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214600000042

第42章 悲怆的俄罗斯良心(7)

在这些东欧作家看来,“东欧”从来不是一个地理概念,而是一个政治概念。他们认为自己的国家属于“中欧”,有着自己深厚的文化传统。历史上,中欧许多国家都曾归属奥匈帝国统治,或与之有着自然联盟,属于西方文化的一部分。只是由于来自俄罗斯的外来力量强加的制度,才形成了一个文化上属于西方而政治上属于东方的东欧。昆德拉曾发表过一篇著名文章,认为中欧与俄罗斯的根本不同在于,中欧国家曾普遍接受过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洗礼。这篇文章引发了一场关于中欧文化的辩论,当时许多东欧重要作家都加入了进来。前南斯拉夫已故作家契斯指出,在中世纪,匈牙利、塞尔维亚、捷克、克罗地亚、波兰和罗马尼亚人之间的礼拜传说就存在着一致:“当我读到生于1904年的波兰人安德杰·库斯涅维奇,或生于1950年的匈牙利人彼得·伊斯特海兹的作品时,我发现他们描写事物的某些方式与我接近,那是一种中欧的诗学。”这种对中欧文化的强调,以及“对欧洲的乡愁”,实际上是出于抵抗苏联极权体制的精神需要,渴望一种更广大的民主视野,同时也是强调中欧文学的独特性,即对现实的深切关注。文艺复兴曾在罗马尼亚兴起人文主义文学。19世纪,由马约雷斯库组织的文学团体尤尼米亚,也曾反对那种为了形式而牺牲内容的倾向,强调文学的现实功能。中欧特殊的历史地理环境决定了其作家不太可能为艺术而艺术,更不可能视文学为消遣。正如米勒所说:“在东欧,对诗歌的热爱不是一个美丽的神话。它源自恐惧。”古罗马诗人朱文纳尔曾留下“愤怒出诗句”的名言,米勒的“恐惧出诗歌”则道出了东欧作家的创作动机,文学是生活世界被剥夺后用语言重建的生活世界,他们必须借助于文学来抗拒可怕的现实,寻求自我的确立。

在前东欧各国,反抗文学有着各自的特点。在捷克、波兰和匈牙利,由于相继发生过波匈事件、“布拉格之春”等大规模的反体制事件,自上世纪70年代起,作品遭禁的作家们逐渐形成了一种“萨米亚特”写作,即采用地下出版物的形式发表作品。他们的处境也各不相同,匈牙利作家受到的打压最小,捷克斯洛伐克作家则常遭到骚扰、审讯与监禁。而在前南斯拉夫、罗马尼亚等国,由于铁托、齐奥塞斯库政权的控制相对更加严密,没有形成大的反抗,作家们更多是个人写作,并希望能在国内出版,但他们同样面临着检查制度的问题。在大学期间,米勒就曾与一个德裔青年作家团体“巴纳特行动小组”来往密切。这个团体的宗旨是追求言论自由,主张文学不应屈从于政治,而应从个人经验出发,表达主观的感受。秘密警察不久便注意到这个团体,并将他们视作国家的敌人。米勒也遭到威胁与迫害,秘密警察经常去她家搜查,罪名也都是司空见惯的那一套,诬蔑她是妓女,为了钱和阿拉伯学生睡觉,还诬蔑她从事非法买卖。那个时期,米勒每天早晨起来,都担心自己会遭到流放。

对于西方读者来说,文学的政治性往往意味着缺乏艺术性,于是政治性也成了今天中国作家们避之唯恐不及的东西,作家们一心想写出纯艺术的不朽作品,仿佛一旦涉及政治的因素,文学就成了政治的工具。然而,政治与文学并非一种简单的负面关系。屈从于权力,将文学变为某种干巴巴的政治宣传,与不屈从于权力,写出这种政治对人生的影响,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区别就在于,前者是奉命写作,后者是出于个人感受。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写出了19世纪俄罗斯的社会问题,但没有人说他们是政治文学。米勒在回忆自己的写作初衷时也说:“我的写作是抗议这种强加于我的‘德国人’身份,也是抗议巴纳特的施瓦本村庄,抗议失语而压抑的童年。我写下的其实只是我的经历,别无其他。”文学归根结蒂是对人生与人性的描写,在现代极权统治下,政治成为社会的基本状况,权力控制了一切,人们没有个人自由,甚至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社会长期处于恐惧、压抑、沮丧与冷漠之中,充斥着谎言、欺骗和背叛,使得政治变成完全个人化的东西。或者说,当政治主宰着人们的全部命运时,这就已经不是政治,而是人生了。在这个意义上,一个身处极权社会的作家如果没有对政治的关注,对真相的关注,就根本谈不上对人性的观察和分析,他对人生的刻画也是不可信的。

