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214600000041

第41章 悲怆的俄罗斯良心(6)

可是,在米沃什看来,人类材料有一个缺陷,即不甘心仅仅被看作是人类材料。生活目标与历史目标是不相同的,它是参差多态、目标各异的,而极权制度却试图将生活变成所有人的一个共同事业。在波兰和中欧国家,诗歌的抒情力量一直都很强大,但现代以来正是这个地区最早产生了一种怀疑主义,那就是对极权主义兴起的警惕与抗拒。除了米沃什提到的维特科维奇外,另一位波兰作家斯坦尼斯罗·雷蒙50年代也写了一部科幻小说,描写在遥远的星球上有一个国家,那里的居民们被迫像鱼一样生活在水下,嘴里吐出的泡沫就是他们之间唯一的对话。这两部反极权主义作品采用的都是小说形式,正好印证了米兰·昆德拉的话:怀疑往往是小说的品质,诗歌的品质则是抒情的。《被俘获的心灵》却表明,米沃什是一位具有怀疑素质的诗人。

波兰诗人扎加耶夫斯基在《诗歌与怀疑》中论及米沃什的作品,曾谈到诗歌与怀疑之间的关系:“诗歌之需要怀疑要远远大于怀疑之需要诗歌。通过怀疑,诗歌才能消除修辞的不诚实、无意义的喋喋不休、谎言、青春期的饶舌、情感空泛(不真实的)。而一旦远离了怀疑严厉的凝视,诗歌——尤其在我们黑暗的日子里——很容易退化为多愁善感的歌谣小曲,抑或没有思想只知拔高的称颂,对世界的形形色色毫无意义的赞美。”(王东东译)作为一位诗人,扎加耶夫斯基深刻意识到怀疑在诗歌中的作用,这种现实主义诗学产生于有着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波兰,显然是文学对当代生活做出的反应。正是在直面现实这个意义上,晚年的米沃什曾不无调侃地说,当他与华沙当局决裂后,他才真正按照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要求来写作。

米沃什的怀疑并不属于哲学上的那种怀疑主义,而是基于一种根深蒂固的信仰,那就是对欧洲文化传统的坚守。毫无疑问,早年所受的天主教传统教育对他影响甚巨,尽管出于诗人的个人主义,他从来都不喜欢天主教的集体仪式。他之所以没有像他的那些作家朋友们一样,被历史法则和集体主义所俘获,端在于他坚持几世纪以来的欧洲文明,坚持自然社会所维系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坚持自由、正义、尊严、节制等传统的价值,这正是他拒绝心灵被俘的力量所在。在《米沃什词典》中,作者回忆自己在1939年就已经认识到,人们感到自己渺小是因为缺乏精神独立,大多数人必须“充当某些领袖和暴君手里的玩物”,“只有我们确信自己独特的存在,只有我们确信自己的命运只能由自己来承担,我们才会相信灵魂不朽”。因此,他一再告诫人们,应当将镜头倒过来,把自己放大,而不是缩小。

从前的文化告诉人们,在变动不居的世事之外存在着永恒不变的价值,构成人的内心律令。米沃什是一位从前的诗人,这使他对现代极权具有一种罕见的洞察力。面对现代人内心一无所有的问题,米沃什说:“这话也许不错,可是我怀疑它只不过是我们时代的定律。假如但丁内心空无一物,他就写不出《神曲》,蒙田也写不出散文,夏尔丹也画不出一个静物来。因为现代人相信他内心空无一物,所以才会接受任何信仰,即使知道它是有害的,但唯有这样他才可以同他人联系在一起,不致孤独无依。”人的内心空无一物是因为现代人失去了传统的信仰,失去了内心生活,只能依靠社会的归属感才能摆脱人生的孤独,而这恰恰又必须以内心的更加空无一物为代价。但是,“假如一个人可以无需外在的压力而活着,假如他可以制造自我的内心紧张,那么人心空无一物的说法就不是真实的。这样做就将是一种有信仰的表现”。从前的艺术家内心丰富,但并非没有孤独的感觉,只不过他们明白,创作就意味着疏离,今天的艺术家们却盼望创作能获得奖赏。

