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映堂
慈溪是四方移民聚居地。秦汉以后,外地移民陆续迁入。宋代,北人南迁激增。元明以后由于筑塘围垦和卫所屯兵,又有大量外地姓氏落户现境。慈溪婚俗大体以绍兴文化为根基,同时吸收了中原文化及部分其他外来文化的元素。
各地婚俗交汇慈溪,经过千百年的兼容磨合,逐渐形成了纷繁绚丽、别具一格的慈溪婚俗。
旧时婚嫁都由父母或长辈包办,本人不能作主,直至拜堂成亲,才相互见面。男女结婚,过程繁复,需经过“说媒”、“问卜”、“吃茶”、“过书”、“发聘”、“搬嫁妆”、“迎娶”、“婚礼”、“吵(闹)房”等程序,但都不外乎《礼记》“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之六礼。中原古婚俗盛行六礼,慈溪婚俗中至今仍有深深的印记。
20世纪80年代后,婚嫁程序简约,传统色彩淡化,旧时陋习不存,酒席操办之风盛行,靡费之习愈烈。随着社会急剧变革和中西文化的猛烈碰撞,进一步加快了慈溪传统婚俗流变,呈现出中西杂糅、新旧并陈的时代特征。
说媒
说媒,中原婚俗称提亲。旧时,男女十六岁以后就可托媒人说媒。男方首先挽媒人到女方说媒提亲。若女方对媒人所介绍的男方情况表示认可,男方即托媒人去女家索取庚帖,内容包括父亲姓名,女子在兄弟姐妹中的排行、出生年月、时辰八字等。亦有男女双方通过媒人相互交换庚帖。媒人一般由堕民嫂担任(绍兴婚俗),多为中老年妇女,俗称媒婆。间有男性媒人,俗称媒公或大媒先生。媒人平时比较关注小官人(未婚男子)和大姑娘(未婚女子),见有门当户对者,即主动上门游说。媒人先到男家试探着说:“我向某某小官人讨杯糖茶吃吃。”主人若有意,则泡糖茶招待,媒人递上媒条,内写“某某老爷令郎某某名某某岁大吉”字样,这就是六礼之“问名”。然后,男媒约女媒去女家。若女家有意,亦开出媒条,媒人即取出写着“茶仪”字样、装有钱币的红纸封筒送给女家,这就是“纳采”了。
新中国成立后,男女自由恋爱渐多,但大多仍靠介绍人(媒人)撮合。20世纪80年代后,男女恋爱提亲形式多样,大体有五种。一种是传统的“说媒”形式,由介绍人为男女方牵线搭桥,始终参与到结婚为止的联络调和全过程。第二种形式是自由恋爱,发展到婚嫁时,才请一位男女双方所信赖的人作为婚姻介绍人,俗称“搀媒人”。第三种形式是通过营业性的婚姻介绍所,未婚或再婚男女均可到婚介所登记择偶。第四种是网上恋爱,这种形式在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流行,之后一直盛行不衰。第五种形式由群众团体组织举办“青春有约”等婚恋活动,为大龄青年男女提供恋爱平台。
问卜
媒人索取双方庚帖后,向算命先生问卜男女能否相配。算命先生根据双方出生年、月、日、时与天干地支相配,四项共得八字。每一个字又分属金、木、水、火、土,即五行之一项,经过推算,力求五行相生,八字相合,这样才能相配,即所谓“纳吉”。