这当然不是说,东欧作家就放弃了对美学的追求,毋宁说他们将真实人生视作艺术的最高标准。对此,米勒说过一句朴素的话:“除了独裁统治下的场景,我不会写别的,因为我全部的生活来源于此。”尽管如此,她并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公共知识分子,也不是一个启蒙者,而是一个追求艺术表现的作家,只不过这种艺术是以人生为底子。在一次访谈中,米勒说:“在艺术中,美就是在事物表面下所发生,不为事物所蒙骗的东西,它不会掩盖事物的复杂,而是使我们看到事物的不确定性和险恶,以及事物的不堪忍受。”这种特点既体现在米勒的作品里,也体现在其他东欧作家的作品里:通过文学探究极权制度对人性的毁灭,探究身体和灵魂的邪恶。为此米勒找到了一种独特的叙事方式,适合于她内倾的主观感觉。断片式的叙述,没有什么情节性,事件经由词语一行一行地发生。它更接近于现代人的表述,即以自我的心灵为镜子,映照出一个主观化的现实世界。

许多评论都指出,米勒的语言有着独特的风格,遣词造句由于一种不熟悉的语境而显得很突然,并使她的文字有一种优美与痛苦相混合的独特性。原因可能是,经过多年的政治与文化隔绝,本土德语与罗马尼亚德语已经有了很大差异,同时她从罗马尼亚民间语言里吸取了许多喻象,并将它融合在德语中,这使她的语言产生了一种跨文化的陌生化效果。比如这样的句子:“井不是窗也不是镜子。向井里望久了,常常会望进去。那时,外公的脸就会从井底升起,停在我的脸旁。他的双唇间是水。”(《黑色的大轴》)“假如明夜他站在电梯里,那么我只是一个陌生人而已,就像一个陌生的街角。也许我只是一次飘忽不定的约会,而他则恰如一件令人惊恐的幸事。我和他之间横亘着一条时光之河。我认为我已经对他说出了我们相见的时间,却永远无法说出相见的地点。”(《一只苍蝇飞过半个森林》)“风摇灌木。男人离开了。伊蕾妮没走到水湾尽处。她不想看见任何人。哪儿有船,哪儿就有烟。现在无脸。”(《独腿旅人》)“直到今天,我也无法真正描绘坟墓。只有一条带子,一扇窗,一颗坚果,一根绳。对我而言,每起死亡都像一条大口袋。”(《绿李子树的土地》)这些语言充满内涵,有许多隐喻、转喻、留白和暗示,只有遭遇过同样检查制度的人,才会读出其中的寓意。通过诗性的描写,将叙事转化成一种内心体验。这种散文诗式的风格,同作品中压抑、阴郁和恐惧的细节相冲突,突现出一个偏执狂的世界。

荒诞感也是东欧文学的共同特色,这在哈维尔、昆德拉和契斯的作品中也非常突出,那往往是源于极权政治给个人生活造成的困境,并由此上升到存在的层面。有评论指出,米勒的作品同样具有卡夫卡式的风格,充满强烈的困扰、妄想的恐惧、压抑的性、与无所不在的敌人作战,表现出残酷的真实和可怕的悲伤。所不同的是,米勒具有女性作家那种敏锐的观察力和感觉,总是试图在精神与物质的丑陋中创造出一种恐惧的诗性,而不是像其他东欧小说中常见到的那种冷嘲。很少有作家像她那样多年来只专注于同一个主题,叙写齐奥塞斯库极权统治下的人生。她说:“对我来说,最有意义的生活便是在罗马尼亚权权统治下的那段经历。德国的生活非常简单,就在几百公里开外,就是我那些过去的经历。我在离开时带上了我的过去,并意识到专制仍然是当前的话题。”时间在米勒那里似乎是停滞不前的,就像普鲁斯特一样,他在三十多岁时就将自己封闭起来,追忆逝水年华。对米勒来说,生活在她离开罗马尼亚时就已经结束了,此后的日子只是无尽的回忆。

