。太后是皇上的母亲,难道做母亲的就不肯原谅儿子吗?”

太后听了这话,心中更加难过,心想:皇帝毕竟不是我的亲生儿子,才会如此。想着想着,就又流下泪来。欧阳修劝道:

“太后侍奉先皇几十年,仁德温淑,天下共知。从前张贵人恃宠而骄,太后尚能处之泰然,如今母子之间,难道不能相容吗?”

太后这才渐渐收住眼泪。两人继续展开攻心战。欧阳修接着说:“先皇在位日久,天下共心。今日太后虽是贤明,究竟是一妇人,臣等若非先皇所托,谁肯一心辅佐呢?”

韩琦又进逼一步:“臣等在外,宫中之事无法详知,若皇上有什么闪失,太后也是不能推御责任的!”这话意在逼迫太后,要重视搞好两宫间的关系。

太后一听这话,有些着急,说:“这话从哪里说起,我心里也是愁得慌呢!”

韩琦和欧阳修连忙叩头说:“太后仁慈,臣等素来钦佩,只是希望您能善始善终。”

几天以后,韩琦单独去见英宗。请过安,君臣略略交谈了几句,英宗叹息道:“太后待朕,未免寡情。”看他的心情,好像也在为着同太后的关系发愁。

韩琦乘机进言道:“父慈子孝,此为常理,不足称道;但父母不慈,子仍尽孝,才能流芳千古。臣恐怕陛下尚有不尽孝道之处。为人子者,岂可抓住父母的缺点不放呢?”

英宗听了,心中似乎有所触动。韩琦也就不再多说了。

过了一段时间,看看英宗的病好多了,韩琦指示翰林学士刘敞去向英宗讲解《史记》,说了一番尧舜如何因仁孝而得人心的道理,使英宗渐渐回心转意。

一天,英宗主动去向曹太后请安,说自己病中昏乱,得罪母后,请求母后原谅。曹太后十分欣慰,对他说道:

“病中之事,不必多计较了,只要以后我们母子能和睦相处,我高兴都来不及呢。想皇儿四岁入宫,我日夜尽心,把你抚养长大,正是为了今天。难道我会有什么其它心思吗?”说到这里,又流下泪来。

英宗听了,也大为感动,泪流满面地回答道:“母后待儿恩重如山,儿若再忤慈命,不配为人,何能治国治天下?”

太后站起身来,亲手把跪着的英宗扶起。于是,母子和好如初。

第二年夏天,英宗的病基本上好了,处理政事,很有头绪。韩琦等便想提请太后撤帘归政,但是又怕曹太后不愿意,考虑再三之后,就去试探曹太后。见了太后,韩琦叩头说道:

“皇上已亲自处理朝政,井井有条,况又有太后辅政,国事毋庸担心。臣年迈力衰,不堪重任,还是告老退休了吧!”

曹太后一听,大吃一惊,忙说道:“朝廷大事,全靠相国,怎么可以退休回乡呢?还不如让我退居深宫吧!”

韩琦乘机进言:“汉朝的马、邓太后,可算是一代贤后,也不免贪恋权势。今太后盛德,非马、邓诸后所能及,但不知太后何时撤帘归政?”

曹太后说:“我并不喜欢干预朝政,只是因为从前皇上有病,不得已而为之。如今要撤帘就可撤帘,何必另选日子呢?”

韩琦听了十分高兴,大声说道:“太后有旨,今日撤帘,銮仪司还不遵行!”

当下,銮仪司走上殿,把珠帘撤下。曹太后匆匆转入屏风后面。

英宗在位仅四年,死后由长子赵顼即位,即宋神宗。曹太后被尊为太皇太后。

曹后十九岁入宫,居后位四十五年。死后谥号“慈圣光献皇后”,与仁宗合葬永昭陵。

同类推荐
  • 华盛顿传

    华盛顿传

    乔治·华盛顿的重要地位在美国历史上是任何人都无法超越的。他是第一位由选举产生的总统,在连任两届之后,他自行引退,并两次谢绝连任,开创了总统任期不超过两届的典范,弥补了美国宪法的严重缺陷,为人类结束终身制、消除个人独裁的隐患提供了一个弥足珍贵的惯例,以及表现出的伟大政治家的典范性品格;美国今日的强大和富庶,端赖于此。在美国独立战争中,他被委任为大陆军总司令。为美国独立和统一立下了赫赫战功,是美国的开国元勋。回顾两百多年的美国总统史,我们也会发现,没有一位总统在位期间拥有的个人威望能够超过华盛顿。
  • 九华济公传:大兴和尚传奇

    九华济公传:大兴和尚传奇

    《九华济公传:大兴和尚传奇》讲述的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尊肉身菩萨——九华山双溪寺大兴和尚的传奇人生。大兴和尚因其一生中种种看似不可思议的神奇而被世人称为“九华济公”。作品以“庚子赔款”到改革开放的百年人生为背景,以大兴和尚在抗战时期杀敌救民以及他行孝感动他人、行善劝化众生,以其独特的医技治病救入等一系列事件为主线,生动地刻画出大兴和尚普通而传奇的形象;并以大兴和尚“好人好自己,坏人坏自己”、“牛只需一把草就够了”等经典语录来化导世间、抑恶扬善。
  • 大艺术家的审美故事