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期,问卜淡化或隐匿。20世纪80年代后,问卜又兴。青年人相爱后,对问卜不太在意,尤其文化素养较高者甚至对其反感。然传统家长一般都比较讲究。旧俗认为生肖不合不能相配,龙与虎、蛇与鼠要犯斗,鸡与狗、羊与鼠素不相和,虎羊相配会羊落虎口。双方年龄差距亦有讲究,相差6岁,称“六冲”,不宜婚配。“男大三沈万三,女大三屋要坍”,说明男大女3岁可以婚配,女大男3岁则不吉利了。但如今算命先生为了挣钱,往往会试探性地套话,与时俱进创新卜辞,如“女大一娇滴滴,女大两黄金长,女大三抱金砖;龙虎相遇,呼风唤雨;虎管羊门,一生太平;蛇鼠搭档,荒年勿慌;鼠羊搭对,子孙万代;卯兔戌狗古来有,龙鸡相配更长久;午马未羊寿命长,子鼠丑牛两兴旺;蛇兔相配必定富,丑牛亥猪喜洋洋”等等。既挣了钱,又成全了婚事,真是皆大欢喜。如今男女青年恋爱,重在感情,不为父母问卜的结果所左右。有的男女青年爱在网上算命问卜婚嫁,大多是玩玩而已,一笑了之。尽管青年人对问卜之俗不以为然,但不少家长仍把“纳吉”作为婚嫁的一个传统性礼节,明知无聊,也要“到到礼气”。
吃茶
通过问卜,若男女宜婚配,男家把合婚吉利的结论通过媒人告知女方。女方则由母亲、姑嫂、姐妹等组成的“相亲团”,在媒人陪同下,通过“吃茶”仪式前去男方相亲。因旧时男女婚前不能见面,故对亲女子(俗称“大姑娘”)不能同去相亲,新中国成立后才可同去。“相亲团”经过一番实地考察,又会面了“小官人”,有了定婚的意向,便进行吃茶仪式。男方摆上丰盛时尚的茶果,请女客们吃“鸳鸯茶”,即把茶叶和糖一起泡在开水里。新中国成立后,吃茶是定婚的形式依据,虽尚无形成文字,但一般不会轻易变动。明代许次纾《茶流考本》云:“茶不移本,植必子生。古人结婚以茶为礼,取其不移置予之意也。”某某家儿子或女儿已吃过“茶”,表示已定了婚,久而久之,吃茶成了定婚的代名词。这种“吃茶”相亲定婚习俗,一直保留到20世纪70年代。改革开放后,吃茶相亲仪式淡化流变。恋爱男女相识后,无需媒人陪同便频繁约会,双方串门拜见父母,吃茶、吃点心、吃饭习以为常了。也有双方家人在对方不知情的情况下,经过精心安排,暗中相亲。21世纪后,通过网上视频相亲已成时尚。
过书
吃茶是口头定婚仪式,过书则是定婚的书面文字依据,亦叫“过书帖”或“过婚帖”。旧时过书帖,大红帖上写着“龙凤呈祥”的大字,帖子宽7寸,长约1尺2寸,折叠着,外有套封,写着“全福”二字;内写各自家长的姓名;帖内“金签”上,写着换帖的年、月、日,表示在某年某月某日定了亲,互相换了帖,即成亲家了。
另一种过书定婚的帖子叫“合帖”,就是男方先把自己一方的情况在帖子的半边上一一填写清楚,用套封装好后送到女方。女方又将自己一方的情况填写在另一半上,套封后再还给男方。如此往返,婚事就算正式确定,然后办过书酒以示庆祝。
20世纪80年代后,过书仪式渐趋简约。过书贴内容大体相似,上书姓名、定亲和结婚日期、聘礼数量等等。用白话文书写,一般不再用大红套封,以请帖代用。这种以文字形式出现的婚帖,亦即六礼之“请期”。
发聘
发聘,即“纳征”。旧时男方发聘礼分“三盘”。头盘彩礼,为姑娘身价钿,俗称“肚痛钿”或“望娘盘”,含有偿付女家养育费之意。新中国成立前夕,姚北乡下女子以一石或石半米合一岁计。二盘彩礼,为嫁妆费,同时须送布料、成衣等彩礼,或折成“衣裳钿”。三盘彩礼在结婚前夕发给女方,用于置办喜酒,俗称“酒水钿”。若女方高堂健在,男方须送“孝敬钿”及礼品。男方发完三盘礼之后,在迎娶新娘时,还要送“开门钿”、“上轿钿”等。穷人为节省聘礼,时有双方各将女儿许配对方为媳,俗称“调胞亲”。