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291300000006

第6章 三、追悼亡灵的祭祀

祭祀是丧葬礼俗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对亡亲尽孝和寄托哀思的主要方式。《礼记·祭统》云:

孝子之事亲也,有三道焉: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养则观其顺也,丧则观其哀也,祭则观其敬而时也。尽此三道者,孝之行也。

追悼亡灵的祭祀活动主要在三年服丧期内进行;期满之后每年于特定的节日上坟墓祭,俗称“扫墓”。

丧期内的祭祀仪式在家中灵堂或祖庙里举行。亲长去世以后,家人在灵堂的供桌上置桑木牌,上面写着死者的姓讳、身份、官职、封谥等,旁题主祀者的姓名,俗称“灵牌”,古时候称为“木主”或“神主”。灵牌作为亡亲的化身,接受子孙晚辈的祭奠。按照古代传统丧礼的规定,从初葬到服期结束,要依次举行虞祭、卒哭祭、祔祭、小祥祭、大祥祭、禫祭等,名目繁多。

虞祭在出殡下葬的当天举行。《释名·释丧制》曰:“既葬,还祭于殡宫曰虞,谓虞(娱)乐安神,使还此也。”《书仪》云:“虞,安也。骨肉归于土,魂气无所不之,孝子为其彷徨,三祭以安之。”虞祭为安魂之祭,使死者彷徨漫游的灵魂有所归宿。送葬者自墓地归来,行虞祭之礼。届时,灵座前设两张供桌,一置清酒、注子、杯盏;一置蔬果、匕筯、香炉等物。参加祭祀的人先沐浴洁身,然后走进灵堂,依亲疏等次排列就位:斩衰者为一列,居最前;齐衰以下依次各为一列;无服之亲又为一列。男子居左,妇人居右,各以昭穆长幼为序。丧主(孝子)上前酹酒跪拜,宣读祭文。孝子祭毕复位,由主妇和亲戚一人供献祭品,众人向灵牌行祭拜之礼,礼毕皆哭,尽哀而止。虞祭要分别举行三次,即初虞、再虞、三虞。葬日初虞,遇柔日(古人称双日为柔日)再虞,遇刚日(即单日)三虞,“三祭以安之”,死者的魂魄方能安附灵座。

三虞后遇刚日设卒哭祭。卒哭为节哀之祭,此祭之前,服孝者“哀至则哭”,朝夕无时;此祭之后,悲哀有所节制,“朝夕哭而已”。祭祀之日,丧家应置备十五品丰盛的佳肴,即脍、炙、羹、殽、轩、脯、醢、庶羞、面食、米食及五品果蔬,盛于平常使用的饮食器具之中。如家贫无力置办,则各随所有,不拘品数。行祭时,丧主焚香酹酒,率众孝子依次进奉肉食于灵座前,随后主妇率众孝女依次奉献面食、米食。其他仪式与虞祭同。

卒哭的第二天行祔祭。《仪礼·既夕礼》曰:“卒哭,明日以其班祔。”郑玄注云:“班,次也。祔,犹属也。祭昭穆之次而属之。”《释名·释丧制》云:“又祭曰祔,祭于祖庙,以死后孙祔于祖庙也。”祔祭即通过一定的仪式使新死者依昭穆关系附属于已故先祖,明确其在祖庙中的等级地位。祔祭之日,从祖庙中搬出列祖的牌位,与死者的灵牌分置于灵座上,座前摆设供桌,众人依丧服轻重及昭穆长幼为序立于中庭,男左女右。丧主焚香酹酒,先祭列祖,次祭新亡者。祭毕众人依次奉献供品,叩头哭拜,尽哀而止。

亲长死后一年行小祥祭,俗称“过周年”。此祭的具体仪式略同于虞祭和卒哭祭,不同之处主要有两点:即另做神主和改易丧服。原来的灵牌用桑木做成,亦称“桑主”;现在改用栗木,称为“栗主”。行祭时将旧桑主埋入地下,代之以新做的栗主。小祥之后,守孝者的丧服也有了变化。在此之前,齐衰五月、三月及大功以下者服期已满,早已释服从吉,恢复了正常的穿着。至此,齐衰一年者也已期满,可脱去丧服,换上常服。斩衰三年和齐衰三年者可除去首绖、腰绖,改穿质地较好的“练服”,对日常起居的限制也较此前为松。

大祥祭在亲长去世两年后举行,与小祥祭相隔整整一年。祭仪和小祥之祭相同。此祭之后,撤去灵堂,将灵牌置于匣中,送往祖庙,与列祖的牌位同藏一室。守孝者改穿“禫服”,质地和做工又较练服为佳。扶杖者断杖弃之。

