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维是个热情开朗的人,非常热衷于为他人解决家庭纠纷。一听说亲戚朋友中谁家有事,就到人家那里做说客。其实事情根本没那么严重,只是夫妻间常有的小矛盾而已,但是热情的李维非常卖力地去给人家调解。弄得人家理她不是,不理她也不是。常常是好心帮倒忙。有些很简单的事情,反而被她弄得一团糟。总是要闹到很尴尬的地步,才肯收手。
所谓“管闲事”就是管了别人不需要你管的事。管闲事的人,他们的消息往往非常灵通。一听说同事中有哪两个感情陷入僵局或亮起红灯,往往不请自到,自愿充当说客,弄得人家理她不是,不理她也不是,结局总是不欢而散。这就叫“好心帮了倒忙”,更主要的是,这种人容易被人利用,可能被人拿作枪使。
爱管闲事的人都是有原因的。有的时候会出于一种内在的心理需要,这种需要是种虚荣的心理。想什么都管,什么都干涉,以此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强大,只有自己才能做,别人根本处理不了。因此在生活中就想以别人的事情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无论什么事都要按他自己的思想,按自己的方式强加于他人,去做事情,却不知已经埋下了无穷的祸根。
不需要管的事情也去管的那种多管“闲”事式的做法会帮了别人的倒忙。人生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每一点外部因素都有可能产生不能预测的结果,不要因为自己的好心或无心,造成他人的伤害,因此人们要管好自己,少管别人的闲事。
好友阿明去年大学毕业,应聘进一家私营药厂,刚进去时,他是车间的技术员,半年后,他被调进技术部,升为技术部副经理。
阿明升职加薪,请我吃饭,饭桌上,我在给他道喜时,顺便也向他请教了升职的秘诀,毕竟是好友,阿明也就没有保守了,把他的经验完完全全地告诉了我:他说老板给他升职,都是因为他“多管事”的原因。
如上班第一天,他到车间报到,看到车间水池里的水龙头有点滴水,他下班后就到修车摊上要来一小块轮胎皮,把水龙头里的小橡皮换了一个,水就不再滴了。还有一次,中午吃饭时间,他看到有个班组的电灯没关,他就过去把灯关掉了。再有一次,科里的打印机坏了,准备送出去修理,他当时正好在场,就自告奋勇帮着修理,居然给修好了。
他说自己“多管事”,主要是听自己母亲的话:“上班后手脚一定要勤快,这样领导看到了对你印象就会好……”他说自己当时对母亲的话也没觉得什么,现在想想觉得母亲讲的话的确是个经验。他说自己只是照着母亲的话做了,没想到自己做的这些事,老板都知道了,更没想到老板对他的“多管闲事”很在意,几次在大会小会上表扬他,他也因为“多管闲事”,上班只半年时间就被老板升了职。
管所当管与“管闲事”之间,有时只有一步之遥。但是有些人往往过分出于好心而跨越了这一步,变成让人讨厌的角色。正确地做好管所当管之事,是一种聪明的处世之道,也是一种有效的升迁之路。
管所当管之后,透露出的是一种职业精神。在一个人的职业生涯中,这种“职业精神”所表达出来的是一种态度,一种如何对待工作、对待社会的态度。这种态度里面蕴藏着的其实是使命感、责任感、团队合作态度、敬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等核心元素。
我们都到过麦当劳,每家麦当劳店里都有那么一两个不断擦拭着门玻璃和地板的工作人员。有人也许会问:这么干净还用得着打扫吗?如果你去问他,没准他会坚决地告诉你:这是我的职责,我要让它们更干净!而在日本的地铁中,即使没有一个人上车,地铁小姐也会照常鞠躬,让人大为感叹。
在中国某一个大城市,有两家医院,其中一家医院的清洁工会随时不断地按照程序一遍不落地冲洗,抹干,喷洒芳香剂,即使那个地方看上去并不显得脏。而另一家医院的清洁工人经常把每天规定要做的事情给“省略”了,问她为什么不按规定完成工作,她回答说感觉那儿不脏,没有清洁的必要。当然,前一家医院的求医者比后一家的生意多得多。因为前一家医院的清洁工人表现出来的职业精神会使每个人都相信:无论何时何地,即使没有人监督,她也会尽到她的职责,把清洁做到符合标准。一个清洁工人都能如此尽职的医院,医生自然就更让人放心,这是一种人们心中很自然就产生的判断。
管所当管之事要有协作精神。在很多企业中,出了问题每个人都推诿不愿承担责任的现象是很普遍的。这种现象的结果就是“有荣誉就上,见责任就让”,要么极力表现个人英雄主义,要么得过且过的混日子,这些都是缺乏职业精神的恶果。在团队中,职业精神的最大体现就是要精诚合作,大家一起解决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