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21100000027

第27章 古监狱 (1)

去巴黎,很少有人错过巴黎圣母院,这座始建于中世纪的哥特式教堂见证了诸多重大历史事件,被誉为巴黎历史的缩影。巴黎圣母院坐落在塞纳河中心的西岱岛上,这个岛只有两公顷,面积相当于三个标准的足球场。别看它小,巴黎城区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从1014世纪,西岱岛是皇宫所在地。14世纪中期,国王查理五世把家搬到了塞纳河右岸。西岱岛上的行政机构,诸如议会、财政和审计部门,由国王任命的专人管理。帮国王管事的人叫Concierge,意思是看门人,这个人实际上是国王的大管家。而国王留在西岱岛上的宫殿被称做Conciergerie,最初的意思是看门人的住所。从14世纪末开始,国王的宫殿被改造成监狱,一直用了500多年,Conciergerie因此演变成古监狱的代名词。法国大革命最疯狂的两年,这里是著名的“死亡的前厅”,2000多人由此走向断头台,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安托内特,她在此度过了人生最后的两个半月。1914年,古监狱被改造成博物馆,对公众开放。

去巴黎前,我对古监狱一无所知,更没想到溜达进了安托内特的牢房。2005年4月份的一个大清早,我直奔久负盛名的巴黎圣母院。教堂壮观、气派,名不虚传,但是并不大。里里外外转了几圈,也没花多少时间。西岱岛虽然小,毕竟是巴黎的老朝廷,放眼望去,满眼气势恢弘的古建筑。漫无目的地来到一栋楼前,推门而入,一下子走进了中世纪——一个长80多米、宽35米,拱顶高15米的大厅呈现在眼前,后来才知道这便是Conciergerie。大厅建于14世纪初,有四条走廊,哥特式风格,名字叫卫兵大厅,但是自古以来是皇室举办宴会的地方,能盛下2000食客。

置身于如此宽敞的中世纪大食堂,谁能想到它和监狱沾边呢?而监狱恰恰就在这里,大厅用来审案子,监狱在地下。古监狱博物馆的地下室复原了不少监舍,最出名的还是安托内特的牢房。1793年8月1日,安托内特搬进了古监狱,囚犯编号280。昔日的王后曾经厌倦了凡尔赛皇宫的雍容华贵而别出心裁地打造出小特里亚农宫的自然情调,即便被革命者从凡尔赛带回巴黎,也住在宫殿里,和丈夫、孩子过着团圆、舒适的家庭生活。但是,谁也没想到革命形势如此迅猛,国王居然被处死,王后沦落为阶下囚,被关进了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小牢房。牢房一半埋在地下,潮湿而阴暗,屋里没有柜子、镜子,甚至没有一把带靠背的椅子,所有家当只剩下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个铁床和一扇带栅栏的窗户。

在生命的最后两个多月里,安托内特没有任何隐私。牢房被一道屏风分为两半,屏风后的男性卫兵,时刻监视着她的一举一动。此时的安托内特,已经不是王后,一年前就不是了。自从君主制被废除,王室不再享受尊称,路易十六的姓是卡佩,国王一家子成了“卡佩一家”,跟老百姓的称呼没什么两样。卡佩上了断头台,安托内特就变成了“卡佩寡妇”。丈夫死后,“卡佩寡妇”悲恸欲绝,她不吃、不动,身体很快垮了。进牢房前,安托内特不光得上了肺结核,下身还经常大出血。不到40岁的女人,已经憔悴成了老太婆。

命运,真是不可捉摸。几年前,安托内特还过着每年添置300套新衣裳的安乐日子,如今,这个面色苍白的老太婆要靠半瞎的双眼在阴暗中缝缝补补。丈夫死了,孩子另地看管,孤独、沉思和不眠的长夜陪着她熬完最后的时光。两个多月里,能给安托内特带来一些生命气息的,只有透过窗户的阳光。然而,随着秋天的到来,黑暗来得一天比一天早,阴暗的囚室越来越像一副棺材。