大祥后间隔一月举行释服从吉的禫祭。是月中择一吉日,从祖庙中取出亡亲牌位,置于中堂,孝子供献丰盛的祭品,行哭拜祭奠之礼,祭毕将牌位送归祖庙。禫祭标志着居丧守制的结束,服孝者脱去丧服,告别了苦行僧一般的守孝生活,衣食住行完全恢复正常。从亲丧之日起到禫祭释服,包括闰月在内约为二十七个月。因此,古人所谓的守孝三年,实际上只有二十七个月左右。

释服从吉并不意味着祭祀活动的结束,祭奠亡亲是古人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事情。服丧期满之后的祭祀与过去有许多不同之处:首先,祭祀的场所从室内移到了墓地,实行所谓的“墓祭”,行祭者多是死者的儿女子孙等直系亲属;其次,祭祀的次数较过去减少,一般只在特定的节日进行,不像三年丧期内那样频频设祭;另外,祭祀的方式因时因地而宜,富于多样化,礼仪程序不像过去那样严格。

今人或谓殷商已有墓祭,或谓墓祭始于东周。《孟子·离娄》篇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齐国有一位贫贱的男子,每次外出归来必酒醉饭饱,栖守寒舍的妻妾问其吃喝的缘由,他总是骄色满面地夸耀说与某某贵人饮酒食肉,但从来不见贵人来访,引起了妻妾的怀疑。有一天出门,其妻暗中尾随,想看个究竟,发现这位男子汉大丈夫轻车熟路地直奔东郭墓地,低三下四地向祭扫坟墓的人乞食残羹剩饭,吃饱之后又洋洋自得地返回家中,“骄其妻妾”。孟子所讲的虽然是一个寓意深刻的讽刺笑话,但从中可知,战国时代民间已有上墓祭祀的习俗。

秦汉魏晋时期,墓祭之俗十分盛行,朝野之间对此都极为重视。清初学者顾炎武说:汉人以宗庙之礼移于陵墓,有人臣而告事于陵者,有上冢而会宗族故人及郡邑之官者,有上冢而太官为之供具者,有赠谥而赐之于墓者,有人主而临人臣之墓者,有庶民而祭古贤人之墓者,“人情所趋,遂成习俗”。(《日知录》卷十五)西汉时,民间普遍流行墓祭,常常是夫妇一同到祖坟祭奠亡亲。武帝的近臣朱买臣早年家境贫寒,靠打柴出卖□口,他甘于清贫,经常背负柴薪“歌呕道中”,自得其乐。和他一起卖柴的妻子感到丢人现眼,多次劝他不要这样,他却我行我素,“愈益疾歌”,其妻一怒之下离他而去,另嫁他人。后来朱买臣“独行歌道中,负薪墓间,故妻与夫家俱上冢,见买臣饥寒,呼饭饮之”。(《汉书·朱买臣传》)有的达官贵人上冢时兴师动众,在墓地举办酒宴,招待和会集宾客故旧,把上墓祭祀作为团结和发展宗族势力的重要手段。东汉开国皇帝刘秀以孝为本,提倡扫墓。他本人曾亲赴西京长安“事十二陵,躬祭于墓边”,祭扫西汉帝陵。(《后汉书·光武帝纪》)并鼓励部下衣锦还乡,拜祭祖坟,“令拜扫以为荣”。汉明帝改革礼制,将民间广为流行的墓祭之俗移植于先帝陵寝,率公卿百官在刘秀的原陵举行隆重的朝拜和祭祀仪式,创立了“上陵”之礼。《魏书·高阳王传》说:北朝的官吏经常告假回乡扫墓,“动辄历十旬”,弃职离任竟达百日之久。在他们看来,祭扫祖坟似乎比为官参政还要重要。

唐代以前墓祭虽已蔚然成风,但尚未与节日联系起来。民间扫墓一般没有统一固定的日期,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到了唐代,上自达官贵人,下及平民百姓,拜祭祖坟的活动多在寒食清明前后进行。鉴于民间寒食祭墓已约定成俗,唐玄宗于开元二十年(732)五月发布诏令:“寒食上墓,宜编入五礼,永为恒式”(《旧唐书·玄宗本纪》)。将寒食扫墓列入国家的正式典礼。

清明与寒食本为两个节日。清明是我国历法中特有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后演变为包含一定风俗活动的节日,具体日期在每年的四月五日前后。寒食约在清明前的一二天,传说古代民间为了纪念春秋晋国“死不言禄”的忠臣介子推,在其赴火身亡之日“寒食禁火”,后相沿成俗,形成固定的节日。就祭扫坟墓而言,清明节与寒食节在唐代已合二为一了。

