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茶是中国独有的一种茶类,它是用高洁清香的鲜花窨制茶叶而成的。茶引花香,相得益彰,别具风韵,所以有“茶味花香融为一体,二美兼备味更佳”的赞美。花开花落应有时,春天也不能常在,可是中国人的聪明才智使香花的高洁清香为茶叶所吸收,让花的芬芳贮于茶中,常留人间,真是巧夺天工,驻香有术。如今,只要冲泡一杯花茶,就可随时带来香花的芬芳,使人们沉浸在繁花似锦的春天,真是花开何必愁花谢,茶引花香春常在。
花茶的历史可追溯到宋代。北宋蔡襄在《茶录》中就有记载:“入贡者微以龙脑和膏,欲助其香。”即以一种叫“龙脑”的香料,加入龙凤茶(即饼茶),以助茶香,进贡皇帝。到了明代,茶引花香,增益茶味,其熏香茶法已见诸记载。明代朱权在《茶谱》中指出,“熏香茶法,百花有香者皆可,当花盛开时,以纸糊竹笼两隔,上层置茶,下层置花,宜密封固。经宿开换旧花,如此数日,其茶自有香味可爱。有不用花,用龙脑熏者亦可。”
明代钱椿年编、顾元庆删校的《花谱》中更为具体地介绍了可作熏香茶的香花,说:“木樨、茉莉、玫瑰、蔷薇、兰蕙、橘花、栀子、木香、梅花皆可作茶。诸花开时,摘半含半放蕊之香气全者,量其茶叶多少,摘花为茶。花多者太香而脱茶韵,花少者则不香而不尽美。”并指出,三份茶叶一份花最为适宜。用瓷罐按一层茶叶一层花装至满,使茶吸花香,然后用纸包好放在火上烤焙至干收用。
花茶较为大量的生产是在清代咸丰(1851~1861年)年间。到了1875年前后,花茶生产已较普遍。据记载,仅福州生产的花茶达到3万多担;至1928~1937年,年产花茶在10万担以上。
最早的花茶窨制中心是在福州。清代咸丰年间,福州的长乐帮茶号生成、大生福、李祥春等窨制的花茶远销华北市场,甚受欢迎,销路不断扩大,于是,其他茶商竞相仿效,扩大花茶生产。
花茶的加工过程复杂,它是由茶和花两种原料加工而成的。
所用的茶称为茶坯,主要是烘青绿茶,还有大方、乌龙茶、红茶等毛茶(即半成品茶)。花则用新鲜的鲜花,其开放程度又因花种不同而有不同的要求。茶为干体,而花为湿体,一干一湿,加工工艺自然也就复杂化了。
花茶窨制过程是通过鲜花吐香,茶坯吸香,一吐一吸,达到茶味和花香融为一体,使之既有芬芳清雅的花香,又有醇厚甘美的茶味。这个加工过程既有物理吸附,又同时伴随着化学变化,奥妙非常。茶为什么能吸香,鲜花为何吐香,也许人们在品尝花茶时会想到这类问题,其中寓有一番科学道理。
据研究,茶叶中含烯萜类和棕榈酸等化学物质,它们是一种具有吸附异气味能力较强的物质。茶坯与鲜花层叠地堆在一起,就能将香花吐出的香气分子吸附到茶叶的组织内,而且能在吸得后保持,虽经复火烘干,也不致消失。茶坯的吸香能力因棕榈酸含量高低而异,高级茶中,棕榈酸含量较多,故吸附香气的能力也较强。茶坯吸附香气,是通过香花中的水分子作为载体,将香气吸附的。茶坯愈干燥,茶与花的水分级差越大,传递性好,吸香能力也就强。所以茶坯要达到一定的干燥程度(4%~5%之间)。茶坯吸附香气,也依靠其存在空隙的毛细管作用。茶坯本身疏松而多空隙,有较大的空隙表面,便于大量吸附气体。
鲜花的吐香是由于鲜花内的香精油的形成和挥发的结果。各种鲜花香精油的形成和挥发特性不同,一般又分为“气质花”和“体质花”两类。“气质花”要开花时才香,不开放则不香,开完以后也不香。茉莉花就属于“气质花”,它的香精油是随着鲜花的开放而不断形成和挥发的。“体质花”是不开也香,开时和开完后也还香。如玉兰、珠兰、玳玳花等,都属于“体质花”,其香精油是以游离状态存在于花瓣中。要使“气质花”充分吐香,必须通过调节温度,使花朵处于含苞欲放状态,故窨茶前,需要进行鲜花处理。“体质花”在窨制前就不需要采取促进鲜花开放的措施。
花茶的窨制过程,一般要通过茶坯处理、鲜花处理、窨花拼和、通花散热、起花、复火、提花或转窨、匀堆装箱等工序。不同种的鲜花,窨制的流程虽有所不同,但大同小异。
花茶又称熏花茶、香花茶,中国北方及港澳地区也称花茶为香片。依窨制时所用的花类,分为茉莉花茶、珠兰花茶、白兰花茶、玳玳花茶、柚子花茶、玫瑰花茶、桂花花茶等,其中以茉莉、珠兰、白兰花茶较为普遍,以茉莉花茶数量最多,品质亦最优。各种花茶又因窨制时所用茶坯不同,分为茉莉烘青、茉莉大方、茉莉炒青、茉莉乌龙、茉莉龙井;珠兰烘青、珠兰大方、玫瑰红茶等等。高级花茶又因下花量和窨花次数,分为一窨、二窨、三窨,并按级别加以区别,如一级三窨茉莉烘青等。
茉莉花茶,香味馥郁芬芳,鲜灵甘美。
珠兰花茶,香味馥郁清雅,鲜纯爽口。
白兰花茶,香味浓厚强烈,后觉甘厚。
玳玳花茶,香味厚香气重,余味浓烈。玳玳花本身性温和,是一种良好的暖胃剂。
柚子花茶,香味清香纯正,回味略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