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壮志》,诗草卷二。
163、苏轼《狱中寄子由》。
164、《悼亡》诗草卷二。
165、苏轼被贬海南昌化军,徽宗即位后,1100年召还,苏轼次年途经常州病卒。客死他乡。
166、苏轼于元佑八年九月(1093年)被贬官定州,偶得一方如山水画之青石,便将思乡之情寄托在该石上,并依此命其室为“雪浪斋”。据道光年间所修《定州志》载,苏文忠公自序云“余于中山后圃得黑石白脉,中涵水纹,有如蜀孙位、孙知微所画石间奔流,尽水之变。又得白石为大盆盛之,琢盆为芙蓉,激水其上,名其室曰‘雪浪斋’,且勒铭于盆唇”铭曰:“尽水之变蜀两孙,与不传者归九原。异哉驳石雪浪翻,石中乃有此理存。玉井芙蓉丈八盆,伏流飞空漱其根。东坡作铭岂多言,四月辛酉绍圣元。”雪浪石对苏公影响甚大。苏公在晚年流放海南的艰苦岁月中,还曾为雪浪石赋诗自慰。宋哲宗绍圣元年四月(公元1094年)苏公落贬英州,之后,盆石逐渐埋没。直到明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原盆才为真定令郭衢阶至定州时发现,原石也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为知州唐祥兴所发现。清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州牧韩逢庥将盆石移至众春园内。
167、苏轼在惠州酿造过“真一酒”。该酒是用白面、糯米、清水为原料,酿成后呈玉色,酒性温和,饮之可解渴而不易醉。苏轼特为此酒写过《真一酒歌》和《真一酒诗》,说此酒是天造之药,特别是和而庄。所以取名为真一,是因为作者自酿、自取,与诗中的人间真一东坡老相合。
168、见《遂宁市志·文教部分》2002年版。
169、苏氏文学上的家学渊源可上溯自唐初由栾城入蜀的苏味道。苏味道少时与李峤以文辞齐名,时人曾以汉代苏武、李陵比苏味道、李峤,亦称“苏李”。《旧唐书》称:“苏李文学,一代之雄。”苏味道与杜审言、李峤、崔融,被时人誉为“文章四友”。
170、苏轼:《眉州远景楼记》,《苏轼文集》卷11,中华书局,1986年3月。
171、苏辙:《和子瞻和陶杂诗十一首时有赦书北还》之八,《栾城集》第三册《栾城集拾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3月。
172、又称《东坡易传》。
173、南宋时朱熹即撰写《杂学辨.苏氏易解》加以诘难(《朱文公文集》卷72),《宋元学案》专立《苏氏蜀学略》一卷(《宋元学案》卷99),《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作了较为客观的评介,于《东坡易传》指出:“然朱子(熹)所驳不过一十九条,其中辨文义者四条,又一条谓苏说无病,然有未尽其说者。则朱子所不取者仅十四条,未足以为是书病。、今观是书盖大体近于王弼,而弼之说惟畅玄风,轼之说多切人事,其文辞博辨,足资启发,又乌可一概屏斥耶。李衡作《周易义海撮要》、丁易东作《周易象义》、董真卿作《周易会通》皆、采录其说,非徒然也。”(《四库全书总目》卷2)从中可看出《苏氏易传》在当时学术界的地位。
174、苏轼、苏过父子曾各和陶渊明《游斜川》诗。苏轼诗云:谪居淡无事,何异老且休。虽过靖节年,未失斜川游过子诗似翁,我唱儿辄酬。未知陶彭泽,颇有此乐否?(《东坡续集》卷3)。
175、《与元老侄孙》,《东坡集》卷七。
