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254300000020

第20章 张问陶论历代作家和作品(7)

性灵诗重写真性情,张问陶对苏轼的家国情、人民情、乡情、亲情都予以高度赞誉。自古以来,忠孝义节,被视为百行之冠冕。三苏父子关心朝政,父苏洵针对北宋贫弱现实,提出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革新主张;弟苏辙官至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副相),亦多次上书,针砭朝政。但其身居廊庙不为重用,与船山闲居翰林院无异,故船山叹曰:“廊庙虚贤相”。兄苏轼关注朝政民生,政治上见解独到,怀着对国家的忠义,多次上书论朝政得失,不肯阿谀奉承,一生浮沉于残酷的党派之争中,宁遭放逐亦不改初衷。身陷囹圄,还高声吟唱着“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161其一意孤行,足见其忠孝心长。“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在其《山谷集》里,论先生书法与人品的内在关系时,谓其“挟以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之气”,逼近于“浩气贯长虹,忠义填骨髓”之境地。张问陶曾以东方朔上书四十四万言为楷模,立志“为天子大臣,上书继臣朔。”162他赞苏轼“忠孝真诚宁放逐”、“文章事小功名大,忠孝心长意气孤”、“忠孝古人情”等诗句,皆注目于其对国家的忠义之心、对黎民百姓的至情至义。此情此义,无人堪追。

张问陶也将苏轼对亲人的情义作为评论的内容。二苏兄弟不惟文学上珠联璧合,在政治上以及日常生活中也相依为命。他们以文采议论为华,以孝友谦慈为基,共同奏响了一曲千古悠悠手足情。可以说,从来兄弟埙篪之乐,未有过于二苏者。乌台诗案,苏轼原料难逃劫难,狱中写下绝笔,“是处青山可埋骨,他时夜雨独伤神。与君今世为弟兄,又结来生未了因。”163诗中没有对死的恐惧,萦绕不散的惟有内心深处的对弟弟子由的留恋。船山常以二苏兄弟情深喻自己和亥白的手足之情。当亥白从南海郡再归眉州之日,他兴致勃勃地写下了《出江口》一诗,“前身果坡老,我必苏子由。”用东坡比亥白,以子由拟自己。苏轼对爱情更是一往情深。苏轼与妻子王弗感情甚笃,王弗每每红袖添香,伴夫君夜读,又随苏轼辛苦辗转。无奈红颜薄命,二十七岁即病逝。幽冥隔世,生死相别已十年,苏轼仍哀思深切,以致幽梦还乡,字字泪垂地写下了千古传诵的悼亡词《江城子》。船山原配周氏年仅二十早逝,他继娶林佩环后,夫妻“夜窗同梦笔生花”,却仍写下了多首悼亡诗追忆周氏。“世间甲子须臾过,半局残棋已廿春”,164写别鹄离群的悲凉,哀惋欲绝至极,情深不下《江城子》。

抒写乡愁,是张问陶性灵诗的重要内容。他曾几次借苏轼至死未得回归故里,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一是辞官后至常州瞻仰苏文忠公祠,吟诗“此中曾有未归人”165。一是在《东坡雪浪斋铭拓本为颐圆通政题》诗中,援引苏轼雪浪石铭166中的文字“蜀两孙”,来比自己和乡贤苏轼,叹“乡思谁谈蜀两孙”,“相招同有未归魂”。