她最近的一部长篇小说是《呼吸钟摆》。这是一部政治纪实作品,讲述“二战”后一批德裔罗马尼亚人被强制送往苏联劳动营的故事。这部书可以说是米勒与诗人奥斯卡·帕斯托的合作,后者也曾与米勒母亲一样被关进苏联劳动营。

《呼吸钟摆》德语版封面他们一道前往寻访劳动营原址,在一起长时间讨论,米勒将帕斯托的口述回忆记录下来。书中“饥饿天使”、“心形铲”、“皮包骨头的时刻”等概念都是帕斯托发明的。但小说中的主人公并不是帕斯托本人,而是以他的经历为主线,同时米勒还采访了许多其他当事人,将他们的经历加入进去。这部书完成于帕斯托去世之后,具体的情节和人物设置都是由米勒独立完成的。主人公并没有参加战争,但他知道自己是在为纳粹德国赎罪,这就是所谓集体罪责。饥饿与精神匮乏是劳动营题材的两个主题,米勒曾谈到在劳动营有两种幸福,一是嘴巴的幸福,发现一颗果子,背着人悄悄地吞下去;一是思想的幸福,陷入绝望时,转而爱上劫持你的人,也就是斯德哥尔摩情结。在劳动营里,如何生存下去是每个人面临的最大问题,就像前南斯拉夫作家卡尔罗·希塔伊奈尔在一次演讲中被问到是否还忠于年轻时的理想时,这位《西伯利亚的七千个日子》的作者回答说:“我们被降低到只有最低级的生物本能,最基本的存在需求。根本不会想到意识形态;我们唯一的意识形态就是活下去。”

现居美国的罗马尼亚作家诺曼·马内阿在接受《纽约书评》编辑的采访时,后者提及米勒许多作品都涉及齐奥塞斯库的统治,马内阿说:“我要说是她的全部作品。她对此着魔——这几乎是唯一让她着魔的东西。”如今的米勒已经举世闻名,照片上的她便是一脸倔强、坚毅的神情。这是又一个与遗忘作抗争的人,她拒绝忘却极权统治造成的创伤,希望将毫无意义的残酷变成一种意义。对于有人批评她走不出过去的阴影,她不无风趣地回答说:“我是在书桌前,不是在鞋店里。”对此我们可以这样解读,写作是她证明自我存在的方式,她为自己而写,而不是为一个作家的职业而写,去叙述那些与己无关的故事。她认为任务化的写作会让人失去灵感,哪怕这个使命是正义的。有意思的是,在当代人文知识领域,表现出最有良知和价值的往往是那些边缘者、业余者和流放者,而不是专业作家和学者。米勒是一个流放作家,在德国文学界,她也只能算是一个边缘作家与业余作家,平时还需要做别的工作,这也是人们不太了解她的原因之一。然而,正是这种业余身份,使得她能够“一直沿着同一个题目写作”,毫不考虑批评界和读者的反应。写作本身才是她真正的生命,是她对这个世界的个人独白。

