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214600000045

第45章 悲怆的俄罗斯良心(10)

古老的中国是一去不返了,香格里拉只是存在于一般西方游客的心中,但理想的东方主义并未消逝。20世纪下半叶红色中国的建立,再一次给西方左派提供了一个崭新的乌托邦想象,“失去的地平线”又浮现了。“进步”的中国取代了“停滞”的中国,但还是保留了往昔田园牧歌的一些特质。遥远的中国有着古老与现代的双重价值。中国人的简单生活仍然令过度消费的西方人神往,但他们更多的是看到了中国的未来。

波普尔曾说,追求乌托邦的人不相信“幸福可以通过我们个人的努力获得”。这些西方左派深信,社会应当对个人完全负责。中国的集体主义精神激起了西方人的想象,那里正在进行的革命建设万众一心,没有西方和苏联的现代化带来的官僚弊病和人的疏离,正如弗里德曼所说:“中国代表着一种衡量我们所存在的问题的有效模式。”中国形象不再是出于殖民者的建构,而是出于西方左派人士的建构,成为全人类进步的榜样。这些西方左派纷纷来到中国朝圣,在主人的精心安排下,访问工厂、学校、医院、幼儿园、街委会和郊区公社,沿着千篇一律的参观路线,深信他们所看到的一切都是真的。萨特和波伏娃在50年代来到中国,走访工厂和农村,漫步长安街,并作为贵宾登上国庆观礼台,与中国著名作家同座言欢。此行的成果是波伏娃的《长征》一书,她在书中兴奋地写道:“对中国的定义和评价不应局限于过去的历史。”革命使得停滞的中国发生了巨变,“中国是一个生活在未来的光明中的国家”。另一对美国左派夫妇尼尔伦也在50年代末来到中国,他们目光所及到处都是热火朝天的“大跃进”景象,在所著《美丽新世界》里他们对此大加赞美,对于另一个西方人吉兰所贬称的“蓝蚂蚁”形象,也发表了自己的独到见解——中国人统一的蓝布服装“培养了一种患难与共的意识和步调一致的素质”。他们发现了连中国人自己都没有发现的美丽。

如果说尼尔伦夫妇还无法预知“大跃进”会带来上千万人的死亡,那么在“文革”中访问中国的西方人,却常常基于乌托邦观念而对眼前的事实视而不见。1973年,美国演艺明星麦克兰妮率领一个妇女代表团来到中国,在上海期间住在解放饭店,给她印象最深的就是中国人表现出的友爱自豪,单一的目的,一致的信仰,人人充满集体的荣誉感:“我从公社往外看,看着农民和知识分子在地里一起工作。知识分子被分配到农村去工作,并按规定向农民学习一段时间。他们低声地说着,笑着,在太阳底下进进出出。他们的身体语言倾诉着共同的希望,共同的境界和共同的自由,可以免受饥饿和污辱的自由。”“文革”中的知识分子在农村找到了快乐,使得艰苦枯燥的劳动具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意义。通过不断的参观访问和座谈,麦克兰妮发现自己重新对人类充满了希望和信心,强烈地感觉到“中国之路很可能会是未来之路”。直到1976年,中国社会已历经十年“文革”的灾难,约翰·古尔勒在其著述里仍然声称中国“到处是一片繁荣幸福的景象”。中国的吸引力仍然是由于它的遥远和神秘,越是不满西方社会的西方人,就越是夸赞中国。

问题是,这些西方的左派都是真正的个人主义者,他们赞扬新中国的集体主义,却从不愿自己受到任何约束,赞美新中国的平等自由,却从不想到中国生活。这个时候,由于斯大林大清洗的被披露,苏联对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的入侵,苏联的神话在西方已经破灭。不知为什么,麦克兰妮在写下这些赞美文字时,竟然想到了30年代访问苏联的史蒂芬斯的名言“我看到了未来”,以及西方知识分子后来对苏联的幻灭感,还想到“当时这句话传遍了死亡集中营、斯大林的谋杀者和消失在夜色中的人们”。

今天她会因此而懊悔吗?会想到她的声音也会传到当年被发配到农村改造的知识分子耳朵里吗?也许会,也许不会。这些西方左派为了寻找现代乌托邦,先是争先恐后地前往苏联,在希望幻灭后又争先恐后地来到中国。时至今日,人们仍然难以理解,为什么这些具有强烈批判精神的西方左派,会如此狂热地崇拜东方的专制,赞美对人的改造。