1814年波旁王朝复辟后,国王路易十八,也就是路易十六的弟弟,下令在安托内特牢房的原址修建了一个小礼拜堂。这个小礼拜堂至今健在,它的隔壁就是供游人参观的王后牢房——一个专供后人凭吊的复制品。复制品的点睛之笔,是用法文和英文写的几行字,大意是,安托内特深陷困厄,仍不失王后的尊严,因此备受尊敬。从古监狱的地下监舍走到地面,眼前是一小片广场,安托内特牢房的阳光就来自这片小天地。这片被牢房包围着的空地叫女人广场,水池和石桌是女犯洗衣服吃饭的地方。安托内特当年如果在此放风,她会想什么呢?逃走?算了,试过几次都失败了,别连累自己的情人和朋友了。自己什么都没有了,只剩下尊严。维护尊严的唯一武器,只有勇气。时间不多了,也许这是件好事,因为快熬到头了,死亡是最好的解脱。于是,昔日的王后下定决心,“勇敢。多年来我一贯如此。你们以为我的苦难即将终结时,我会失去它吗?”

生与死之间,安托内特没有选择。她只能选择如何去死,这是命运。命运给她的最后机会是彰显人性的坚韧。于是,一个生于富贵、纵情享乐的王族在生命的最后时日,选择了体面地活和勇敢地死。正因为如此,她不但捍卫了自己的尊严,而且赢得了后人的尊敬。

协和广场

安托内特的刑场在革命广场,也就是今天的协和广场。这个广场最初的名字叫路易十五广场,1775年为安放路易十五的骑士塑像而建。大革命开始后,塑像被断头台代替,广场更名为革命广场。两年间,1000多条性命在此了断。其中不少,也许是大多数,都是冤鬼。1794年,大革命的白色恐怖时期结束,带有和平气息的“协和”一词成了广场的新名字。

安托内特死前,没有得到公平的审判。1793年10月14日,革命法庭开庭。按理说,安托内特属于要犯,审理应该冠冕堂皇。但是,不到两天,审判草草收场。16日清晨,“卡佩寡妇”被判有罪。当天中午12点一刻,安托内特身首异处。安托内特的罪名很多,比如花天酒地、挥霍国库、里通外国等。最令她愤怒和痛苦的是,8岁半的亲生儿子居然在赫贝尔特的教唆下,作出了与母亲乱伦的证词。这个赫贝尔特的工作是看管国王一家,他以前在剧院售票处工作时贪污公款,失业后混入了革命队伍。法庭上,赫贝尔特本以为耸人听闻的证言能产生轰动效应,但是适得其反。当庭长让安托内特回应指控时,她高傲地抬起头,大声而轻蔑地说:“我不愿意回答,因为人的天性不让我回答这种对母亲的指控。”听众震惊了,特别是妇女,她们听出了恶意的诽谤和侮辱,转而怜悯、同情、尊敬、支持落难的昔日王后。

开庭当晚,大革命的领导人罗伯斯庇尔得知此事,他大为恼火:“赫贝尔特这个蠢货大概想让那个女人再次取得胜利。”这一天,罗伯斯庇尔下定决心,除掉这个笨蛋。于是,革命中的投机分子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几个月后,赫贝尔特果然坐上了载着安托内特赴刑场的同一辆囚车。不同的是,王后死得体面,平日好吹牛的赫贝尔特还没死就魂飞魄散了。罗伯斯庇尔也没逃脱厄运,安托内特死后不到一年,他也被革命者送上断头台。死前,罗伯斯庇尔同样被关在巴黎古监狱。是时代捉弄人,还是命运开玩笑?大概二者兼而有之。

