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870800000028

第28章 五

阅读《红楼梦》经常会遇到一些疑惑不解的问题,其中,有些问题是当下传统习俗、社会制度与读者所处时代差别所致,有些问题是作者创作时故意或者考虑不周所致。正确认知和深刻辨析问题的真假虚实,对深刻解读文本、挖掘文本的原有韵味具有重要意义。

疑点之一:贾雨村在林如海家做家庭教师一年多,从来没有见过林黛玉的母亲。贾雨村在林如海家中做家庭教师一年有余,有一个问题令他疑惑不解,那就是林黛玉每读到“敏”字时都念做“密”;每写“敏”字时,不是多一笔,就是少一笔,总是写错。后来遇见了旧友冷子兴,探寻到林黛玉的母亲名贾敏,于是明白了林黛玉读错、写错“敏”字的根由。同时说道“我这女学生言语举止另是一样,不与近日女子相同,度其母必不凡,方得其女。”读者不免产生疑问:贾雨村在林如海家中做教师一年多,若说不知黛玉母亲的名字是可信的。因为在古代,许多女子没有名字,嫁人之后便在夫姓之后加“氏”字,“某某氏”就成了众多已婚女子的名字。书宦之家的女子虽然有名字,但很少被他人所知晓。未出阁之前,深锁闺阁之中,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只与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来往。亲朋好友来访,与异性要实行回避,只与同性厮见;嫁人之后,同样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在家相夫教子。她们的名字只能在极小的范围内传叫,外人不大能知晓也就不足为奇了。再者,作为一个曾经任过知府、现在做人家女儿教师的贾雨村,其学养、身份都不允许他有意或无意探问女主人的名字。因此,在林府任教一年多不知道女主人的名字是正常的,也是合乎礼规的。

令读者不解的是,贾雨村在林府那么长时间,难道一次也没有见过林黛玉的母亲吗?如果见过,怎么又能说“度其母必不凡”呢?这个问题如果以当下人的思维方式来思考,肯定是想不通的。《红楼梦》所写的事情是清朝的事情,那个时候中国还处在封建社会,“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在人们的头脑中还根深蒂固。在家庭中,女主人管理家庭内部,男主人掌管家庭外部。如果女主人有事要告知账房、库房、学堂等,女主人将话吩咐给管事的女人或丫环,再由她们传给相关人员办理。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贾琏和王熙凤,他们一个管理荣府内部女人们的吃穿用度和月例,一个管理荣府除女人们之外的所有工作,包括账房、银库房、粮库房等。哪个王妃生日要送礼,什么规格,准备什么东西,王熙凤就要告诉丈夫贾琏,由贾琏吩咐相关人员准备;或者王熙凤吩咐管事的女人或丫环,由她们告知外面管事的男人准备。女主人是不亲自到外面吩咐事情的。因此,外面的人也就没有机会见到女主人。因此,贾雨村在林府一年多时间,没有见到林黛玉母亲的真容,是真实的、可信的。

读者联系第四十八回薛姨妈隔着窗子与张德辉谈话的情节,就容易理解贾雨村未能见到林黛玉母亲的问题了。薛蟠要跟张德辉贩运货物,薛姨妈不放心,便把张德辉找来,在书房备下酒菜,由薛蟠陪饮,薛姨妈在后廊下,隔着窗子对张德辉千叮咛万嘱咐。试想,张德辉是自幼在薛家的老伙计,且他已是60岁的老人,薛姨妈与之谈话还只能隔着窗子。可见,当下男女有别的限制是多么严格。由此可知,贾雨村在林如海家做家庭教师一年多,从未见过黛玉的母亲,是可信的。

疑点之二:车是拉着走还是抬着走。第三回林黛玉拜见过外祖母后,又跟随邢夫人去拜见大舅舅贾赦,文本写道:

出了垂花门,早有众小厮们拉过一辆翠幄青紬车,邢夫人携了黛玉,坐在上面,众婆子们放下车帘,方命小厮们抬起,拉至宽处,方驾上驯骡,亦出了西角门,往东过荣府正门,便入一黑油大门中,至仪门前方下来。

