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人有种说法,“闽道更比蜀道难”,此话不假。历史上,闽东闽北的崇山峻岭使得经陆路去福建非常艰辛,但目前这些障碍已经不复存在,沿甬台温高速公路南下,过浙闽交界处的分水岭,就是福鼎。福鼎隶属宁德市,“八闽”之一的闽东就是指宁德。宁德学者考证认为,当地人口是古代中原人避乱南迁过来的,定居宁德后,由于交通不便与外界相对隔阂,他们的语言中保留了一些中原古音,因此现在的宁德方言是古汉语的活化石。
闽东各县市都有可圈可点的美景,屏南白水洋、周宁九龙漈瀑布群、“海上天湖”三都澳、福鼎太姥山等,都令人流连忘返。夏天我们去宁德,虽然只是走马观花般匆匆而过,但那些美景已经使我们深深陶醉。
白水洋是两座山峰之间一片广阔的浅水广场,面积达八万平方米,水深一般只在脚踝部位,最深处也仅可及膝。河床由整块平缓的岩石一石而就,且与周围的山体浑然一体。清凉的溪水自大山深处疾速流淌而来,水面处处都有急湍,但并不轰轰烈烈。耳畔是汩汩低吟的水声,眼前波光潋滟的水色恰似奔跃灵动的碎银,徜徉在这片无缝无苔、也无碎石沙砾侵扰的水的广场,思绪与浮云共舒展,世俗杂念都被一泓流水冲刷殆尽,我们顿生感慨,谓之为“洋”,真是名副其实啊。白水洋景区是福建八大旅游品牌之一,专家考证,面积如此广阔的浅水广场举世无双,可谓“天下绝景”。正在流连忘返之际,忽然传来一阵笑语,紧接着一个红色的身影在我们跟前疾驰而过,定睛一看,原来是一位游客身穿救生衣平躺在橡皮筏上作溪滩冲浪,转瞬就来个急转弯,漂到下游去了。在白水洋,水可以任意亲近,肆意把玩,却毫无惊险。当地每年八月都举办水上运动会,项目有水上竞走、水上骑自行车、水上拔河等,参加者多达两万多人,人人乐得前俯后仰,盛况空前。
与“动感”白水洋不同,周宁县浦源村的鲤鱼溪呈现一幅“人鱼同乐”的安详和谐画面。一条五百多米长、十来米宽的溪流穿村而过,溪中游荡着数千尾红鲤鱼。走在村里的石板路上,一旁是古老静谧的民居,一旁是清澈见底的溪水,鲤鱼在水中安然静立,偶尔悠然摆动一下尾巴。见有人影,鲤鱼会摇摇摆摆聚拢过来,十分温驯。溪流的上游有一座“龙门桥”,村里人说,每当产卵季节,鲤鱼会逆水而上,奋力跨过桥下的石梁,到上游产卵。游人路经此地,都会到桥上拍照留影。浦源村的村民都姓郑,村口建有郑氏宗祠,完整保存着家族迁徙繁衍的史料。
三都澳是闽东一大岛。去三都澳的渡口排着长长的车队,看牌照,除了福州等地的,有很多是温州的。站在码头看对面的三都岛,岛上是连绵的小山,海岸线上是一长排当地人称之为“渔排”的网箱。快艇坐满十来个旅客,就向岛上驶去。海水很清澈,浪花溅在脸上感觉就像淡水。三都澳曾经辉煌一时,唐朝时就已经开发,清末是对外通商口岸之一,当时欧美发达国家的著名公司在三都澳设有子公司和商行,但所有的繁华旧痕都在日本侵华时被炸毁。现在的三都澳呈现一派宁静安逸的气氛,随处可见浓荫匝地的榕树,树下有古井,井旁有人洗衣。临街的店面上“粮站”、“铁铺”、“饮食店”等字迹还依稀可辨,这是20世纪“供销社时代”的遗迹。小山丘上有座西洋风格的古建筑,这是以前外国传教士建起的教堂,是三都澳唯一幸存的古迹。
三都港水深波平,腹大口小,岸线条件可与北仑港相媲美,但由于数十年来海峡两岸关系紧张,三都港的民用功能一直没有开发。海峡两岸交流的日益密切给三都港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宁德这个中国最后开发的滨海城市正在加紧发展临港工业,大型电厂、钢厂正在建设。当地人说起这些,语气中洋溢着浓浓的自豪感和殷切期盼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