苏轼一生屡遭贬谪,因先后不容于改革派和守旧派,在仕途上几起几落,被贬达十余年之久。也曾因诗文获罪,“乌台诗案”甚至几丧性命。苏轼的不幸遭遇令人同情,然而,其旷达则更让人敬佩。在沉浮不定的人生面前,他表现出了极强的适应力。横遭贬谪也好,自请外放也罢,都没有使他颓唐丧志。不管身居何处,无论爵位高低,他都能随遇而安,有所作为。于是便有了西湖种柳、赤壁泛舟。黄州虽然嘈杂,但可以“长江绕郭知鱼美”,惠州尽管偏远,却能够“日啖荔枝三百颗”。道家清静无为、超然尘世的思想,在苏轼身上已表现为一种旷达的人生态度。据《东坡事类》记载:“苏子瞻泛爱天下,士无贤不肖,欢如也。尝自言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田院乞儿。子由晦默,少许可,尝诫子瞻择交,子瞻曰:‘吾眼前天下无一个不好的人’”。此语深为船山喜爱,他说自己“醉中颇爱东坡语,世上从无不好人。”苏轼的思想出入儒道,杂染佛禅,既能关注朝政民生,卓尔不群,又能随缘自适,达观处世。屡遭贬谪,宦海浮沉,终以融道、释诸家哲学以自救,逆境中泰然处之。庄子《齐物论》中“一生死,齐彭殇”,是说道家不被一切束缚,对于形而下的东西,能轻轻松松地以一种超然的心态去承载。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诗,“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之句,表现出道家旷逸豁达的人生态度。受道家思想影响,张问陶也认为“彭殇一过总徒然”。嘉庆元年(1796)腊月十九日,张问陶与赵味辛、温谦山两舍人,方茶山、伊墨卿两位比部,温筼坡、洪稚存两位编修,集于洪亮吉的卷施阁,为东坡先生生日设祀,并摹东坡笠屐图,船山题长句为纪:“我为乡人夸坐客,公留生日醉狂奴。”第二天,彭田桥来访,宴席中,船山又绘一幅东坡先生像,并再次题诗“文光可止照峨岷,再拜先生画里身。”可见船山对东坡先生崇拜神往之情几欲沉迷,并以与东坡同乡而自豪。两年后(1798年),再题《东坡笠屐图》云:“纵横奇策才终累,忧患余生遇转安。”叹东坡居士天纵多能,为才所累,所幸其随遇而安,乐天知命。船山赏苏轼“看彻幽明”,誉为“坡仙”,甚至要“学制坡仙真一酒,167醉骑蝴蝶到华胥。”苏轼在幼子苏过满月时有《洗儿戏作》,云:“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唯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张问陶读诗后,作《感事为坡诗下一转语》诗,云:“无灾无难不公卿,才算平安过一生。细领痴聋真妙处,始知愚鲁即聪明。”就诗歌本身而言,张问陶对世态的认识较苏轼更理性、更透彻。但他毕竟缺少苏轼悠然于俗世的气度,也就难逃其如大多数文人一样的悲剧一生。

遂宁张氏家族乃诗歌世家,后人有“一家男女尽能诗”之说168。张问陶对苏氏文学世家也赞誉有加,誉其“一门无俗物”。169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以诗词文章在北宋时称雄于文坛,文学史上称为“三苏”。一门父子共同列入“唐宋八大家”之林,这是中国文化史上绝无仅有的奇观。而且三苏不仅是杰出的文学家,也是优秀的思想家和经学家,他们在经学领域也造诣非常。巴蜀的《易》学,源远流长,独擅其美。“三苏”父子生活的眉山地区,士大夫“通经学古,以西汉文词为师”170。“三苏”父子锺巴山蜀水之灵气,集“蜀学”成就之精华,易学也成了苏氏一门的传家之学。苏辙诗曰:“家传《易》、《春秋》,未易相粃糠”,171正是对这一家学传统的独白。苏氏父子跻身于北宋蜀学主将之列,他们合力所著的《苏氏易传》172,在当时有相当大的影响。173张问陶说“《易》传家学妙”,概括出了易学乃苏氏一门的传家之学,并于其时引领风骚。苏轼的第三子苏过,在当时颇有声望,人以“小坡”称之。苏过是三苏之后子弟中最承家风者,其文学造诣和成就酷肖苏轼,苏轼曾夸“过子诗似翁”174,“作文极峻壮,有家法”175。张问陶称誉其“健笔过先世”。176

