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映堂
慈溪由沧海变桑田,原始的商贸文化来自海上交易,最普遍、最基础的交易则来自渔民。渔民在以物易物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商俗叫卖。随着围垦的不断发展,盐和棉花等大宗商品的交易应运而生,从而进一步发展和丰富了慈溪商俗叫卖。
商俗叫卖,又称市声,是古时商业宣传最原始的方式。市声,主要是那些从事交易的小行商、小摊贩,为使顾客了解自己所经营的商品,用口头语言或物品(配合肢体动作)作出的各种表示。自古以来的商贸活动,或明或暗地免不了以叫卖(吆喝)来招徕顾客。据《梦粱录》载:南宋艺人已有“市声社”组织,把南腔北调的各行叫卖声有机地串编成节目,上台进行模仿表演,很像现代相声和小品节目里的模音,对听众很有吸引力。姚北滩簧戏及三北曲艺节目中,也常穿插一些有趣而生动的叫卖声来渲染剧情。
慈溪是一个移民集聚地,所以来自各地的商品叫卖形式、内容、声韵等在此经过历史与民情的磨合,形成了博采众长、自成特色的慈溪民俗。
慈溪商俗叫卖者,大多为贩卖日常生活、生产用品,收购各种小件杂物为生的商贩及修理匠人,也有不少自产自销的农民。其活动方式是穿街串巷,挨门逐户,或者暂时留驻街头村口的空阔处进行叫卖。常见的商俗叫卖大体有以下几种。
一是口唱叫卖。叫卖声是一种直接向顾客说明商品的口头广告,内容和声音带有很大的宣传性和诱惑力。
春天到了,天气暖了,青黄不接之际,收买旧衣裳的商人来了。他们走进村子,边走边吆喝:“旧衣裳卖?收旧衣裳哉——”这喊声似乎给穷人们带来一线生机,他们脱下旧棉衣裤,忍痛卖给商人,换些小钱以度春荒。
夏天到了,大树底下的凉粉(一种生水加木莲子做成的土制饮料)摊最吸引人了,摊主的叫卖简直就是一首动听的歌:“哎——凉粉好吃哉!夏天凉粉滑溜溜,加上冰糖薄荷油;吃进嘴巴冷飕飕,吃落肚皮汗勿流。”
秋天到了,卖糖炒栗子的叫卖声,在一阵阵香气裹着甘甜味的烟雾中脱颖而出:“桂花糖炒栗子好买哉,现炒现卖,喷刮之香,一个铜板买十个——”
寒冬腊月,雪花飘飘,泊在集镇河埠头的菜船里,传出颤抖而生硬的叫卖声:“芯子石骨头硬格胶菜要?要买好买哉,大雪落牢(封路之意)买勿着哉!”
杨梅时节最诱人的叫卖声莫过于“大豆大麦调杨梅哉!”杨梅贩子摇着船或挑着担子吆喝着进村来了。父母拗不过孩子们的纠缠,大多半推半就在叫卖声中成功交易。
“剪刀、剃头刀磨?”这是本地人在叫卖。20世纪90年代以后,“磨剪子来,戗菜刀——”的北方叫卖声多了起来,但时隔不久,北方音变成了慈溪方言:“磨剪刀,薄刀好磨——”看来还是慈溪方言的叫卖声更能吸引本地人。
口唱叫卖既简单又最常见,但也有比较复杂的,如卖焦饼油条、豆制品、饴糖等的小贩,头上顶着一只放有商品的竹匾,肩挂木头折叠架边走边叫卖,如:“老鼠糖球囱管糖,牛皮糖来线板糖,一个铜板买一个,勿买实在太冤枉。”“香干要吃宋家漕,过酒过饭味道好。”一旦来了买主,小贩便把折叠架展开,把货匾搁在其上进行交易。
又如那种到后海赶潮头卖海鲜的行贩,为了保持新鲜赶时间,必须挑着满载海鲜的篰篮,以最快的速度,边跑边喊:“买赶潮白蟹哉——”声音特响,尾声特长,四五里路之内亦能清晰听到。
二是代声叫卖。这是用其他物器发出的声音来代替叫卖声的一种方式。如拨浪鼓声,表示货郎担子来了。梆子声由远而近,准是卖馄饨的来了。兑糖的、卖梨膏糖的、鸡毛鸭毛兑霉头纸的,敲起小嗒铃来吸引顾客。卖胡琴的、卖烂泥叫子的,往往是坐着或站着,演奏着通俗易懂的乐曲来吸引顾客。铜匠担子两头挂着筒瓦形的铜片,一摇一晃地发出丁零当啷的悦耳响声来招揽生意。还有游医郎中摇铃子,钉碗补镬的敲铁钳、牵风箱,也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叫卖信号。
最有特色的代声叫卖,要数算命先生的响器了。算命响器有两种,一种叫“惊闺”(又称惊阁、惊铃等),是一个直径三四寸的小铜锣,上钻两个孔,用绳子系在一个形若磨担的木柄上,木柄的中间装着直杆,使小槌撞击铜板,发出“当当”声,以此惊动闺中之妇,下楼来算命。另一种算命响器叫“报君知”,俗话称“朝板”,传说是鬼谷仙师朝见君王时特制的“笏”。它是由一只五六寸长的月牙形铁器和一条铁棒组成。算命先生右手握着月牙形铁器,左手握一条铁棒敲击铁器,发出“叮笃”之声,报知算命先生来算命了。这种“报君知”能轻重缓急地敲击出很有节奏的声音:“叮——笃,叮——笃;叮叮笃,叮叮笃;叮笃叮笃叮叮笃,叮铃铃铃(声音渐弱)——笃!”其声清脆悦耳,抑扬顿挫,相当动听诱人。