在如何“制造自我的内心紧张”方面,米沃什可说是这个时代的典范。他的诗歌充满道德焦虑和冲突,透出人生的苦难、不幸、软弱甚至悲观的调子。按照扎加耶夫斯基的观点,米沃什在本质上是一个诗人。对他来说,只有诗歌才产生意义,散文只是他为诗歌准备的演讲台。写作《被俘获的心灵》是因为他觉得有责任说出真相,履行自己的义务。在他所有的作品中,他最看重的还是自己的诗歌,这些诗歌由于怀疑的精神而变得更加丰富,就像他在《祭奠》中所写:“你告别旧时代以为新时代来临/错把仇恨的灵感当作诗情画意/错把盲目的力量当作利甲坚兵。”但诗人的怀疑终归是有限度的,有一种对意义的追求高于怀疑之上,这就是扎加耶夫斯基所说的,米沃什的诗歌有着“对宇宙缺陷和人类(包括作者自己)不完美的宽容忍耐”。换句话说,米沃什那些充满洞见的作品依然有着对这个世界的信任,给我们指出那些看不见的事物。

拒绝遗忘

在没有被广泛阅读而又获得崇高声誉的作家中,赫塔·米勒是最新的一个。这位德国女作家刚刚获得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但除了德国文学界,就连英语世界对这位从罗马尼亚移居德国的女作家也知之甚少,她的二十多部作品,迄今译成英语的只有五部。中文世界更不用说了,台湾地区出版过她的《风中绿李》(也译《绿李子树的土地》),内地也只翻译过她的几个短篇小说。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对她的评语是,其作品“以诗歌的凝练和小说的坦直,描写了被剥夺者的境况”。许多新闻媒体在报道时,却将后一句译成“描写了失业人群的生活”,听上去好像是19世纪作家批判资本主义的主题。

这种陌生隐含着我们对当代东欧文学的有意忽视,尤其是赫塔·米勒还是近年来诺贝尔奖得主中政治性最强的一位作家,她的作品大都是描写齐奥塞斯库独裁统治下的底层人命运。1953年8月17日,米勒出生在罗赫塔·米勒(HertaMüller,1953—),生于罗马尼亚,德国小说家、诗人、散文家,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马尼亚巴纳特地区的一个小镇,家庭是讲德语的少数民族。米勒的父亲在“二战”中曾在德国党卫军服役,后来成为货车司机。关于她的家庭,她曾回忆道:“我记得祖父被定为‘地主’,读大学时,我得把这项填入申请档案。我的祖父母一直都是农民,为了养家糊口,他们从早到晚在地里干活,从不休息,为了挣更多的钱、买更多的地,他们还做些谷物生意,渐渐成了富农。但是,1945年以后,一切都变了,我们的土地被充公,我的母亲十七岁时被驱逐出境,在苏联劳改营被强制劳动五年。在那里,她目睹了死亡与饥荒。此类事情在德裔村庄屡见不鲜,还是个孩子时,你不思考政治,但你能感受到那种压力和敌意。”米勒后来就读的大学是蒂米什瓦拉大学,在那里的几年间,她学习罗马尼亚和德国文学。大学毕业后,米勒分到一家机械工厂当翻译。她最初的作品就是在办公室上班时写的。由于拒绝充当秘密警察的线人,她被厂方解雇,此后以做德语家教谋生,但她仍不时遭到秘密警察的骚扰,其作品发表也受到限制,直至1987年与同为作家的丈夫一道移居德国。