苏轼的性格核心,乃是他的真率。他保持天真淳朴,终身不渝。王水照先生对苏轼的“真率”性格最有体会。他说:“崇尚本真自然,反对对人性的禁锢或伪饰,在苏轼的心目中,已不是一般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要求,而是一种对人类本体的根本追求”,177此可作为对苏轼真率性格最好的评语了。苏轼能狂妄怪癖,也能庄重严肃;能轻松玩笑,也能郑重庄严。从他的笔端,我们能听到人类情感之弦的振动,有喜悦、有愉快,有梦幻的觉醒,有顺从的忍受。莫不真笃而诚恳,完全发乎性灵。苏轼作品之中,或为即兴之作,或是心有不满而有感而发,都是顺乎天性的自然流露。他曾经对人说:“某平生无快意事,惟作文章,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尽意。”178“苏轼为人刚直,感情丰富,无论为诗为文,立言有体,不发空论,得之于心而出之于口,非为至情,即为至理。”179故无论欢娱或愁苦之语,自然皆能动人。苏轼反对务奇求深和雕琢经营,尝言:“吾观杜默豪气,正是京东学究,饮私酒,食瘴死牛肉,醉饱后所发者也。作诗狂怪,至卢仝、马异极矣。若更求奇,便作杜默矣。”180他讲求创作的自然天成,提倡“文理自然、姿态横生”181,“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182张问陶亦言:“丹青本游戏,挥洒定奇特。如何守斤斤,触手见淳饬。”183意谓艺术创作本来就是随心所欲,任性灵而为,当放笔挥洒,戒墨守陈规。这与苏轼的文学主张相契,故称道苏轼“文章嬉笑亦经纶”。苏轼诗歌的“自然天成”,得到性灵派副将赵翼的高度赞扬。《瓯北诗话》言:“坡诗有云:‘清诗要锻炼,方得铅中银。’然坡诗实不以锻炼为工,其妙处在乎心地空明,自然流出,一似全不着力,而自然沁人心脾,此其独绝也。”赵翼认为苏轼诗妙在不加锻炼,在心境空明的情况下,自然流露其感情,浑然天成,全不着力,所以“独绝”。184张问陶也论苏诗之“真”:“写真何处想髯苏”,“醉眼模糊易写真”,指出了苏诗题材广阔,几乎无所不包,而同本性情之真。更论苏诗“真”之根源乃“《诗》逼长公真”。船山《蟋蟀吟》云:“《诗》三百篇,大抵贤人发愤之所为。”他认为苏诗天真无邪,真情不伪,乃继承了《诗》以道性情的传统。船山是论可谓精当。苏轼一生关心国家民族命运和民生疾苦,他将对国家、民族、百姓的至情,倾注于笔端,发出了“西北望,射天狼”的报国之声185;写出了揭露统治者为了赢得“宫中美人一破颜,”而“惊尘见血留千载”的《荔枝叹》。其作品的笔力实不下于小杜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可以说,“《诗》逼长公真”,准确地道出了苏轼创作继承“诗以道性情”的传统,又与时代相结合的特点。这是船山独到的见解。

宋代以学问为诗,从书本中寻取创作材料,导致诗歌拘谨枯瘠。苏轼有着丰富的生活阅历,将其化为诗料,诗歌便充满了勃勃生机,故能避免许多宋诗人所犯的浅率无味或生硬晦涩的弊病。从这个意义上说,苏诗可以作为张问陶的“写出此身真阅历,强于饤饾古人书”的注脚。而且苏轼的创作在跌宕起伏中,一任感情释放,把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其诗已不见世人的拘谨。张问陶评云:“宋诗多拘儒,惟公有生气”,针砭了宋诗的死寂、缺乏活力,赞赏苏轼诗富有“生气”,具活泼灵动机巧之美,达到了超脱自在,无拘无束的境界。苏轼潇洒多才,其坦荡胸襟,独绝文章,令人叹为观止。故姚莹说苏诗“妙语天成”186,赞其妙绝难以追寻。苏轼作诗磊落俊伟,最具气格。张问陶无意于以诗人自居,却有“本朝一大名家”之目。苏轼爱作文章,也无意于以诗文自见,为古今学士所不能及者。从这个意义上讲,其磊落天生,确实是学不来的,故船山赞其“诗才磊落难为继”。

东坡诗歌之外的影响,林语堂1908年写的《苏东坡传》187有明确的评价。称苏东坡是:“富有创造力,守正不阿,放任不羁,又随缘自适,令人万分倾倒而又望尘莫及的高士。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其实,约在林语堂之前百年,张问陶就充分肯定了苏轼的地位和影响。如既赞其“文光可止照峨岷”,“公之灵光满天地”,又言“岭海妙能恢壮志,韩苏好不在诗名”,说苏轼不惟以诗有名于世,也因其恢宏之志而名垂千秋。诗句“乡人自昔夸汉京,我今一笑皆平平。子云相如文士耳,安敢与公争大名”,则说杨雄、司马相如以词赋卓然于世,一直为蜀乡人夸耀。但是,二人知名仅在词赋,只能以文士相称。张问陶该诗亦在力证:苏公之大名,岂一般文士所能争焉!而“因公爱眉州,便觉眉州好”之句,更有爱屋及乌之意。然而苏轼的魅力并不惟于此。他是中国文人精神之集大成者,其处世精神,为后世提供了一个理想的范式。他懂得一切须当顺其自然,因为与世俗一直保持着一定距离,所以能处在悲观与执着的此消彼长的平衡中。此乃苏轼人高一筹的地方,也是张问陶竭尽全力,却终其一生无力企及之处,因而便对苏轼更是钦佩有加。

杜甫和苏轼俱为张问陶所推崇,诗句“东坡西阁188吾兼爱,欲就诗魂与唱酬”是为证。散见于《船山诗草》中的论杜甫的诗句并不少,但专为杜甫而作的诗篇却仅见两篇。张问陶不惜重墨,以九首诗歌专论苏轼,足见苏轼是历代诗人中至为张问陶推崇者。