到了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代声叫卖发生了新的流变,最常见的是用播放录音或歌曲等形式代替叫卖。
为房屋补漏的车子(大多为三轮卡车)慢吞吞地开过来了,车头的大喇叭里放着动听的流行歌曲,声音特响。卖音乐碟片的大多骑着自行车,后座绑着音箱,播放着节奏感很强的乐曲,见到人众处,便停下来故意加大音量。修棕棚的一般也是以自行车代步,边骑边放着录音:“修棕棚——旧格棕棚收收结(紧)”。骑着三轮车收废旧物资的,多数是外地人,但手提话筒里所放的录音几乎都是慈溪方言,语言很简洁:“破(pa)里破碎——”
三是动作叫卖。这是一种用动作发出声响来吸引顾客的叫卖形式。
卖菜刀的(聋哑人居多),举菜刀砍铁器,发出叮当声,锋利不卷刃。
卖玻璃刀的,一会儿用刀刻划边角玻璃,发出“滋滋”声,一会儿用刀柄把玻璃敲得“当当”响。打铁的往往是赤膊上阵,不时用榔头有节奏地空打着铁砧,发出叮叮当当的声响。焦饼师傅见有人过来,故意把手中的擂槌(一种两头小、中间大的擀面杖)把面板击打出“铁叭,铁叭,铁——叭”的节奏来。一听到这种节奏声,你似乎闻到了一股焦饼的香味。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卖棒冰的坐在箱子旁,用惊堂木似的木条,拍击箱盖,发出刺耳的声响以代叫卖。
改革开放后,慈溪农民放下锄头,拿起计算器坐在地摊上与外国人做生意。外国人打着手势问价,慈溪人在计算器上打出会发声的数字,顾客心领神会,亦如此还价。慈溪人用计算器与外国人讨价还价的动作叫卖,在国内外闻所未闻。
四是动作兼唱叫卖。卖橡皮膏的,在地摊上打开箱子,拿出橡皮膏唱道:“祖传橡皮膏,人称神仙膏。内伤外伤,新伤老伤,烫伤冻伤,跌打损伤,一贴就好。两个铜板买一个,五个铜板买三个。”说着当着众人的面,用刀割破手指,流着殷红的鲜血,熟练地贴上橡皮膏。
“大力士”变戏法卖药,有单独一人叫卖的,也有数人搭档的。“大力士”常以锣声拢场,接着翻几个跟斗拉开场子。表演开始了,先“变戏法”(魔术之类的节目)活跃活跃一下气氛,接着表演者赤膊上阵,口中念念有词,表演刀砍肚皮、砖砸脑袋、腰绷(断)铅丝等惊险动作,表演中断便是卖药了。
抲蛇阿三(慈溪人对抲蛇卖蛇药者的俗称)挑着蛇箩卖蛇药,有点血淋淋。阿三把一条又一条的毒蛇从一只箩筐抲出,放进另一只箩筐,边抲边念唱“灰铁扑落犁扑、暗里带红火叉链”等蛇名。然后,阿三卷起袖子,让其中一条毒蛇在自己的手臂上咬一口,把蛇药敷在伤口上,其若无其事的样子,使顾客确信其药之神。20世纪80年代后,这种卖蛇药的血淋淋镜头难以见到了,抲蛇阿三推着三轮车,打开录音机播放着录音叫卖着,因顾客需要,还可活杀毒蛇,制作蛇酒什么的。
新世纪以来,推销新药或保健品的叫卖形式有了新的发展。一批穿白大褂的“大夫”在小区里或广场上,拉着醒目的横幅标语,赠送广告资料,为顾客量血压“义诊”,因人而异宣传新药或保健品如何如何之妙,顺理成章地进行对症卖药。请“名家”主讲“健康讲座”,或请患者现身说法,或播放录音录像,现场售药或网上售药。
大型超市、商场门口,搭个简易平台,拉着横幅,又唱又跳。主持人拉着观众上台互动,大奖小奖,人人有奖,叫你怦然心动购买新产品。
各部门举办的美食节上,五彩缤纷的旗幡招牌、南腔北调的叫卖声韵,为慈溪商俗叫卖注入了新的活力元素。
社会的变迁,现代文明的冲击,人们思想意识和价值观的变化,使慈溪叫卖习俗在载体、活动形式及其内容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流变,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慈溪传统商贸文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