首先,是出于激情和无知。法国汉学家毕仰高在接受采访时提到,西方人后来对苏联和中国的态度不同,主要是由于地理与文化原因,西方人对苏联了解得太多,对中国知道得又太少。当年他对“文革”的理解就是社会平等,知识分子不能过于专业化。西方知识分子带着预设的革命观念来寻找事实,结果看到的当然是自己想看的事实。毕仰高在“文革”期间也曾访问过中国,回到法国后,他对“文革”的一些批评却遭到报纸编辑的删除。当时的法国知识分子喜欢批评本国政府,却绝不允许有人批评“文革”。

其次,是出于相同的意识形态。许多访问中国的西方人都会提到一个同样的词:目的性。正是这种普通中国人都具有的社会目的性,使不满西方物质主义的西方知识分子深为感动。苏联的社会主义已经变质,对内实行官僚统治,对外推行强权政治,而中国却在继续革命,通过全面反封资修的群众运动,试图从根本上解决官僚体制的弊病,消除等级社会和三大差别,从而开辟一条人人平等的独特的现代化道路。那些出于激情与无知的西方人明白真相后或许会后悔,发现“美丽新世界”其实是他们自我想象的产物,而出于意识形态理由的人却很难改变观点。这一相同的意识形态就是,人类的解放代表了历史的未来,而个人的命运是微不足道的。

西方知识分子对中苏的不同态度,或许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自从彼得大帝改革以后,欧洲人虽然仍将俄国视作野蛮落后的国家,但在世界范围内,俄罗斯毕竟还是属于欧洲文化的一部分。在对待俄罗斯时,欧美知识分子采取的是相同的标准,对中国采取的却是更低的标准。因此,当索尔仁尼琴揭露古拉格群岛的著作发表之后,西方所有人都立即意识到其中所包含的人道主义意义,对苏联采取了严厉的批判态度,从此也再没有人敢于公开赞扬斯大林的暴政。而对于中国,西方左翼却很少采用这种普世的人道主义标准,在他们的潜意识里,中国人似乎还没有上升到人的水平,还不配享受自由的礼遇。比如,对于“文革”的性质,在中国早已形成了是一场浩劫的共识,但在某些西方左派眼中却并非如此。一位在美国的中国学者,三十多年来一直坚持对“文革”受难者个案的调查,但她在美国的研究却受到当年迫害者的威胁,甚至遭到某些美国左翼学者的质疑:“写这些普通人的死亡有什么意义?”对于这些学者来说,事实的追寻是没有意义的,观念比人更重要,因而也就比事实更重要。在历史的进步面前,那些普通中国人的命运不值得一提。

“文革”后所披露的大量事实并没有影响到某些西方左派,因为他们对事实根本就没有兴趣。他们沉浸在“文革”倡导的观念中,而观念从来有它自己的逻辑。其代表人物迈斯纳、詹明信与德里克都不是专门研究中国的学者,他们将“文革”置于世界历史的进程中加以考察,具有强烈的理论色彩,被认为超越了从政治斗争角度解读“文革”的方法,即将“文革”的理想抽象出来,将它看作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的承诺。迈斯纳认为:“毛泽东时代远非现在普遍传闻中所谓经济停滞时代,而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现代化时代之一。”詹明信将“文革”的群众运动看作是“真正的群众民主”和“普遍解放时刻”。德里克更是将“文革”看作一个世界性历史事件,认为“‘文革’凸显了社会主义革命中三个需要确切说明的重要问题。第一,它挑战社会主义革命在制度化后不免非激进化这一公认的想法。第二,‘文革’是对抗原来革命的另一场革命,它的目标是真正革命性的。最后,‘文革’把马克思主义中关于文化与新生产模式关系的新概念凸显出来。它极为强调革命的政治和思想层面的重要性,这导出一种异于以往现代化假设的新的行动方向”,因此,“文革”的群众运动、政治挂帅、大公无私、群众审判和知识分子接受再教育等实践都是伟大的创举,这一实践“提出的发展范式不但解决了新兴后殖民社会既要发展经济又要兼顾凝聚社会的窘境,它似乎还解决了经济进步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社会在发展中遇到的异化问题”。就这个意义而言,“在尝试追求新的现代性、摆脱资本主义方面,‘文化大革命’从后来看也许是人类的最后一次挣扎”。总而言之,“文革”的理想竟然与西方左派的革命、解放、进步、发展与危机的观念若合一契。

