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思的方法是多样的,然意在笔先是写作的一个诀窍,构思就得突出立意或主旨。陆机在《文赋》中说:“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刘禹锡也说:“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景。”片言居要,最为警醒,表现于文中,可将立意提炼为一句中心句或主旨句,简明扼要。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主脑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立意,就是立言之本意,也即行文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此种强调,正表明立意有一种统领作用。如何突出主旨,朱光潜在《选择与安排》一文中作了这样的强调:“每篇文章必有一个主旨,你须把着重点完全摆在这主旨上,在这上面鞭辟入里,烘染尽致,使你所写的事理情态成一个世界,突出于其他一切世界之上,像浮雕突出于石面一样。”作者所说,正表明了主旨或立意的重要。邹韬奋在《集中的精力》中说:“如果有一位画画的人,他把许多观念,同时都堆入一张帆布上画了起来,并无或轻或重之处,便是画成一张乱七八糟的画,决不能成为一位画家。真正的画家,却要利用种种的变异,把一个最主要的意思托现出来,好像其他许多景物,许多光线,许多颜色,都是向着那个主要的意思为中心,共同把他表现出来。”作者以绘画为喻,讲的也是要突出中心或主旨,即主要意思。且为了突出主旨,最好是直接入题,即开门见山。这直接入题,题意就在眼前,行文中所要做的,就是如何充分地加以发挥了。
从过程来看,构思无非是要理顺一条思路。叶圣陶在《认真学习语文》中说:“思路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这条路,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看一篇文章,要看它怎样开头的,怎样写下去的,跟着它走,并且要理解它为什么这样走。”而在《评〈读和写〉,兼论读和写的关系》中又说:“思路,是个比喻的说法,把一番话一篇文章比作思想走的一条路。思想从什么地方出发,怎样一步步往前走,最后达到这条路的终点,都要踏踏实实摸清楚,这就是注意思路的开展。踏踏实实摸下来,发现思想走这条路步步落实,没有跳过一两段路,没有在中途走到歪路上去,最后达到的终点正好是这条路的终点,这就是顺畅的话或是顺畅的文章。”思路是否顺畅,取决于思想所走的路径。而这路径如何走,当然是有讲究的,比如抓线索、拟提纲、分详略、分层次等。朱光潜在《作文与运思》中说:“作文运思有如抽丝,在一团乱丝中拣取一个丝头,要把它从错杂纠纷的关系中抽出,有时一抽即出,有时须绕弯穿孔解结,没有耐心就会使紊乱的更加紊乱。运思又如射箭,目前悬有鹄的,箭朝着鹄的发,有时一发即中,也有因为瞄准不正确,用力不适中,箭落在离鹄的很远的地方,习射者须不惜努力尝试,多发总有一中。”抓住线索,或时空、或事物、或情感等,头绪就清楚了。至于主旨方面,仍旧是要围绕中心来运思。
另一种有助于思路条理化的做法,是拟提纲。叶圣陶在《想清楚然后写》中说:“教学生练习作文,要他们先写提纲,就是要他们想清楚后写,不要随便一想就算,以有点儿朦胧的印象为满足。先写提纲的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不尽,而且受用不仅在写作方面。”拟提纲,有助于思路的条理化,且此种条理化,还可运用到生活方面。至于如何拟提纲,朱光潜在《作文与运思》中说:“在定了题目之后,我取一张纸条摆在面前,抱着那题目四方八面地想。想时全凭心理学家所谓‘自由联想’,不拘大小,不问次序,想得一点意思,就用三五个字的小标题写在纸条上,如此一直想下去,一直记下去,到当时所能想到的意思都记下来了为止。这种寻思的工作做完了,我于是把杂乱无章的小标题看一眼,仔细加一番衡量,把无关紧要的无须说的各点一齐丢开,把应该说的选择出来,再在其中理出一个线索和次第,另取一张纸条,顺这个线索和次第用小标题写成一个纲要。这纲要写好了,文章的轮廓已具。”大致说来,拟提纲就是将中心分为几个方面或要点,还可用小标题来加以明确。构思中有了提纲,无疑更便于操作。