这段话颇令人费解。整体看来,邢夫人和林黛玉坐的是车,文本中也明确说是青车。而且从“拉”、“放下车帘”、“拉至宽处”、“驾上驯骡”等动作行为来看,也的确是车。但中间又有“方命小厮们抬起”之句,这就令人十分不解,车又如何能抬呢?仅从“方命小厮们抬起”之句看,这似乎是轿子。难道邢夫人和林黛玉坐的是车轿“两栖”交通工具?笔者认为这是曹雪芹先生笔误。前面说“早有众小厮们拉过一辆翠幄青车”,车是确定无疑了,是“拉”过来的,不是“抬”过来的。古代的车都有很大的木轮子,车体很高,上下很不方便。为了让主人上下车方便,就准备了一条供主人上下车踩踏的长板凳,板凳平时放在赶车人身后。两个高大的木轮子,再加上车体自身的重量,应该是很重的。这样推理起来,抬着车走是不大可能的。这是其一。其二,刚说过“方命小厮们‘抬起’,”接着下句就是“‘拉至’宽处,方驾上驯骡”。这两句前后也是矛盾的,如果是“抬起”的话,应该是“抬至”宽处,方驾上驯骡,而不应该是“拉至”宽处,方驾上驯骡。其三,前面明确告知读者“众小厮们‘拉’过一辆翠幄青车”。这辆车是小厮们“拉”过来,准备邢夫人用的。进来的时候,车是“拉”过来的,同一辆车,为什么出去的时候,却要“抬”走?本来是可以轻松“拉”走的事情,为什么却要费死劲“抬”走?从当时的语境看,“抬起”是错误的,“抬”应该是“拉”的笔误,“起”应该是“走”的笔误。这无论是从字形上,还是从意义上,都是成立的。

疑点之三:王夫人坐在何处。

见王夫人和林黛玉来了,才安放桌椅,准备开饭。李纨捧饭,王熙凤按箸,王夫人进羹。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熙凤忙拉了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子上坐了,黛玉十分推让。贾母笑道:“你舅母你嫂子们不在这里吃饭。你是客,原应如此坐的。”黛玉方告了座,坐了。贾母命王夫人坐了。迎春姊妹三个告了座方上来。迎春便坐右手第一,探春左第二,惜春右第二。(第三回)

贾母是老祖宗,理所当然坐在主位之上,黛玉是客人,理应坐在左边第一张椅子上,这是次于贾母座位的二号座位,迎春在三姐妹中年龄最长,坐在右手第一张椅子上,探春年龄长于惜春、小于迎春,坐在左手第二张椅子上,惜春年龄最小,坐在右手第二张椅子上。就座位顺序来说,坐序井然,没有丝毫差错。但“贾母命王夫人坐了”这句话十分突兀,难以理解。前面叙说得非常清楚,总共五把椅子,五个人在这里吃饭,人与椅子一一对应。在林黛玉坐定之后,突然冒出来一句“贾母命王夫人坐了”的话语。王夫人是坐在饭桌席上,还是坐在饭桌旁的位置上?

按照文本所说,王夫人、李纨和王熙凤是不在贾母这里吃饭的。饭桌席上四把空椅子也刚好够黛玉、迎春、探春和惜春四姐妹坐,并且按照客人、主人年龄依次坐定。“贾母命王夫人坐了”这句话确实容易引起歧义。从语境来看,这是吃饭的时间、吃饭的地点,大家都围着桌子吃饭,贾母命王夫人坐,应该是坐在饭桌席上,同贾母等人一起吃饭。这与前面所说“你舅母你嫂子们不在这里吃饭”相矛盾,并且饭桌席上并没有空椅子的座位。所以,王夫人不可能坐在饭桌席上。

是不是贾母命她在饭桌旁的位置上坐了呢?从上下文语义来看,王夫人、李纨、王熙凤是伺候贾母吃饭的:李纨捧饭,王熙凤按箸,王夫人进羹。伺候贾母吃饭需站立在贾母身旁,贾母考虑到王夫人年龄已大,且黛玉又是王夫人的外甥女儿,迎春三姐妹是晚辈。王夫人站着伺候贾母用餐是应该的,但同桌用餐的还有黛玉、迎春等晚辈,王夫人站在饭桌旁伺候她们用餐不合礼数,所以“贾母命王夫人坐了”。王夫人不是坐在饭桌席上,而是坐在饭桌旁的某个位置。从礼节上来说是周全的,既可以说在伺候贾母用餐,只是没有直接捧饭端茶,而是有其儿媳妇李纨、侄媳妇王熙凤代行职责。王夫人在场,具有了象征、监管的意义。同时,对黛玉、迎春、探春、惜春来说,王夫人是长辈,她们不敢“劳驾”王夫人,禁受不起。所以王夫人以长辈的身份坐在那里,显示长辈的尊贵与威严。总之,“贾母命王夫人坐了”这句话不仅没有不合适之处,反而充分彰显出它的深刻内涵。