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一种对观念的着迷。这些文章都有一个共同特征:没有事实论证,全是观念演绎。在观念世界里,具体的人是没有任何地位的。事实只有符合观念才是事实,否则就没有价值。阿伦特曾说,知识分子一般难以清晰地思考政治,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在万事万物中都看到理念的作用。作为一种观念人,近代知识分子常常迷恋于某种抽象思辨,表现出一种反经验的特性,不是屁股决定脑袋,而是脑袋决定屁股,甚至为了实现自己头脑里产生的观念而不计一切事实和后果。正如我们所看到的,观念的东西曾经是如何深刻地影响了近代历史,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尽管如此,德里克的“文革”理论仍然没有提供更多新的东西,这些言论中国人早已从姚文元的文章中熟知,德里克自己也承认:“我赋予‘文革’的历史意义不过是重复‘文革’以往的主张而已。”尽管西方左派使用了一套后殖民理论的术语,但一个曾经给中国人带来巨大灾难的主张,不可能通过某种扩张性解读就转变成对现代性的深刻洞察。它仍然是意识形态。

有意思的是,德里克在阐释其“文革”理论时,也批判了传统的东方主义,认为在一个停滞的前现代社会,显然是不可能产生像“文革”这样的世界性历史事件的。他大概没有意识到,在大多数否定“文革”的中国人看来,西方左派支持“文革”的理论同样属于一种东方主义,目的是建构一个西方左派的“文革”形象,作为批判西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武器。在西方左派看来,“文革”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另一种更佳的现代性方案,即以社会主义现代性对抗资本主义现代性。这一现代性为解决当今全球资本主义问题提供了范例,也为解决中国今天贫富悬殊、价值失范的社会问题指明了方向,使之能回归人的历史主体性。有时人们无法理解,面对被他们表述的中国人,这些西方左派为什么就那么自负?其中的原因之一,或许可以归为德里克对萨义德后殖民理论的发展,那就是将批判的东方主义看作是亚洲人与西方人合作的结果。中国仍然处于被西方学者表述的地位,如果你反对西方左派的中国观点,你就是德里克所指责的“东方人的东方主义”。

西方左派喜欢谈论的现代性是一个价值概念,它回答关于什么是现代的问题,因而与人的主观思维有关。个人自由、人权、宪政和市场经济是现代性,奥斯维辛、古拉格、“文革”和计划经济同样是现代性。西方左派的“社会主义现代性”当然也是一种现代性,而且就其超越性的乌托邦性质而言,它更是处在一种永远将至的未来。西方现代化的“现时”决定了它的不完善,在给人带来物质享受的同时,却又使人坠入物质世界的深渊,造成劳动的异化和人的异化。“文革”既不是一场东方的复古,也不是西方的现代化,而是动员千百万人反官僚的真正民主运动,并使人类劳动成为真正愉快的享受,从而避免了西方现代化的最大弊病——生存价值的丧失。更重要的是,这场革命将会持续不断,隔七八年就会来一次。沃勒斯坦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才说毛泽东之所以要做出与苏联不同的选择,是因为“毛泽东把‘社会主义’看成是过程,而不是结构”。也就是说,现代性的问题仅仅是人性的完美问题,既不是政治体制和物质生活的问题,更不是保障个人自由和权利的问题。因此,只要西方左派坚持人的解放构成了现代性的根本意义,他们的现代性就必然意味着是一场改造人性的社会实验,并被用以不断验证历史进步的意义。

这样的现代性实验我们太清楚了,每个人都被纳入一个共同的历史目标,没有任何个人生活的空间。“文革”的历史是如此记忆犹新,它所宣称的人的解放就是人的奴役,群众运动就是群众专政,贫困和恐惧成为生活的常态,所谓历史的主体实在是天方夜谭。如果说“文革”真有什么世界历史意义的话,那就是没有任何人可以牺牲千万人的幸福来实践个人主张。我们当然不必重视这些西方左派的言论,他们也不会在乎一个中国人的想法。他们真正关心的是自己的理论,并热衷于介入自己根本无力理解的中国现实问题,尽管他们对中国的事情从来没有真正的兴趣,也不想承担任何真正的责任。马克·里拉在考察了20世纪知识分子的行为后,认为现代产生了一种新的社会类型:亲暴政的知识分子。上个世纪以来,西方左派的思维就常常与极权主义夹缠不清,在现代历史的许多时刻,他们总是站在专制者的一边,并极力说服东西方的人民,这些专制者正在进行的是一场伟大的人类实验。这令人想到苏联的一个政治笑话:一位普通公民打电话问电台主持人,全体苏联人正在追求的远大目标“到底是艺术还是科学”。主持人说:“我也不清楚,但我肯定不是科学。”“为什么?”“如果是科学的话,他们应该拿狗做实验。”