元好问是我国文学史上名冠金、元两代诗坛的巨星。自金、元以后,文学批评家称他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代宗工”189,比之于李(白)杜(甫)苏(轼)黄(庭坚)、陆(游)190,是集大成者。元遗山得到后世景仰,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忻州知州汪本直重修元遗山墓191,船山居京师任翰林院检讨,得知后欣然题五律二首以寄,怀念这位伟大的诗人。船山客观地评价了遗山之为人为文,论其忠心爱国,也评其文学创作成就,更衡量其诗学建树。

遗山是继苏、黄以后最负盛名的诗人,金元两代,就诗家地位而言,遗山位居第一,也无异议。昔遗山论诗有“诗到苏黄尽”之叹192,今船山以“名重苏黄后,金元笔一枝”誉遗山,并非溢美之词。遗山才华横溢,而其一生致力于诗学,尤得诗歌创作之旨趣。他的《论诗三首》、《论诗三十首》、《与张仲杰郎中论文》、《校笠泽丛书后记》等,揭其诗论主张。尤其仿杜甫《戏为六绝句》之体作《论诗三十首》,篇幅更为宏大,内容更为丰富,影响更为深远,后代仿遗山论诗绝句者代不乏人,从而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巨匠地位。他在诗论史上的贡献,谢启昆极赞,其《读中州集仿元遗山论诗绝句六十首》云:“慷慨论诗句有神,苏黄以后导迷津。不封沧海横流日,争识扶鳌立极人。”吴世常辑注《论诗绝句二十种》更赞其“立论之精当,非惟针对时弊,有起衰救弊之功,且亦影响后世非一代也。”193船山以诗论诗,是沿着戴复古重在阐述诗歌理论的路子而行。但在具体论历代作家时,其重视作家的品德,显然受到了元遗山的影响。而且遗山论诗贵自得,反模拟;主张自然天成,反对伪饰;主张真诚与雅正,都与船山的诗学观相合。船山推崇遗山之才,尤重其论诗,故一言以蔽之:“才高许论诗”。

同类推荐
  • 不过一辈子

    不过一辈子

    《不过一辈子(最美文·冯有才卷)》内容简介:有些人,有事,注定用一辈子的时间都无法忘记。当昨天渐行渐远,那些以爱的名义驻足过我们生命中的往事,如盛开在平庸日子里的花儿,饱含了岁月殷殷的叮嘱,让我们在蓦然回首之际,心中泛起,刹那间的温暖。
  • 丹霞初映

    丹霞初映

    内容是多方面的。有新闻工作的回顾,有游走四方的见闻,有读人观影的笔录,有散文随笔的实践。体裁也是五花八门,有散记、随感、评论、语录等。我也想清一色,这样别人就好对你有个正规评价,包括人和作品。可我做不到这点。我说过,我一辈子常年奔波在新闻一文学这两座山峰之间,存在决定技能,所以,我写的东西就是这两种体裁杂交的作品。往往有这样的情况,在写新闻特写时,文中会跳出几句文学语言;在写散文作品时,文中又会夹杂几句新闻评述。这是职业化带来的后果,没药可救。好在自己写的东西大多是写给自己看的,公开发表的不多。现代社会又是多样化的趋势,我这样的文章就是读者也是可以宽容的吧。
  • 受益终生的精粹:受益终生的西学精粹

    受益终生的精粹:受益终生的西学精粹

    电影、诗歌、国学、西学、美术、文学、音乐、处世。从浩如烟海的这些人文艺术作品中,作者用精炼、经典的标准,以青少年的角度,拣选出‘篇篇美文、幅幅名画、一部部佳作、一首首名曲。集成使人终生受益的5个单册,另以代表中华智慧的诸子百‘家‘孑充满哲理的西方先贤大师名言名篇编辑成《国学精粹》、《西学糟粹》,这既是了解学习人类人文艺术的上佳之作,也是必不可少的家藏书籍。
  • 爱你就像爱生命

    爱你就像爱生命

    这个书名出自王小波、李银河一封未面世书信,自1977年,王小波与李银河相识,开始书信往来,到80年代二人在国外求学,一直到90年代,王小波辞去职务成为自由撰稿人,1997年去世。这本书装进了两个人真挚纯净的爱情,也装进了属于他们的那个时代独特的印记。
  • 中国模特启示录