童年和成年后的经历成为米勒创作的主要题材,即描写那些被剥夺了基本生存条件,被剥夺了尊严和权利的人们。米勒认为自己属于巴纳特人,这一地区的居民是德国施瓦本人的后裔,原属奥匈帝国统治,1919年的巴黎和会上,分别划归南斯拉夫、匈牙利和罗马尼亚三国。“二战”中,当时的安东内斯库政权加入了德、意、日同盟,巴纳特地区许多居民都参加了纳粹。“二战”结束时,该地区又被苏联军队占领,建立起极权制度。民族与阶级的双重歧视在米勒敏感的心灵上留下很深阴影,并且伴随了她一生。对罗马尼亚人来说,她是返回母国的德国人,而对德国人来说,她又是讲德语的罗马尼亚人,她因此自称是“生来就被流放”的人。这种异乡人的感觉使她的痛苦有着某种文学的普遍性,成为像里尔克、卡夫卡、卡内蒂和保尔·策兰那样的德语作家,这一文学谱系给世界提供的是对存在境遇的描写,他们散落在中欧各国,生活在德语世界的边缘,较之其他作家更深切感受到现代人对生存的不安和焦虑,难以诗意地栖居故乡。正如卡内蒂所说:“世界始终是背井离乡者的世界。”他们描写自己的家园,却没有家的感觉。

《低地》是米勒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具有自传性的特色。小说发表于1982年,出版时遭到当局的重重审查与大幅删减。两年后,未删节的原稿在西德出版,大获好评。这部短篇小说集通过一个孩子的眼光,《低地》封面将现实与梦结合起来,叙写出乡村的暴力和腐败,孩子们被伤害的心灵和母亲们被摧残的生活。丑陋、冷酷的现实由诗一般的句子描绘出来:“他们一进入厕所,便抬头望向天花板,如此便可不看自己的裸处,因为这房子里的每间屋内,任何可称作下流或猥亵的事都有可能发生。”除此之外,米勒在罗马尼亚国内发表的小说还有《暴虐的探戈》,该书同样揭露了德裔村《风中绿李》封面庄中官员贪污腐败、欺压弱势的恶行,因而遭到官方批判和查禁。此后的作品都是移居德国后所写的。在《绿李子树的土地》(德文书名《心兽》)中,五个年轻人离开贫困的农村去城市求学,寻求教育与友谊,但她们的希望落空了。城市与乡村一样,同样被极权制度所腐蚀。这是一部混合了贪婪、愚蠢和残忍的故事。书中那些警察将树上的青涩李子摘下来,大口大口嚼着的情景,成为这个极权国家的象征。就像小说开头的话:“当我们沉默时,我们感到难以忍受;当我们开口时,我们又把自己变成傻瓜。”面对以国家和民族为名义的迫害,每个人都被迫不断寻找自己的身份。这群年轻人最终背叛了自己并互相背叛,有的人自杀,有的人被自杀。

谈到这部作品,米勒说这是“为了纪念我那些惨遭杀害的罗马尼亚朋友”,她想表现的是,在齐奥塞斯库的年代,生活是如何被极权制度所摧毁的。米勒对荒诞的感觉还体现在《约见》一书。这本小说同样描写了极权下的紧张,充满一种压抑的气氛。叙述者是一个服装厂的年轻女工。小说开头第一句就是“我被传唤了”。这已经是她第十次被安全部门传唤,因为她将一张便条缝进销往意大利的西裤口袋里,上面写着一句恳求话:“娶我吧”,并附上她的名字和地址,为此她被怀疑有叛国企图,不断被安全部门约见。当她被传讯时,她在车上不断回忆起自己的过去:父亲凶狠残暴,在外面搞女人;她的第一个丈夫出卖了她的父母,离了婚的她很快又陷入与另一个男人的关系,他是她心灵的支柱,但同时也是个酒鬼,在黑市倒腾非法的电视天线。她还忆起与一个漂亮姑娘的友谊,这个姑娘因为试图越境而遭到枪杀。通过一系列的闪回,表现出一幅在极权下适应与生存的可怕画面:生于不同年代的人为了对付极权而采取不同方式,酗酒、暴力、腐败和互相出卖成为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全书充满阴郁、无望的气氛,就像女主人公父亲所说:“生活就是他妈的放屁,甚至连穿鞋子都不值得费工夫。”

