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农历四月初,每年这个时候,住在大碶灵峰山下的方兆兴老人就要去灵峰寺,向葛仙翁菩萨进香。民间葛仙翁菩萨的信众成千上万,他们分布在江浙沪一带。
“葛仙翁菩萨”是民间的称呼,究竟为何人,历来说法不一:一说是葛玄,三国时期吴国的道士;一说是葛洪,葛玄的堂侄孙,东晋时期道教理论家、医学家、炼丹术家。两人都是丹阳句容人。为修炼到上品金丹神药,从青年时代起,葛仙翁不惮险远,徒步冒涉,足迹遍及江浙一带,灵峰山是他的修炼场所之一。传说农历四月初十是葛仙翁菩萨的诞辰日,因此,每年四月初一至初十是灵峰寺的香期。
灵峰山属太白山脉,海拔388米。山不算高,然而群峰屏障,岩壑深邃,漫步山间,只见山花色杂,泉鸣溪吟,境地十分清幽,令人心旷神怡。在香期,各地信众成群结队赶到灵峰寺,向葛仙翁虔诚进香,祷告祈福。香客们争相请求的,叫戒牒,也叫“葛牒”、“灵峰牒”。人们相信,“葛牒”能祛病去灾、保佑平安,是“葛仙翁的神符”,灵验无比。天下名为“灵峰”的寺院多达上千座,唯有北仑的灵峰寺才有“葛牒”,北仑灵峰也因此被誉为天下“第一灵山”、“最吉祥地”。正因为“葛牒”是灵峰独有的,善男信女到了灵峰,必求“葛牒”,这个习俗也是独一无二的。香期的灵峰寺,香烟和云雾交织,红烛与日月齐光,一时盛况空前。
灵峰寺还有一个独特的现象,那就是佛道合一,共存一寺。灵峰寺前有佛教的大雄宝殿,供奉如来、观音、四大金刚,后有道家的葛仙殿,供奉葛仙翁,这样的情况在全国也罕见。灵峰寺住持释可善解释说,灵峰之所以被认为是“最吉祥地”,主要是佛教祈求内心平和,道家葛仙翁治病,带来身体平安,身心平安在灵峰寺和谐统一。
民间流传很多有关葛洪的传说,颇有神奇色彩。传说中,葛洪吐出的饭粒会变成一只只蜜蜂,能除妖降魔,采花酿蜜,但不会蜇人;葛洪插下的筷子,会变成两枝方竹。有一个传说比较著名,那就是“塌东京,涨崇明”,说的是葛洪背母逃生的故事。茅洋寺在小港街道境内,距灵峰寺六七里,茅洋寺是葛仙翁圣母的道场,葛仙圣母纪念塔碑上详细记载了这个故事。
葛洪13岁丧父,母亲含辛茹苦把他养育成人。母子俩颠沛流离四处谋生,刚到浙东时,住在东京城。东京城官吏腐败,民心败坏,玉帝决定塌掉东京。吕洞宾扮作卖油翁,借此测试人心。买油的只需付一文钱,不管大桶小壶,都可以灌满。东京人都大壶大瓶满载而归,只有葛洪的母亲要他把多余的油退还。吕洞宾秘密告诉葛洪:东京城就要塌了,如果你看到庙前面的石狮子眼睛出血,立即背着你母亲向西逃。有个屠夫奇怪葛洪为什么每天看石狮子,葛洪告诉了他。好事的屠夫第二天将石狮子眼睛涂上猪血。葛洪立刻回家背起母亲狂奔。母子俩身后,大片大片的陆地陷落,排山倒海的恶浪咆哮而来,大部分人都随着繁华的东京城沉没了。
圣母殿里的木雕作品“圣母得道成仙图”中,也有这个题材。类似的传说在我国沿海一带,北至上海崇明,南至福建莆田、广东潮汕都有流传,所不同的只是“涨”的地方不一样。民俗学家对此普遍的看法是,这个传说反映了古人对地质运动的一种朴素的解释。
接下来的传说发生在北仑境内,只有北仑独有。
葛洪最终在茅洋岗放下母亲,他母亲见此地胜景如画,决定在此修炼。葛洪插筷成竹扎茅为蓬,为母亲搭建精舍,自己则去旁边的瓶壶山,也就是灵峰山炼丹。葛洪在修炼期间,当地正蔓延瘟疫,他广采草药,亲自捣煎、布施,救活了众多百姓。无论每天采药、治病多忙,早晚两次他总要翻山去看望母亲。有时实在没有时间,就跑到山巅朝母亲住的山头瞭望,磕个头,以表示对母亲养育之恩的感激。后来人们称茅洋岗为望娘岗,葛洪探母所走过的路,被称为“孝子岭”古道。在香期,香客们在灵峰寺祭拜葛仙翁以后,必定要沿着这条古道,走六七里山路到茅洋寺,祭拜葛仙翁圣母。
葛洪为当地老百姓做过很多好事,深受百姓爱戴。他死后,百姓们在灵峰寺建起“葛仙殿”,永远纪念他、信奉他。葛洪捣药的石岩,人们称为“灵岩”。葛洪采集莘草的附近村庄,人们改名为“莘岙”和“莘峰村”。千百年来,人们一直怀着一颗祈虔的心祭拜他,祈求他赐福消灾,保佑平安。丹井,相传是葛洪炼丹留下的遗迹。丹井甘甜清冽,终年不涸。传说饮丹井水,能养生延年。井碑勒刻诗一首:“丹井还以洗药开,青艺琼草隐根亥,只今但有清澄水,饮者能令老转孩。”
灵峰寺在宁波佛教史上,更具有重要的纪念意义——它是佛教自北向南传播到浙东的第一站。
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一般认为是在公历纪元前后。公元68年,汉明帝在洛阳建造了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马寺,从此,佛教逐渐在中国传播开来。几乎就在那个时候,佛教就已经传播到了现在的浙东北仑境内。
公元73年,北方南下的僧人普定游方到浙东海滨。他站在海边瞭望,只见一座孤悬海外的小岛祥云缭绕,宝光四射,当地人告诉他这是瓶壶山。他渡海登岛,漫步其间。此处山花杂色,溪泉和鸣,曲径通幽,令人流连忘返。瓶壶山的美景留住了普定,他搭建茅舍,修身研经,此地即名为佛国道场。
时光飞逝,海平面渐渐降落,沧海变成了桑田,瓶壶山终于和大陆连在一起。经过历代发展,瓶壶山上的寺院有了一定规模,到了北宋治平元年,即1064年,赐额“灵峰禅寺”,瓶壶山也相应改名灵峰山。明清时期,灵峰寺经过几次扩建,规模不断扩大,到了清康熙年间,灵峰寺达到鼎盛时期,当时曾与毗邻的阿育王寺、天童寺齐名。现在的灵峰寺,是由港胞捐资重建后于1992年开放。
鼎盛时期的灵峰寺吸引了各方游僧。有一位日本僧人还从家乡带来樱花树种在寺里,他长期在灵峰寺研修,去世后葬在灵峰山,墓碑上铭刻“扶桑入怀”,抒发了他的思乡之情。
历史上,灵峰山曾有“九曲扪萝”、“仙翁箸竹”、“孤峰卓笔”、“丹井流香”等十二景,现在有些已湮灭。历代文人骚客视灵峰山为天下胜景,流连忘返之际,写下了大量的酬和吟咏之作,这些作品现在还在传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