龋齿
龋病(龋病,俗称虫牙、蛀牙)是指牙齿组织逐渐毁坏崩解形成缺损的一种疾病。它的发病率较高,尤其是儿童发病率更高,成为全人类最普遍的疾病之一,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继冠心病、癌症之后的第三大重点防治的疾病。龋病不仅使牙齿崩溃缺损,还能继发牙髓组织和根尖周围组织的疾病,甚至使赣骨受感染引起骨髓炎等并发症,以至影响全身健康。
它是一种多因素疾病,主要是细菌、宿主和饮食三大因素相互作用致病。
细菌因素
主要是变形链球菌,另有嗜乳酸杆菌、产酸链球菌、葡萄球菌等。
食物因素
食物的化学性作用,精制的碳水化合物在口腔内经细菌发酵作用产酸,往往引起龋齿发生。食过多的糖,而缺少钙、磷、维生素A、D、B等皆可引起龋病发病率增高。
宿主牙齿和唾液因素
牙齿本身的窝沟、牙釉质发育不良,含氟量低易患龋病;牙齿排列拥挤、错位、阻生等容易滞留食物,引起细菌生长繁殖也是龋病发生的条件;唾液缺少,口干症等常可发生猛性龋。
龋病最常发于磨牙,特别是下颌第一、二磨牙,其次为上颌第一、二磨牙,再次为上下颌双尖牙和上倾侧切牙。临床上根据龋病所在牙部位的深浅,分为浅龋(釉质龋)、中龋(牙本质浅龋)、深龋(牙本质深龋)。浅龋的龋坏部位只在牙齿的表层,病人无主诉症状。牙齿表面有白色斑点或呈棕色、灰黑色斑点。用探针可探及粗糙面。中龋:临床上可见牙齿已形成较深的龋洞,病人有时对冷、热、甜、酸等刺激较为敏感。深龋:当牙齿破坏,龋洞较大。病人对冷、热、甜、酸等刺激感到明显的疼痛。此外,临床上根据龋病的发展速度,又将龋病分为三种类型,即慢性龋、急性龋(猛性龋)和静止性龋。
疼痛特点:刺痛。
其他症状:牙齿破坏,有龋洞,对冷、热、甜、酸等刺激较为敏感。
牙髓炎
牙髓炎俗称牙神经痛。本病大多数是由龋齿发展到牙本质深层,细菌通过牙本质小管,或由穿通的龈洞进入髓腔所引起。临床表现主要是剧烈的牙痛,尤以夜间为甚。
疼痛特点:剧烈牙痛。早期,疼痛时间短,间歇时间长,到炎症晚期,疼痛时间长,间歇时间短,疼痛可放射到同侧的面部及耳颈部。每当牙齿遇冷热刺激时,可激发或加剧疼痛,当整个牙髓组织发生化脓性炎症时,剧烈的疼痛变为持续性痛。
其他症状:早期,当牙齿受到冷、热刺激时有较明显的疼痛,但不十分严重,疼痛持续时间较短,刺激去除后,疼痛很快消失。牙髓炎后期,症状明显加重,患牙开始出现自发痛,骤然的温度变化或触压刺激可以诱发较长时间的疼痛。牙痛在夜间发作频繁或持续疼痛并较白天剧烈,平卧时加重,坐起后可有所缓解。疼痛时常不能分辨出病牙的具体位置,常感患侧一大片牙甚至半侧头部都疼痛。早期遇凉水刺激时可导致或加重疼痛,到后期发生化脓性牙髓炎或牙髓坏疽时,口含凉水则可缓解疼痛。
牙周病
牙齿的支持组织(牙龈、牙槽骨、牙骨质、牙周韧带)的慢性破坏性炎症称牙周病。牙周病的发病因素比较复杂,有局部因素及全身因素,局部致病因素主要是细菌、菌斑、牙石以及食物嵌塞、咬合刨伤、不良修复体等。全身因素包括内分泌失调、遗传、营养不良,某些慢性疾病等。
疼痛特点:牙龈刺痛。
其他症状:1.牙龈出血:刷牙时出血最多见。
2.牙活动:多见大牙和前牙。
3.龈肿、牙活动,露牙根和牙垢多。
4.口臭。
牙龈炎
牙龈炎是发生于牙龈缘及龈乳头的急慢性炎症性疾病,以儿童与青少年较为普遍,主要症状表现为牙龈肿痛,出血等。
牙菌斑和局部异物如牙结石、食物阻塞,充填物的悬突等长期刺激是引起本病的主要原因。牙齿畸形,某些全身因素如内分泌紊乱,维生素C缺乏、营养障碍与系统性疾病也可引起或加重牙龈炎,口呼吸常是前牙增生性牙龈炎的重要因素。
细菌感染也是本病发生的原因,常见的细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链球菌等细菌产生毒素使牙周组织发生炎症。
疼痛特点:牙剧烈疼痛或有跳痛。
其他症状:牙龈出血、牙龈痒胀。