迄今为止,米勒发表的作品还有《护照》、《光年之外》、《行走界线》、《河水奔流》、《那时狐狸就是猎人》等。米勒的获奖恰值柏林墙倒塌二十周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一个来自前东欧的德国作家,显然具有双重的纪念意义。二十年前,整个世界都曾屏息注视着柏林墙的倒塌,注视着东欧的剧变,在百感交集的人群中也有米勒本人。当米勒获奖的消息传开时,德国政界人物纷纷发表看法,总理默克尔称她的创作是“缘于极权、压迫、恐惧的生活经历的伟大文学,表现出令人难以置信的勇气”,而总统科勒则称她“为了抗拒遗忘而写作,提醒人们认识到自由的价值。在东欧剧变二十年后的今天,米勒的获奖具有特殊的意义”。这些政界人物的赞扬使得不喜欢她作品倾向的人有了更充分的理由,在他们看来,米勒获奖是由于其作品涉及的内容,而不是作品的文学价值本身,她并不是一位知名作家(有意思的是,这却是一个基于市场标准的判断);赞赏的人则认为,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此举是在鼓励有社会担当的作家。

米勒虽然早已加入了德国国籍,并且一直以德语写作,但她的作品在内容上仍然属于前东欧文学,即米沃什所说的“另一个欧洲”的文学。显然,这一文学不是指那些虚假的官方文学,而是指那些捍卫人性尊严的反抗文学。当分隔东西方的铁幕在1989年被冲破前,这些作家的名字早已经为世人所知,如捷克的哈维尔、昆德拉、瓦楚利克、克里玛,波兰的赫伯特、扎加朱斯基、巴兰察克,匈牙利的凯尔泰斯、康拉德,前南斯拉夫的契斯、米哈耶罗夫,罗马尼亚的马内阿以及米勒等。他们的作品构成了20世纪最重要的一个文学景观,将极权制度下被摧毁的生活与人性呈现在世人面前,为亲身经历的时代作出最有力的见证。在促使非人性的生活改变的过程中,东欧作家以他们的写作充当了社会良心的角色。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铁幕的裂缝首先是由文学撕开的。米勒对日常生活最微妙之处的刻画同样让读者感到,极权的罗马尼亚与其他东欧国家的生活没什么两样。

同类推荐
  • 玄奘瓜州历险之谜

    玄奘瓜州历险之谜

    瓜州是玄奘西行路上唯一独身孤征的地方,是玄奘险被弟子刺杀的地方,是玄奘偷渡取水时被捕的地方,是玄奘得到一批豪情侠胆之士鼎力相助的地方,是玄奘四天五夜滴水未进,是玄奘跋涉八百里莫贺延碛,最能体现坚强意志的地方。
  • 致一百年以后的你:茨维塔耶娃诗选

    致一百年以后的你:茨维塔耶娃诗选

    《致一百年以后的你:茨维塔耶娃诗选》是二十世纪俄罗斯诗人茨维塔耶娃的诗歌选集。译者苏杭先生精选了一百来首茨维塔耶娃脍炙人口的短诗,并首次译出长诗《山之诗》。作为主要以诗歌创作名世的诗人,茨维塔耶娃在创作手法上有相当的创新,她披露感情时更热烈、更大胆、更横放杰出。
  • 死囚

    死囚

    《死囚》的内容全部来自丁一鹤对案件当事人的亲自采访和他所接触的相关案卷,而且是对案件鲜为人知的内幕进行原汁原味的展示和披露。因为作者的采访和掌握的资料是一手的、真实的、独家的,所以《死囚》对于案件的报道是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而且大多内容是读者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丁一鹤用纪实文学的方式记录中国法制进程的一些片段,《死囚》所展示的案件都在北京和全国产生过一定影响,有的案情也通过各种传播渠道为广大读者所知。
  • 杜甫文集2

    杜甫文集2

    杜甫(712-770),字子美,盛唐大诗人。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人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 清谈墨子

    清谈墨子

    本书通过介绍话说墨子、人生最大的艺术、修身养性、智慧与谋略、节约生命、追求真理、一阴一阳之谓道等内容,评述了墨子的人生态度和处世策略。
热门推荐
  • tfboys遇见你

    tfboys遇见你

    三个女孩个怀不同的梦想但却有一个共同要去完成的事十年之后的八月六日他们相遇中通意外甜蜜分离相继发生这样的生活里他们是否会有爱的火花......
  • 中华文化与智慧谋略