疑点之四:薛姨妈搬至潇湘馆是关爱黛玉还是监视黛玉。

老太妃甍逝,贾母、邢夫人、王夫人、王熙凤等人进宫入朝随祭,家中大小事务无人照管。贾母、王夫人不甚放心,便请薛姨妈进园照管。薛姨妈搬进园子,与谁住在一起便成了读者与评论者关注的焦点。按理说,薛姨妈进园来,与女儿宝钗住在一起十分方便,也最容被读者接受。可她为什么偏偏搬进了潇湘馆呢?于是便有人评说薛姨妈搬进潇湘馆是为了监视林黛玉,是为了寻找林黛玉不轨的证据,好向王夫人汇报,以便破坏林黛玉与贾宝玉的爱情,最终实现把自己的女儿薛宝钗嫁给贾宝玉的目的。《红楼梦》在叙说薛姨妈入园时写得非常清楚,无须对上述观点进行批驳。笔者认为,薛姨妈搬进潇湘馆是最合适不过的。理由如下:

从每个人居住房屋的空闲程度看,薛姨妈应该住进潇湘馆。宝钗的蘅芜苑有史湘云、香菱;李纨住的稻香村有薛宝琴,李婶与两个女儿李纹、李绮也隔三差五来住;迎春的缀锦楼有邢岫烟;探春的秋霜斋虽没有别人来住,但贾环、赵姨娘不时来聒噪;惜春的蓼风轩房屋狭小;黛玉的潇湘馆宽敞、又无别人,薛姨妈搬进居住,顺理成章。

从任务和情感方面看,薛姨妈应该住进潇湘馆。《红楼梦》特别写道:“贾母千叮咛万嘱咐托他照管林黛玉。”林黛玉体弱多病,怕风怕寒,稍有不慎,就会咳嗽不止。为了能够最大限度地照看好黛玉,完成贾母的嘱托,薛姨妈搬进潇湘馆,对黛玉进行全天候的照料,从饮食起居,穿衣着服,到姊妹玩耍言行,都在薛姨妈的视野范围之内,对林黛玉及姊妹们不恰当的言行进行禁约、规劝,避免不愉快的事情发生。薛姨妈搬进潇湘馆照料黛玉,是为了出色地完成贾母交给的任务,如果照料得好,黛玉高兴,贾母欢心,薛姨妈、王夫人脸上有光;即使有些疏漏,出现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薛姨妈自己问心无愧,贾母也无话可说。如果薛姨妈住在别处,即使尽心尽力照管黛玉,一旦有疏漏,出现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贾母心中不快,薛姨妈自己无言以对。如果薛姨妈入住蘅芜苑,即使她对林黛玉照顾再体贴再细致,林黛玉也会认为她还是对自己女儿薛宝钗亲近,她对别人的亲近只是应景而已。如果薛姨妈搬进迎春的缀锦楼、探春的秋霜斋、惜春的蓼风轩、李纨的稻香村的任何一处,都会在黛玉心中产生薛姨妈巴结、亲近亲戚的错误认知。

