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其人
马云,1964年9月10日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阿里巴巴集团主要创办人,现任阿里巴巴集团主席兼首席执行官、中国雅虎董事局主席。
正是在父母宽容的家教理念的引导下,马云从叛逆、倔强、顽皮、淘气、打架屡教不改和数学只考过1分,并挨过处分,以及考高中考了两次和高考连续两次失败的顽劣少年,成长为当今中国的商业领袖和IT业的领跑者。
家教故事
马云小时候是一个让父母很头疼的“坏孩子”:叛逆、倔强、顽皮……
他从小身材瘦小,但却有一个与自己身体条件很不匹配的爱好—打架。有一次,因为打架受伤,还缝了13针。那是小学四年级的时候。他在学校帮人打架,白骨都露出来了。没有麻药,只好直接缝针。“虽然很疼,但当时眼泪都没掉一滴。”马云后来回忆说。他的勇敢赢得了同学的好感。但是,期末评三好学生时,他本以为自己肯定没问题,结果却没人为他推荐提名。对于这么一个顽劣的儿子,父母也吵过,也骂过,甚至还动手打过。但好像马云有意与父母作对一样,父母的什么话都听不进他的耳朵里,依然那么顽劣,而且我行我素。
从小,马云功课就不好,数学考过1分,并挨过处分。父亲为此帮他转过三次学。可以说,马云在童年和少年时代,是一个简单到不能再简单,平凡到不能再平凡的孩子,甚至是众人眼中已经无药可救的顽劣孩子,经常遭受别人冷嘲热讽。马云曾这样评价过自己的童年。他说:“我大愚若智,其实很笨,脑子这么小,只能一个一个想问题,你连提三个问题,我就消化不了。”
面对这么一个顽劣的孩子,父母对马云也就不抱什么过高的期望了。标准降低了,期望值小了,父母对马云也就宽容了。父母,尤其是父亲,从不再采取压制的家教方式,强迫马云去做不愿做的事。父亲甚至认为,宽容有错误、有缺点的孩子,是一个父亲厚德的表现。在这样家庭环境里生长,这对马云的性格发展很有好处。
马云只有英语特别好,原因竟然是:爸爸骂马云,马云就用英语还口。爸爸听不懂,他觉得挺过痛快、挺过瘾,就学上了,越学越带劲。从小到大,马云不仅没有上过一流的大学,而且连小学、中学都是三四流的。初中考高中考了两次,数学31分,高考数学21分,高考也连续两次失败。
马云的少年时期,是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之间。那时,改革开放的春风在神州大地刚刚刮起,来自世界各地各种肤色的外国游客,像赶集似的涌入这片古老的东方圣土:他们游览长城、故宫这样的名胜古迹,参观上海外滩、东方明珠这些近现代的宏伟景观……当然,在这中间,也少不了杭州美丽的西子湖畔。
有一次老师讲了一件事,使马云受益终生。她说,在西湖边上,几个外国人问她中国地理,因她英文很好,自然对答如流。老师总结说,你们要学好地理,不然他们问你的时候,你会给中国人丢脸的。一回家,马云就花6毛多钱,买了个纸喇叭,每天听英文广播。地理老师常去的西湖边,也成了他的最爱。于是,在西湖边,每当遇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游客,马云就主动凑上去和人家练几句,还经常免费给老外充当导游,骑着自行车带着他们围着杭州城满大街跑。据马云后来回忆,“在和这些外国人互动的过程中,我发现外国人的想法和我受到的教育有很大不同。他们让我了解到外面还有另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1979年一天,15岁的马云一个人站在杭州香格里拉大酒店门口:他又开始寻找“猎物”了。结果,就是在那一天,他结识了一对来杭州旅游的澳大利亚夫妇。
那对夫妇非常喜欢这个经常骑着自行车带着他们跑遍杭州城的中国少年。他们喜欢马云的韧劲,乐观和刻苦。后来,在那对夫妇回国以后,马云还一直和他们保持着长期的通信往来,几乎每个礼拜通一次信,成为那个时代的笔友和忘年之交。
有一天,父亲发现无论他对马云说什么,马云都用学到的英语回敬时,他很有些大喜大悟:“你小子是不是在用英语骂我呢?那好,你好好学英语,学到能随心所欲地讲,那样骂人才会痛快!”实际上,父亲看到了马云对英语有兴趣,就骑着自行车带马云到西湖边找老外聊天。马云用所学的只言片语与老外们越聊越开心,越聊越过瘾,学习英语越来越带劲了。从初中到高中,马云其他各科成绩都很平庸,唯有英语成绩好。那时的马云几乎包揽了大小英语考试的年级第一名。但这无法遮掩马云严重偏科的事实。第一次高考,马云英语成绩是全年级第一,数学是倒数第一。
高考落榜后,马云和表弟去一家宾馆应聘保安。结果,表弟被录用了,马云却因个头矮被淘汰。那时,马云的心几乎被各种打击敲碎了。开始后悔在学校没有好好读书了。父亲见马云意志消沉,就悄悄地找了个关系,让马云替《山海经》、《东海》、《江南》三家杂志社蹬三轮送书。沉重的体力劳动让马云渐渐麻痹掉高考落榜带来的痛。甚至他开始认为,这也许就是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但父亲却像是一把铁锹,开始刻意铲凿马云高考落榜的痛处。他对马云说:“每天踩车几十多公里路来来回回的,你不会感到累吧?”“累,都快累死人了。”马云回答说。“是啊,干体力劳动哪有在学校坐着读书轻松呢?”马云无语,但心里确实已经认识到过去不好好读书是今生的最大遗憾。父亲看火候已到,就说:“那你为什么就不能再走一遍高考的路呢?”