西方左派是不会拿自己做实验的,他们会把这看作是艺术。无论如何,比起两千多年前的柏拉图,当代西方左翼知识分子是聪明多了,他们喜欢神游哲人王戴奥尼素统治下的叙拉古,却从不曾盼望在那里生活,因此也绝不会产生柏拉图那样的失望。当他们从远处打量叙拉古时,会产生某种精神上的满足,但却永远听不见那里人民的呻吟。要想理解这样的心灵,就得明白世上有一类人视自己的观念高于一切,并且只想看到它有朝一日变成现实,不管这观念会造成什么样的灾难性后果,这类人就是现代知识分子中的某一部分人。

注:有关西方的中国形象史,本文参阅了周宁《天朝遥远》一书的某些材料,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人类是一个整体

1806年,法国诗人夏多布里昂启程去近东,开始了长达一年沿地中海各国的游历,并于1811年发表长篇游记《从巴黎到耶路撒冷》。在这部游记里,夏多布里昂这样描写他所看到的伊斯坦布尔:

同类推荐
  • 在印度之外——印度海外作家研究

    在印度之外——印度海外作家研究

    共分六章。第一章介绍了赛特的生平和总体创作情况。第二章以《如意郎君》的思想内容为研究对象,指出这部作品对西方文化、世俗主义和宗教宽容、印度现代化发展以及中产阶级壮大等社会问题的看法。接下来的四章从空间、性别、结构和语言等几方面对小说进行研究。第三章从后现代地理学的角度切入,指出了作家虚构的布拉姆普尔城象征了50年代初期的印度,还分析了文本内部空间象征手法的运用。第四章从性别研究的角度,分析了《如意郎君》中的男性和女性形象构建与更新一代人物所承载的象征意义。第五章重点研究《如意郎君》的叙事结构。第六章对赛特的本土语言与英语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并指出其中的文化象征意义。
  • 战争童谣

    战争童谣

    年轻士兵最后一眼看到的一定是那株针茅草。雪白的绒羽在阳光下闪闪烁烁,晶莹而寒冷,如同一股银色的火苗一串串升向天空。年轻士兵当时就躺在它的下面。粗糙的叶梢轻轻舔着他的脸,银火苗溅落的星星点点装满了他眼中的全部世界……
  • 康震评说诗圣杜甫

    康震评说诗圣杜甫

    康震评说诗圣杜甫,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教授根据其在《百家讲坛》所做讲座整理增订而成,书中捡拾有关杜甫及其生活时代的历史碎片,结合诗歌中所折射的杜甫生活的点点滴滴,精彩呈现了诗圣杜甫的成“圣”之路!
  • 做生命的船长

    做生命的船长

    本书通过剖析人生这场艰辛之旅,进而带领读者去经历一系列艰难乃至痛苦的转变,*终达到自我认知的更高境界;它让我们在这个一切都几近匮乏的世界里,放弃对无效救助的寻求,并开始认真对待关照心灵的任务,并以此来丰满世自己。
  • 寂寞歌唱

    寂寞歌唱

    寂寞歌唱,是作者在寂寞的年代内心的一种声音。全书收集散文27篇,字字如山泉之水般纯净,是作者内心真实的情感表达。无雕痕,率真,故可爱动人。...
热门推荐
  • 不醒者