总之,只有搬进潇湘馆,和林黛玉住在一起,才能更好地照料林黛玉,完成贾母交给的照看好黛玉的任务,才能消除林黛玉心中的各种猜忌与不快。薛姨妈入住潇湘馆可谓明智之举。

疑点之五:林黛玉从傻大姐处获知宝玉娶亲的信息纯属荒唐。作者为了达到让林黛玉知晓宝玉娶亲的信息,促成体弱多病的她尽早离开人世,就必须塑造一个心眼儿不太够使的人,由她把这个信息传递给林黛玉。传递信息的这个人必须是女性,并且还得在贾母身边,唯有如此,她才能够对贾母等人商议宝玉的婚事略知一二,或者稍后时间,在准备婚礼的过程中,看出一些意思出来,或者听见其他丫环议论此事。因为只有女性才能够在园子里行走,才能将此事传递给林黛玉,如果不是女性,他的活动范围就被严格限定在了大观园之外,也就没有办法把这个信息传递给林黛玉。第二,这个人必须心眼儿不够用,有点憨傻。因为上层严令不准外传,更不准让林黛玉及其丫环知晓。聪明伶俐的丫环知道事情的严重性,也知道一旦走漏风声的严重后果。因此,思维正常的丫环,特别是在贾府经受熏陶的丫环,不可能也不敢将宝玉娶亲的消息传递给林黛玉。能够把宝玉娶亲的消息传递给林黛玉的人,只能是心眼儿不太够用、又有些憨傻的傻大姐。

这就产生了疑问,贾母为什么选一个憨傻的人来做粗使丫头?她有那么多精明能干、能说会道的年轻姑娘放着不用,偏偏选用一个心眼儿不太够用的人做丫头,这着实令人不解!可以肯定地说,贾母等人议论宝玉娶宝钗的事情,傻大姐肯定不在跟前,所以她不可能知晓宝玉要娶宝钗的信息。贾母、王夫人等曾严令保密,不准走漏风声。知道宝玉要娶宝钗的人没有几个,并且这些人都是有涵养、知轻重的人,她们不敢随便乱说,即使偶尔议论一下,也要在私密空间,确保无人的情况下,跟自己最好的姐妹说一说,绝不会公开议论。但凡有头脑的人,是不会跟傻大姐议论这件事的。因此,傻大姐知晓这件事的可能性极小,能够听说的那么详细,就更加不可能了。林黛玉从傻大姐处获知贾宝玉要娶薛宝钗的信息就显得荒唐!

疑点之六:林黛玉奶娘和丫环的年龄问题。第三回写道:“黛玉只带来了两个人来:一个是自幼奶娘王嬷嬷,一个是十岁的小丫头,亦是自幼随身的,名唤作雪雁。贾母见雪雁甚小,一团孩气,王嬷嬷又极老,料黛玉皆不遂心省力的,便将自己的一个二等丫头,名唤鹦哥者与了黛玉。”细细品味这段话,有诸多不合理之处:一是“自幼奶娘王嬷嬷,王嬷嬷又极老。”这话难以置信。林如海是前科探花,现为巡盐御史,祖上曾袭过列侯,直袭到林如海的父亲,共四代。按当时朝廷规定,世袭官位只能袭三代,林如海的父亲因皇上额外加恩,又世袭了一代。仅从这一点看,就充分说明林家与皇上的关系之密切,也显示出林家“钟鼎之家,书香之族”的根基。这样的家庭应该是富贵、豪华、气派的。黛玉的奶娘“又极老”显然与事实不符合。林黛玉自幼吃她的奶水长大,说明她刚刚生过孩子,并且乳汁丰富。此人应该年轻、貌美,说话办事干净利落,属于能说会道、极有眼色之人。否则,难以进入林府。在众多的奶娘人选中,为黛玉选择一个如意的奶娘,对地位、权势显赫的林府来说,不是一件难事。古代女子十五六岁结婚,二十岁之前就生子了,三十岁之前的妇女乳汁丰富,质量又好,同时又有喂养小孩的经验,是理想的奶娘之人选。如果女人三十多岁,生过多个小孩,这时乳汁质量开始下降,乳量也开始减少。像林如海这样的侯门之家,一定选择年轻、乳汁质量好、乳量大的妇女给宝贝女儿做奶娘的。况且,黛玉在进贾府时大约在七八岁左右,即使黛玉的奶娘三十岁时给黛玉做奶娘,跟随黛玉到贾府时至大也不过四十岁。四十岁的妇女怎么能说其“极老”呢?“极老”之人,从思维、行动上说,应该是思维迟钝,活动缓慢,臃肿不便的老人;从年龄上来说,应该在六十岁以上。按此推理,她给黛玉做奶娘时已经五十多岁。试想,这个年龄段的妇女生育能力严重下降,甚至不能生育,乳汁质量严重下降,乳量也剧减。林如海会选择这样的妇女给爱女黛玉做奶娘吗?说黛玉的奶娘“极老”,显然与林如海的家境、地位不相符。

