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齐国大夫夷射,在接受国王的宴饮后,酒醉饭饱而出。此时担任王宫守门的小吏则跪请求说:“给我一点酒喝吧。”夷射斥责则跪说:“一个下贱的守门人也想饮用国王的美酒吗?滚开。”夷射走远后,则跪在门前将碗里的水泼在廊门的接水槽中,类似小便的样子。
天明以后,齐王出来对则跪呵责说:“昨天晚上,是谁在此处小便呀!”则跪回答说:“夷射在这地方站立过。”齐王大怒,因此诛杀了夷射。
一个卑贱的守门人因为被大臣污辱,竟然设计要了大臣的命,由此可见树怨的害处。古人正是看到树怨的害处才警示人们不可轻易得罪人。
俗话说: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多一个敌人添一堵墙。作为一个办事人员,应尽可能少树敌,更不可过多得罪人。
友谊,是一个充满着温情的闪光字眼,一切利益会在真正的友谊面前黯然失色。但是在一些“小人”看来,自身的利益高于一切,他们不过是把朋友当作自己成功的跳板。他们不懂得“友谊”的真正含义,他们也不在乎自己的朋友,他们之所以要交朋友,就是为了让自己能获得更多好处。
有些人为了钱,连自己的性格都顾不上了,更提不上担心朋友的安危。一旦朋友成为他们获得金钱的障碍,或者说朋友可以换来富贵,这种人会毫不犹豫的出卖朋友,即使是交往多年的朋友也不例外。
不义之徒把友谊看得非常淡,他对朋友总是怀着功利的眼光去打量。他们只和那些有利用价值的人交往,一旦发现有利可图,就立刻把友谊、道义等字眼抛到九霄云外,想尽一切办法去获取“利”。与不义之徒交朋友,也许当时会让你很得意,但最后的结果多半是吃亏上当,到最后人财两空。
诸葛亮于《论文》中说:“势利之交,难以久远。”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势利眼”者两眼只向权势、利益看,并以权势、利益作为自己的交友准则。他们最善于也最喜欢趋炎附势。不管你发迹也好,还是你有权势也好,总之只要在你身上他们感到有利可图,有势可攀,他们就赶紧跑到你身边围着你团团转,讨好你,与你交朋友。一旦罩在你身上的权势的光环消失了,他们便不劝自退,转向别的有势力的人了。
春秋末年,晋国的中行文子逃亡,从一个县城经过。随从说:“这个地方有个乡官,是你的老相识、老朋友,为什么不在这儿歇歇脚,等等后面的车子?”文子说:“我曾经喜好音乐,这个人就送给我鸣琴,又听说我喜欢玉佩,他就赠给我玉环。他这是助长我的过错以讨好我,现在恐怕也要把我出卖去讨好别人了。”于是很快离开了这个县城。果然这个乡官扣留了文子后面的两辆车,献给了自己的国君。知人者智,只有真正的智者才能够看清别人的本来面目,提防那些势利小人,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势利的人不可能成为同舟共济的依靠,在你遇到困难的时候,别指望着他们来雪中送炭,一旦有利可图,他们甚至不惜落井下石。人们经常说朋友越多越好,但那是指真正的朋友,而不是那些酒肉朋友。
我们在广交朋友时一定要注意选择,如果想交到真正的朋友时,更应该将圈子缩小一些,古人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可见真正的朋友是极其难得的。我们不要无所选择地将每个人都当作知己,对于那些势利小人,我们最好躲得远远的。因为一旦和这些人交往,就好像在身边放了一颗定时炸弹,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要爆炸。
在日常生活中,谁都不愿意和小人打交道,可是不管你愿意或不愿意,又总不可避免的要与小人打交道。我们周围的小人始终用眼睛牢牢地盯着我们所有大大小小的利益,随时准备多捞一份,并会不惜一切代价准备用各种手段来算计别人,令人防不胜防。与这样的人打交道时,务必多留几个心眼。但即使你比他强大,也最好不要与其发生正面冲突。仇视小人和与小人做正面斗争,足以显示出你的正义,但这不是保身之道。在实际生活中,你的正义在与小人斗争时会显得不切实际。因为你的正义,公然暴露了这些小人的无耻和不义。再坏的人也不愿意被别人认为自己“很坏”。结果是,小人身在暗处,天天琢磨你,想方设法打击你,破坏你的正事,分散你的精力,用各种手段要把你打倒,绝不会轻易罢手。你所有的理想、事业和一切努力可能因此付诸东流而得不偿失。所以不要得罪小人,面对小人时,最好的办法是满脸笑容,尊重他,糊涂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