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类的产生和演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长河,随着人们对茶叶性质的认识不断深入、社会需要的不断变化、茶叶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茶类和花色品种必然不断出现,而且层出不穷,时在刷新。中国生产的茶类除了大宗的绿茶、红茶、乌龙茶、花茶和紧压茶之外,还有白茶、黄茶、速溶茶及其他茶叶的复合制品。
白茶是我国福建省的特产。其制法特别,传统制法是采下的新鲜芽叶晾晒至干,不炒不揉,芽叶完整,密被白毫,色白如银,故称白茶。制茶过程中,主要靠晾晒和风干,节省能源,节约劳力,加之茶性清凉,有退热降火之疗效,在当今能源昂贵和污染充斥的时代,白茶倒是值得提倡生产和饮用的一种上好茶类。目前仅福建省的福鼎、政和、松溪、建阳等县有生产,产量不多,年产不过万担。
北宋时代问世的《东溪试茶录》《大观茶论》等著作中,都记述有白茶。但当时所谓的白茶仅指茶树品种,乃白叶茶树也。
《东溪试茶录》载:“一曰白叶茶,民间大重,出于近岁,园焙时有之,地不以山川远近,发不以社之先后,芽叶如纸,民间以为茶瑞,取其第一者为门茶。”《大观茶论》中说:“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薄,崖林之间,偶然生出,虽非人务所可致,有者不过四五家,生者不过一二株。”这些记载都说的是一种在春天长出乳白色芽叶茶树,属于一种生理变异,非人力所能培育得出来的。如今在某些茶园,偶然也可发现。
现在所公认的白茶是指用特殊的制茶方法而制成的白茶。白茶原产于福建福鼎,清代嘉庆初年已见白茶生产的记载。
白茶生产很强调茶树品种和采摘。供采制白茶的茶树品种为:福鼎大白茶、政和大白茶、水仙、菜茶。因采摘标准和茶树品种不同,分银针、白牡丹、贡眉、寿眉四个花色。采自福鼎大白茶、政和大白茶或水仙茶树品种新发出的肥壮芽头制成的白茶,称为银针;采自政和大白茶、水仙一芽一二叶制成的白茶,称为白牡丹;采白菜茶芽叶制成的白茶,称为贡眉;制银针时“抽针”后剩下的叶片制成的白茶,称为寿眉。
白茶对鲜叶原料要求很严,要求晴天采摘,采下的芽叶要密被茸毛。这样制成的成品茶才能达到绿面白底,即叶背面白毫银亮,叶面黛绿或翠绿色,故有“青天白地”之称。
白茶按初制加工技术,可分为白毫银针和白牡丹两大类。以白毫银针品质最优。
仅用福鼎大白茶、政和大白茶等优良品种的肥壮茶芽制成,也有从采下大白茶或水仙种的一芽一二叶上,进行“抽针”(即将其芽单独摘下抽出来)而制成,形状似针,白毫密被,色白如银,因此得名。制法很简单,将采回的茶芽薄摊于筛内,置微弱阳光下摊晒到七八成干,再移至烈日下晒至足干。也有将茶叶直接置太阳下曝晒至八九成干,再用文火烘焙至足干。
北路银针产于福鼎,外形优美,香气清鲜,毫味浓,滋味清鲜。
南路银针产于政和,外形光泽较差,香气清芬,滋味浓厚。
包括白牡丹、贡眉、寿眉等花色,制法是分萎凋和干燥两道工序。各花色所用茶树品种和采摘标准不同,品质亦有差异,以自牡丹品质较优,其次是贡眉,寿眉又次之。
白牡丹
用大白茶和水仙种等优良品种的一芽一二叶制成,外形好像枯萎的花,有“绿叶夹银毫”之称。毫香显,味鲜醇,汤色杏黄,清澈明亮,叶底浅灰,叶脉微红,呈“绿叶红筋”,故有“红装素裹”之称。
贡眉
用菜茶群体品种的一芽二三叶制成。成茶叶色灰绿带黄,高级贡眉微显银毫,香气鲜纯,滋味清甜,汤色黄亮。
寿眉
不带毫芽,色泽灰绿带黄,香气低,味清淡,叶底粗杂。
黄茶的生产历史悠久,唐代就有寿州黄芽,即今安徽霍山黄芽名茶。属于黄茶类的四川蒙顶黄芽、湖南君山银针等名茶历史也很悠久,就是黄茶类的大宗产品——安徽的黄大茶,明代许次纾《茶疏》已有记载:“天下名山,必产灵草。江南地暖,故独宜茶,大江南北,则称六安。然六安乃郡名,其实产霍山县之大蜀山地。茶生最多,品名亦振,河南山陕人皆用之。南方谓其能消垢腻,去积滞,亦甚宝爱。顾彼山中不善制法,就于食铛火薪焙炒,未及出釜,业已焦枯,讵堪用哉。兼以竹造巨笱,乘热便贮,虽有绿枝紫笱,辄就萎黄,仅供下食,奚堪品门。”
黄茶制法与绿茶相近,唯在炒制过程中,增加堆放闷黄的工序,一般经过炒茶(包括杀青和揉条)、初烘、堆放、烘焙等工序。因鲜叶原料的老嫩程度,制法亦有精细之别。黄茶的品质特征是黄叶黄汤,香气情况,味厚爽口。