再者,雪雁十岁,也是黛玉自幼随身的小丫环。这话也难以置信。黛玉七八岁,雪雁十岁。从文本语境来看,雪雁是自幼服侍黛玉的小丫环,那么,读者不禁要问,黛玉几岁时雪雁开始服侍她?如果黛玉三岁,那么雪雁也只有四五岁,一个四五岁的小姑娘,能伺候人吗?会伺候人吗?如果黛玉四五岁,那雪雁也只有七八岁。一个七八岁的小姑娘能否担当起伺候黛玉的重任?林如海府上如此显赫,丫头、婆子成群,林如海夫妇怎么会让一个小孩来伺候黛玉呢?如果说,雪雁是林如海夫妇买来陪黛玉“玩耍”的伴儿,那是可信的;说雪雁是自幼服侍黛玉的丫环,就难以令人信服了。问题主要出在雪雁的年龄“十岁”上,这是作者整体考虑欠缺所致。

疑点之七:林黛玉晚间孤身探望贾宝玉不现实。

林黛玉听见贾政叫了宝玉去了,一天没有回来,心中也替他忧虑,至晚饭后,闻听宝玉回来了,心里要找他问问是怎样了。一步步行来,见宝钗进了宝玉的院内去了,自己也便随后走了来。刚到了沁芳桥,只见各色水禽都在池中浴水……但见一个个文采炫耀,好看异常,因而站住看了一会,再往怡红院来,只见院门关着,黛玉便以手叩门。

谁知晴雯和碧月拌嘴,没好气,忽见宝钗来了,那晴雯正把气移在宝钗身上,正在院内抱怨说:“有事没事跑了来坐着,叫我们三更半夜不得睡觉。”忽听又有人叫门,晴雯越发动了气,也并不问是谁,便说道“都睡下了,明儿再来罢!”……(黛玉)越想越伤感起来,也不顾苍苔霜冷,花径风寒,独立墙角边花阴之下,悲悲戚戚呜咽起来。(第二十六回)

话说林黛玉正自悲泣,忽听院门响处,只见宝钗出来了,宝玉袭人一群人送了出来……自觉无味,方转身回来无精打采卸了残妆。(第二十七回)

林黛玉对贾政急匆匆叫走宝玉一整天,牵肠挂肚。晚饭后,听说贾宝玉回来了,她要亲自去怡红院问一问情况,以便让纠结的心情放松。第二十六回、二十七回文字的叙述,表面看来没有漏洞,但经不起斟酌、推敲。林黛玉来怡红院的时间是晚饭之后,虽说这是四月底的时节,天黑的晚,但毕竟是晚上了,出门不可能不带一个丫头,更何况林黛玉体弱多病,更需要丫环服侍照料。再者,林黛玉平时出门总是有丫头跟随,而这次晚上来怡红院,突然出现黛玉孤身一人的情形,有悖常理。之所以出现上述情形,是作者一味追求薛宝钗在屋里与贾宝玉聊天,林黛玉被拒之门外而心酸、生气的情节,凸显林黛玉叩门声小力弱,只能在门外伤心、流泪;忽略了与情节不可割舍的林黛玉的地位、身体状况等相关元素。

如果有丫环跟随,就不需要黛玉亲自叫门。即使晴雯和碧月拌嘴,没有听出是林黛玉,丫头们也会高声喊叫:“是林姑娘,请开门!”难道晴雯还敢说“凭你是谁,二爷吩咐的,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的话吗?退一步讲,就是晴雯依然没有听出来是林黛玉,难道宝玉屋里那么多丫环,就没有一个人听出是林黛玉的丫环在叫门吗?

林黛玉来怡红院没有丫环跟随,难以令人置信。从上下语境看,林黛玉到怡红院的时间较晚,不然晴雯不会说“都睡下了,明儿再来罢”的话语。晴雯的话语暗含了此时已基本接近宝玉睡觉的时间,否则她不能说“都睡下了”的话。按通常的思维逻辑,贾宝玉睡觉的时间,也基本应该是黛玉睡觉的时间。即使我们相信林黛玉出门时没有带丫头,那么,林黛玉这么晚了没有回去,她的丫头肯定会来接黛玉的,绝不可能黛玉一人在外,丫头们在家不闻不问。如果是白天,丫头们不来接黛玉或许可以理解,但这是晚上,并且已到了睡觉的时间,丫头们应该伺候黛玉睡觉了,这时连林黛玉的影子都不见,丫头们不应该着急吗?从逻辑和情理上来说,丫环必须来接黛玉。