自唐玄宗以诏令的形式将扫墓的日期定为寒食之后,每逢清明前后,“田野道路,士女遍满,卑隶佣丐,皆得上父母丘墓”(柳宗元《与许京兆书》)。

宋代每到清明节,“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坟,以尽思时之敬”(《梦粱录》)。朝廷亦不例外,“禁中前半月发宫人车马朝陵,宗室南班近亲,亦分遣诣诸陵坟享祀,从人皆紫衫白绢三角子青行缠,皆系官给。节日亦禁中出车马,诣奉先寺道者院祀诸宫人坟,莫非金装绀□,锦额珠帘,绣扇双遮,纱笼前导”(《东京梦华录》),气势非凡。明清时期,清明扫墓的习俗更为普遍,尤以南方为盛。清代吴中一带于清明前,“子女长幼持牲礼、楮钱,祭扫坟墓”(《坚瓠集》)。不难看出,自盛唐以后,清明节已成为祭坟扫墓的传统节日,历代相沿未改,至今犹然。

古人墓祭时要举行许多仪式。传统的祭祀方法与丧期内居家行祭类似,一般应置备丰盛的美酒佳肴,携至墓地,奉献在亡亲坟前,设供祭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墓祭逐渐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帝京景物略》记明代京师风俗云:

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灿灿然满道也。拜者,酹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有歌者,哭笑无端,哀往而乐回也。

文中对扫墓的全部过程作了详尽的描述,包括跪拜、酹酒、除草添土、焚烧楮锭、挂置纸钱、饮酒作乐等,展示出一幅古代民间墓祭的全景图,多数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

对上面多次提到的“纸钱”,这里有必要加以介绍。墓祭使用纸钱,源于古代的厚葬习俗。古人受灵魂不灭观念的支配,事死如事生,认为死者在阴曹地府同样需要使用钱财,因而在殓埋亡人时常常随葬以货币珠宝。先秦时期的坟墓中多随葬实用货币;汉代出现了专供丧葬用的冥钱,当时称为“瘗钱”,其形状仿照现实货币,但质地粗劣,既小且轻,对活人没有任何实用价值。约从唐代开始,金属冥钱逐渐被纸钱所取代,唐玄宗时,祠祭使王□“专以祀事希幸,每行祠祷,或焚纸钱,祷祈福祐,近于巫觋”(《旧唐书·王□传》)。这是古代史籍中关于纸钱的最早记载。唐人封演《封氏闻见记》云:“今代送葬,为凿纸钱,积钱如山,盛加雕饰,舁以引柩。”张籍《北邙行》诗曰:“寒食家家送纸钱,鸱鸢作巢衔上树。”王建《寒食行》诗亦云:“三日无火烧纸钱,纸钱哪得到黄泉?”由此可见,唐代的纸钱主要用于送葬和墓祭。纸钱的使用方法与过去的瘗钱不同,通常用火焚烧,很少葬入坟墓。五代时期,“寒食野祭而焚纸钱”(《新五代史·周本纪论》),墓祭焚化纸钱的习俗已非常盛行。与此同时,纸钱的花色品种也日益增多,《听雨谈》云:“金银楮锭及钱,始于五代。”《清异录》记载:周世宗柴荣出殡时,用黄、白等纸做成金银钱宝,大如盏口,并印有“帛台上宝”、“冥游亚宝”等字样。宋代以后,纸钱的形状更加丰富多样,有圆钱、元宝、纸蟒等多种形式,焚烧和张挂纸钱成为墓祭的主要内容,有的地方直接称扫墓为“烧纸”或“挂纸”。

除清明墓祭外,古人还常常于春分、中元(阴历七月十五)、冬至、年终岁暮、忌日等时节祭祀列祖亡亲,或祭于墓,或祭于家,各地风俗不尽相同。但并非所有的人家都进行祭祀,祭与不祭在两可之间,不像清明节那样举国行祭,祭祀的仪式也远不及清明节隆重。

同类推荐
  • 甘肃文史精萃4:风物卷

    甘肃文史精萃4:风物卷

    风物卷,萃取了《甘肃文史》1989年-2009年各期中的43篇文章,涉及甘肃各地民俗风情、戏曲及文物、工艺品等十几个品类。
  • 莲花的盛宴

    莲花的盛宴

    “莲花”为“佛陀”的象征。本书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足石刻”摩崖造像群为蓝本,抓住其造像“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特点,从宗教、美学、哲学、社会学的角度,选取40龛最具代表性的石刻造像进行解读和阐释。
  • 中国式谱文化

    中国式谱文化

    摆谱,从表面看是一个泛泛的话题,既不敏感,与社会热点也并无多少交集,但是深挖其内涵不难发现,它是每个人冥冥之中注定不可逃避的行为,是隐藏于人们灵魂深处的一种本能。
  • 玛雅千年预测书