父亲的话让马云下了决心。他为参加第二次高考,报了高考复读班。然而这次,马云的数学只考了19分,总分离本科录取线相差140分。这回,马云自己执拗地决定第三遍走高考的路。父亲是全家唯一没有反对他的人,并煞费苦心地为他请到了一名数学特级老师,每周给马云辅导两次。而马云呢,在学习期间也从不敢再偷懒了,不仅学的认真,学的也刻苦。
即便是这样,数学底子太薄的马云1984年7月第三次从高考考场走出来的时候,数学只考了79分,离本科录取线仍差5分。或许是马云父子俩的精神感动了上苍,当年杭州师范学院本科没招满,马云终于读上了本科,还被调配进入英语专业。
专家点评
对于像马云这样的“坏孩子”,一般的家教方式就是压制和责罚。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文化里,不乏支持此种家教方式的说法,什么“棍棒下面出孝子”啊,什么“玉不琢不成器”啊,正是受这些传统文化理念的影响,不少家长采用压制、强迫、打骂、挖苦或者不断重复的话语来迫使“坏孩子”服从指令。这些家教方式的结果,要么会导致孩子内心的胆小怯弱,遇事唯唯诺诺,人云亦云,做事拖沓无主见等等,把孩子束缚得像个小绵羊似的,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要么,容易导致孩子对父母产生逆反心理,甚者还产生焦虑紧张的情绪,使顽劣的孩子越发顽劣起来,长大一事无成。
平心而论,谁家也不愿意摊上这么一个顽劣的孩子。但是,正像孩子不能选择父母一样,父母也不能选择孩子。我们知道,不管是好孩子还是顽劣的孩子,自从他们来到这个世界的那一刻开始,就同父母亲有了一种天然的密切关系,朝夕相处地生活在一起。甚至孩子到了青少年时期,尽管他们也接触到了老师、同学和社会,但与父母接触的时间仍然是最长的,感情也是最深的。因此,父母自身的仪表、语言、行动以及对事物的态度和处理问题的方法等都会影响着自己的孩子。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进行一下换位思考:像马云的父母那样,采取宽容的家教方式来让孩子改邪归正。
有这样一个故事,可让我们从中感悟到宽容的力量和效果:
有位老人与邻居的孩子们有些矛盾。每天,那些顽皮的孩子都要聚集在他家附近,朝他的房子扔石头。老人想了各种各样的办法来阻止他们,譬如叫警察、告诉他们父母,大喊大叫、甚至威胁他们等等,但都不奏效。孩子们反而越来越来劲,扔石头扔得更欢了。
有一天,经过换位思考,老人将孩子们召集起来,对他们说:“我现在慢慢地喜欢你们朝我的房子扔石头了。为让你们天天来扔石头,我愿意向你们付钱,每人每天一块钱,作为你们朝我的房子扔石头的回报。”尽管这个承诺让孩子们听起来感到很奇怪,但他们仍然非常高兴地接受了这个协议。于是,孩子们每天都在约定的时间里来朝老人的房子扔石头。老人呢,也如约付给他们每人每天一块钱。
这样过了几天,老人又把孩子们召集起来,他对孩子们说:“很抱歉,最近我挣钱出现了一些困难,我无法每天付给你们一块钱了。你们看,每人每天给你们五毛钱怎么样?”孩子们当然很不乐意,但他们嘀咕了一阵子后,还是接受了老人的条件。
又过了几天,老人再次对孩子们说:“最近我的财务状况实在糟糕,我无法再付给你们每人每天五毛钱了,但我还是愿意付给你们每人每天一毛钱,你们看怎么样?”