协和广场。矗立在广场上的方尖碑,是19世纪初埃及总督进献给法国国王的,据说有3000多年历史。

安托内特的最后一天是这样开始的。凌晨4点,陪审团宣判死刑,她十分镇静地听完判决。庭长问她是否申诉,她摇了摇头,没有回答。还有什么好说的呢?都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她摇晃着身体走回牢房,要来了纸、笔和墨水,趁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写了一封诀别信。信写给孩子的监护人、丈夫的妹妹伊丽莎白夫人。安托内特嘱咐小姑子原谅指控自己的小儿子:“你想想,对于一个年幼无知的孩子来说,大人要他按照他们的意图说一些他一点都不懂的话,那真是件太容易的事了。”信没有写完,也没有送到伊丽莎白手里,而是被法官扣下了,之后被一个整理文件的革命者私藏了20年。波旁王朝复辟后,私藏信件的人把“抢救出来”的王后遗书献给国王,但是路易十八看穿了诡计,把小人送上了流放之路。王后的遗书终见天日,但是信中的人都不在了。伊丽莎白上了断头台,不懂事的儿子要么死了,要么隐姓埋名、逃亡天涯。

临刑前,安托内特换上了一件白色的薄袍,生命的最后一段路,她想穿得整齐些、体面点。但是,看守的目光一刻也不离开她,即使是最后一次换衣服。早上8点,神甫来了。安托内特信天主教,但拒绝再忏悔,因为神甫效忠共和国,不是王国。10点,刽子手来了,剪掉她的头发、反绑她的双手、撕掉她的领子。安托内特丝毫没有反抗,她只能用一副无所谓的样子维护自己的尊严。11点,囚车拉着安托内特走向革命广场的断头台。街道上挤满了看热闹的人,其中的一个画家路易·大卫匆匆找来一张纸片,草草勾勒出一张素描。画上的安托内特挺着胸脯、昂着头、双唇紧闭,既有饱受折磨后的无奈,又有蔑视一切的威严。

革命广场上的人群黑压压一片,他们从清晨一直等到中午,就为了看一眼如何“用民族的刮刀把她割成两半”。民间传说中,安托内特的临终遗言居然是向刽子手道歉,因为她不小心踩了行刑者的脚。行刑的第二天,唆使儿子指控母亲的赫贝尔特在小报上说:“这个女人一直到死都表现得很骄傲、胆大。”

安托内特死后,她的棺材并没有及时掩埋。那个时期上断头台的人太多了,不值得为一具尸体单挖个坑。等凑够了一拨,所有棺材被浇上生石灰,扔进众人坑;墓碑,没有。波旁王朝复辟后,路易十八想起了自己的兄嫂一家,下令厚葬。人们靠一条腐烂了一半的袜带辨别出王后的尸骨,安托内特得以在死后22年体面入殓。历史的镜子需要时间去打磨。两个世纪后的今天,挥霍无度的荡妇形象早已和安托内特无缘。深入人心的,是一位勇敢、坚忍的女性,一个在动荡和困厄中赢得后人尊敬的妻子和母亲。当然,她还曾经是一位时尚优雅、养尊处优的法国王后。

科尔多瓦与文艺复兴

14—17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是一个巨人辈出的伟大时代,这些巨人自然都是西方人,比如诗人但丁、文学家薄伽丘、画家达·芬奇和雕塑家米开朗琪罗。这400多年的色调是明亮的,旋律是热情的,个性是张扬的。欧洲,迎来了精神文化的空前繁荣。在此之前,中世纪的欧洲是黑暗的。那个时候,野蛮和不文明是欧洲人的生活特点。比如,旅客住店通常合睡一张床,入睡时脱得精光,没有隐私的概念。在一些地区的婚俗中,还有宾客为新郎新娘宽衣解带并放上婚床的习俗。从行为举止上来说,中世纪欧洲人亟待精神文明建设。随地吐痰司空见惯,众目睽睽之下小便一点不害臊。难怪一些历史学家将中世纪的欧洲描绘成悲惨之地,到处是文盲、迷信、愚昧和道德败坏。如果有人告诉你,是东方的阿拉伯人给中世纪黑暗的欧洲带来启蒙火种,你信吗?我听到这种说法时也吃了一惊,无法想象阿拉伯人怎么成了欧洲人的老师。