从以上分析看,曹雪芹在设计这一情节时,忽略了时间、人物的特殊身份等相关因素,忘记了必要的铺垫和基本常识,出现了不该出现的漏洞。

此外,《红楼梦》存在多处前后不接榫的现象,如第二十回、第二十一回、第三十八回史湘云都称林黛玉为“林姐姐”,与第二十二回史湘云叫林黛玉为“林妹妹”相矛盾;第二十八回王夫人称林黛玉为“大姑娘”显得突兀,除此之外,没有发现任何人称林黛玉为“大姑娘”,也没有找到称她为大姑娘的理由依据。这样前后矛盾、前后不接榫的例子还有多处,此处不一一赘述。

“注释1”何永康主编:《红楼梦研究》,苏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版,第179页。

“注释2”《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校本)》,团结出版社,2008年1月第5版,第265页。

“注释3”胡适等著:《名家正解红楼梦》,北京出版社,2007年1月版,第138页。

“注释4”俞平伯著:《俞平伯点评红楼梦》,团结出版社,2004年1月版,第23页。

“注释5”任少东:《王夫人与宝黛钗爱情婚姻悲剧》,《红楼梦学刊》,2007年第四期,第180页。

“注释6”胡适等著:《名家正解红楼梦》,北京出版社,2007年1月版,第153页。

“注释7”俞平伯著:《俞平伯点评红楼梦》,团结出版社,2004年1月版,第21页。

§§富贵孤寂的贾元春

——判词: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出照宫闱。

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曲词:

[恨无常]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把芳魂消耗。望家乡,路远山高。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啊,须要退步抽身早!

同类推荐
  • 我作为社会弃儿的一生

    我作为社会弃儿的一生

    本书是他对自己沸沸扬扬的一生的真实回顾坦率地记录了他的奋斗历程、官司内幕以及被土流社会所不齿的无奈。根据本书拍成的电影《人民反对拉里·弗林特》(又译《人民正确》在美国轰动一时再次成为大众争论的热点。
  • 世界十大文豪——歌德

    世界十大文豪——歌德

    歌德,1749年8月28日诞生在莱茵河畔的法兰克福市,1765年遵父命入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因对法律毫无兴趣,于是转向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的学习与研究,1768到1770年,他因病在家。之后转学斯特拉斯堡大学继续深造,1771年8月获得该校博士学位,1774年完成《少年维特之烦恼》,体现了“狂飙突进运动”的反叛精神,1832年3月22日病逝。
  • 十大华人企业家财富传奇

    十大华人企业家财富传奇

    本书通过介绍“爱国侨领”陈嘉庚、“亚洲糖王”郭鹤年、“银行界翘楚“郑鸿标、“农牧巨子”谢国民、“金融大王”陈弼臣等十位海外企业家的创业史、奋斗史、商业史,向读者展示了海外华商的经营智慧、商业战略。
  • 默克尔传:创造德国奇迹的女人

    默克尔传:创造德国奇迹的女人

    默克尔是一个谜。她在世界政坛呼风唤雨,举足轻重,但人们对她的过去、她的内心几乎一无所知。这个女人很少透露关于自己的信息。她在民主德国的过去,她突然迅速地攀上德国权力顶峰的内幕,一概讳莫如深。默克尔的人生经历和从政生涯如同一部悬疑电影。她总是出人意料地转变立场,在对手的阵营里猛冲,让人措手不及;她采取多种策略和战术,一次次赢得德国选民的信赖与支持;必要时,她会毫不犹豫地为权力而献身。本书是通往默克尔世界的一次旅行,为您解开德国“铁娘子”身上的斯芬克斯之谜……
  • 去礼远众——隋炀帝

    去礼远众——隋炀帝

    《去礼远众——隋炀帝》主要内容分为少年时光、功过是非等章节。隋炀帝杨广(569—618)是中国隋朝的第二代皇帝,公元604年—618年在位,年号“大业”,统治中国14年。
热门推荐
  • 豪门深深:我和上司宅一起