孩子们很快地交换了一下眼神。其中的一个打破了沉默:“别想得太美了,谁会愿意只为了一毛钱做这种苦差事呢?”
就这么着,孩子们走了,再也不来扔石头了。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个奥秘:只有把孩子的行动变成他们自己内心的渴望,他们做事情才会越来越有动力。反之,他们所做的事情再也不是自己的兴趣,也就不会再有动力了。
一些教育者提出了“无为教育”的思想,在教育界引起了波澜。“无为”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老子提出的一种思想。老子所处的时代,诸侯混乱,统治者强作妄为,贪求无厌,肆意放纵,民不聊生。在这种情形下,老子提出了无为思想,呼吁统治者要“无为而治”。但这里的“无为”并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老子说的“无为而无不为”,其意思是说: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的。这里,“无为”乃是一种立身处世的态度和方法,“无不为”是指不妄为所产生的效果。老子还曾谈道,“为无为,则无不治”,意思是说以“无为”的态度去对待社会人生,一切事情没有做不到、办不好的。
“无为教育”要求摒弃空洞、枯燥的说教。它还要求教育者呕心沥血推动以孩子为主体的自我教育。“无为教育”是在家长主导作用下的孩子自我教育,在“无为教育”中,孩子的自主意识会大大增强,身心健康水平也会有新的提高。并不是放任不管,而是事先有完美的设计,靠习惯的力量或者是精神机制的力量驱使他自动、自发的上进有为。在家教上,我们每位父母都有必要借鉴老子的“无为”思想,学会无为而教,善于无为而教。卢梭在《爱弥儿》里说:“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毫无作为的教育!”在家教上,我们要追求的是“不需扬鞭自奋蹄”,追求的是“教是为了不教”,追求的是“自动化的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最大技巧是让学生感觉不到是在受教育。”在教育工作中体现无为教育,实际是一种教育艺术。正如有人评价王羲之书法艺术所云:“无声而有音乐般的轻重疾徐,无色而有图画般的光辉灿烂。”在积极倡导创新教育的今天,我们不仅要研究怎样教,更要研究道法自然的“无为家教”。要做到对孩子的无为家教,父母在家教上采取宽容方式是很重要的。苏霍母斯基说过“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
你们看,马云的父亲是怎样对儿子实施宽容家教方式的:当马云用英语骂父亲时,父亲不是恼怒和责罚,而是知道后有些大喜大悟:“你小子是不是在用英语骂我呢?那好,你好好学英语,学到能随心所欲地讲,那样骂人才会痛快!”甚至还骑着自行车带马云到西湖边找老外聊天。这是一种何等宽容的境界!这,就是典型的“无为教育。”
因此,在教育顽劣孩子上,有的说,与其无节制的责罚,不如把孩子放到自然状态下,让他们沐浴教育的阳光;有的说,不要总是在孩子耳边说教,要在孩子成长的路上多铺些“能力障碍砖块”。还有的说,要多向那些大字不识的家长学习,他们才是地道的“教育专家”,因为他们明白的是朴实而符合教育规律的道理:除了自己还得考虑到别人,能做事才有出息,有本事才能闯世界,白养着,滥关怀,孩子长大后肯定会不成器!
但最后必须强调的是,家长的“无为”决不等于“无所作为”,“懒”要“懒”得有分寸、讲艺术。也许家长的权威会因此被淡化,但主导地位并不会变。只不过,对孩子不需要再“事必躬亲”,而是要有更好的把握、控制全局的能力,通过激发孩子的潜能来达到“治”的目的。苏霍姆林斯基这样理解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而言,就在于让学生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因此,尊重孩子个性的“无为”,才是贴近家教核心的一种教育策略。
小贴士
多积极引导,少强行干预
尊重是家教的前提,是衍生爱心的泉源。当孩子面临选择时,要让孩子自己作出判断,而不是以家长的权威横加干预,或是告诉结果。应逐步让孩子相信自己,并培养起敢作敢为的心理特征。
多说服劝诫,少训斥打骂
面对孩子的失败,甚至破坏,我们不要简单地打骂、训斥。而是以宽容之心进行劝导。另外,还应看到:只要孩子所做的不是毫无意义的破坏,它所造成的损失就远远低于他们在探索未知事件中所学到的东西,千万不要采取简单的态度和方法进行压制。
允许犯错误的孩子辩解
孩子犯错误大多有犯错误的原因,不管这个原因有无道理,都应让孩子做自我辩解。这样,当家长的不仅能了解孩子犯错误的原因,也能掌握孩子犯错误的要点。这样处理起来,就不容易把问题激化,也有利于孩子接受家长的劝导和批评。从而,能积极改正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