    玛雅千年预测书

    玛雅文明有其自身与众不同的风格、体制、结构和发展史,它们自成一格,自足而圆满。即使仅仅是对玛雅文明作本书这样一次简单的考察,也已经有助于改善我们对我们自己和其他文化的理解。
  • 璀璨的中国

    璀璨的中国

    全书介绍了我们伟大的祖国,总共分七章:华夏民族的起源、东方巨龙长城、敦煌岁月、汉诗鉴赏、魏诗鉴赏、唐诗鉴赏、宋词鉴赏。
热门推荐
  • 师傅来亲一个

    师傅来亲一个

    “卧槽,你是什么鬼?!”某人惊的一愣一愣的。美人师傅微微一笑:“我是你师傅啊!”“湿父?我竟然有湿父!”某人上下打量着这个师傅,(啊!好帅啊!看样子还是个处啊!给个美男当徒弟也不错!!)某女美美哒的想着,眼里划过一抹狡黠。“嘿嘿嘿……”
  • 倒楣记

    倒楣记

    “我去,我就发个誓而已,真不用天打五雷轰吧?!我刚要开始美好的生活啊!”身为扫把星十八岁的李铁柱因为发了个被雷劈的誓就被雷劈往了异界,本来以为已经死掉的他没想到掉入了一个大神布置的领域空间内。在那里他认识了一个鬼一只狐狸一个修仙者,他们各自为自己梦想出发,闯荡三界。等我回来,我的爱人。
  • 大乘北宗论

    大乘北宗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惊夜启程

    惊夜启程

    探索未知的地下世界……神秘的墓室,古老的遗迹…前所未见的神秘生物……………究竟张晨一行人会展开一段怎样的历程呢………
  • 送你一杯咖啡

    送你一杯咖啡

    他见她的第一次就感到他很特别那时的他还不懂什么是爱只把她当做朋友她进入大学看到许多追求她的男孩他终于知道他爱她后来大学刚毕业因为他的一次鲁莽以为她会讨厌他他走了俩年后他又从新回来只为了从新将她夺回来可是又出现的一个人让他经历了重重困难……
  • 没有鬼畜的无聊世界

    没有鬼畜的无聊世界

    地球历,乌托邦纪元233年,一个无聊而平凡的大学生接到了一个奇怪的弹窗,然后开启了新世界的大门,那总是索然无味的生活,总是感觉死寂的内心瞬间鲜活了起来,然而这个世界不允许鬼畜的存在,一场暗战爆发于二次元的世界。以上是我胡诌的,其实就是一个少年被鬼畜洗脑了而已,233。
  • 异界之破咒成神

    异界之破咒成神

    神:“小子,看的起你才给你一个拯救人类的机会。人生坎坷?那是机遇,你懂不懂!身世?真相?算啥?……等到了我们这个程度,你想干啥就干啥!”好吧…主角点了点头,淡淡的说道:“等我成神了,第一个就干你!”高傲的抬起头,凭着骨子不甘天命的傲气,主角一步一步踏上了这个世界的巅峰。然而,正在到达那个高度的时候,却猛然发现,原来一切都是冥冥中安排好的一场游戏。
  • 盛夏流光

    盛夏流光

    故事从夏天的时候开始,再从夏天结束。每个女孩子的心里都会有一个小秘密,与少年有关,与幸福的假设有关。因为父亲的死而与柯睿熙有了关联的蒋小姜,她在心里暗暗的喜欢着这个少年,但又被内心巨大的复仇阴影所笼罩……
  • 彩虹桥

    彩虹桥

    作品分为4个章节和1个总结,从骑行,生活,工作,爱情中体会人生感悟人生。作为80后面对现实和理想,伟大和平凡,忙碌于单调的抉择。对工作,婚姻,家庭的理解。
  • 双生手机

    双生手机

    她的出生是一场事故,我的出生是一场意外。校园暴力永远是一场避不了的悲剧。在角落里,在监控拍不了的误区里,一群女孩以多欺少的不公平的在凌辱、羞辱这个女孩。女孩遍体鳞伤,她以弱小的求饶以求她们的离开。可这群不成熟的未成年却把欺凌当作乐趣、要把这种幼稚行为最大化,迟迟不肯的放手。她们抢过她的手机,拳打脚踢,还沾沾自喜的录着视屏、待一番过瘾后才罢休的散去,此时的少女不停地呼喊着救命,却唤来更多人的冷嘲热讽。她不停地反复一句话“求求你,替你报个警,”可路人还是情愿做事后的吐槽者般的走光了,只留下绝望和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