    豪门深深:我和上司宅一起

    傲娇幼稚,小气又没风度。秦臻以为,自己永远也不会喜欢上这么一个男人,但后来——“杨子萧,我肚子痛。”“哪里,哪里痛?”男人立马殷勤周到,又是熬汤又是暖腹。“小杨子,我要喝水。”“是,娘娘。”水杯立马递到手中,服务优质顶级。秦臻嘴角微扬,很好。于是她终于明白,原来这男人并不是天生的傲娇,只是需要慢慢调教漠的新文已开,穿越《庶手就擒:王爷跪下唱征服》,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 喑印

    喑印

    我不相信命,我不相信缘分,只是相信你......
  • 皇室伪天使

    皇室伪天使

    神秘的皇室公主,美丽的容貌,惊人的才智,一直在背后操纵着国家大事,却从未有人见过她真正的样子。直到有一天,国王拿着一叠资料,放在她面前,无情的命令着,口吻不容拒绝:“接近他们三个……”女孩儿一直保持淡淡的笑容,缓缓接过国王手中的资料,看着她父亲无情的背影,嘴角的笑染上了点点苦涩。如果可以选择,她宁愿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女孩儿,而不是皇室的……傀儡……微风拂过,掀起白色的资料:圣亚利贵族学院,黎皓然、蓝亦辰、言梓洛……
  • 叽哩咕噜传之轮回

    叽哩咕噜传之轮回

    一泪洗千年,百载轮回间。宿命萧几何?怕是生生怨。这个世界究竟怎么了?我得生活又究竟哪里错了?为什么我得幸福却全都沦为了笑柄。若干年后。我是谁,我得目的又是什么,站在了无数人趋之若鹜的巅峰,然而我为什么又总是觉得人生并不完全。我要去见他,也只有他能够给我答案。
  • 层林尽染

    层林尽染

    武媚娘遇见李治的时候是他的小妈,秦始皇遇见阿房的时候人家早嫁了人。程染遇见林烬的时间也不好,恰是在她一心一意喜欢着许彻的时候。命运总是极其诡谲。只是,程染确实觉得万幸。时光偷换,层林尽染,人复依然。
  • 兄弟对决

    兄弟对决

    兄弟是什么?爱人又是什么?当所谓的兄弟情与爱情碰撞谁会更胜一筹?张俊与陈浩是从小到大的铁杆兄弟,命运弄人他们的兄弟情却被爱情击中,他们会如何选择,他们还会成为好兄弟吗?直到许多年以后他们才知道什么才是爱情,什么才是真正的兄弟情。
  • 绝爱后宫:我知帝王心

    绝爱后宫:我知帝王心

    自十二岁起,我便知道我的人生一大半时光将注定在深宫中度过。十七岁的二皇子梓川被册封为太子。立储前,明媚的午后,梓川绽开和煦笑容说出那句每次见面都会说的话时,我并没有如每次那般嬉笑闹过,而是红透了一张脸,鼓起勇气轻轻“嗯”了一声,很快带着丫头跑开。“芫妹妹,等你长大了,嫁给我做王妃可好?”谁料事与愿违,梓川中毒而亡,我发誓找出暗害他之人。待五皇子梓逸登基,我与之并肩……
  • 青涩在爱你

    青涩在爱你

    四个怀着自己梦想的女孩儿,在最迷茫无知的年纪相遇,也在最青涩的季节长大,一路坎坷,相互扶持,最后登上友情、梦想和爱情的舞台。
  • 娇妻重生军少甜宠我

    娇妻重生军少甜宠我

    当夏灵沐再次醒来,回到了她10岁妈妈再婚的时候,她前世听信了最后把她活生生打死的好朋友,她便发誓:这一世,她不会再让那些欺骗她的人有机可乘,也不会去伤害妈妈和夏叔叔和家里宝贝她的人,她要成为这个世界的各业大亨,成为造福人们的人,而且,这一世我不会再让你为了我而死,叶涵轩,你就等着宠我吧!这是一个军文,宠文,甜文,甜掉牙的,而且女主附带空间哦!(自带娱乐圈文)
  • 买给总裁一辈子

    买给总裁一辈子

    母亲生病,男朋友劈腿,被羞辱…………自从遇见了他,生活就变得美好了,可能中间有一点小插曲或者是……男主有点霸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