新中国成立初,彩礼一般为60—80元人民币,贫困人家用花皮(皮棉)折钱。“文革”期间,禁止发彩礼,已发的,一律退还。白天,女方敲锣打鼓向男方“退彩礼”,晚上,男方又把彩礼悄悄送到女方处。20世纪70年代后期,彩礼又兴,一般为300—400元。80年代后,彩礼攀升,渐以千元、万元计;有的先发“金器”,即金银玉石等首饰,再发聘金,有的则把金器、聘金一盘发清俗称“一盘清”。21世纪后,聘礼继续攀升,2004年一般发4万元左右;2008年后,彩礼数额一般为10万元至20万元或以上。
如今过书与发聘礼一般都是同时进行。席间,男方家长把聘礼金和金器(指金银首饰)当场交给媒人,再由媒人转交女方家长。也有事先发聘礼的。吃好过书酒,男方分发喜糖,赠送女方陪客人手一件礼品。
搬嫁妆
结婚前夕,男家择吉日到女家去搬嫁妆,要送炮仗、毛巾、烟酒等礼物。搬嫁妆队伍快到女方家门时,先放炮仗告知,待女方回放后,进门送上“折杠钿”。女方备酒菜招待。贴着大红喜字的嫁妆搬出家门,女方放炮仗欢送。20世纪70年代前,农村大多用农船搬运嫁妆,船只少则一两艘,多达六至八艘,有的甚至十多艘。船只越多,表示嫁妆越丰厚。西部离江河较远地区及山区用箩担搬运嫁妆,大件“四脚”用竹竿抬。东部地区嫁女,不嫁桌、凳、柜、橱等四脚硬货,软装特别丰厚。中西部地区嫁女,妆奁除眠床之外,新房内的桌、椅、台、凳、桶、架、被、帐、枕、毯,以及新郎结婚时衣服用品,全由女方嫁去,有的还随嫁送奉公婆衣服一套,鞋袜一副,棉被一条。但嫁妆再好,也不嫁砧板菜刀。贫困盐、农民无力铺张,但也尽力而为。一旦女儿出生,中部地区有植树之俗,为今后制作嫁妆之用。20世纪80年代后,新房装潢时,硬件家具都已设计在内,彩电、空调、冰箱、洗衣机、沙发等高档家具及生活用品也都在婚前安装到位。现今,嫁轿车已成时尚,一般在搬嫁妆时,随同嫁妆,车开到男家。男方到女方搬嫁妆只需一辆皮卡之类的小车子,仅搬运被褥、衣服及日常生活小用品即可。搬嫁妆礼节大致沿旧俗。
迎娶
迎娶,男方去女方迎娶,即“亲迎”。新娘出嫁俗称“抬出”,结婚日子俗称“好日(音业)”,故传统称“结婚”为“好日”。出嫁的头天晚上办一桌出嫁酒,新娘由一群未婚陪娘作陪,沐浴后换上出嫁新衣。“堕民嫂”为新娘进行“开面”,用一根细线对折绞去脸部汗毛及部分眉毛,贴上开面粉。
男家迎娶新娘,富人家租用四人抬的“花轿”,清贫人家租用两人抬的“客轿”,一路由“堕民”演奏乐器,吹吹打打至女家。新娘迟迟不起床,待乐队演奏过二次“催轿”音乐,在媒人的催促下才起床打扮。新娘尝过“上轿饭”,用红绢遮面至“堂前”拜过天地祖宗。新娘上轿前,女方由舅父或叔伯用镜子在轿内照一下,意在照出藏在轿内要残害新娘的凶神恶鬼;又由新娘的兄弟向轿顶撒一把米,祝愿其姐妹到夫家后能吃上白米饭,过上好日子。娘家人把火熜放入轿内,意为传承香火。“催轿”音乐第三次响起,新娘与娘家人抱头而泣。新娘一走出娘家门,做娘的便在其后泼出一盆水,意为,女儿出嫁后不再回来,俗称“泼出了的水,嫁出了的囡”。新娘在堂前铺向轿子的一只接一只的麻袋上缓缓走着,意为“传代”。上轿时,新娘由兄弟抱着坐入轿内,俗称“抱上轿”,如今不限兄弟,女方同辈男性亦可,还有新郎抱新娘上婚车的。轿(车)离家门,娘坐堂前哭泣,讨彩头,俗称“哭轿”。新娘轿(车)离去不久,其兄弟随即动身去男方做“新阿舅”,若兄弟人数不满一桌,父母双全的堂兄弟亦可同去。如今多为独生子女,做阿舅不限兄弟,新娘的男性同事、同学等均可。