    大艺术家的审美故事

    艺术可以再现历史,概括生活,表现人类的内心世界。艺术是人类精神的集中、高度的反映。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出现了许多伟大的文学家、艺术家,达·芬奇便是这一时期伟大的艺术家和哲学家。达·芬奇的艺术之手,着重描绘人类的精神领域,著名的壁画《最后的晚餐》和肖像《蒙娜丽莎》是世界绘画史上的传世之作。
  • 孙中山全传

    孙中山全传

    本书以民国时期的风云人物以及他们的奇闻轶事贯穿始终,从一个崭新的历史角度勾勒出了民国时期各种人物的众生百态。既而,使读者们能够从宏观的角度去认识和发觉那个动荡的年代的社会现实,同时也能从微观角度去分析风云变幻的社会本质。本书分别详细的介绍了袁世凯、阎锡山、张作霖、毛人凤、黄金荣、孙中山、蒋介石等等一系列民国历史人物,再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变局,于是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在混乱中闪亮登场。无论在历史角度或者人物刻画方面,本书都做到了言辞鲜明,语意深远,从而引导人们去了解和认识一个逝去不久的风云年代。
  • 唐生智评传

    唐生智评传

    本书共分十章,包括:家事渊源军校岁月、逐鹿湘省崭露头角、北伐前锋两湖主帅、支持工农拱卫武汉、军阀混战两度下野、力主抗日率守南京、倾力办学大胆改革、弃蒋拥共和平救湘、风雨同舟情笃志坚等。
热门推荐
  • 消费力经济学

    消费力经济学

    长期以来,我们的经济学中,研究生产力问题较多,但很少研究消费力问题。生产力问题当然很重要,应该加强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很多学者致力于生产力经济学的研究,国家以及一些省市还成立了生产力经济学会,对生产力经济问题进行理论和实践的研讨,这些都是很好的。但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开始感到消费力和生产力是相对应的,关系非常密切。不重视消费力,不发展消费力,生产力也难以顺利运转,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会受到制约。
  • 佛说消除一切灾障宝髻陀罗尼经

    佛说消除一切灾障宝髻陀罗尼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守护甜心之心中的仇恨

    守护甜心之心中的仇恨

    亚梦被守护者背叛,进行复仇。发现自己的真实身份
  • 逆世法则

    逆世法则

    武之巅,掌乾坤,逆轮回。一小千世界,窃天机,淬肉身。二中千世界,掌生死,逆轮回。三千大千世界,破乾坤,逆世界。……喜欢本书的朋友可以使用QQ登录收藏加入书架哦!
  • 银河英雄记

    银河英雄记

    银河历元年,高等精灵和黄金泰坦的第三次位面战争在仙女座展开,刚刚征服了猎户座,前往仙女座开拓的人类科技文明第一次接触到了银河系中的其他智慧生命。
  • 废材倾天下

    废材倾天下

    顶级杀手一夕成了废材还有一副妖魔相,遇一妖孽竟束手无策,姐还不信了收拾不了你!只是这妖孽咋越看越脸熟呢,到底哪见过?
  • 巫师,起源

    巫师,起源

    在这里,有一个巫师的国度。这里一共存在五种大的生物类别:精灵,兽人,人类,矮人,地精,虽然过去爆发过很多战争,但他们和平相处。这里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但是国家整体欣欣向荣,他们站在资本主义的大门前,只差临门一脚。主角将会在这个世界中不断地旅行,为您慢慢的呈现一个世界。升级淡化,打斗很少,想看这些的点叉吧。。。
  • 闪婚成爱

    闪婚成爱

    四年前她被初恋抛弃跑去美国躲了起来。四年后回国她已秘密闪婚。而结婚对象,却是个大她10岁的大叔级人物。初恋的订婚礼,她的神秘丈夫配合她演的如胶似漆,恩爱无双。她却说:“陆先生,不要忘了我们的约定。”对面的陆先生眉头微挑:“约定?那谁允许你用陆太太的身份去勾、引别的男人了!”【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家教之我是门外顾问

    家教之我是门外顾问

    一个废柴中学生一不小心穿越到家庭教师的世界里,以前是废柴现在我可要翻身了!!!家教的世界由我来大闹一场
  • 幸福的草垛

    幸福的草垛

    郑超文章结集出版似乎是水到渠成的事。从文学青年写到文学中年,她默默无求地执着了这么多年,那是发自内心的对文字的真爱。所以,她会把个人的终身大事与文学联姻。当年,郑超与老公姬华彼此拿着一本杂志作为联络暗号在新华书店门口碰面,郑超对姬华显然是带着欣赏的,因为她已经读了不少他写的小说。在那个年代,文学仍是恋爱的杀手锏,郑超就这样义无反顾地把自己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