176、赵翼《瓯北诗话》论苏轼:“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认为此乃他人“尤其不可及者”。张问陶却称誉苏过“健笔过先世”,足见过之笔力。
177、王水照,《苏轼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5月版,第54页。
178、《春渚记闻》卷六《东坡事实》。
179、游国琛:《苏东坡生平及其作品述评》,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第172页,1979年6月。
180、《东坡诗话补遗》。
181、苏轼言为文当“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推官书》)。
182、《续资治通鉴》卷八十六。
183、《题钱南园副使画马》,诗草卷十五。
184、赵翼《瓯北诗话》卷五。见《清诗话续编》1196页。
185、《江城子》。
186、《论诗绝句六十首》之第二十九首云:“妙语天成偶得之,眉山绝趣苦难追;纷纷力薄争唐宋,断港横流也未知。”
187、《苏东坡传》原著英文版,1977年夏,台湾宋碧云将其译为中文出版。后又有多种中译本面世。
188、此处“西阁”借指杜甫。大历元年(766)春晚,杜甫移居夔州。初寓山中客堂,秋日,移寓西阁,创作了大量现实主义诗篇。
189、《金史元德明传》载:“兵后故老皆尽,好问蔚为一代宗工”。郝经《遗山先生墓铭》云:“汴梁亡,故老皆尽,先生遂为一代宗匠,以文章独步几三十年。”文学史家缪钺先生的《元遗山年谱汇篆·序例》也说“金自大定明昌以还,文风蔚起,遂于末造,笃剩遗山,卓为一代宗匠。”
190、张晋《仿元遗山论诗绝句六十首》云:“钟灵合在秀容间,集录中州见一斑。莫笑金元文物少,遗山诗直接眉山。”袁翼《论金诗》更表示遗山是李、杜、白、韩、苏、陆之后的唯一大家:“兴旺阅历百年间,斗北诗坛峻莫攀。李杜白韩苏陆后,大家一席待遗山。”刘熙载以元诗可集杜甫、韩愈、苏轼与黄庭坚之大成,《词概》云:“金元遗山诗兼杜、韩、苏、黄之胜,俨有集大成之意。”也有赏其独拔一队,不受苏黄影响者。如柯振嶽《论诗》云:“《中州集》断苏黄派,身击金元一代诗。”赵翼则言即使苏陆亦不及,《瓯北诗话》云:“遗山则专以单行,绝无偶句,构思窅妙,十步九折,愈折而意愈深,虽苏陆亦不及也。七言律则更沉挚悲凉,自成声调。唐以来律诗之可歌可泣者,少陵十数联外,绝无嗣响,遗山则往往有之。”梁章钜《退庵随笔》赞曰:“金诗只一元遗山为大家。”近代陈衍《诗学概要》评曰:“金代诗人,惟一元遗山(好问,字裕之)可称大家,精思健笔,有悲壮之音。”
191、现今所见元好问墓地园门上的“元墓”二字,即为清知州汪本直所书。内壁嵌有汪本直所作“遗山墓图”、“元遗山先生世系略”。
192、《论诗三十首》之二十二云:“奇外无奇更出奇,一波才动万波随。只知诗到苏黄尽,沧海横流却是谁?”
193、吴世常:《论诗绝句二十种辑注》,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第47-48页。
194、辽文学任情而轻理。辽的文学作品保存下来的很少,保存下来的辽代最负盛名的抒情诗,推懿德皇后萧观音的《回心院》十首。写此诗时,道宗对她的恩宠已衰,而她却仍渴盼着恢复当日的情爱,每一首都充盈着毫不掩饰的热烈感情。以堂堂皇后之尊,写出“香彻肤”、“待君娱”这样的句子,衡以封建礼教,也实在有失体统。但正因其放任感情、违礼背理,因而颇具感染力。
195、元宪宗七年,元好问卒于获鹿(今属河北)寓舍。他的学生魏初说:“尝闻先生之言:‘某死之日,不愿有碑志也,墓头树三尺石书曰:诗人元遗山之墓足矣!’”(见翁方纲《元遗山先生年谱》附录)
