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名茶
名茶,顾名思义,在于有名。其所以有名,则由于名茶具有脍炙人口的品质,独具特色的风韵,蜚声遐迩的声誉,以及体现悠久历史文化的掌故。名茶之成名,并为人们之所爱、社会之珍视,是与秀丽的名胜古迹、美妙的神话故事、优良的茶树品种、精湛的制茶工艺、优异的品质风格、名人的诗词歌赋分不开的。
一位诗人在鉴赏出自湖南的高桥银峰名茶后吟道:“芙蓉国界产新茶,九嶷香风阜万家。”说明名茶一定是声誉遐迩,万家称道。声誉越高,慕名相求的人越多,销市日广。名茶的采制更加精益求精,优异的品质更是锦上添花。因此,“香风阜万家”,迎得“天下醉”。
在中国名茶艺苑中,花色品目估计不下200种,形形色色,俱显珍奇,各有千秋,令人爱慕。笔者颇费心机地从数十种蜚声甲外的名茶中,挑选出西湖龙井、铁观音、祁红、碧螺春、黄山乇峰、白毫银针、云南普洱、君山银针、蒙顶茶、冻顶茶等十种作为代表,并略作介绍。
西湖龙井茶因产于杭州西湖山区的龙井而得名。习惯上称为西湖龙井,有时间而化之,索性称这种色香味形别具风格的茶叶为龙井。龙井,既是地名,又是泉名和茶名。龙井茶,向有“色绿、香郁、味甘、形美”四绝之誉。西湖龙井,正是“三名”巧名,“四绝”佳茗。“龙井茶,真者甘香如兰,幽而不冽,啜之淡然,似乎无味,饮过之后,觉有一种太和之气,弥沦于齿颊之间,此无味之味,乃至味也。有益于人不浅,故能疗疾,其贵如珍,不可多得。”清代陆次云对龙井茶的这个评语,真是探幽入微,淋漓尽致。
龙井茶形状独特,别具一格。形似一碗钉(即旧时补瓷器碗碟所用的钉子的形状,扁形,两头稍尖,中间较宽),扁平挺秀,光滑匀齐,翠绿略黄。泡在透明的玻璃杯中,犹如兰花初绽,嫩匀成朵,一旗一枪,交相辉映,芽芽亭立,栩栩如生,诗情画意,融于一杯;茶汤清澈明亮,碧玉浮面;香馥若兰,香高持久;徐徐品啜,但觉滋味甘鲜之至,难怪古人有“茶之美,莫过于龙井”之赞语。品尝龙井茶,可说是一种艺术享受。不是画,而胜于赏画;不是诗,而胜于吟诗。一杯在手,情趣无穷。西湖龙井真不愧是一种欣赏饮料。
西湖群山,峰峦叠翠,盛产茶叶,历史悠久。唐代陆羽《茶经》中就提到杭州天竺、灵隐二寺产茶。到了宋朝,杭州西湖山区下天竺香林洞产的香林茶、葛岭附近宝云寺产的宝云茶、上天竺白云峰的白云茶、乘云亭产的乘云亭茶已列为贡品。宋代诗人苏东坡一生爱茶,对茶学也有很深的研究,有“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之句,还写诗赞美白云茶。诗曰:“白云峰下两旗新,腻绿长鲜谷雨春。静试却如湖上雪,对尝兼忆剡中人……”