黄茶类包括的花色品种也很多,有的完全用茶芽制成,有的用细嫩的芽叶制成,有的用比较粗大的新梢制成,外形和内质差异明显,各具特色。按照鲜叶原料的老嫩,黄茶可分为黄芽茶、黄小茶和黄大茶三类。
鲜叶原料是采用茶芽或幼嫩的一芽一叶,采摘细致,制工精湛,属于黄茶类的珍品。主要花色品种有君山银针、蒙顶黄芽、霍山黄芽等。
君山银针
产于湖南岳阳君山,完全用春天萌发出的芽头制成。采下的茶芽经过杀青、摊放、初烘、摊放、初包、复烘、摊放、复包、干燥、分级等十道工序,才制成成品茶。外形壮实笔直,密被茸毛,色泽金黄光亮。香气清鲜,汤色杏黄,滋味甜爽。冲泡后,茶芽冲向水面,直挺竖立,继而下沉杯底,状如群笋出土,茶映汤中,颇富情趣。
蒙顶黄芽
产于四川省名山县蒙顶山。采用春天初展的一芽一叶制成。采回的细嫩芽叶经过杀青、初包、复锅、复包、三炒、摊放、四炒、烘焙等工序,才制成成品茶。形状扁直,鲜嫩显毫,色泽金黄,香气浓郁,滋味甘醇,汤黄而碧,叶底嫩黄。
霍山黄芽
产于安徽霍山县,其著名的产地为霍山县大花坪金字山的金鸡当、鸟类尖、漫水河、金竹坪等地。鲜叶原料细嫩,采用春天初展的一芽一叶,经过杀青做形、初烘、摊放、足火、摊放、复火等工序而制成。形似雀舌,细嫩多毫,色泽黄绿,香气清高,带熟板样香,汤色黄绿带黄圈,滋味浓厚鲜醇,叶底嫩黄。
鲜叶原料采用一芽一二叶,嫩度不及黄芽茶。属黄小茶一类的花色品种包括温州黄汤、北港毛尖、沩山毛尖、鹿山毛尖、鹿苑茶、黄小茶等。
温州黄汤
产于浙江平阳、泰顺、瑞安一带。在“清明”前采摘初展的一芽二叶作为鲜叶原料,经杀青揉捻后,不解块直接堆放在竹篓中,使之轻微发酵,等到叶色变成黄绿时,烘焙,即制成成品茶。条索细,白毫多,色泽微黄油润,香气清高,滋味鲜醇,汤色橙黄。
北港毛尖
产于湖南岳阳市郊北港一带。鲜叶细嫩,经过杀青、锅揉、闷黄、复炒、复揉、烘干等工序制成。条索重实卷曲,白毫显露,色泽金黄,香气清高,汤色杏黄,滋味醇厚,耐冲泡。
沩山毛尖
产于湖南宁乡县沩山。沩山海拔高,主峰直立云霄,终年云雾弥漫,人称“千山万山朝沩山,人到沩山不见山”,是宜茶的良乡。鲜叶细嫩,经杀青、闷黄、轻揉、烘焙、拣剔、熏烟等工序而制成。外形叶边微卷成条块状,金毫显露,色泽黄亮油润。内质香气具有浓厚的松烟香,汤色橙黄明亮,滋味甜醇爽口,叶底黄亮嫩匀。
鹿苑茶
产于湖北远安县鹿苑一带。鲜叶细嫩,炒制过程中无明显的揉捻工序,结合炒青在锅内用手揉条塑形,只经过杀青、炒二道、闷堆、炒三道等工序。条索紧结稍曲,白毫显露,色泽金黄,香气清香持久,滋味醇厚甘凉,汤色黄绿明亮,叶底黄绿嫩匀。
鹿苑茶历史悠久,品质优异,清代曾有位高僧为之赞咏道:“山精玉液品超群,满碗清香座上熏,不但清心明目好,参禅能佚睡魔军。”
用来制黄大茶的鲜叶原料比较粗大,采摘标准为一芽三四叶或一芽四五叶,主要产于安徽霍山、金寨等县。鲜叶经过炒茶(包括杀青与揉捻)、初烘、堆积、烘焙等工序而制成黄大茶。堆积时间较长,长达5~7天;烘焙的火功足,下烘后趁热踩篓包装,形成黄大茶的大枝大杆、黄色黄汤和高浓清爽的焦香风格。
其叶大梗长,梗叶相连,形状好像鱼钩,色泽金黄鲜润,汤色深黄,滋味浓厚耐泡,具有突出的高爽焦香。
安徽黄大茶素为山东沂蒙山区人士所喜爱。
20世纪40年代,在茶叶世界出现了一种冲水即溶、溶后无渣的新型茶叶产品,因为溶解快,故名速溶茶。速溶茶是将成品茶或鲜茶坯中决定色、香、味特征的有效可溶物质用水浸泡抽提出来,然后浓缩干燥而成,故又称萃取茶。由于速溶茶是取茶之精华,去其茶渣,又不失茶味,加上速溶的特点,所以也称之为茶精,犹如糖精、味精。但糖精、味精是化学合成的,而茶精则是天然的茶叶精华,其价值当然珍贵之至,非糖精、味精之类所可比拟。
速溶茶呈颗粒状或片状、粉末状,溶于热水和冷水,冲泡方便,水冲即溶,不留余渣。浓淡自处,也可与奶、果汁、蜜糖等调饮。可以热饮,亦适于冷饮。见之于市场的速溶茶可分两大类,即纯速溶茶和调味速溶茶。因各类速溶茶的溶解性不同,又有热溶速溶茶和冷溶速溶茶之分。
中国生产的速溶茶不仅有国际上流行的产品,而且还有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新花色,如速溶姜茶、速溶红果茶、速溶茉莉花茶等等。
随着茶叶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的发掘与利用,近些年来出现了茶叶、茶精与其他中药、果汁等制成的新型保健饮料,如益寿茶、健美茶、柠檬茶、减肥茶、戒烟茶、心脑健等等,层出不穷,方兴未艾,丰富多彩的中国茶苑更增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