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是支配颌面部的感觉与运动功能的主要脑神经之一。三叉神经痛是指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出现的阵发性电击样剧烈疼痛,历时数秒或数分钟,间歇期无症状。病程呈周期性发作,疼痛可自发,也可因刺激扳机点引起。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员无论病程长短,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多数认为其病变在三叉神经的周围部分,即在三叉神经半月节感觉根内。根据显微外科和电镜观察,可能与小血管畸形、岩骨部位的骨质畸形等因素有关,而引起疼痛发作。多见于中老年人,40岁以上者占70%~80%,女性居多。
疼痛发作常由说话、咀嚼、刷牙、洗脸等动作诱发,甚至风吹或响声也能引起发作。有些病人触摸鼻旁、口周、牙龈、眉弓内端等区域即可引起疼痛发作,这些敏感区域称为“扳机点”或“触发点”。麻醉“扳机点”常可使疼痛发作暂时缓解,因此病人为了减免发作常常不敢洗脸、大声说话,甚至不敢进食。
疼痛特点:疼痛呈发作性电击样、刀割样、撕裂样剧痛,突发突止。每次疼痛持续数秒至数十秒种。发作间歇期逐渐缩短、疼痛逐渐加重。发作频繁者可影响进食和休息。
其他症状:1.发作时可伴有同侧面肌抽搐、面部潮红、流泪和流涎,故又称痛性抽搐。
2.因疼痛发作时病人常用手揉搓同侧面部,面部皮肤变得粗糙、增厚、眉毛脱落,面部痛觉、触觉可有减退。
面神经炎
面神经炎又称Bell麻痹,系指茎孔以上面神经管内段面神经的一种急性非化脓性炎症。
面神经炎在脑神经疾患中较为多见,这与面神经管是一狭长的骨性管道的解剖结构有关,这可能是面神经炎发病的内在因素。面神经炎发病的外在原因尚未明了。有人推测可能因面部受冷风吹袭,面神经的营养微血管痉挛,引起局部组织缺血、缺氧所致。也有的认为与病毒感染有关,但一直未分离出病毒。近年来也有认为可能是一种免疫反应。膝状神经节综合征则系带状疱疹病毒感染,使膝状神经节及面神经发生炎症所致。
可见于任何年龄,无性别差异。多为单侧,双侧者甚少。发病与季节无关,通常急性起病,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可于数小时内达到高峰。有的患者病前1~3天患侧外耳道耳后乳突区疼痛,常于清晨洗漱时发现或被他人发现口角歪斜。检查可见同侧额纹消失,不能皱眉,因眼轮匝肌瘫痪,眼裂增大,做闭眼动作时,眼睑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眼球则向外上方转动并露出白色巩膜,称Bell现象。下眼睑外翻,泪液不易流入鼻泪管而溢出眼外。病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示齿时口角被牵向健侧。不能做撅嘴和吹口哨动作,鼓腮进病侧口角漏气,进食及嗽口时汤水从病侧口角漏出。由于颊肌瘫痪,食物常滞留于齿颊之间。
若病变波及鼓索神经,除上述症状外,尚可有同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蹬骨肌支以上部位受累时,因蹬骨肌瘫痪,同时还可出现同侧听觉过敏。膝状神经节受累时除面瘫、味觉障碍和听觉过敏外,还有同侧唾液、泪腺分泌障碍,耳内及耳后疼痛,外耳道及耳廓部位带状疱疹,称膝状神经节综合征。
疼痛特点:耳后乳突区疼痛。
其他症状:1.口角歪斜。
2.眼睑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眼球则向外上方转动并露出白色巩膜。
3.口角下垂,示齿时口角被牵向健侧。不能做撅嘴和吹口哨动作,鼓腮进病侧口角漏气,进食及嗽口时汤水从病侧口角漏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