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玫最近十分苦恼,因为总是得罪人。她得罪人的原因是因为她做事过于心急,稍微有些不合意就急躁起来,弄得她现在独来独往,心里很不是滋味。小时候,她就很耐不住性子,她要的东西,必须马上就得到,否则就哭闹,弄得亲戚朋友都不喜欢她。上小学时,父母早晨都很忙,没时间给她梳头,只好自己梳,行动匆忙,有时落下一绺头发没梳上去,她就着急地一把拽下来。她成绩很好,有时给同学讲题,一两遍还不明白,她就不耐烦地说:“怎么还不明白呢?不就是这样吗?”结果惹得同学很不好受,再也不问她了,她也挺后悔,不该这样,但一着急就控制不住了。如果别人要她重复一下刚才讲过的一句话,她也会不耐烦:“我都说过了,谁教你没听?”做事也如此,不是把同学的杯子弄破了,就是把别人的东西弄丢了;骑车有时急匆匆的,下车就走,忘了锁,已经丢了两辆车。跟同学争论问题出不了结果,就会发怒:“算了,我不跟你吵,急死人了。”跟朋友一起走,假设朋友有点事,她就不耐烦地说:“快点,这么磨蹭,麻烦死了。”就这样,朋友们一个个都离她而去,尽管她很热心,但谁也不愿请她帮忙。
每个思维正常的人遇到不痛快的事,都难免要发点脾气。喜怒哀乐,人之常情,无可非议。如不适当地控制自己的感情,盛怒之下,容易做出傻事、蠢事,过后连自己都后悔。更重要的是,这样对身心健康是十分不利的。
一些人办公桌的玻璃台下或床头常常可以看到“制怒”二字,意在提醒自己:不要发火。在这个问题上,严格要求自己,加强思想修养是完全必要的。清朝林则徐官至两广总督,一次,他在处理公务时,盛怒之下把一只茶杯摔得粉碎。当他抬起头,看到自己的座右铭“制怒”二字,意识到自己的老毛病又犯了,立即谢绝了仆人的代劳,自己动手打扫摔碎的茶杯,表示悔过。
或许,你只是因为一时的着急,而发火过后,你就不在意,可是,受害者会记住的。俗话说,“说话人短,记话人长”,尽管表面看上去,他好像没在意,但是,这些话带给他的伤害,是很长时间难以消除的。记住,谁也不愿意和一只刺猬待在一起,谁都怕蜇疼了自己。
毕竟,谁也不愿意受别人的气。谁都是有自尊的。多为别人想一点,脾气就自然而然好了。学会三思而后行。这样,你就可以很好地与人相处。
林则徐的父亲林宾日是一名教师,因此他很注意对儿子的早期教育。林则徐自幼聪颖,4岁入私塾读书,7岁学习作文,成绩往往超过同龄孩子。林宾日对此深感欣慰,觉得儿子将来必能成就一番事业。
但是,随着时光的流逝,林宾日越来越感到儿子的性格发展很不正常,小小的年纪却喜怒无常,顺利时洋洋自得,遭受挫折时便烦躁不安。父亲感到一个人成才不仅靠智力超人,学习突出,还要取决于他的人品。于是林宾日苦思冥想,终于找到了教子的方法。为此,他平日注意自己的言行,遇事不怒,待人和蔼,为人处事谦恭谨慎。即使儿子犯了错误,他也决不以“长”压人。林宾日的言行使林则徐受益匪浅。嘉庆二十五年(1820)七月,林则徐外任浙江杭嘉湖道。他积极甄拔人才,建议兴修海塘水利,颇有作为。为了警惕自己,他还专门请人写了“制怒”两个大字悬挂在堂中。
发火是因为承受压力太大,是一种宣泄的表现。一个能够把握工作、驱动人群去取得好的效益的人确实不是应该随便发火的。你要学会自我减压,别把一些小事看得太重。任何一件工作都不是某一个人的,都必须与同事间相互配合,如果影响了以后的合作关系,就更无法很好地完成工作。一个脾气不好的人,就会被集体,特别是集体的领导认为是不适合在本企业干,即使你再有才干,别人不承认你,不配合你,你就无法立足。
发火解决不了问题。其实解决问题的途径并不只发火一项。俗话说,“蛇打七寸”,员工弱点是什么,你就用什么来制服他。比方说,他怕不怕丢工作?如果怕,来个软硬兼施、先苦后甜。如果他不怕,就要看他的工作能力能否另找人取代,尽量换人逐步接手他的工作。那样表面上他无所事事,你也不骂他,实际上他已经离“死”不远,时机一到,给他个最后机会独立完成所有工作,顺便强调你的威信。
发火是一种不良和有害的情绪。一个人经常发火,不仅会影响同志间的团结,影响工作,还容易把矛盾激化,无助于问题的解决。随随便便就冲人发火,是一种缺乏修养的表现,经过调节控制,是可以克服这一毛病的。下面是给发“火”者提供的“药方”:
第一,容忍克制法。俗话说:“壶小易热,量小易怒。”动辄发脾气、动肝火是胸襟狭窄、气量太小的表现。有一位心理学家忠告:“气量大一点吧,如果我们每件事情都要计较,就无法在这个大千世界上生活下去。”要保持克制,就必须有很高的修养,有修养的人才是有克制力的人。一个襟怀坦荡的人,是决不会为些区区小事而随意发火的。即使遇有不顺心的事或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时,也能做到心平气和地讲道理,和风细雨地解决矛盾和问题。
第二,保持沉默法。著名散文家朱自清说过:“沉默是最安全的防御战略。”当意识到自己要发火时,最好的办法是约束自己的舌头,强迫自己不要讲话,采取沉默的方式,这样会有助于缓和激情、冷静头脑,让沉默成为一种表达身心平衡、抑制精神亢奋的灵丹妙药,不借外力而能化解怒气。
第三,及时回避法。生活中遇到能使自己动气的刺激时,只要情况许可,不妨采取“三十六计,走为上策”。这样,眼不见,心不烦,火气就消了一半。
第四,自我提醒法。当要发火时,只要自己还能自我控制,就要试着用意识驾驭自己的情感,警告自己,“我这时一定不能发火,否则会影响团结,把事情搞砸”,心中默念,“不要发火,息怒,息怒”。这样坚持下去,就会收到一定的效果。
第五,注意转移法。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受到令人发火的刺激时,大脑会产生强烈的兴奋灶,这时如果有意识地在大脑皮质里建立另外一个兴奋灶,用它去取代、抵消或削弱引起发火的兴奋灶,就会使火气逐渐缓解和平息。例如,转移话题、寻些开心快乐的事情干,选个令自己愉快的音乐、戏曲,阅读引人入胜的小说、诗歌,或出去走走等等。
每次想发火的时候,就想一想,自己为什么要发火,这样子,会解决问题吗?最最主要的是,你发火了,会给对方带来什么样的伤害?如此坚持一段日子,相信您就不会随随便便就冲人发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