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后国家恢复高考,第二年,浙江省的中等专业学校也恢复招生。我接到宁波机械工业学校的录取通知书时,已经在柴桥中学就读一个月,我那个班级是快班,全班50位同学有40多位被全省各类中专学校录取,最后这个班级只得撤销。之所以弃高中读中专,除了“早工作早挣钱”这个念头外,还有一个主要原因:大多数同学是农家子弟,当时城乡、工农差别很大,他们要早日跳出“农门”,少数不是农村户口的,也随了大流。因为按当时的说法,中专毕业后国家分配工作,是国家干部。
我高中退了学,到宁波机校工业学校报到,那时是1978年10月。那是我第一次离开家乡出远门,父亲陪着我一起去,因为学校也是父亲的母校。机械学校就在江北解放桥西岸槐树路口,紧邻槐树路小学。学校不大,走进大门是四层楼的新校舍,校园只有一个篮球场大,还不如旁边古色古香的槐树路小学气派。我们首届新生只招三个班级150名,大部分同学和我一样是宁波、舟山地区初中毕业考上的,还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同学是老三届,他们中有知青、代课教师、工人、农民、木匠等,和他们相比,我们是小弟弟小妹妹,一副土头土脑的懵懂样。
宁波机械工业学校的前身是宁波市第一工业技术学校,我的父亲、母亲年轻时曾在一技求学,但他们没毕业,因为三年自然灾害的原因学校停办了,学生解散回家,父亲回家进工厂做学徒,母亲回家务农。没过多久,父亲和母亲结婚了。
“文革”后,一技徒有虚名,只剩下一个校办工厂。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后,在当时百废待兴、急需人才的大背景下,校领导主动向主管部门原宁波机械局申请,要求在一技基础上创办中等专业学校,培养宁波经济建设急需的实用型技术人才。当时学校面临专业教师极其紧缺、财力物力极度匮乏的困境。校领导坚持自力更生、勤俭办学,没向国家要一分钱,把校办工厂历年来的积累全部投入到建造教学楼、学生宿舍,购置教学设备上。学校同时在宁波市机械系统搜罗“文革”前毕业的大学生、工程师,充实教师队伍。我们入学后得知母校不平凡的创办经历,心里不禁暗暗激励自己,一定要好好学习,成为有用人才。
当时解放桥还没建成,只有西岸半截,我们上体育课就在桥上。后来南岸用木板联起船坞搭成浮桥,解放桥才通到姚江的南岸。每天早上上班的人们骑车匆匆经过校门口,到桥的中间不得不下来推车走过桥板。我们则每天清晨早起跑过解放桥,到体育场进行早锻炼,体育场就是现在的中山广场原址,学校还在那里开过运动会。
学校大门口隔条马路是校办工厂,第一年我们宿舍在新校舍的四楼,第二年又一届新生入学,宿舍就搬到校办工厂里面新盖的简易二层楼,那楼面临姚江。宿舍楼下江边有一块狭长形的空地,那是一个沙场,从姚江淘起的江沙在那里堆积、驳运,每天都能听到挑夫“嘿哟嘿哟”声。夏天我们在那里下水游泳,有时会一直游到解放桥中间的桥墩,那时候姚江的水很清澈,但来来往往的货船泄露的柴油漂浮在水面,有时粘在身上很难洗净。后来学校发现了我们在姚江游泳,出于安全考虑就禁止我们下水了。
学校的食堂就在宿舍楼旁边,那里原来是一座庙宇,大殿改作餐厅,吃饭时方桌排开,八个人一桌,没凳子,站着吃饭。食堂伙食不是很好,早餐常常是一碗稀饭加一块腐乳,或者是什锦菜,午餐晚餐也好不到哪里去,这对十六七岁正在长身体的我们来说,实在营养不良,但当时还没取消粮票,供给比较紧张。居民的生活条件也不是很好,但家里还是想方设法让我们带上咸鱼、咸蛋等。
学校的专业课教师都有多年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他们又擅长用理论来归纳实践成果,他们教得很专心,我们也学得很刻苦,早自修、晚自习从不请假,有的女同学熄灯后还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看专业书。学校条件有限,拿不出更多的教学挂图,就动员几位学生暑假留校帮老师画。我是机械制图课的课代表,画过机械制图课的挂图。
专业课之外,学校每年还安排我们在校办工厂实习,做车床、钳工,虽然时间不长,算是增加一点实践感受。毕业实习时,学校与附近的动力机厂、拖拉机厂联系,拿来生产一线的实例,作为我们的毕业实习课题。
在紧张学习之余,学校也组织一些文体活动,像月湖划船、游保国寺、开运动会等,篮球比赛几乎每天都有,机校的篮球队当时还小有名气。每周日看电影几乎是我们不变的娱乐活动,兰江影剧院、天然舞台、人民电影院、宁动电影院、宁拖电影院等,这些已经消失的老宁波胜迹,永远留存在我们的青春记忆中。
三年学习一晃而过,我们毕业后分配到宁波全大市、舟山市的企业。三年时间虽然短暂,但给我们以后的工作奠定了基础,从母校的老师、工人师傅身上,我们学到的求真务实、一丝不苟的作风,一直贯穿在我们的工作实际中。
2008年3月1日,我们首届毕业生同学会在奉化银凤度假村举行,很多同学是分别27年后才第一次见面,乍一相见,似曾相识又不敢相认,昔日风华正茂的绚烂,已成为历经艰辛后的平淡。同学中有的是政府官员,有的是企业家,也有的改了行,但大多数还一直在干着机械这老本行。他们经历了企业转制、工龄买断、再就业等关口,从人生低谷走出来,很多人成了企业的高级雇员、管理骨干、技术精英,还有人获得过国家技术发明奖。人生机遇、工作经历、养儿育女经验、目前事业进程……同学见面有说不完的话题,再次齐聚一堂听前校领导的讲话,仿佛时光倒流,又回到了从前。原校党委副书记张曼英老师年近八旬,她应邀在27年后再一次给我们讲话,当她说道:“你们是学校的光荣和骄傲,也是全体老师的骄傲。”话音刚落,全场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这个评价使同学们十分欣慰。
在这次同学会上,我们遗憾地得知,母校已经不存在了。宁波机械工业学校有过前期的辉煌,在20世纪80年代,学校搬迁到江北育才路,规模不断壮大,专业也由原来的机械制造这个招牌专业,扩充到管理、财会、电子等多个领域。学校曾经在省属中等专业学校教学成果考核中名列第一,历年来所培养的实用型技术人才为宁波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由于种种原因,学校在前几年被撤销,而同时期创办的温州、金华等省内其他机械工业学校至今还在发展,这不禁令我们感到十分遗憾。
虽然母校不在了,但母校所倡导的求真务实、一丝不苟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们,已经成为我们自身素质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