    中华文化与智慧谋略

    20世纪初我国思想家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说:“中国于各种学问中,惟史学为最发达;史学在世界各国中,惟中国为最发达。”这段话充分肯定了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四部目录经、史、子、集,史籍居第二位,就说明了这一问题。中国古代史学大家,一般都具有恢宏的历史视野,学兼天人,会通古今,并以高度自觉的精神肩负修史使命,视史学有补于人伦道德与政治借鉴,强调以古为镜,经世致用,实录史事,这些都是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民族的珍贵遗产。现在我们国家正处在一个新的继往开来迈向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时刻。继往就是继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往,开来就是开社会主义现代化之来,即宏扬传统文化,振兴中华,建设四个现代化。
  • 二十四史-汉书

    二十四史-汉书

    24部史书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精华篇章编译为白话,汇集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等多所科研院校的知名专家之力,十年磨一剑,倾力打造,是年轻一代走向智慧成熟的不可多得的良师益友。全书打破了传统正史读物的条条框框,版式设计新颖别致,书中插配了近千幅与史书内容相关的绘画、书法、建筑、陶瓷、金银器等精美图片,通过这些元素的完美结合,将读者带进一个真实而多彩的历史空间,让读者全方位、多角度地去感受中华文明和华夏民族智慧之所在。
  • 篮球之王牌得分后卫

    篮球之王牌得分后卫

    龙啸天,场下善良、有爱心、重感情、大方、谦虚、仗义,与队友相处融洽,训练刻苦,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永不满足。场上冷酷、无情、嚣张、霸道、永不放弃,爱投三分球,爱喷垃圾话,打球聪明、智商高,爆发力强,只有两种兵器能形容他,那就是长生剑和霸王枪,刚猛又不失细腻。同时献给很多为了生活离篮球越来越远的我们,回味篮球带给我们的快乐,呵呵!
  • 魔之手札

    魔之手札

    苦逼魔不幸身负一百单八个封印,往来于轮回转世中。在人与非人间游走,体味世间百态。一句话简介:苦逼魔的结仇人生。
  • 九歌之轮回

    九歌之轮回

    九星连珠、至乱至浊;太阴蔽日、天下浩劫。剑客、书生、王侯,昔日正道翘楚;佛子、杀手、善人,何妨魔道巨枭。九命轮回,今朝醒;九世情劫,缘难断。仗剑直行,仙魔灰飞烟灭;九歌轻吟,纵是鬼神难挡。涤荡神州,再回首望,缘来缘去,也不过宿命一场,梦一场。
  • 六界女帝之三生情劫

    六界女帝之三生情劫

    你可曾成全过你爱的人,你可曾背叛过爱自己的人?他们相遇太早,爱得太晚,恨的太突然……她历劫,他做伴,他们三生相遇却两世错过。此生一碗绝情水,一千年忧,他的一剑深刺却都不曾让她忘记初心。分别三年,她与他人厮守,他与她人定婚。命运多舛,三劫告终,她终成六界女帝。酒总要品过才知浓,情总要爱过才知重。他恨她,可命运不过如此。她爱他,可情劫终逃不过。恨也好,爱也好,到头不过只是一情劫罢……
  • 火影之萝莉小鸣人

    火影之萝莉小鸣人

    身为十尾人柱力,岂能不风骚?斑?看我拿你当俘虏;带土?看我破了你的计划;木叶?看我毁了你。我拥有最强通灵兽,最强瞳术,最强遁术,最强血继限界,不对,所有的血继都是我的!我身体里原来封印着九尾,在我来到这里后,九大人柱力体内的尾兽都没了,人柱力还好好的,这是为什么?因为我就是十尾人柱力!
  • Euthyphro

    Euthyphro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师傅难为

    师傅难为

    [花雨授权]“如果你不认真学武,这辈子,你都别想碰到我的衣角!你这个废物、白痴!”四年前她恨铁不成钢。四年后,“师傅”这个角色让她后悔不已又不安于世。为什么她做师傅就得没有尊严没有自由没有地位,还必须任劳任怨勤勤恳恳地雕琢这块朽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