196、黄时鉴《元好问与蒙古国关系考辨》(《历史研究》1981年问题》(载《纪念元好问800周年诞辰文集》)。
197、张问陶从乾隆五十五年(1790)中进士至嘉庆十四年(1809),宦游京师二十年,没有大的升迁,薪俸不丰,生计困难,但在诗坛上的名气却越来越大,“官未昌而诗则大昌”(《听松庐文钞》)。从《船山诗草》题赠诗统计,凡活跃在乾嘉诗坛的著名诗人,与船山都有交往。如袁枚、赵翼、洪亮吉、吴锡麟、石韫玉、宋湘、钱载、翁方刚、孙星衍、孙原湘、法式善、陈文述、朱文治、吴嵩梁、毕沅、陈用光、铁保、秦瀛、吴山尊、王芑孙、何道生、杨芳灿、杨揆、冯敏昌、赵怀玉、赵希璜、温汝适、罗聘、姚文田、刘墉、梁同书、姚椿、袁树、屠倬、韩是升、崔旭、姚元之,秦朝金于、钱沣、王昶、邵晋涵、纪昀、王念孙、桂馥、冯浩、伊秉绶、黄丕烈、高鹗、武亿、谭光祜、王友亮、张太复、汪全泰、汪全德、顾莼、改琦、吕星垣、余集、潘奕隽、王泽、王宸、王汝壁、玉保、朱珪、刘大观、刘嗣绾、李尧栋、李宪噩、李鼎元、李赓芸、李骥元、陆元金宏、陈庆槐、英和、王杰、温汝能、鲍文逵、戴殿泗、屠绅、蔡新、徐书受、戴敦元、胡敬、宋鸣珂、王衍梅、史善长、许宗彦、彭田桥、张吉安、王麟生、言朝标、钱福胙等一百多位诗人。这些诗人大都列入了《中国文学家大辞典》(清代卷,钱仲联等编)。诗友唱和,难免要相互品鉴,也提出了不少宝贵的诗学主张。
198、张问陶评吴锡麒、法式善、朱文治、方元鹍、崔旭、罗聘等人前已讨论;评沈德潜、翁方纲等人,将在《张问陶诗论》一章予以评析,此不赘述。
199、张问陶论袁枚、赵翼、洪亮吉放在最后一章。
200、见《赠邵五》诗,诗草卷十一。
201、临摹是学习中国画的最基本手段,是掌握中国画基本要质的最有效方法。王椒畦作画提倡临摹,师法元代著名山水画家倪云林,黄公望。
202、王学浩《亥白诗草》叙曰:“余与亥白交三十年矣。余不能诗,自辛亥(1791)壬子(1792)之间,与亥白同客粤东,见三枫五岭至胜,遂学作古体诗,亥白见而许可。(原载嘉庆二十一年刻本《亥白诗草》卷首)
203、王学浩说亥白诗歌“语淡而味腴,节短而韵长,盖将于韦孟之外,另辟一径,以与唐人争席也。”(同上)。
204、光绪《昆山县志》。
205、《黄瘦瓢以米家山写摩诘山菓草虫诗意为墨卿比部题》,诗草补遗卷五。
206、《清史稿》列传一百六十一《戴敦元传》。
207、千山位于辽宁省鞍山市东南,由近千座状似莲花的奇峰组成,像一幅无穷无尽的天然画卷,展示在辽东大地上。姚元之诗云:“明霞为饰玉为容,山到辽阳峦嶂重。欲向青天数花朵,九百九十九芙蓉。”
208、《除夕怀人八首》,诗草卷五。
209、《累日陪邵二云前辈饮于鱼山渊如前辈寓斋作诗奉赠》,诗草补遗卷四。
210、袁枚《仿元遗山论诗》。见郭绍虞等编《万首论诗绝句》,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86页。)
211、论清代作家张裕榖时(生卒年不详,字适园,河南仪封人。有《退圃消日集》),有“前身疑是玉溪生”之句,将其比作李商隐。
212、黄庭坚、陈师道。
213、2002年6月,“张船山研究会”成立。研究会成员中成镜深、郭孝儒、胡传淮等十余人,对船山现存诗作三千余首进行注释。经统计《船山诗草》中共提及古代诗人200多,清代诗人近800。
214、另外,船山论诗,对和巴蜀有关系的诗人费墨尤多。从重乡情可以看出船山是一个重情义之人,但也反映了他不能完全跳出个人的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