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是经常让人感受什么是喧哗的一个地方。在地铁中,有些人平时也就听听MP3,发发呆消磨时间,有些要么就各发各的呆,还有的是各看各的书刊。但是,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大侃特侃,说得眉飞色舞,唾沫横飞,外加上丰富的面部表情,夸张的肢体语言。他们在对话的时候,一般都很忘我,一开始还蛮小声的,说着说着嗓门就大了,手脚也开始动起来,幅度也越大,压根忘了是在公共场合。全车厢的目光都扫向他们,让人觉得特别的“扎眼”,一点也不体谅一下其他的乘客。
中国人爱热闹,爱扎堆,因此,在公共场合,经常可以看见中国人在一起高谈阔论。公共场合绝对不可以大声喧哗,这是最起码的礼貌。
许多人在公共汽车、火车、飞机以及车站、机场、医院、餐厅等公共场所,高谈阔论、口若悬河,或者大声叫喊他人,与他人争论,根本无视他人的反应。这些行为不仅严重地破坏了他人和谐的工作、生活环境,而且也容易造成飞沫传播,是一种不尊重他人和不礼貌的行为。
不得不承认,在日常生活中我行我素、只想到自身方便而不考虑别人的人,在生活中确实能经常遇到。我们应该好好改一改大声喧哗、大声说话的坏毛病。
一个人讲了他在香港的经历:那天是在中环置地广场附近的一个高档餐厅里,我的一个老同学(她已嫁到香港多年)和她的老公请我在这里吃饭,因为是周日,餐厅几乎没什么生意。这时,进来十几个操内地口音的客人坐在了我们邻桌。一进来,这些人就开始大声地喧哗起来。从他们的谈话中知道他们是内地某国营企业到香港来出差的,那天的那顿饭就犹如是在大排档吃完的,因为后来随着邻桌的兴致所至,他们又开始了一轮接一轮的敬酒罚酒,并伴着大声的说笑。那一刻,我感到他们实在有点给内地人丢脸,就想提醒一下他们。但是,老同学的老公似乎看出来我的心思,就非常委婉地劝阻了我。其实他不是怕发生什么不愉快,而是真的不想让内地人觉得香港人哪怕有一点点的看不起他们而失了面子啊。直到这时,我才真正地对香港人的涵养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他们首先自己做到不大声喧哗,还对别人的大声喧哗表示一定的宽容。
不列颠帝国有这样一句谚语:所谓涵养,并不是说吃饭的时候不能够把汤洒到桌上,而是当你发现别的人不小心把汤洒了之后,能够假装没有看到……说得多精彩,其实,这种涵养才是一种更高境界的涵养!
在古代中国,形容一个男人极有教养,是“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夸一个女人有教养,则是“知书达理,温柔贤惠”。骂一个男人没有教养,最恶毒莫过“王八羔子养的”;说一个女人没有妇德,莫过于“母夜叉”。瞧,二者差别多大,一个那样的雅,一个竟是那样的俗。
到底什么是教养呢?教养不是随心所欲的,教养不是唯我独尊,教养是善待他人,善待自己。有教养的人不会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有教养的人即使在无人看管的室外公共区域也不会随意丢弃废物。
“细节”承载文明,个体文明可促进社会文明。文明进步重在实践,贵在积累;从大处着眼,从“细节”入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积小善成大德。
真正的教养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而是发自内心的,不是有人看你就做,无人看你就不做。真正的教养来源于一颗热爱自己热爱他人的心灵。中国有句古话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或许是对“教养”的最好诠释。教养与习惯紧密相连,良好的习惯久而久之会成为一种自觉的行动,内化为教养,所以要做到有教养可以从培养如不大声喧哗这一良好的习惯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