婚礼
轿子抬至男家,待供烛点燃,鸣炮入中堂举行婚礼。新郎由男童执其袍角,俗称“挽郎”,新娘由女童扑上“蛋粉”,俗称“添妆”。之后,徐徐步入中堂。赞礼人高声朗读祝文,然后新郎新娘拜天地、拜高堂、夫妻对拜。礼毕,赞礼人捧花烛一对,引导新人步着麻袋入洞房。新郎揭开新娘红头盖,并坐床沿吃桂圆莲子羹等点心,片刻,再入中堂拜过天地、祖先、长辈,与同辈、小辈一一见面,俗称“见大小”。酒筵中,新娘在“磨头师傅”(一般由新郎的姐妹、嫂子等担任)陪同下,依次洒酒,富裕人家伴以“丝竹”,俗称“吹唱酒”。酒筵即将结束时,大阿舅起身到新房小坐,叮嘱新娘“出嫁从夫,孝敬公婆,勤俭持家,和睦邻里”等语。又到公婆处拜访,介绍其姐妹爱好、擅长、脾气、缺点,敬请公婆教诲包涵等。
新中国成立后,婚礼渐趋简约,废除繁琐礼节,崇尚文明结婚。迎娶不用轿,农村以船代之,旧式婚礼匿迹。到了“文革”期间,新婚夫妇的合影或结婚照,都是穿着军装、红卫兵装束代替婚纱,胸前戴毛主席像章代替胸花。婚礼仪式最简单,大多举行小型茶话会,称之为革命婚礼,农村中有的送锄头、粪箕、镰刀等劳动工具为新婚贺礼。婚礼上还流行背诵毛主席语录、诗词,唱革命歌曲和跳忠字舞,最流行的革命歌曲是毛主席语录歌《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
80年代后,婚礼形式多样,主要有“现代流行式婚礼”、“集体婚礼”等。“现代流行式婚礼”由传统婚礼演变而来,中午由女方办“晏酒”,迎新郎吃喜酒。男方办“夜酒”,迎新娘及“新阿舅”到男方举行婚宴。迎娶新娘用鲜花装扮的轿车,少则八辆,多则一二十辆。新郎着西装礼服,新娘穿白色婚纱。婚筵设在大酒店,豪华气派,酒席少则十来桌,多则几十桌,亦有上百桌的。在星级酒店办婚宴酒席,须在几个月或一年前预订。婚礼仪式由婚庆公司或电台、电视台专业主持人主持,隆重热闹,浪漫活泼。摄像师录制整个婚宴场面。“集体婚礼”一般由政府或有关部门及企事业单位主办,主要程序有:新郎新娘穿戴现代时髦婚服,在指定时间、地点,乘坐统一备好的花车,热热闹闹开赴现场;在乐曲声中,新人入场,证婚人讲话,宣读结婚证书;新人代表讲话,新人向证婚人鞠躬致谢,新郎新娘相互鞠躬;表演或观看文体节目;集体照相留念。杭州湾跨海大桥通车之际,有一百对新人举行了“大桥见证天长地久”的集体婚礼。另外还有西式婚礼、公证式婚礼、新潮婚礼等。
吵房
酒筵散席后闹洞房,中原叫闹房,慈溪俗称“吵房”,有“三天之内无大小”之说。男女老少均可在新房内参与以戏谑新郎、新娘为主要内容的庆贺活动。新郎爹娘积极鼓动亲朋好友吵房,以显得人气旺盛。新郎新娘还未进入洞房之前,早有小男孩受大人指派,偷偷潜伏在新房内。等新人宽衣解带,上床熄灯之后,潜伏者悄悄打开房门,一群吵房者蜂拥而入,把春光乍泄的新郎新娘捉个正着。经过一番激烈有趣的“敲竹杠”,吵房者拿了喜糖、喜烟,吃了吵房酒后,吵房方告结束。20世纪80年代后,吵房习俗渐渐退隐,时兴小兄弟小姐妹团聚在新房,欣赏婚照、参观嫁妆、观看婚礼录像、聊天吃夜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