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小李和小杨喝酒,他们是互不设防的知心朋友,半斤酒下肚,痛苦的小杨,便一古脑儿把他的一肚子苦水哗哗倒了出来。原来,小杨在一家企业里担任业务经理。平日里,他身体力行,谨小慎微,忙碌得很累很苦,图的是向上有个好交代,向下讨个好口碑。由于忙于业务,自然就疏忽了家里,妻子承担了全部家务,天长日久,妻子不免对他怨尤日甚,不是常常弄个红脸给他看,就是时不时施发冷嘲热讽的“利箭”。厂里家内,他受两面夹击,已忍无可忍。
小李说些“慢慢就好了”之类的话来,然后一杯一杯地劝酒:“杨经理,一醉解千愁,来,再干一杯。”然后,还自顾自地说,“这菜做得不错嘛。”那一晚,小杨约小李喝酒其实就是说说自己的心里烦恼就行了。小李这种做法,让杨经理很是不开心,以后再也不愿找小李吃饭了。
当朋友伤心难过时,很多人要么好言相劝“别哭了,坚强点儿”,要么帮助分析问题,告诉他“你应该怎么做”,还有人会批评对方:“我早就给你说过……”其实,这些做法不仅不能使人得到安慰,还会使对方更加伤心。因此,安慰人也要讲心理技巧,要根据对方的心理活动,给予最贴心的抚慰。
现代人的生活充满了压力,我们蛰居在这个钢筋混凝土构筑的都市里,难免会有疲惫,难免会有苦恼,或事业受挫,或身虚体弱,或家庭出现危机,或恋爱告吹,或遭流言中伤。生活就是这样,你无法拒绝这不期而至的苦恼。有的人,由此神情沮丧,士气低落,脾气暴躁,情绪不宁。
陷入此境的人,很需要宣泄的通道,需要有人聆听他或她的倾诉,需要朋友、同事的慰藉,我们如果对此给予理解和真诚的疏导,他们还会是搏击长空的鹰,还会创造更大的辉煌。反之,如果没有人愿意聆听苦恼人的倾诉,或是随意地打发人家,那么无疑是把他们推向更不愉快的境地,那对他们来说无疑是痛苦的深渊。
记住:有时倾听本身就是一种最大的劝慰。倾诉者也许需要的并不是你直接去帮他,只要你忠诚地听他把他的苦恼和困难说完,他就可以走出心理的困境,完全依靠自己的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
当女孩喋喋不休的向你倾诉好的苦恼,我们需要做什么?我们什么都不需要做,我们只需要倾听,认真地,对她表示关注与安慰。女孩向你倾诉她的烦恼并不是需要你为她提供解决方案,她们只是在倾诉!她们需要的是忠诚的听众,而不是你的意见和建议。
对于女孩的倾诉,我们不必认真,我们不需要去了解细节,整理内在的逻辑,不需要去分析从而给出解决方案。因为她们的倾诉根本没有逻辑。我们要做的就是认真地听,适时地表示关注和安慰。几句安慰的话,一个拥抱或者是一个吻就足够了……
不要把女孩的话认真对待,她们说的并不是她们真正要说的。我们需要记住的要点就是,对你的女孩表现出最大的关注,在她需要的时候安慰她。
不管怎么说,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就是想从他人身上获得同情、理解和谅解。由于生活体验、家庭背景、所受的教育等不同,形成了每个人对于苦恼的不同理解。因此,当试图去安慰一个人时,首先要理解他的苦恼。
安慰人,听比说重要。一颗沮丧的心需要的是温柔聆听的耳朵,而非逻辑敏锐、条理分明的脑袋。聆听是用我们的耳朵和心去听对方的声音,不要追问事情的前因后果,也不要急于做判断,要给对方空间,让他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聆听时,要感同身受,对方会察觉到我们内心的波动。如果我们对他的遭遇能够“悲伤着他的悲伤,幸福着他的幸福”,对被安慰者而言,这就是给予他的最好的帮助。
安慰人最大的障碍,常常在于安慰者无法理解、体会、认同当事人所认为的苦恼。人们容易将苦恼的定义局限在自我所能理解的范围中,一旦超过了这个范围,就是“苦”得没有道理了。由于对他人所讲的“苦”不以为然,因此,安慰者容易在倾听的过程中产生抗拒,迫不及待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因此,安慰者需要放弃自己根深蒂固的观念,承认自己的偏见,真正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看他所面临的问题。
心理专家说的“放下自己的世界,去接受别人的世界”,就是这个道理。最好的安慰者,是暂时放下自己,走入对方的内心世界,用他的眼光去看他的遭遇,而不妄加评断。
安慰者常常会感到自己有义务为对方提出解决办法。殊不知,每个被苦恼折磨的人,在寻求安慰之前,几乎都有过一连串不断尝试、不断失败的探寻经历。所以,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探索对方走过的路,了解其抗争的经历,让他被听、被懂、被认可,并告诉他已经做得够多、够好了,这就是一种安慰。
心理专家提醒安慰者一个重要的观念:“安慰并不等同于治疗。治疗是要使人改变,借改变来断绝苦恼;而安慰则是肯定其苦,不试图做出断其苦恼的尝试。”实际上,在安慰人的过程中,所提供的任何解决方法都很可能会失灵或不适用,令对方再失望一次,故而不加干预、不给见解,倾听、了解并认同其苦恼,是安慰的最高原则。