关于龙井茶,最早见于元代虞集游龙井诗:“徘徊龙井上,云气起晴画。澄公爱客至,取水挹幽窦。坐我檐葡中,余香不闻嗅。但见瓢中清,翠影落碧岫。烹煎黄金芽,不取谷雨后,同来二三子,三咽不忍嗽。”到了明代,品赞龙井茶的诗文很多,明代谢肇浙在他所撰的《五杂俎》中,把龙井茶列为当时茶中上品。明代田艺蘅在《煮泉小品》中曾写道:“今武林(即今杭州)诸泉,惟龙泓(即今龙井)入品,而茶亦以龙泓山为最。盖兹山深厚高大,佳丽秀越,为南北两山之主,故其泉清寒甘香,雅宜煮茶。……又其上为老龙泓,寒碧倍之。此处所产之茶,为南北山中绝品。”据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曾到龙井狮峰下的胡公庙品尝龙井茶,饮后赞不绝口,并将庙前18棵茶树封为“御茶”。
经过茶农世世代代的辛勤培育,精益求精,龙井茶产量不断增加,品质日益改进,如今已是香飘万里,誉满世界。
龙井茶区分布于“春夏秋冬皆好景,雨雪晴阴各显奇”的西湖风景区,山清水秀,景色绮丽。在狮峰山上,梅家坞里,云楼道旁,虎跑泉边,满觉陇中,灵隐寺周围,九溪十八涧沿岸,翠岗起伏,绿树婆娑,一片片茶园碧绿如染,一座座茶山连接云天,为湖山润色。
龙井茶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分布均匀。特别是春茶期间,经常细雨濛濛,漫山遍野,云雾缭绕。茶园土壤肥沃,多为微酸性的砂质土壤,结构疏松,通气透水,有效磷含量较多,有利于茶树生长发育,加上茶园管理科学,精耕细作,采、养、培三者密切结合,以致茶树根深叶茂,常年碧透,萌芽轮次多,采摘季节长,从垂杨新绿,可采到层林尽染。
春分过后,细雨濛濛,大地还带着几分寒意,采茶姑娘就冒着细雨和春寒上山采摘嫩芽了。清明时节,正是龙井茶采摘的大忙季节,倾村出动,抢采高档茶(采制高档龙井茶,季节性很强,前后只有十天左右),满山遍野,茶歌阵阵,采茶人出没于茶丛间,犹如仙女在万绿丛中翩翩起舞,此时茶山不似湖光,胜似湖光。难怪唐代诗人刘禹锡为茶山春色倾倒,曾吟诗赞道:“何处人间似仙境,春山携妓采茶时。”
龙井茶采摘十分细致,要求苛刻。高级龙井茶在清明前后采摘,当茶芽萌发长到一芽一叶初展时,即将初展的一芽一叶采下,长不过25cm。每0.5kg极品龙井茶包含茶芽35 000~44 000个,也就是说采茶时要采摘35 000~44 000次,极为费时。清明采制的龙井茶称为“明前”。“明前”龙井为龙井茶极品,产量很少,异常珍贵,常人难得口福。按照茶芽萌发状况和采下的芽叶大小,制成的龙井茶历史上又分“莲心”、“旗枪”、“雀舌”等花色。
龙井茶外形、内质咸美,是和精湛的炒制技术分不开的。由于成品茶独树一帜,品质规格要求严格,炒制过程十分复杂,一直采用手工炒制。炒制手法巧夺天工,尽工尽善。高级龙井茶炒制过程分“青锅”和“眥锅”两个工序,其间不经过“揉捻”工序,杀青、整形、炒干均在锅中进行,这是与一般绿茶所不同的。青锅和眥锅都是在特制的龙井锅中进行,炒制手势有抖、带、搭、甩、捺、拓、扣、抓、压或磨等,号称十大手法。炒制时,随鲜叶老嫩和锅中茶坯成熟程度,不时变换手法,因势呵成。整个炒制过程,手法变化多端,巧妙非常,劳动强度也很大,非得练就十分功夫,否则炒出的茶叶不是龙井,而是“干虾皮”。乾隆皇帝在观看龙井茶炒制时,也为花费劳力之大和技术功夫之深而惊叹,曾为之作茶歌道:“火前嫩,火后老,唯有骑火品最好。村民接踵下层椒,倾筐雀舌还鹰爪。地炉文火徐徐添,干釜柔风旋旋炒。慢炒细焙有次第,辛苦功夫殊不少。”