从米勒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当年极权统治给她留下的创伤是多么深,多少生命在她眼前遭到了毁灭。按照现代心理学的定义,“创伤”是某种由非同寻常的灾难性事件所引起的精神状态,包括自然灾害、人际争斗、严重外伤、目睹他人死亡或本身被折磨,以及因恐怖、暴力或其他犯罪行为而受害。这些可怕事件构成了对人有持续作用的痛苦记忆。对于米勒来说,不断回到心灵受创的地方是她治疗个人创伤的方式。持久的创伤记忆对个人或许不是件幸事,但对文学却是病蚌成珠,它将只与受害者个人有关的事,变成了与每个人的良心有关的事,使得读者能在往事的追寻中与作者共同分担人生经验,认知苦难的存在和根源,最终上升为一种民族记忆。有关纳粹大屠杀和苏联“古拉格”的创伤记忆,就使得公众对这两起灾难达成了道德共识。从此以后,任何人都不能公开否定其邪恶性了,这也就是威塞尔、索尔仁尼琴与东欧作家(包括米勒)写作的价值所在。相比之下,我们对历次政治运动造成的灾难却远未形成记忆共识,甚至今天还有人在为反右、“文革”辩护,尽管近年来也出现了像《夹边沟纪事》那样的创伤叙述,但毕竟在世界范围内,它们还达不到有关大屠杀和“古拉格”的叙事的规模和影响。而当代的中国作家们,似乎早已患上集体失忆,沉浸于虚构那些从没有亲历过的传奇故事。我们从过去的苦难中挣脱出来,却一无所获。

历史是一个共同体的记忆。没有记忆,一个人就会失去人格的统一性与连续性,没有时间的概念与自我的意识,存在在他只意味着当下。在这个意义上,米勒的获奖是诺贝尔奖委员会借助某种仪式,对东欧文学的一次致敬。它昭示我们,在亲历一个黑暗的时代和社会之后,如果一个作家漠视人的命运,选择遗忘,甚至制造谎言,这不仅是道德的失败,而且也是艺术的失败。这也是中外文学史的一条法则:歌颂光明的作品往往让人感到绝望,揭露黑暗的作品反而让人感到人类的希望。

托马斯·曼的转向

托马斯·曼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于1901年出版,小说中的故事发生在19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描写了一个家族的没落。几十年后,作家在《我的时代》一文中写道,他没有意识到他“在讲述一个市民家庭解体的同时,宣告了一个意义重大得多的文化和社会历史时期的解体和即将告终。不然在十四年后,当世界历史自己以其粗野、血腥的手标示出结束、转折,重大的转折时,我怎能以堂吉诃德的方式详细地为浪漫主义的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和德国的战争行动进行辩护呢?”这里所说的“辩护”,便是指托马斯·曼在“一战”中发表的民族主义言论。

同类推荐
  • 魏晋南北朝思想对话与文艺批评

    魏晋南北朝思想对话与文艺批评

    本书作者在长期从事中国文学批评的基础上,力图在现有的研究模式下另辟蹊径。充分借助思想对话与文艺批评之互动关系,深入揭示魏晋南北朝文艺批评的内在生命机制与智慧方法,激活文艺批评与社会人生、时代环境的精神蕴涵,从而启发现代文艺批评与人文精神的建构,为再造当今对话文明提供学术资源。
  • 苏轼文集3

    苏轼文集3

    苏轼作品集,历代有不同的编法。大致说来,主要有诗集、文集和诗文合集三种编法。
  • 撩开民国黑幕

    撩开民国黑幕

    中国近代杰出记者黄远生(1885—1915,江西省九江县人),以犀利的文笔,充分展示了民国初年中国政局由皇权专制到民主宪政大转型的惊心动魄的历史。
  • 恋歌十八拍:追忆古典诗词中的惆怅往事

    恋歌十八拍:追忆古典诗词中的惆怅往事

    古典诗词中,情诗最动人。恋爱往事中,入诗的多不堪。能写缠绵动人诗句的未必情深似海,看似轻薄的往往晚令人同情。文姜、息夫人、刘细君、蔡文姬、鱼玄机、朱淑真、仓央嘉措、苏曼殊……由古到今,才子佳人多为“情”为困。爱情在他们的诗中,在他们的生活中,在有关他们的一切往事里。
  • 培根随笔集

    培根随笔集

    《培根随笔集》是一部与《论语》相媲美的欧洲近代哲理散文经典,自问世以来,历四百年而不朽,处处体现了培根对人生世态的通透理解。全书语言优美凝练,充满哲学的思辨,堪称世界散文和世界思想史上的瑰宝。
热门推荐
  • 网游之花彩公会