同类推荐
  • 教师如何成为学生的心理专家

    教师如何成为学生的心理专家

    《教师如何成为学生的心理专家(修订版)》结合翔实案例,针对中小学生中存在的常见心理问题进行剖析,探究这些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并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策略,理论联系实际,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代表性。全书内容全面,分析具体,为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有力的参考和借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用书。
  • 舆论监督与社会正义

    舆论监督与社会正义

    全面阐述了舆论监督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合理发展在目标、理念和实践意义方面与正义精神的高度一致性;分析了舆论监督作为现代社会的政治观念与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冲突;论述了舆论监督之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意义;揭示了舆论监督对于完善社会主义社会评价体系以及在价值传播系统中的作用;通过中西方舆论监督比较、舆论监督案例评析,试图解析舆论监督在促进中国法制建设、推进民主化进程中的作用和意义;探索舆论监督方法的规范化、合法化,从而寻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舆论监督模式,为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新闻法制体系提供有益的理论参考。
  • 多维视野中的农村社会研究

    多维视野中的农村社会研究

    文章讲述的是:城乡二元结构视野中的农村社会发展,内卷化视野中的农村社会发展,性别视野中的农村社会发展等内容。
  • 校长依法治校必备工具书-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指南

    校长依法治校必备工具书-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指南

    校长是学校最高行政负责人,校长全面负责学校的工作,对外代表学校,对内主持校务。校长是学校工作的领导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校长是学校的“校魂”,一所学校办得如何,是否有很高的社会效益和良好的形象,在某种意义上说,取决于校长的正确领导。常言道: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
  •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学生读本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学生读本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全党全社会必须共同承担的重大任务。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切实担负起政治责任,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领导。要把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胡锦涛
热门推荐
  • 墙外等红杏之终身伴读

    墙外等红杏之终身伴读

    “你就是我的伴读?”“是在下。”“那好,转过去裤子脱了。”“?!”你惹我一时,我养你一世!
  • TFBOYS之三年

    TFBOYS之三年

    TFBOYS和3个女孩的故事作者原创,请勿抄袭这是我的处女作,哪里写得不好请见谅。
  • 欲望的语言实践

    欲望的语言实践

    本书系文学评论集。全书共分为三辑18篇,对当前活跃在中国文坛上的十几位知名作家的小说、诗词进行了文学批评与评价。
  • 远眺珠穆朗玛

    远眺珠穆朗玛

    一部多姿多态、品位高雅的优秀文学著作,是享受艺术的美味佳肴,掩卷深思,韵味无穷。
  • 星航者盖亚

    星航者盖亚

    宇星大地是日本国立星际宇航局的宇航员,在归途中遭受到宇宙异族——陨石魔一族的攻击而坠机,但坠机后不但没死还受到守护地球的大地之神盖亚的庇护,变身为星航者盖亚与陨石魔大地侵略部队——巨魔战斗
  • 当夏天来到时

    当夏天来到时

    她凭着自己勤奋学习考到了北京,没想到在同一所大学里却遇到了自己暗恋已久的他。此坑慎入!写的慢见谅。
  • 网络虚拟人生

    网络虚拟人生

    我叫道非,一个普通的大学毕业生,因为找不到工作而加入同学的游戏工作室。在那里我结识了一群个性鲜明的怪人,并且发生了很多光怪陆离的脱轨事件。没有办法复活的灵魂,游戏里的杀人事件,隐藏在黑暗中的黑客组织,大公司中的权力斗争……我都想不到我的人很能够如此精彩。
  • 虎背蛮妖

    虎背蛮妖

    她是网络小白加生活小白的林夕,她还有一个脾气暴躁武功高强的师傅周世轩帮她撑腰。可偏偏遇上了软硬不吃的无敌上司,究竟谁能打到谁?
  • 你是爱情的原因

    你是爱情的原因

    [花雨授权]告诉我(相信我)爱情可以飞过大海,爱情可以追过未来,只要我相信爱就能够勇敢(永远)存在,我让爱情……
  • 他和那个夏天

    他和那个夏天

    真实的故事,却像小说中写的那样,由本人讲述。如果大家喜欢,我会继续找这样的故事,或者给骨架附上血肉呈献给大家,或者进行改编。请多关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