西湖山区各地所产的龙井茶由于生长条件不同,自然品质和炒制技巧略有差异,形成不同的品质风格。历史上按产地分为四个花色品目,即狮、龙、云、虎四个字号,以狮峰龙井品质最佳,最富盛誉。后来调整为狮、龙、梅三个品目,仍以狮峰龙井品质最佳。狮峰龙井产于狮峰、龙井、翁家山、满觉垅、杨梅岭、天竺、灵隐等地。外形挺秀,色泽绿中显黄,呈糙米色,是狮峰龙井一大特色;香气清香,浓而持久,滋味甘鲜,品质极优,誉为龙井之巅。梅字号龙井产于梅家坞、云楼、梵村等地,外形光滑油润,扁平挺秀,色泽翠绿,香味略逊于狮峰龙井。龙字号龙井产于虎跑、双峰、金沙港、茅家埠、九里松等地,叶质肥嫩,芽锋显露,香味不及狮、梅两个字号。
据分析,龙井茶中的品质成分含量丰富,氨基酸、儿茶素、叶绿素、维生素C等化学成分含量都很丰富,营养价值和疗效较高。
自古名茶伴名泉,好茶好水,方显珍奇。杭州是个多泉的城市,许多风景区都有晶莹的清泉,涓涓长流,终年不绝。杭州著名的泉水有虎跑泉、龙井泉、玉泉、狮峰泉等。
“龙井茶”、“虎跑水”素称杭州二绝。明代高濂在《四时幽常录》中说:“西湖名泉,以虎跑为最。两山之茶,以龙井为佳。
谷雨前,采茶旋焙,时激虎跑泉烹享,香清味冽,凉心沁脾。”
虎跑泉位于西湖和钱塘之间的群山。传说唐宪宗时,有个性空和尚游玩到虎跑,见青山翠郁,环境清静,想在该处住下来。但苦于无水源,无奈欲离去另觅住所。一天晚上却做了一个梦,梦见一神仙前来相告,说是要派两只老虎将南岳衡山童子泉移来,明天就有泉水,请法师不要走。第二天,性空和尚果然见山上下来两只老虎,刨地作穴,不久泉水涌出,其味甘洌醇厚,于是取名为虎跑泉。其实虎跑泉的这股泉水是从石英砂岩中渗涌出来的。
靠近虎跑泉北面的一些山岭表土下面都是透水性好的石英砂岩,雨水渗入植物茂密的高山地层,浸蕴于石英砂岩的缝隙中,顺着岩层的斜面向下方渗流,从岩层倾斜下口进泻出来,此乃虎跑泉的由来。由于石英砂岩渗透性好,有良好的过滤作用,水中所含杂质很少,泉水清澈见底。据分析,虎跑泉水中所含可溶性的矿物质较少,每千克水中只含0.02~0.15g,比别的泉水要少,特别是氯、钙的含量极微,水中几乎没有硅酸盐的沉淀物,而有机的氮化物含量却较多,因此硬度低而略带甜味。用如此甘泉烹茶,则更有利于龙井茶色香味的发挥。
龙井泉亦佳,位于龙井寺左侧,古称龙泓。传说明代正德年间掘井抗旱时,从井底挖掘出一块大石头,形如一条游龙,故将此井命为龙井。据传现在还安置在井旁的刻有“神运”二字的大石头就是当年掘井挖出来的,人们也称之为神运石。龙井泉水烹茶,历来亦受赞许。明代田艺蘅认为,武林诸泉,惟龙井入品。
明代诗人屠隆也有“采取龙井茶,还烹龙井水,茶经水品两足佳”之句,对茶、水并美倍加赞赏。龙井泉边,假山奇石,岩上刻有“龙井试茗”,还有一“听泉亭”,在这样如诗如画的环境下品尝龙井茶,倍增试茗真趣,赏心悦目,妙哉、幽哉。古往今来,游客云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