    网游之花彩公会

    一个淡泊到让人无法适应的人,进入了一个游戏。改变了,她的命运与生活。是遵从老师的命令,还是给所谓的朋友一个机会?只有她自己知道了吧。
  • 龙舞天际

    龙舞天际

    一个扑朔迷离的大陆,一群与天抗争的人,他们将创造一些怎样的神话?是毁灭?抑或是自由?一个不服输的修炼者,他将如何度过大劫?是舍身成仁?还是独善己身?
  • 穿越时间空间次元的爱恋

    穿越时间空间次元的爱恋

    求打赏,求票子,求收藏。某个冒牌国王带自己看上的小丫头去参加宴会,宴会结束发现某丫头已醉倒睡着,自己却要连夜打包把她送回府上。第二天被某丫头暗骂耽误事,从王宫顺手牵羊来的一本修灵书里走狗屎运认了个老师,开心的不得了,却不知那是她上辈子的死敌……“你快点‘加入书架’。”某丫头欺上冒牌国王的头顶。“为什么要听你的?”冒牌国王不理她。“因为……因为你的右半边眉毛快没啦!哈哈哈!”某丫头举着眉刀耀武扬威。“你笨啊。”“啥?”“当然是还要投推荐票啊!真是笨!”
  • 复仇三公主与冷魅三王子完美爱恋

    复仇三公主与冷魅三王子完美爱恋

    十年前他们是一个弱小的千金小姐,因为朋友的背叛、父亲的出轨、妹妹的陷害使他们失去了家庭,十年后他们从恶魔岛出来,成了世界上令人闻风丧胆的杀手
  • 事故的寡妇

    事故的寡妇

    悬疑之父,大师之中的大师,只可模仿,不可超越的巅峰,直逼理性与疯狂、压制与抗争的心理极限,你永远都猜不到故事的结局,你也无法预想故事情节的发展!精品、经典、精装、超值价蕾遇生与死、罪与罚的灵魂拷问。
  • 微型小说一千零一夜·第八卷

    微型小说一千零一夜·第八卷

    本书中的每一篇小说都是一个贴近生活的精彩故事,反映着当代生活的广阔图景。它们不仅能教会你如何理解生活,更能教会你如何热爱生活。开阔读者的视野、启迪读者的心智、使读者得到精神享受,是编者编选此书的最大愿望。
  • 浮生若梦

    浮生若梦

    十里长街,纸醉金迷,自从来到这繁华璀璨的北京城,我便不再是我自己。每天穿的像个花枝招展的小妖精,笑看三千卷帘过客。回想那段日子,除了强颜欢笑,我能记得便是这些。我曾在最好的年华,遇上最错的人,一步走错,错入风尘,尝遍人情冷暖,笑看爱恨癫痴。似水年华,浮生若梦,在我想要放弃一切,彻底沉沦在欲望的都市时。有那么一个男人出现在灯火阑珊处,埋葬了我此生最真挚的情事。在凄风楚雨的年代,他捏着我的下巴,赤红着眼带着灼热的恨意:要么成为我的女人,要么成我的妻子,没有别的选择。我说如果有可能,我宁愿从未踏入这里。
  • 我们的零纪年

    我们的零纪年

    或许每一个女孩子都有一愿望,就是遇到王子,可生活青蛙居多。当公主还没有成为女王的时候,王子仍是青蛙的时候,那我们之间算不算是同一起跑线上了。这只是一枚正在长大的萝莉遇到一位心灵贫瘠小正太的故事。(O(∩_∩)O谢谢关注和收藏,谢谢啦,这个梦一样的故事完结了=3=)
  • 土夫子回忆录

    土夫子回忆录

    楔子1960年,一支由苏联科学家和军人组成的部队,在中国罗布泊神秘失踪。之后不久,苏联以此为借口,急于想要再派出一支规模更大的搜寻部队,进入中国新疆境内。但是这样的要求,被中国严正拒绝。这个事件,被称为罗布淖尔事件。它在历史上被刻意淡化,以至于到现在为止,两国十分默契的,对这个事件保持着高度阡陌。四年后,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实验爆炸成功,地点,就选在了罗布泊……
  • 网游之绝世神皇

    网游之绝世神皇

    诶,一个Boos?杀!一个神兽?杀!一个人?抢劫去啰!我遇人抢劫,我遇怪就杀尽在《网游之绝世神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