    中国模特启示录

    本书描述了中国模特的产生发展、各种模特大赛及模特选美活动的日渐高涨。这个世界带来了诸多的时尚风潮和美的冲击。千禧之年的到来,使得我们对20世纪的许多往事倍加留恋。也使我们能够以足够的耐心和时间来跨越时空,回眸审视20世纪80年代、90年代那曾发生在中华大地上的模特现象。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说,俊美的模特为中国女性在自然、地位和权力,以及对美的认知方面,为普通百姓提供了一种望梅止渴般的参照。同时,也不约而同地宣布了下个世纪的新观念——自强、自信、自然、健康、快乐。
热门推荐
  • 异界逍遥纪

    异界逍遥纪

    “你所求的得到又失去,你所爱的最终将背叛。”他从不相信诅咒,世事轮回,他却应了诅咒,这难道就是所谓的因果报应?上天给了他新生,只是淡了的报负难以找寻,冷了的情怀不再敞开,陌生的异界他只是冷眼看客,如何找到归宿?爱他的,统统不要。为敌的,全部除掉。并肩的,相伴到老。(本文11,慎入)
  • 90后我们的共同回忆

    90后我们的共同回忆

    90后我们的共同回忆以角之名话笔之意你改变了你创造的东西,你创造的东西也在改变你!90后,选择一种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一个写了几年的小说,本来想早早写好的,不过可能是因为懒,又有可能在等待什么,写到现在都没有写完。希望再次发出来(在起点的那本都消失了,打不开了~),我还是想把这个写完,做事有始有终~
  • 君为天下倾

    君为天下倾

    蝶恋花·痕清风偶过芙蓉浦,淡水留痕木容秀。龙鳞耀,浮世里。鸢过青冥紫朝气。莫离,莫离,等风归去。陈年暗换三世意,锦瑟流年为君来。轩边倚,只为伊。萱草留香墨无迹。相依,相依,永不分离。
  • 彼岸花开灵天著

    彼岸花开灵天著

    他是南海的世子,在冬日的荒山之中捡到她,那日大雪纷飞,她蜷缩在他袖中,温暖之中有淡淡的白莲香。他将她带在身边教养,她慢慢长大,成了一条五千年修行的小蛇仙。她唤他小白,他唤她青儿。她有断续的前世记忆,梦中的人她以为是“心上人”,执着去寻,他陪着她去寻。人世间集齐七块“玲珑镜”碎片,历经七段旷世爱情故事,她终于发现原来一直找寻的从来未曾离开,即便元神不在,只剩下神思,她还是回到了他的身边;而他,就算隔了千世,就算容颜变化,过往不再,依然能在千千万万的人海之中,一眼认得她。
  • 亲爱的徐医生

    亲爱的徐医生

    你还记得第一次表白完对方是怎么回答你的吗?秦安乐:徐医生,我似乎从第一次见面就喜欢上你了。徐慕迟:然后呢?秦安乐:为了证明我是真心真意的,我们结婚吧!徐慕迟:……明天下午两点民政局见。这是一个一见钟情,二见倾心,三见结婚的治愈系故事。
  • 地府神警

    地府神警

    法警王山在押送囚犯途中被悍匪爆头。黄泉路上却碰上不着调的鬼差,意外踏上了修真旅途。生为警察死亦为警。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干好手中差。维护地府和谐稳定的重任就交给你了!加油!康姆昂!干巴爹!汪汪汪思密达!
  • 佛说太子瑞应本起经

    佛说太子瑞应本起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女人乐活半边天

    女人乐活半边天

    本书共分四个部分,包括:生活乐活,玫瑰从来不慌张;爱情乐活,幸福就是有人让你烦;亲情乐活,母亲总是在晴天来;人情乐活,我是你的陌生人。
  • 龙袍至尊

    龙袍至尊

    少年君王周农,被权相阴谋篡位,逼入绝境,于生死之间得大造化,获天地第一功法,他的人生,在执掌天子剑时,就已悄然改变....重夺皇位,诛杀奸佞,不过旦夕之间。东征西讨,开疆辟土,不过一念之间。醒掌天下权,醉卧美人膝,我一言,可定天下秩序,我一怒,可伏尸百万流血漂橹,我一念,可让漫天仙佛惊颤。论权势,我是人间帝王,论武力,我是无上至尊。我之上,再无一人,再无一物!(本书等级设定:武夫,武师,大武师,武侯,武王,武皇,武宗,武尊,武圣,武帝)
  • tfboys之女配逆袭计划

    tfboys之女配逆袭计划

    意外,可怜的苏牧童就这么不知名的卷入了一场‘系统’的局。什么逆袭女配,成为女主,获得三男主的心,我容易吗我?!什么特殊技能,现实和虚拟世界来回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