内容的安排,还要分详略。详略之分,虽没有什么硬性的规定,但与突出主旨配合起来,仍是主要的先说,并尽可能说得充分些,次要的则视情况而定。而结合表现来看,则有表现意义的要写得详细些,属于交代一类的则可略写。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文中开篇就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句是文眼,作用是在情绪上涵盖下文。心情的苦闷,当然有时代及个人的因素,主要的就是彷徨中苦于无路好走,不过作者并没有过多地交代。倘那样,不仅入题不够直接,还显得啰唆,所以只需一笔带过。下文所写,当然就是如何遣闷了。散心需要一个去处,而荷塘甚是相宜,于是作者便详写月下荷塘的景色。至于文中还联想到六朝的采莲风俗,则是现实的一种延伸。再如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主人公苏比想了各种办法要进监狱过冬,但均未达成愿望。作者详写这些事件及细节,有其铺垫之意。而当他受了教堂音乐的感化,想改邪归正时却被警察逮住了。讽刺之意,真是不言而喻。此外,材料的剪裁上何先何后,也是有讲究的。若是古今中外的材料都有,大致可从古到今由中而外。若不是出于行文思路的必要,不宜颠倒错置。倘那样,会有一种凌乱之感。
思路的外在呈现就是结构。关于文章结构,最为常见的是三分法与四分法。所谓三分法,就是开头、中间及结尾,前人有龙头、猪肚、豹尾之说,是着眼于效用而言的。至于四分法,就是起、承、转、合,比三分法多了一个层次。正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多了一个层次,就多有起伏曲折。但若合而言之,仍可将承与转视为中间层次。这文章结构的三分法及四分法,二者也都有助于理顺思路。结构层次的安排,进一步还可落实到段落上。不过,先要对分段有一些认识。如何分段,由夏丏尊和刘薰宇合编的《文章作法》中是这样说的:“一篇文章虽有一个中心思想,但仔细分析起来,总是联合几个小的中心思想成功的。为了使文章的头绪清楚,应当把关于各个小的中心思想的文字作成一段;换句话说,就是一个小的中心思想应当做一段,而一段中也只应当有一个小的中心思想。文章的内容若十分复杂,一段里面还可分成几小段。”这是分段的依据,更可以说是原则。“分段不但使文字易读,且使文字有序不紊。分段有长有短,原视人而不同,但大体也有一定的标准,就是要每段自成一段落。”分段是为了分出条理,意思上则是相对独立的。此种分段,大可对应于提纲,作文中先有拟提纲的,分起段来较为合理。大致说来,一个提纲扩展开来,就是一个相应的层次。有的层次虽不止于一段,但段落间仍要有相对的完整。此外,分段又有一种强调之意。“分段还有把每段特别提出的意思,能使分出的文字增加强度。”有的内容较为重要,得突出地体现出来,就可以用分段来作强调,此种段落,字数上可多可少。还有一种字数可多可少的,则是过渡段。过渡段的作用在于关联上下文,本身的作用则不甚突出。
段落是结构的单位,文章结构由段落组合而成。至于如何组合,也有规律可循。张志公在《汉语简论》中说:“我认为,汉语的语法就是组合法。其实,任何语言的语法都是组合法,汉语则是最标准的组合法,是如何把小的语言成分一步一步地组合成大的语言成分。”语法上的组合,即由语素与语素组合成词,词与词组合成短语,词与短语组合成单句,单句与单句组合成复句,进而由单句与复句组合成段落。至于组合原则,张志公认为“汉语各组语言单位的组合具有一致性”。即由词到短语到单句是直接组合,而由单句到复句则为间接组合。至于由复句到段落,仍旧是语言单位的扩大。复句分析的方法,也适于段落。由段落组合成层次,大致有并列式、承接式、层进式、对照式、因果式、总分式等。懂得了这些组合关系,也有助于安排文章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