    不醒者

    或许有一天会真正醒来吧,老杨是这样认为的
  • 劫运剑侠录

    劫运剑侠录

    风月楼本是世俗界北方凤翔郡一个妓女所生。妓女艺名叫攀枝凤,攀枝凤是凤翔郡春风楼的花魁。一般情况下,攀枝花怀孕以后,都会去寻找孩子的父亲,索要一笔不菲的费用,然后就将孩子流产。但是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在攀枝凤怀上风月楼后,刚好她与一个卖过的造反的官员有些瓜葛,被抓进监狱,判了凌迟之刑。攀枝凤利用自己的美貌,与牢房的牢头搭上线,牢头用另外一个女囚把攀枝凤掉了包,攀枝凤这才活了下来。攀枝凤虽然活了下来,但是因为在牢房里耽搁了一年的时间,肚里的孩子终究生了下来。攀枝凤十分讨厌这个孩子,攀枝凤随意的给孩子取名风月楼,其实攀枝凤也不知道孩子应该跟谁姓,就把她挣钱的场所作为孩子的名字。
  • 总裁狂宠刁蛮妻

    总裁狂宠刁蛮妻

    他本是富家公子为追娇妻不惜变身打工仔,为见娇妻一面不断的制造着各种偶遇,在邂逅中成功虏获了娇妻的芳心。她耐不住他的死缠烂打最终不得不提早的结束自己的单身生活,与他一起奔赴礼堂,在朋友们的祝福下踏上婚姻的旅程。(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君可倾心

    君可倾心

    前世,她是君家的嫡亲大小姐,天赋异禀风华万千,却死于一场阴谋之中。不甘的她带着仇恨重新归来,誓要在这幻域大陆闯下一片天地!
  • 乖乖认命追了他三年

    乖乖认命追了他三年

    深情的告白,无奈的分手。这份发生在高中时候的早恋,也结束在高中结束的时候的恋爱让人心痛惋惜。明明是青梅竹马,可为何不得善终。明明相互喜欢,却为何相互伤害。女主撕心裂肺的告白,唤不回男主的停步。.................................................“欧赛文,我喜欢你,欧赛文,我喜欢你,我喜欢你,今天如同三年前一样,当着众多人的面,我告诉你,我喜欢你。你听到了吗?我喜欢你。是真的喜欢你,一直很喜欢,喜欢的无可救药。”看着渐渐远去的背影,她不知道她这样做还有什么意义。回不去了再也回不去了。什么都回不去了。
  • 魔兽斧王之肆无忌惮

    魔兽斧王之肆无忌惮

    黑道大哥穿越异界,拥有了魔兽DOTA斧王的能力,从此踏上了一段肆无忌惮的成神之旅!“斧王很厉害?”“越阶杀人对于我而言和砍瓜切菜一样简单。”“听说你和许多天之骄女有极其密切的关系?”“这话你可千万不能乱说,我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拿许多这个词形容,实在是太贬低我了。”……我站在杀戮的螺旋当中该生即生该死即死谁都无法退出…………已完本VIP作品《网游之无人可挡》、《网游之超级战神》
  • 碎相思

    碎相思

    女主无意模仿一张不明朝代的刺绣仕女图后意外穿越,化身为伊府夫人顾念儿,无奈却失去前世今生的记忆。顾念儿在争取自由的过程中,与三皇子南弘宇、相国之子慕天昊产生了情感纠葛。在意外得知了伊成奚的秘密之后,顾念儿与之成为了知己。无奈伊成奚为了帮助三皇子南弘宇的皇室纷争,不得不多次舍弃自我情感。顾念儿在伊府、皇宫和自我的小世界中徘徊。一次次的得到,一次次的失去,想放下,心却不由衷的想起。顾念儿只想简单的生活,却不知为何有如此多的人紧追不放。在多次的危机中,念儿因祸得福结识了众多心心相惜的好友,在这陌生的时空,在这危机四伏的环境,人心是最值得珍惜的,只求上苍不要无情剥夺。
  • 都市修真武神

    都市修真武神

    在现代都市里,依然有神秘修真的存在。高元,觉醒先祖血脉,开启家传秘籍,修成完美男神,让全民女神青睐、总裁丽人迷失、神秘狐仙暗恋。携手元阴玉体,修得寻地:神奇的修真世界……
  • 元天帝路

    元天帝路

    天生神力,肉身无双,却又为何被人称为废体?天资超绝的父亲为何在一夜间音讯全无?强势崛起,却又为何终被家族抛弃?上古四位陨落的大帝究竟面对怎样的敌人?沉睡的敌人即将苏醒,帝级强者不显的今世,浩劫再次来临,谁能力挽狂澜?一滴偶然洒在黑色玉石上血液,开启一段废材少年强势崛起的永恒传说。。
  • 大德昌国州图志

    大德昌国州图志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